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企携手构筑新型信用关系_银行论文

银企携手构筑新型信用关系_银行论文

银企携手共建新型信用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用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细胞,银行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两者水乳交融,息息相关。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努力建立新型银企关系,从长远看,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近期看,关系到今年国民经济增长8%的宏观目标和我省经济增长保9争11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

今年以来,我省经济金融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地方,银企之间彼此缺乏信任,信用关系绷得很紧,部分企业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甚至逃废银行债务,使得银行贷款十分谨慎。今年上半年,银行贷款的增长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经济启动速度比较慢,令人非常着急和担忧。当前,影响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主要是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国家为了“增加内需、启动市场”,确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对增加农林水利、铁路、公路、电信、农村电网、城镇居民住宅、市场环保建设投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对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国有亏损工业企业有销路、有效益产品的生产,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如何使这些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实现改善金融服务,推动经济发展的目标,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认真研究和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新型银企信用关系的具体途径和实现形式,争取银行与企业共同繁荣和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从保证两个“三年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高度来认识新型银企关系

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两大热点和难点。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1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用三年左右时间,大体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这两个“三年改革目标”的同时提出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内在、有机联系所决定的。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离不开银行的支持。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只有少数的超定额流动资金依靠银行贷款补缺周转。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企业融资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已由财政转向银行。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平均有超过七成是来自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则不到三成。大多数企业基本上是躺在银行身上过日子。企业大规模地高负债经营,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成为企业经营亏损的重要原因。一些企业每年正常的盈利基本上只能用于偿付银行利息,一遇市场风险,企业出现亏损,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将生产流动资金用于补亏,结果债务越背越重,最终陷入困境。

企业要摆脱困境,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必须“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四管齐下。除了减人增效外,企业还要减债增效,不断减轻背在身上的沉重债务负担。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卸下包袱,轻装前进,走出“高负债、低效益”的怪圈。为此,近年来国家逐步明确了两条思路:一是以破产、兼并为基本形式的“资产优化重组”;二是依靠资本市场帮助企业增资减债。由于企业70%的负债是银行贷款,银行是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因此,国有企业资产优化重组、减债增效,都离不开银行的参与和支持。为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给企业改革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997年10月中旬发出了《关于合理确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的通知》,10月下旬,又颁布了《银团贷款暂行办法》,连续五次调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今年6月份再次降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平均存款降低0.49个百分点,而贷款则平均降低1.12个百分点。另外银行还对改制企业在减息、减债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1997年,国家冲销银行呆帐准备金计划是300亿元,今年增加到400亿元。1997年,我省各银行冲销呆帐准备金7亿多元,今年有可能增加到12亿元左右。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增强了企业扭亏为盈的信心。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后两年要使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任务还非常艰巨,主要靠国有企业自身努力,但是也离不开银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其次,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也有赖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全国整个银行资产的90%左右,而其中的大部分资产又是投向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近80%,主要又是对银行的负债。由于国有企业经营不理想,经济效益差,造成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欠息严重,致使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的步履维艰。而且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尚未成功,银行现在不但要承担庞大的存量呆帐,而且还要继续为那些管理不善,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国有企业注入资金,有可能产生新的潜在呆帐,是流量的呆帐。流量的呆帐比存量的呆帐更可怕。因此,不使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就难以盘活巨额不良信贷资金,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就是一句空话;银行商业化改革不到位,建立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调控监管体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与企业是一对命运共同体,两者利益悠关,同命相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作为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商业银行和企业应该面向市场,互相信赖,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唯有如此,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才有希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才有希望。

二、牢固树立信用意识,努力消除当前发展银企合作关系中的信用障碍

当前影响银企关系的最大障碍是信用危机、信任危机。银行怕企业,企业也怕银行;银行怪企业,企业也怪银行。一段时期以来,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同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银企关系中的许多不正常现象,大体可以归纳为:“三恨”、“三怨”、“三难”。

——银行对企业有“三恨”:恨企业只求借贷不想还本付息,不讲信用;恨企业借兼并、破产、租赁等改制形式,逃债赖帐;恨优势企业压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实行优惠利率。由此,银行对信贷变得越来越谨慎。

——企业对银行有“三怨”:企业急呼资金紧张,生产经营难以正常维持,怨银行不补充流动资金贷款;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将赢得新的发展机遇或者能摆脱困境,怨银行不评估或者评估不通过;优势企业通过改革、改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并帮助劣势企业脱困,怨银行不支持。

——政府和部门有“三难”:企业高负债经营,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造成经营困难,举步维艰,政府难以帮助银行追债;银行强调“四自”、“三性”原则,高度集中管理,地方难以帮助企业协调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所需资金;部分银企联手要求政府补充资本金、给政策、降负债,政府苦于财力薄弱,力不从心,难以解决。

部分银企之间出现信用危机的原因,既有主观认识问题,也有客观实际问题;既有企业的信用观念问题,也有银行的工作方法问题。要重塑银企之间新型信用关系,首先必须着力解决企业的信用观念差问题。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对银行来说,信用是生命,没有信用就没有银行的存在;对企业来说,也只有讲求信用,才能获得银行的支持,同时也维护了自身的形象。每个企业的领导都应弄清信贷资金的本质,增强信用观念和还本付息意识。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储蓄存款,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储蓄存款到期不但要支付本金,而且要付利息。贷款利息收不回来,就必然导致银行经营亏损;银行债权的悬空和不良资金超限,就意味着银行经营风险加大。这不仅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和社会声誉,破坏了经济正常运行赖以生存的社会信用关系,使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失去可靠的信用基础,而且由于贷款的沉淀和资金亏损占用,也必然削弱银行对企业的再支持能力,影响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再进一步分析,银行坏帐不断增加,导致不能保证居民到期存款的支取,一旦发生支付困难,就会发生连锁反映,引发金融风波。金融风波具有全局性、爆发性特点,对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危害很大,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正如江泽民总书记讲的,金融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所以,企业领导一定要顾全大局,认真学习金融、了解金融,特别要牢固树立信用观念,增强还本付息意识。一个有能力的企业领导人,一个明智的企业领导人,一个真正想把企业搞好的企业领导人,都会把“还本付息”装在脑子里,把“信用”看得比金子还重。

消除银企信用危机,对银行来讲,也要注意改进工作作风和提供优质服务,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要以历史的观点正确对待企业的历史包袱,以发展的眼光面对企业的现实困难。企业的不良负债和银行的不良资产,都是长期积累的历史包袱,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银行都难以承担这巨额的改革成本,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区别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情况,利用优化增量,最大限度地盘活信贷存量,保全银行债权,切忌简单的罚息、扣款,惜贷、畏贷,进而停贷。

要辩证地、全面正确地理解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是一个整体。没有资产的流动性,片面强调安全性,结果必然会失去效益性,最终也失去安全性。因此,商业银行应正确理解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只要银企双方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把工作做细、做实,是完全可以建立起“唇齿相依,互为一体”的关系。

三、各级政府要遵循市场法则,学会运用金融杠杆,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中一架十分灵巧的机器,具有融通资金和创造信用的功能。资金短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把“双刃剑”,运用得不好,也会危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因此,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金融基本知识,了解金融政策和金融法规。研究金融改革,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按市场法则和金融工作规律办事,决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盲目蛮干,比如向社会高息集资、强迫内部职工入股、干预银行贷款自主权等等。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后患无穷,恶性循环,请各级政府和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

那么,政府和部门在协调银企关系中能干些什么呢?应当怎样运用金融杠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工作是可以去做,而且是应该做好的:

第一,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服务职能,采取多种形式为银企合作架起一座经常沟通的桥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银行实行商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中央重大的正确决策,我们必须坚决拥护,坚决落实。但是,我们有些同志,至今仍然热衷于开协调会、现场会,要么给上级政府写个报告要求协调解决贷款,习惯于计划经济的老一套,直接干预银行的经营活动。一旦不能如愿,便满腹埋怨,产生畏难情绪。这显然与中央金融改革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那么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是不是就无所事事呢?不是。事实上是有所作为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为建立新型银企信用关系上,多做协调、服务工作。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分析新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第二,运作信贷杠杆,调整经济结构。结构问题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许多企业产品积压、经营亏损,除了冗员多、高负债等历史包袱的因素外,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结构趋同,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所以,大力调整结构才是振兴我省工业的根本途径。现在各方面环境比较宽松,正是调整结构的好时机。资金是各种资源的价值表现,在优化经济结构中,信贷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行政协调、行政干预的力度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弱化。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采取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积极地、主动地学会运用金融杠杆,调节经济活动,调整经济结构。1998年1-5月,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产成品资金累计占用同比有一定幅度的增加,面对数量较大的沉淀资金,必须下决心最大限度地盘活。运用金融杠杆,就是要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高的产品,限制低水平、低效益的重复建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和企业发展生产,开拓市场,限制积压、滞销产品的生产。这既是改善信贷资产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自身效益和从整体上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需要。

第三,建立政府反哺机制,为金融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承担着为国家财政作贡献和为社会增加就业的沉重任务,现在又承担着改革的巨大成本和不堪重负的社会负担。冗员多、负债重,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一种“欠帐”。如果竭泽而渔,使国有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很低,最终的结果企业必垮无疑,税源反而枯竭。所以,各级政府理所当然地应当承担企业改革的一部分成本,建立对企业的反哺机制,给企业休养生息的机会。比如,对企业改制后的债务,银行减一部分、财政税后返还一部分、企业自己承担一部分。各级政府的领导同志要开明一点,把目光放远一些。今年,我省灾情严重。对受灾的企业,银行要在资金上积极给予支持,帮助受灾企业恢复生产,减少损失。这里,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建立信用关系。必须牢固树立借贷按期还本付息的观念。政府主管的专员、市长、县长的脑子里丝毫不能有逃债、废债的思想,也不能默许甚至怂恿改制企业故意逃债。只要各级政府领导带头树立信用观念,并通过反哺机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那么银行和企业的合作就会更为密切、更加广阔、更有成效。

第四,支持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金融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局问题。因此,防范金融风险不仅是银行的责任,而且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我们要从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来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支持人民银行依法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对非法设立金融机构和非金融单位办理金融业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对各部门、各企业未经批准进行的乱集资特别是高息集资,要进行清理登记,限制清退。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相关主管部门要严加管理,今年不得再批设新的基金会。要加强对全社会的金融政策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的金融风险意识和识别风险的能力。

第五,打击金融犯罪,惩治金融领域的腐败行为。当前金融领域的犯罪十分猖獗,犯罪分子作案目标紧盯住银行,作案手段越来越先进。因此,除了金融机构自身要加强内控防范外,各级公安、司法部门要重点加强防范和保护,对已发生的案件要加紧侦破,保护资金安全。对金融队伍中极少数人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挥霍公款,对银行信誉和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必须严惩,这也是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重点之一。

标签:;  ;  ;  ;  ;  ;  ;  ;  

银企携手构筑新型信用关系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