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东北官话中的后缀“咕”论文

试析东北官话中的后缀“咕”

吴媛媛,刘 哲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 要] 东北官话中有些后缀极富口语色彩,如“子”“巴”“挺”“咕”等。这些后缀的使用,使东北官话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动作的特征和事物的形态。本文以东北官话中后缀“咕”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使用概况和句法功能。

[关键词] 东北官话;咕;后缀

东北官话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动作的特征和事物的形态,加强说话人的语气,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词缀的使用是分不开的。词缀的使用是东北官话中词汇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后缀的使用较为广泛。东北官话中常见的后缀有“子”“巴”“挺”等,“咕”在东北官话中也经常作为后缀使用。东北官话中的后缀“咕”,多数附着在单音节词后面,读轻声。

“咕”字的本字是“古”,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凡古之属皆从古。公户切。”“古”字也有象声词这一释义,如:古剌剌(旗子飘动或甩鞭的声响);古鲁鲁(古鹿鹿。形容物体转动;也指腹内肠子蠕动或液体喷出的声响);古都都(多形容水不断涌出的声响)。“古”字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出现了仅表声音的分化字“咕”。“咕”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释为:象声词,形容刹车、低声说话等的声音。[1]463在《汉语大字典》(缩印本1995)[2]270《汉语大词典》(第6卷)[3]253及《辞源》(修订本1997)[4]251中,“咕”字也只有象声词这一个义项。由此可见,“咕”字作词缀本身的释义是虚化的,仅仅是形容一种持续的声音。东北官话以“咕”为后缀的词汇中,“咕”字本身的意义虽然也是虚化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影响着词汇的整体释义,当附着在单音节动词后时,描述的动作具有持续性。在普通话中,也有以“咕”作为后缀的词汇,例如:捅咕、嘀咕、叨咕、叽咕等,从使用的频率和范围来看,东北官话中后缀“咕”的使用频率更高,使用范围更广。

一、以往相关研究

关于东北官话中后缀“咕”的研究,聂志平先生在1994年发表的论文《黑龙江方言带后缀“巴”“哧”“咕”的双音谓词》(哈尔滨师专学报1994年12月第4期)中对黑龙江方言中带后缀“咕”的词汇作了整理和释义。[5]76通过将这些词的释义与北京话和普通话作比较,分析概括出黑龙江方言带后缀“咕”的双音谓词的使用特点。另外,他还在2005年出版的《黑龙江方言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三章中,对黑龙江方言中带几类后缀的双音词语作了整理和分析,其中包括以“咕”作后缀的双音词。本文将依据《简明东北方言词典》[6]393,对东北官话中以“咕”作为后缀的词汇进行归纳分类,通过分析这些词汇在句子中的具体释义,概括并总结出后缀“咕”在东北官话中的句法功能。下文中提到的“X+咕”,其中“X”指的是可以与“咕”搭配使用的词和语素。

二、东北官话中词汇“ X+咕”的概况

在东北官话中,“咕”作为后缀多数用作动词,少数用作形容词。通过对《简明东北方言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和聂志平先生所著的《黑龙江方言词研究》中“东北方言词汇拾零”一章的词汇统计,东北官话中以“咕”作为后缀的词汇共有扯咕、踹咕、搋咕、戳咕、搭咕、咕 、轧咕、挤咕、扭咕、塞咕、掖咕、计咕、讲咕、捏咕、杵咕、打咕、夹咕、扎咕、踩咕、偎咕、蛐咕、哀咕、呗儿咕、嘀咕、假咕、犟咕、毛咕、瘪咕、嘎咕29个。其中包括动词24个、形容词5个。在24个动词中,有22个动词是“咕”作为后缀附着在单音节动词后,表示该动作行为的持续不断,其中描述与手有关动作的动词有12个:扯咕、搋咕、戳咕、搭咕、咕、挤咕、塞咕、掖咕、捏咕、打咕、夹咕、扎咕;描述与脚有关动作的动词有2个:踹咕、踩咕;描述与言语有关动作的动词有13个:扯咕、踹咕、戳咕、搭咕、咕 、计咕、讲咕、捏咕、杵咕、踩咕、蛐咕、哀咕、嘀咕。描述与身体相关的动词有2个:扭咕、偎咕;描述其他动作的动词有2个:轧咕、呗儿咕。其中杵咕和蛐咕这两个动词的构词形式与前不同,源于状中结构。“蛐”“杵”是名词作状语。“蛐咕”一词,蛐蛐这种昆虫的叫声比较小,当名词作状语修饰限定“咕”时,形容像蛐蛐一样地说话。“杵咕”一词,“杵”原是一种工具,当名词作状语时表示使用杵发出的动作,“咕”仍然表示该动作持续。在5个形容词中,假咕、犟咕、瘪咕3个词是“咕”作为后缀附着在单音节形容词后。“毛咕”一词是附着在单音节名词后,“毛”原本是名词,当作状语时描述毛的状态,“毛咕”现为形容词。

(一)动词“X+咕”

东北官话中,“咕”作为后缀多数附着在单音节动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在构词形式上,这些动词都可以按照“ABAB式”重叠,如:“踹咕”也可以说成“踹咕踹咕”,“踩咕”也作“踩咕踩咕”。在日常的交流中,当使用这些以“咕”为后缀的动词时,东北官话也更倾向于“ABAB式”重叠使用。在统计出的24个动词中,“咕”都是作为后缀附着在单音词后构成动词,这些动词中除“轧咕”为状态动词,其余的都为行为动词。具体的情况如下:

1.行为动词

24个动词中表动作行为的计23个,表状态行为的计1个。

扯咕,有两个义项,一个是谈说,议论(含贬义),一个是拉扯、关系(含贬义)。如:

例1.那事还八字没一撇呢,你给乱扯咕 啥?(1)

例2.那人作风不正,你怎么跟他扯咕 到一块去了?/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关系,为什么硬扯咕 到一起呢?

踹咕,有两个义项,一个是踩踏,一是数叨,埋怨。如:

例3.三伏天屋里热得人喘不上气,阴天院子里踹咕 得净稀汤(张建华《双送礼》,载《参花》1982,12)(2)

例4.大媳妇一进门,就把我们两口子好顿踹咕 。(徐双山《两张分家单》,载《黑龙江文艺》1981,1)

单音节动词“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释义为:动词,脚底向外踢/踩,踏。两个释义都与数叨和埋怨不相关。由此可见,当单音节动词“踹”加上后缀“咕”时,虽然在词的类别依旧属于动词,但是在释义上引申出与语言有关的义项,数叨、埋怨。

搋咕,有三个义项,一是以手用力压和揉,一是乱踩,还有一个是欺压、折磨。如:

例5.你把面好好儿搋咕搋咕 。

例6.刚下完雨,你别上地里瞎搋咕 去。

地域文学和文化研究与教学的对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使他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接受科研的方法。今天的学生即是未来的文化继承者和传播者,地域文学和文化教育以教师科研的现身说法介绍运用中西方各种理论的、实证的、审美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文学和文化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的素质能力。

例7.前几年他让人搋咕 够呛。

例18.你的袜子又塞咕 哪去了?

例8.赵家爷俩正在拿锹平地。他人性臭,没人和他搭伙。“有啥办法,你慢慢戳咕 去吧。”(陈小波《庄稼人的心肠》,载《参花》1983,1)/你不会修别修,这收音机都让你给撮咕 坏了。

例9.好好地一门亲事让他给戳咕 黄了。/老孙林哼了哼鼻子:“我明白了,准是你撮咕 ,你那混小子打媳妇啦。”(李惠文《八出戏》,载《辽宁文艺》1978,5)

“戳”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释义有四个:用力使长条物体顶端向前触动或穿过另一物体;(长条形物体)因猛戳另一物体而本身受伤或损坏;竖立,站;名词,图章。四个释义中,并没有与“挑唆”意义相关的释义。由此可见,“戳咕”一词的释义与动词“戳”相比较,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

搭咕,有两个义项,一个是答理,理睬。也作“答咕”。一个是闲聊。如:

例10.你年纪轻轻的懂个啥?没有好处我搭咕 它?(朱雪艳《光灿灿的路》,载《黑龙江文艺》1976,6)

例11.邢贵胳膊上挂了一盘绳子,围前围后跟车老板搭搭咕咕 。(朱雪艳《光灿灿的路》,载《黑龙江文艺》1976,6)

咕,有三个义项,一个是捅,戳,二是塞,放,三是从旁鼓动人(做某事),也作“掇咕”。如:

例12.老太太连推带搡地咕 二雷由后院跳出去,走了。(李惠文《八出戏》,载《辽宁文艺》1978,6)

例13.这包里咕 点啥东西,鼓鼓囊囊的?

例14.这不,一听说村子里串联办法,他就一跳八丈非入不可,整天在家掇咕 爹......(蔡天心《大地的青春》)

试验采用假阴道法采精,挑选12只3~4岁无繁殖障碍且体况良好的多浪羊盘羊高代杂交公羊,在采精前三个星期进行补饲。试验中将稀释液与采集的精液按照精液密度等温混合,对稀释后的精液进行活率检测,活率达到0. 7以上,将分装的试管放在37 ℃盛有水的烧杯中,水浴在冰箱中1. 5 h降温至0~4 ℃以内,并保存在冰水混合物中。

挤咕,有两个义项,一个是挤眼睛,有时以此暗示某种意思,也说“眨咕”。另一个是挤。如:

例15.你挤咕 啥眼儿,有话明说呗。/你们挤咕 眨咕的想干什么?

易非想说,那些女孩都读不进书,向南是自己成绩不好……可妈没容她说,就继续说到:“我生你养你一场,这房子我就住定了!我非要住!我要住在这里,向南一家也要住在这里!”

例16.轻点儿,别把眼药水儿挤咕 得哪儿都是。

电磁发射技术可以方便地为实验室提供超高的速度,以便对目前比不可能达到的速度进行研究。可以进行高压、冲击物理实验、研究材料的状态方程等。

扭咕,身体左右扭动。如:

计咕,(声音不大地)争吵。如:

塞咕,有两个义项,一个是胡乱地将东西塞放某处,一是乱吃。如:

戳咕,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干,摆弄,也作“撮咕”。一是挑唆,出坏主意。也作“撮咕”。如:

例33.他在背后可没少踩咕 你。

例19.不知他嘴里塞咕 什么呢。

单音节动词“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释义是: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填入。而“塞咕”一词中“乱吃”这个释义则是在动词“塞”原义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掖咕,有两个义项,一个是掖,塞进。一是不经心的放置(以致找不着)。如:

例20.你过去给他掖咕掖咕 被。

在体育馆操场练习“蹲”,刚开始感觉挺别扭,还不好意思,但在好心阿姨、叔叔的指导下,我慢慢进入了状态。经过几天练习,我感觉轻松多了。有时练习,来一小段音乐,整个人便进入了放松状态,呼吸也慢慢合上了音乐的节拍,“蹲”起来更加轻松自如,当然,也促进了血液循环,缓和了紧张的神经和肌肉,安神定志。

收集年限均超过10年太极拳锻炼的老龄人作为实验组,身高167.9±6.1cm, 体重67.2±10.9kg,锻炼年限18.6±10.7年;收集年限均在1~3年之间短期锻炼太极拳的老龄人作为对照组,身高168.2±5.9cm,体重69.6±7.4kg。所收集的老龄人均为男性,年龄在60~72岁之间,对照组与实验组年龄、体重、身高差异不显著,每周锻炼均4次以上,每次持续1h左右,锻炼时间均在早上,身体健康、四肢无伤病疼痛、无急慢性疾病。

夹咕,义同“挤咕”的第一个释义。

试验地设在大兴农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水田区,该地区属于第三积温带下限,气候类型为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质为草甸白浆土,有机质4.42%、碱解氮161.4mg/kg、速效磷mg/kg、速效钾131.25mg/kg、PH值6.3,耕层 20cm。前茬为老稻田,秋旋耕。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单音节动词“掖”释义是:塞进(衣服或夹缝里)。当与后缀“咕”构成动词“掖咕”时,就延伸出“不经心的放置”的释义。

例17.老爷子一看见人家跳舞,就说:“唉,又扭咕 上了!”

例22.这么点儿事儿,你们计咕计咕 的,有头儿没头儿了!

讲咕,非议。如:

例23.你别总在背后儿讲咕 别人!

单音节动词“讲”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释义有四个:说;解释,说明,论述;商量,商议;讲求。四个释义中都与非议无关,而且动词“讲”是中性词,加了后缀“咕”的“讲咕”就变成了含有贬义色彩的动词。由此可见词汇在感情色彩上也发生了改变。

根据2016年1月至6月对河流水质的调查评价,滹沱河上中游各功能区的水质除滹沱河山西阳泉饮用水源区外均不达标,其中水质最差的为滹沱河山西代县农业用水区(繁峙段)和滹沱河山西原平忻定工业、农业用水区(定襄段),地表水水质均差,主要是氨氮浓度高,超标倍数达到了1.5倍左右。

捏咕,有五个义项,一是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捏,二是按摩,三是撮合(使成夫妻),四是摆布,五是编造。如:

例24.暗地里他用手捏咕 我一下。

例25.我的后背有点酸痛,你帮我捏咕 捏咕 。

例26.那姑娘人不错,工作也挺好,我想把你俩往一块儿捏咕捏咕 。

例27.你就这么老实,人家怎么捏咕 怎么是?

智能组件承担宿主设备的测量、控制、计量、监测和保护等基本功能,作为各功能单元的结合,智能组件可以实现灵活配置。每一个智能组件都可以根据电气设备在功能上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配置。智能组件可以实现集成化设计,也可以根据设备特点分散独立实现,智能组件的安装较为简单,无论是安装在主设备本体还是主设备本体之外均可。智能组件具有的以上特征使其灵活可靠、形式多样可以与电气设备达到有机的结合,同时智能组件通信功能的设备,电气设备的信息化功能得以实现,使系统中各电气设备与外部系统之间的联系加强,使变电站内的控制系统达到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28.不知道他给你捏咕 个什么罪名呢。

杵咕,有两个义项,一个是杵,一是怂恿。如:

例29.她用条帚疙瘩狠狠地杵咕 我一下子。

例30.这事儿听说背后儿都是他杵咕 的。

打咕,打闹(多用于儿童)。如:

这里的“蛐”虽然是名词,但是当后面加上词缀“咕”时,“蛐咕”就变成了动词,表示低声说话。“蛐”原本是名词,指的是蟋蟀这种昆虫。当加上后缀“咕”时,延伸了名词“蛐”的释义,表示像蛐蛐的叫声那样的音量交谈,因此“蛐咕”的释义就延伸为低声说话。并且在感情色彩上由原来的中性词向含有贬义色彩靠近,略带反感。

例21.他不知把那本杂志掖咕 哪去了。

扎咕,诊断。如:

例32.我有关节炎,你给我扎咕扎咕 。

踩咕,贬低。如:

近年来,社会互联网化进程不断加快,电子商务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企业对传统商贸企业形成了激烈的跨界竞争态势。对于重庆市商贸流通业而言,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实现向互联网化的转变,不仅要加快构建线上销售服务能力,实现业务上网,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在线消费需求,更要发挥已有的传统线下优势,将线下资源与线上业务相互结合,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发展的新兴商业模式。

1) 本文从各评价因素的数据本身出发,由计算机选取了评价因素,避免了评价者人为评价的主观性,同时本文所得到的核属性符合大众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单音节动词“踩”本义是一个动作行为,属于中性词。当后面粘附词缀“咕”时,就延伸出贬低的释义。因此“踩咕”一词也变成了含有贬义色彩的动词。

偎咕,有两个义项,一个是磨蹭,一是坐和半躺在某处间或扭动。如:

例34.她偎咕 半天才上炕去。

例35.别整天在床上偎咕 ,看弄得乱七八糟的。

蛐咕,低声谈话(略有反感)。如:

例36.别在底下蛐咕蛐咕 的。

2.3.3 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取样品(编号:G-1)适量,共6份,按“2.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再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以淫羊藿苷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为参照,记录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结果,22个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5%(n=6),表明本方法重复性良好。

例31.几个孩子一放学就打咕 到一块儿去了。

哀咕,低声地央求,恳求。如:

例37.我一边哭一边哀咕 。(梁志异《母亲的控诉》载《东北文艺》1951,5)

这里的“咕”作为后缀虽然是附着在形容词“哀”的后面,但是“哀咕”一词却属于动词,词性发生了改变表示小声地央求。

呗儿咕,死了。(含贬义)如:

例38.我要把那药吃了,早就呗儿咕 了。(田连元等《药店新风》,载《辽宁文艺》1973,8)

嘀咕,有两个义项,一是小声说,私下里说;二是猜疑,犹疑。如:

推荐理由:全书以精彩的插图、简练的说明,带着小朋友们走向森林、原野和海滨,去发现、辨认花草菇莓,贝螺鱼虾。于是,孩子们发现、认识了一个美丽、多彩、真实的大自然,又交上了大自然这个好朋友。

例39.他抱着那个瓦罐儿自言自语的嘀咕 。(老舍《骆驼祥子》)

例40.他默默地嘀咕 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东北官话中“嘀咕”一词有时接在动词“犯”后面,构成动宾短语“犯嘀咕”,其中“嘀咕”作宾语成分。犯嘀咕,是犹豫的意思。如:

例41.干这种事不能犯嘀咕 ,得说干就干!我就去布置!(赵云生《少帅传奇》)

2.状态动词

轧咕,交往,相处。如:

例42.“能轧咕 好吗?”大老倔的火气显然已经消了。(戴吉玉《皆大欢喜》,载《参花》1983,5)

东北官话中,多数动词附着后缀“咕”时,会引申出与言语有关的动作行为,如扯咕、踹咕、戳咕、搭咕、咕等,表示言语的动词有时还可以引申出心理行为。例如:踹咕、嘀咕等。

(二)形容词“X+咕”

东北官话中,“咕”作为后缀可附着在单音节形容词后面构成新的形容词,也可附着在名词后面构成形容词。构词形式上,可以按照“AABB式”重叠,如“假咕”一词有时也说成“假假咕咕”;“毛咕”一词也作“毛毛咕咕”,其词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在东北官话中,这些以“咕”为后缀的形容词在日常使用中多数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在统计出的5个形容词中,有3个性质形容词,2个状态形容词。具体的情况如下:

1.性质形容词

假咕,虚假,不真实。如:

例43.你这孩子咋还假假咕咕 的了呢?(甲新《特殊家宴》,载《参花》1982,10)

“咕”作为后缀,附着在单音节形容词“假”后面,在句子中多按照“AABB式”重叠,构成双音形容词“假假咕咕”。

犟咕,强辩。如:

例44.你别总跟我强犟咕 ,怎么回事我还不知道!

嘎咕,《简明东北方词典》写作“旮咕”。“旮”本意指角落,而“嘎”有两个义项,一是儿童聪明乖巧而调皮的,二是脾气坏,乖僻。由此可见,在东北官话中,这个形容词写作“嘎咕”更为贴切。“嘎咕”也有两个义项,一个是(人的脾气、品质,东西的质量,事情的结局等)不好,一是奇怪,与众不同。如:

例45.老张家这几个小子,数他最嘎咕 。

例46.他名字起得挺嘎咕 。

2.状态形容词

毛咕,因疑惧而恐慌,害怕。如:

例47.刚听到这儿,他就毛咕 了。

“咕”作为后缀附着在单音节名词“毛”后面,原有的单音节名词就变成了形容词,词性发生了改变。

瘪咕,有两个义项,一个是物体表面凹下去,不饱满,一是形容人的精神垮了(贬义词)。如:

例48.乒乓球叫他给踩瘪咕 了。

例49.他把这些事儿给他抖搂抖搂,他当时就得瘪咕 啦。

三、东北官话中词汇“ X+咕”的句法功能

东北官话以“咕”为后缀的词汇中,动词的数量比较多,在句中多数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还有少数可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形容词的数量比较少,在句中多数充当定语,少数作句子的宾语和补语。

(一)动词“X+咕”的句法功能

东北官话中的动词“X+咕”,能受副词的修饰,但一般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大部分后面是可以带宾语的,但是多数情况下,这些动词更倾向于带单宾语或者不带宾语使用。在句子中,也多数充当谓语和谓语中心,还有少数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1.作谓语

前文统计出的24个以“咕”为后缀的动词,绝大多数作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如:例33中的“踩咕”在句中作谓语,例29中的“狠狠地杵咕”是一个动词性短语,“杵咕”是这个短语的中心词,作句子的谓语中心。这些动词的后面更倾向于带单宾语或者不带宾语。如:例35中的“偎咕”作句子的谓语,后面不带宾语,例12中的动词“咕”作句子的谓语,句中的名词“二雷”作动作的受事宾语。

2.作主语

东北官话中的动词“X+咕”与判断动词“是”搭配使用时,这些动词在句中就充当了主语。如:“戳咕是没用的,拿去修吧。”“戳咕”一词在句子中作主语。一般情况下,这些动词放置句首与判断动词“是”搭配使用,充当句子的主语。相较于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在句中作主语的情况比较少。

3.作宾语

前文统计出的24个以“咕”作后缀的动词,当与心理动词,如:“喜欢”“讨厌”“害怕”等,或与能愿动词,如:“希望”“打算”“能”等搭配使用时,就会充当整个句子的宾语。如“小王背地里就喜欢讲咕别人。”整个句子中的“讲咕”和“别人”一起作心理动词“喜欢”的宾语,而“讲咕”又作“讲咕别人”这个小句的谓语。再如“你们不能在下面蛐咕。”句中的“蛐咕”已经不再是动词词性,而是活用成名词作能愿动词“不能”的宾语。

(二)形容词“X+咕”的句法功能

东北官话中以“咕”为后缀的词汇,还有少数的形容词。与动词相比,形容词的数量比较少。前文统计出的“假假咕咕”“毛咕”“犟咕”“嘎咕”“瘪咕”5个形容词,形容词“X+咕”都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挺、最等,在使用时后面一般不带宾语。在句中多数充当定语,也存在少数作句子的宾语和补语的情况。

1.作定语

前文统计出的5个以“咕”为后缀的形容词,在句子中多数充当定语,其中“假假咕咕”“毛咕”“犟咕”“嘎咕”这4个形容词多数用于修饰人的特征,如:“这个孩子真嘎咕”;而“瘪咕”一词多用于修饰事物的特征,如:“这个塑料瓶子瘪咕了。”

2.作宾语

形容词“X+咕”与心理动词搭配使用时,就会充当句子的宾语。如“他就喜欢犟咕,一点也不听劝。”当“犟咕”与心理动词“喜欢”搭配使用时,充当了句子的宾语。再如:“小张就爱假假咕咕,一点也不实诚。”“假假咕咕”作心理动词“爱”的宾语。在句中充当宾语。

3.作补语

前文统计出的东北官话以“咕”为后缀的词汇中,“瘪咕”一词在句子中不仅可以充当定语,还可以作结果补语,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如:“他把球踩瘪咕了。”“瘪咕”一词在句中补充说明“踩”这一动作的结果。

四、结语

通过前文的阐述可以得出,在东北官话中,后缀“咕”的使用是比较广泛的。语义表述形象活泼,能产生联想义。构词形式上,“咕”作为后缀多数附着在单音词动词和形容词后面,构成的词汇中以动词居多,形容词比较少。其中动词中行为动词居多,状态动词比较少。而在这些行为动词中,有50%的动词与言语有关。句法功能上,构成的动词多数在句中多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少数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构成的形容词多数在句中作定语,少数的作宾语和补语。语义功能上,“后缀“咕”的使用,使部分单音节词不仅在词性上发生了改变,词义上也有所引申。在感情色彩上,有些词汇也由原来的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由此可见,后缀“咕”的使用不仅能够使东北官话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形态和动作的特征,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语义功能。

[注 释]

(1)文中未标明出处的例句均出自于东北官话日常用语积累。

(2)文中标明出处的例句均出自于辽宁出版社1988年版许浩光张大鸣的《简明东北方言词典》。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丁树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汉字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3]罗竹凤.汉语大词典(第6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4]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合订本1-4)[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聂志平,李雪.黑龙江方言带后缀“巴”“哧”“咕”的双音谓词 [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4(4):76-80.

[6]许浩光,张大鸣.简明东北方言词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An Analysis of the Suffix "Gu "in Northeast Mandarin

WU Yuanyuan,LIU Zhe

(College of Humanities,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157011,China)

Abstract :Some suffixes in northeast mandarin are very colloquial, such as "zi", "ba", "ting" and "gu". The use of these suffixes enables northeast mandarin Chinese to depict the features of actions and the shape of things more vividly.This paper takes the suffix "gu" in northeast mandarin Chine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ze its general usage and syntactic functions.

Keywords :Northeast mandarin;gu; the suffix

[收稿日期] 2019- 05- 20

[作者简介] 吴媛媛(1973-),女,黑龙江林口人,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出土文献语法研究;刘哲(1994-),女,辽宁盘锦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语委语保专项(YB1807A001);牡丹江师范学院2018年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kjcx2018-27mdjnu)

文章编号: 1003 -6121 (2019 )05 -0087 -08

[中图分类号] H121

[文献标志码] A

[责任编辑]]甄 欣

标签:;  ;  ;  ;  

试析东北官话中的后缀“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