基于素养,关注差异论文_李进英

——蕴含教育智慧的小学美术差异教学课堂范型探索

山东省威海高新区第一小学 山东 威海 264209

摘 要:中小学美术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把握正确的美术教学价值导向,实施丰富多样的创新教学,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为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差异教学课堂范型探索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中差异教学情怀、差异教学智慧的涵养,置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视角之下,遵循不同心理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从教与学的方式或师生的课堂活动状态,及学生学习差异关照和助推的形式类型,抓住差异教学的根本所在,实践探索了适合美术课堂差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展、提高,自主而有尊严、快乐而舒展的成长,让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扎实推进。

关键词: 小学美术 基于素养 教学课堂

一、分类复式,量力而学不疲惫

课堂教学中,教学组织单位越小,个体概念就越清晰,教学中对于个体的关注和照顾的频次和程度就会越高。由此而言,关照学生差异的教学,其基本组织单位不应是班级的面,也不可能是个体的点,而应该是学习共同体——不同学习发展类型的学生组合而成的学习共同体,抓住一两个关键性学习差异因素,并因此将学生大致地划分出几个类(即学习发展类型),着眼于不同的类,梳理学情共性,在明确每一类学生已知、未知、想知的基础上,把握学科素养重点,针对特定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施以不同方式、不同分量的教,可以运用导学、学导、学练等教学方法,讲解——模仿、自学——辅导或独自体悟等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逻辑的教学措施。而就思维强度而言,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要有弹性,给学生思维呼吸的机会和舒展的空间,同时又避免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照顾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既关注到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学习起点,又能引领和促进不同类的学生情绪饱满地量力而学,这样每类学生都游刃有余而不会感到疲惫,始终保持学习的乐趣。

一年级上册美术第3课《点和线》,通过学情差异调查评估,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习惯运用点线表现具象画面,而不敢大胆地运用点线表现抽象画面体验点线随意组合的奇妙。根据这样的情况,这节课我采用导学法的分类复式差异教学模式,将全班学生根据差异评估大致分为基本类(50%)、中等类(30%)、提高类(20%),围绕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以导为先、以学为主,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线,让孩子们感受点线就在我们身边,而后深入感知到原来点线无处不在;然后欣赏画家用点线表现的作品,对于基本类引导观察画家主要运用什么样的点线,对于中等及提高类重点感受画家作品能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和联想;最后,教师示范点线表现抽象画面,对于基本类则引导大胆运用不同形式的点线表现自己各种情绪或情感,高兴、喜悦、伤心、悲哀、愤怒……随感而发,大胆呈现即可;中等类在随意的基础上加上一点主观意识,而提高类则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情感或特定画面,主观意识和随意点线相结合,随时关注变化,巧妙组织画面。如此以来,不同类的学生都有自己适度的追求目标,创作时随心所欲没有阻碍。特别对于从幼儿园刚升入一年级的关键期,种种的不适让他们产生焦虑、胆怯、畏惧、身体不适的状况,通过点线绘画给了他们宣泄的渠道,打开了他们心中的情结。整个课堂,学生兴致高涨,在点线世界快乐驰骋,随心所欲的点线带给了他们惊喜和欢呼,脸上洋溢着兴奋、欢愉……此刻,他们的大脑一定会分泌出快乐的内啡肽,享受绘画酣畅淋漓的痛快与欢愉。

二、差异融合,互助而学不厌倦

对于课堂集体教学,既要采取分层或分类教学形式,关照学生差异,适应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更要营造个性交融共生的“场”,促进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合作,这是差异教学的应有之义。例如,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责任心强、学习扎实的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同伴进行帮扶,同伴之间通过互相督促、相互纠错、互相提示和帮助而得到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依据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大致为ABC三等)进行分组,45人每组5人分为9组,每组设置优生A一人,相对弱一些B、C 4人,其中还可以设置优生A三人的提高组。一年级上册美术第6课《印纹的畅想》,本课新奇有趣,学生兴趣浓厚,因此,以学导的教学方法为主,以学为先、以学为主,教为辅助、导为辅线,利用分组的形式,在A生的带领下,量力分工,共同合作。小组讨论印纹物品选择,尝试不同物品的印纹实验,找出产生纹理的原因,探索敲印的表现手法,并对印纹进行大胆联想组成画面,感受印纹的形式美感。在此其中,教师引导各组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助,共同完成作品,同时教师引导提高组学生发挥更高层次的创造力,带动其余小组开拓引领更高的视野。

三、点式关照,灵动而学不压抑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的课程内容,既不适合采用分类复式,也不适宜差异合作,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灵活的方式,通过隐性的把握,关照学生差异、发展学生差异,既要兼顾类所包含的因素,也要兼顾类之外的其他因素,既要基于每个类的共性,也要着眼于每个类中个体及其特殊性,这就是点式关照。我们知道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关键是要走出“知识理解”的教学围栏,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过渡,再向“知识创新”提升。“知识迁移”的核心是“过程与方法”,“知识创新”的核心是学科思维,由此可见关注学生在性格、需要等方面的差异性,敏锐地把握个性发展的脉搏和教育活动的契机,将课堂孕育的诸多生态因素加以发掘提炼,进而将差异因素转化成共享的课程教学资源,推进学生的美术学科思维发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价值境界尤为重要。这也要求教学方法与策略要人性化,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要给学生人格尊严,教师要善于等待、懂得宽容,用博雅、宽厚的品性去感染学生,不强制、牵引、拖拽、驱赶,学生灵动不压抑,自由而舒展的学习成长。

一年级上册《淅沥的小雨》一课,引导学生欣赏《听雨图》,对图中两只小鸭芭蕉叶下的交谈进行联想:雨声真好听,水珠滴到身上了凉凉的,雨停了要出去玩水等,学生尽情展现个性思维的独特和丰富。千姿百态的作品展现了一个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和小动物一起雨中行,大街上撑起了可爱的花伞,小女孩拉着不愿回家的小宠物,树叶、果实在雨中飘落……这节课教师通过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给予学生自由想象、创作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了有个性思维才有无限的创意,也因此播下创新的种子。

《淅沥的小雨》学生作品(图一)

 

图一

结语:未来的美术教育,我们将紧紧抓住差异教学的“形式内涵”和“过程内涵”,提升差异教学的“形式效度”和“过程效度”,以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为根本,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让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的愉悦和幸福的经历,我们期待着美术教育呈现更为丰富的面貌和别样的精彩。

论文作者:李进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  ;  ;  ;  ;  ;  ;  ;  

基于素养,关注差异论文_李进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