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才会“叶茂”论文_韦于宁

“根深”才会“叶茂”论文_韦于宁

(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小学校,400000)

摘要:本文主要思考与探究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具体指导与操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直接效能作用,同时也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引领着教师专业发展,带领着学生乐观向上,主动学习。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合作探究;学生综合素养形成

说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的内心有不一样的情愫。记忆中,第一次偶然邂逅——10年前任职班主任兼综合实践课程,那时对它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认知,仅当作一节课,而且像上语文课那样“敬业”,拉拉杂杂地讲到下课铃响,学生也从始至终聆听,教室的孩子像困兽坐立不安,弄得我心情也不爽。再后来,辗转到学校教科室,校长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要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当时我就一头雾水,蒙了。思来想去,自己不会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能去指导与管理教师呢?没办法,我临时“抱佛脚”,像抓“救命草”似的找来袁主任编著的《让孩子们都来做小课题》一书,“饿食”了三天,对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从理论层面的研究,到具体实施策略中,我似乎明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油然而生喜爱之心,这是一门利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于是,我先后牵头带领老师们在班级中开展小课题研究,逐渐转变了老师们的观念,丰富了学生生活,学生的能力也在渐渐形成与发展。

后来,我阅读了2017年9月颁布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其深度指出其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对国家课程,地方管理,校本实施作出了明确的指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作了翔实的阐述。

我也真正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顾名思义,实践活动是综合应用的基本,综合应用是实践活动的终点。《纲要》中简明指出: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往往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等实际能力,可见在“实践活动”中就自然蕴涵“综合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自然而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育实践者对其贯彻落实,应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对此,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它的特质。

一、显现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主要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系列探究活动,尽管孩子们在小课题探究活动中不是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想干什么就可干什么。但就其他学科课程而言,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相对统一或规定的必学内容,它每次活动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知识建构、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直接生活经验等,让学生在该课程多个领域里有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最终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而又能研究的共性问题,在老师的指导管理下,去实践、去研究、去反思、去探索。他们在寻求真理的探究历练中,自然而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突现。

二、彰显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性

小课题选题或研究时,要从每位学生自主需要、兴趣、特长和个性去思考,以学生自我独特的认知和学习方式去促进每个孩子个体的有效发展,这过程具有独特性、具体性,其发展不单单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获得的。

学校多元的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中,应为学生多彩纷呈的个性发展提供诸多机会,努力为学生自我、自主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横看,学科课程多以知识为中心,学生在学本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渠道方式的学习,无疑不是获得具有普遍性的知识与技能,相反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方面,却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与学科课程充分整合,与生活知识有机的结合等,可为彰显每位孩子的个性发展创造良性循环的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凸显学生个体发展的多元能力

鉴于学科课程多以掌握和建构知识体系为主,即使在学本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因受学科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学生往往很少有机会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性”:实践性、开放性及自主性,无形间给学生提供了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的契机,学生不但可身体力行动手实践操作,而且可亲身参与社会调查、参观、采访,以及到实验中去操作实验,进行探究等多层面活动。正是这是活动平台,学生的“三意识”,即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国;以及多能力,即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均有小课题研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乃至提高。

四、突显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曾经阅读过《教育心理学》,知道学生学习一般呈现接受和发现两种形态。一般学生在“接受学习”时,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态直接呈现,学生纯粹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发现学习”中,普遍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学生将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这两种学习形态存在价值均有不同,但彼此却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效发展。

亘古至今,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环境中接受学习,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学生纯粹是知识技能的“容器”。长此以往,这种学习方式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其不但阻止学生发展,还会让学生“随遇而安”,不思进取。

近年来,我区“学本课堂”如火如荼地建构与建设,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给予了学生成长的营养,助力于课堂教学的变革,也催生了师生的成长。这点教学思想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是如出一辙。

《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其性质就是要转变和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使原有单一、“填鸭式”学习方式得到改观,让学生在新型的学本课堂环境中,主动去发现、探究、研究,建构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探究学习,促进思维与能力的综合发展,做一个有探究精神的个体。

回想,我们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因好奇人类或动物生宝宝的,进而生成问题:想探究植物如何“生宝宝”的?于是,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性地设计实施方案,拟定实施小计划,将此小课题进行“分化”,形成多个探究问题,推动学生主动去探究。学生先后分成6组从茎繁殖、叶繁殖、根繁殖等方面实践探知植物妈妈“生宝宝”的神奇方式,孩子们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查找、请教等多种学习方式,不仅知道了植物妈妈生宝宝的独特方式,而且不少孩子学会了嫁接法、扦插法、压条法等。这样有形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乐趣无穷,学科综合素养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在无形间生根、发芽、开花。

随着我区“学本课堂”的深化研究,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纵深发展与实施,这将是对教师教育专业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尽管我们师资队伍呈现“结构化断层”,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起步晚,缺乏实践,缺失教育素养等。

但是,我相信只要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取向,师生携手每一天,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根就会慢慢扎得深,再认真浇灌,细心呵护,终会“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袁宇.让孩子们都来做课题[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

[2]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材[2017]4号

论文作者:韦于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1

标签:;  ;  ;  ;  ;  ;  ;  ;  

“根深”才会“叶茂”论文_韦于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