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融美学于语文教学之中论文_刘佳

漫谈融美学于语文教学之中论文_刘佳

(四川省蓬溪县任隆中学 蓬溪 629100)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本职就是审美教育。语文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鉴赏美得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一、搭建审美平台,感受语文魅力

语文课堂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的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方式和对象来教育人,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

1、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只有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并能广采博闻,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教师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快慢适宜,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而且应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语言中,声请并茂,饱含激情地传达给学生。

2、用美的情境熏陶学生。创设情境就是要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认知客体间建立情感氛围,以 学生思维的活动。“文章不是无情物”,“一枝一叶总关情”,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喜怒哀乐、善恶丑美等,教学中应尽量挖掘这些潜在因素,调动学生对作品的热爱,使情境复活。教师可运用音乐、图画、朗读、介绍背景等,借助学生合理的大胆的想象,对意境进行重建,让学生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这种情境中去体味和揣摩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用美的情境熏陶学生,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美的情感中感受美、亲近美、热爱美。

3.营造美的学习氛围。书霍姆林斯墓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应包含三个部分:(1)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是“爱其师信其道”,所以我们应该借助情感这座桥梁,通过沟通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信任,被认同,让他们确认自己的价值以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在师生之间真正和谐、平等、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样较好死才能在学识和人格上得到学生内心的认同,教师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被学生所接受。(2)学生和教学文本的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学文本的情感交流也不容忽视。因为只是的传授和接受,一方面通过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去实现,另一方面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感情的桥梁,在情感上取得一致,才能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3)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立足审美文本,提升鉴赏能力

1、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从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春天》等文章中感受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教师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美应分两步走:(1)入景,通过展示图片,创设环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去接近文本所展现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对自然美的感受和人世,陶冶学生热爱自然地美好情操。(2)出景,跳出景物,领悟自然景物的深层内涵。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在美景中漫游,还应引导学生思考隐藏在背后的作者情感和态度,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

2、关注社会,感受生活美。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集会,是真善美结合的美的世界。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文本中作者的喜怒哀乐,还要结合生活经验,去体会作者展现的广阔的精神世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作品都蕴含着作者高贵的精神、美好的情感、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社会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分析审美对象,体会蕴含在个人或集体中的内在精神美,从而形成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逐步确立爱憎感、是非观,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自觉地融入社会。

3、用心体会,感受历史文化美。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我们可以采撷的浪花,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在历史文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品位。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文章中,学会用心和古人对话,用心和古人交流,聆听古人教诲,去体味超拔世俗、隐逸恬淡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感动和快乐,净化心灵。在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诸葛亮的《出师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要让学生静观历史风云变幻,总结经验教训,感悟古圣先贤的伟大情怀。引领学生追寻历史的足迹,在历史文化中畅流,获得心灵的愉悦,寻找心灵的另一片栖息之地。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丰富的审美资源,多把语文的学习延伸到生活外,用审美的眼光看语文,学语文。

三、树立审美理想,完善自身人格

1、树立审美理想,纯洁道德品质。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情感,使学生能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史铁生的《合欢树》中去体味厚重而温暖人心的亲情;从韩愈的《马说》中学会尊贤重能的精神…在教学中使他们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让学生树立起的理想,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美的情操。

2、融合社会理想,完善自身人格。审美形成于课内,而作用于课外,教师要通过文学作品教学生学会审美,体会鲁迅、杜甫、陆游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把这种情感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力量。学会分析生活,体会生活,用生活的美感动学生。启发学生审美的同时,不忘社会理想,把自身理想和社会理想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培养他们对真和善的不懈追求。有了正确的审美理想,学习、生活才会有航标,才会自觉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品质,完善自身人格,成为有用的人才。

简而言之,语文审美教育就是要在美的环境中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培养学生用美的情感学习文本,获得新知,培养审美情趣;用美的情感关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用美的心灵来体验生活,完善自身人格。只有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审美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审美体验,树立审美理想,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全人格,最终能成为美。

论文作者:刘佳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  ;  ;  ;  ;  ;  ;  ;  

漫谈融美学于语文教学之中论文_刘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