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_主观幸福感论文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支持论文,老年人论文,主观论文,幸福感论文,孤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群体是最值得全社会尊重也是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群体之一,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也就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其中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感觉到积极情绪的出现和消极情绪的消失。它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的并且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1,2]。众多因素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其中社会支持、工作状况分别成为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社会支持、退休后仍继续从事社会工作的老人其主观幸福感的水平较高[3,4]。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互动关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支持与帮助,它是主要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或组织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和直接服务,它独立于个体的感受;另一种是主观的,即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是指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5,6]。有关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的有主效果和缓冲器两种假设模型,主效果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无论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如何,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必然导致个体健康状况的提高。缓冲器模型则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作为缓冲器的社会支持主要通过人的内部认知系统发挥作用。由此可见,社会支持既可以增加正性情绪体验,也可以抑制负性情绪体验,它在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于缓解生活压力,有利于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7]。

孤独感是指老年人感到与重要他人处于相互脱离或者不和谐的关系,从而感到被疏远和轻视。Weiss指出孤独具有情绪孤独状况、社交孤独状况、情绪孤独体验和社交孤独体验四个维度,他认为孤独感体验来源于个体与外界的隔离,加强并获得与他人亲密的社会联结可以帮助个体摆脱孤独[8,9],孤独感作为老人群体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样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由此,本研究在先前研究基础上拟探讨目前仍继续参加工作和退休在家不从事工作,这两种不同工作状况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孤独感、主观幸福感特点;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2 方法

2.1 被试

从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及南开区6个街道抽取老年人400人,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0份,收回率97.5%;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97%。其中女性276人,年龄范围55~88岁,(M=69,SD=6.10),男性103人,年龄范围60~88岁,(M=65,SD=6.67);目前仍继续参加工作的老年人163人,退休后在家休息的老年人216人。

2.2 研究工具

2.2.1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

该量表由Kozma编制,用于测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量表由24个项目组成,结构上分为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NA)、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4个分量表。项目的记分为,回答“否”记-1分,“是”记1分。总分在-24至+24之间,分数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0 0.859,重测信度为0.758[10]。

2.2.2 社会支持量表

该量表是肖水源于1986年设计,并于1990年进行修订。量表共10个项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社会支持总分等于3个维度分数之和。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0-0.940,重测信度为0.920。

2.2.3 情绪-社会孤独问卷

情绪-社会孤独问卷主要测量老年人对孤独的情绪体验,包含15个项目,每个陈述有4级评分,从3(通常如此)到0(很少如此)。前8个项目用来评定情绪孤独,后7个项目用来评定社交孤独。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0,重测信度为0.800。

2.3 施测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要求被试按照问卷顺序填写,施测顺序为社会支持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情绪-社会孤独问卷。主试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

2.4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工作状况的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比较

对不同工作状况老年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性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结果表明,仍继续参加工作的老人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退休后在家休息的老人,且差异非常显著(p<0.01)。

3.2 不同工作状况的老年人孤独感比较

对不同工作状况老年人的社交孤独和情绪孤独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性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表明,仍继续参加工作的老人的社交孤独得分显著低于退休的老人(p<0.01),而在情绪孤独维度上,两者的得分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3.3 不同工作状况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对不同工作状况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性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结果表明,仍继续工作的老人与退休老人的正性体验与负性体验的得分均差异显著(p<0.05),而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p>0.05)。

3.4 不同社会支持老人的孤独感及主观幸福感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将社会支持水平进行再编码,以社会支持总分的平均数为标准,将高于平均数的设定为“高社会支持水平”,将低于平均数的设定为“低社会支持水平”,同时以社会支持水平为分类变量,分别以社交孤独、情绪孤独、主观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老年人的社交孤独得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情绪孤独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差异呈非常显著水平(p<0.01),这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社交孤独与情绪孤独体验越少,主观幸福感越高。

3.5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对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及主观幸福感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见,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与正性体验及正性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及负性体验呈非常显著负相关,其中主观支持与社交孤独及情绪孤独呈非常显著负相关,而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仅与情绪孤独呈非常显著负相关,与社交孤独相关不显著;情绪孤独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相关非常显著,而社交孤独仅与正性情感相关不显著,与正性体验、负性体验和负性情感相关非常显著。

4 讨论

4.1 工作状况对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退休在家休息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低于仍继续参加工作的老年人;同时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比仍继续参加工作的老年人具有更多的社交孤独体验;他们表现出负性体验的增加,和正性体验的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老人退休后与同事接触的机会减少,社交活动也相应减少,其活动范围缩小,信息获取量减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应激事件意义的认识不足,妨碍了对积极社会支持的有效利用。此外,活动理论认为社交活动与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产生孤独感有直接联系[11],该理论强调老年人在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的重要性,退休老人由于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活动的重心从单位转移到家庭,以往的社交活动也会明显减少,这样容易产生一种社会疏远感,因而具有明显的社交孤独的体验。

4.2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从结果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两两相关显著,这表明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体只有在得到各种社会支持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此外,研究结果指出主观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的关系紧密,这与肖水源的研究结果一致[12]。虽然被感受到的主观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个体在情感上获得的支持远胜于物质上的客观援助,这是一种精神支柱,这种情绪体验与其主观感受密切联系,更能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因而比客观支持和社会利用度更有意义。

“心理不协调”理论认为,个体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即个体所期待的人际关系与实际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不能匹配时,易产生孤独感。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情绪孤独呈显著负相关。老年人获得越多的社会支持,越容易减少孤独的情绪体验,社会支持越强越能够减缓老年人的情绪孤独感,相反,缺乏社会支持的老年人在遇到应激事件后感到孤立无援,无所适从,就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孤独体验。这些结果充分说明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5 结论

(1)不同工作状况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孤独感及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2)不同社会支持水平老年人的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3)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相关显著。

标签:;  ;  ;  ;  ;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_主观幸福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