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灌阳方言音系特点及其归属

广西灌阳方言音系特点及其归属

彭建国[1]2006年在《湘语音韵历史层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湘语作为十大汉语方言之一,其语音研究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多限于现实平面语音特征的粗线条勾勒,少深层次语音现象的发掘,尤其涉及湘语历史的研究文章更是凤毛麟趾,可谓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仅有的几篇论文(或专着)依然存在线条过于粗疏,不讲究层次的缺陷。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试图利用历史层次分析法这一新的方言史观和方法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石和分析手段,以潘悟云教授开发的汉语方言处理系统(TFD)作为方言材料分析工具,对湘语的音韵现象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把来源于不同层次的音韵现象离析开来,然后在每一个层次中再作历史比较分析,整理出它们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并参以历史文献方面的证据推断各个层次所形成的大致时间,尽量还湘语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历史层次分析法认为,由于汉语所处的特殊历史地理背景,现实的汉语方言并非是一个单一、纯净的系统,而是杂糅着不同的历史层次,这些层次是由于历代强势方言持续不断的渗透造成的,因此要研究方言的语音史,须先依来源的不同划分出相应的历史层次,然后在每一个层次里作历史比较分析。湘语是汉语中较为古老的方言,但是由于长期处在西南官话以及赣客方言的包围之中,持久的冲刷已经洗去了湘语许多古老的特征,湘语现存的音韵特征大多来源于中古及以后。而从来源看,湘语的音韵特征可分为文与白两大历史层次,白读层读音乃古代湘语的直接继承;文读层读音则主要源于北方的官话。而且文读层读音来源虽然比较单一,但时间上却又有先后之分,有的特征很早就传入湘语,有的则是晚近的影响。文章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简单介绍湘语的范围及历史,交待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本文数据库语料的来源;第二部分是方法论,主要讨论与历史层次分析法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历史层次分析法的作用与局限、对文白异读的处理方式以及语音演变的若干规律;第叁部分包括第二、叁两章,主要讨论湘语全浊声母的演变和舌齿音的历史格局;第四部分包括第四至第九章,主要讨论湘语果、假、遇、流、效、咸、山、宕、江、梗十个韵摄的历史层次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结语部分对湘语音韵格局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

李赛[2]2012年在《桂北平话塞音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桂北平话(土话)1以往的研究较多方面集中于单点音系的描写、同音字汇的整理、平话归属问题的探讨等。桂北平话塞音共时表现种类繁多,最特殊的是有内爆音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演变出其它声类。内爆音是自发新生的,还是语言底层?内爆音是怎么样演变的?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前人所做音系描写和同音字汇为材料,辅之笔者对桂北平话的田野调查,重点对桂北平话塞音的共时格局和历时演变作描写和分析。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把桂北平话塞音跟《切韵》2音系塞音相比较,综合运用现代各家音变理论,分析桂北平话塞音演变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写作过程基本上以塞音自身的演变过程为顺序,塞音共时表现、其它非塞音类进入塞音类等问题也有所涉及。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塞音的共时表现作总的描述和分析,包括桂北平话塞音的种类,分布地区,送气与不送气塞音的不平衡性,浊塞音遗留等问题的探讨,从整体上对桂北平话塞音特点有一个步初了解。第二部分,探讨桂北平话塞音的历时演变过程,逐步分析其叁类塞音:双唇塞音、舌尖塞音、软腭塞音各自的演变的过程及原因,包括古帮、端母字读内爆音的原因、过程,帮、端母字继续演变为鼻音或边音的原因及过程,以及见组字的腭化、擦化等现象的分析。第叁部分探讨非塞音类进入塞类音的情况,包括古精组、章组字读如端组,非组字读如帮组,知组字读如端组等情况的探讨。第四部分为结论,主要是总结桂北平话塞音的演变过程和模式,并分别得出桂北平话叁类塞音的共时分布和历时演变模式图。总之,本文的核心是要探求桂北平话独有的塞音格局和演变模式,解释其演变过程。从桂平北平话塞音格局和演变过程来看,情况十分复杂,共时平面塞音表现是历时多个层次迭置的结果,历时演变的原因多种多样,演变的途径也多样化,有些演变可以得到音理上的解释,有些演变是某非语音因素引起的,还有一些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音总是在变化,虽然慢得我们一般觉察不到,但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变使语言独立,变使语言融合,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它为什么变,怎么样变。本文选题——“桂北平话塞音演变研究”,意在探讨桂北平话的塞音共时表现及音变规律,希望得出其独有的演变模式,一方面深化对桂北平话塞音本身的认识,从而进更深一步认识桂北平话,另一方面探讨音变规律,以桂北平话塞音为例来深化对音变规律的认识。

刘祥友[3]2002年在《广西灌阳方言音系特点及其归属》文中认为湘南、桂北、粤北方言复杂,是当前方言研究的热点。灌阳县位于广西的北部,地理位置偏僻,迄今尚未有人对灌阳方言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对灌阳方言的归属,目前仍有异议。本文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力图以较为丰富的语言事实说明灌阳方言的特点及归属。 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灌阳的地理位置、人口及语言情况。 第二部分,灌阳方言的声韵调。 第叁部分,灌阳方言的声韵配合关系。 第四部分,灌阳方言的音韵特点。 第五部分,灌阳方言的同音字表。 第六部分,灌阳方言与相关方言的比较。此部分选择桂林、东安、长沙叁地方言作为比较对象,更加具体地分析了灌阳方言的特点。 第七部分,灌阳方言的归属及其成因。 在全面比较的基础上说明了灌阳方言应是湘语的一支,对其语音特征的形成作了共时和历时的考察。 第八部分,余论。说明灌阳方言的发展趋势。

吕树明, 谭敏萍, 肖瑜[4]2014年在《近二十年广西境内湘语研究回顾与展望——兼论桂北土话研究概况》文中指出通过对近二十年广西境内湘语和桂北土话的回顾与总结,概括归纳出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及领域,并针对其研究不足提出建议,为未来广西境内湘方言和桂北土话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武俐衫[5]2013年在《桂北平话一级元音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在语言学界平话的内部分合、系属及分区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对平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点或多点静态的音系整理上,对桂北平话内部进行横向比较的也多是从共时的语言面貌进行描述,目前还没有人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桂北平话元音的声学特点进行描绘并进行横向的比较。笔者在前人提供翔实的桂北平话音系和同音字汇的基础上,选取桂北平话8个方言点临桂四塘、六塘、两江、义宁,灵川定江,永福桃城,灌阳观音阁和全州文桥,从一种方言系统的底层元音即一级元音的角度,运用实验语音学方法,以元音格局理论为指导,从元音的分级来考察桂北平话元音的拼合能力的强弱,运用Praat语音软件提取一级元音的共振峰数据,绘制一级元音声学图,以此来看桂北平话8个方言点元音的声学特征,再从相对化归一化之后的元音V值图来考察桂北平话元音格局的特点,以此来看桂北平话内部元音的格局特点的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依据各点的元音音位、元音类型、元音格局特点分析方言点之间的亲疏度,对桂北平话8个方言点分片。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选题缘由、已有的对桂北平话的研究、已有的对民族语言(方言)元音的实验研究、元音格局理论的提出及应用范围。确定本文研究的方言点、角度、手段和理论。第二部分对前人发表的8个方言点音系进行整理,运用元音格局的分级理论对韵母进行元音分级,得出了桂北平话四级元音的音位,从分级中看到:同一元音在不同方言点的拼合能力的强弱不同;桂北平话元音拼合能力强弱的排序:/a/>/o/>/e/>/(?)/>/i/>/u/。第叁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实验程序和方法,包括录音人的情况、录音字表的制作、样本量的情况、实验的步骤。文章最重要的是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第四部分从元音声学图的角度,以元音第一共振峰F1作为纵坐标,对应舌位的高低,元音的第二共振峰F2作为横坐标,对应舌位的前后,绘制元音声学图。8个方言点的一级元音声学图实验表明:桂北平话/y/有央化趋势,在女性中表现尤为明显;/(?)/在男女中的声学位置差异较大,/a/在男的声学图一般表现为央元音的位置,/(?)/在女的声学图一般表现为央偏后元音的位置;/o/略微低化。第五部分从元音V值图来看桂北平话元音格局的特点,并对8个方言点一级元音的9个共有元音进行格局特点的比较,发现桂北平话/e/、/y/在各点的实际读音差异较大,/e/的音值范围在/e/到/E/移动,/y/在临桂四塘、临桂六塘、永福桃城3个方言点中表现为央元音的格局,央化趋势明显;/o/的实际音值是/(?)/。从元音V值图分析了桂北平话是属于六元音型或七元音类型,依据元音类型和音位特征排除了全州文桥属于桂北平话的可能性。最后依据元音音位、元音类型、元音格局的特点,尝试对桂北平话7个点内部分片:首先以音位/(?)/的有无来划分为“/(?)/片”和“非/(?)/片”,“/(?)/片”包括灵川定江、灌阳观音阁,然后在两小片内依据/e/音位的有无,分析片内方言点的亲疏度,分别描述了/e/和/y/的格局特点,从/e/、/y/的格局特点在两片对内一致性与对外差异性支撑了我们分片的结果:(1)“/(?)/片”包括灵川定江、灌阳观音阁、临桂六塘,因为灵川定江、灌阳观音阁都有/e/音位,且/e/处于高元音的格局中,/y/处于前元音的格局中,未央化,而临桂六塘没有/e/音位,/y/表现为央化,所以,“在/(?)/片”又分为灵、灌一小片与临桂六塘一小片。(2)“非/(?)/”片包括临桂四塘、临桂义宁、永福桃城、临桂两江4个方言点,因为四塘、桃城没有/e/音位,有/y/音位,且/y/处于央元音的位置,央化趋势明显,而义宁、两江有/e/音位,且/e/处于中元音的格局中,实际音值为/E/,没有/y/音位,所以,在“非/(?)/片”又分为四塘、桃城与义宁、两江两小片。最后我们根据分片的结果在地图上进行连接勾勒,发现我们所做的分片与地理位置得到了很好的契合,表现为两个独立的叁角形区域。在地理位置上也证实了我们分片的合理性,基于合理性,我们依据本文已调查的方言点,预测本次未调查地方的元音格局特点。文章以元音格局理论为指导,以实验语音学为手段,对桂北平话进行分片,并在地理位置上得到了合理的对应,研究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

黄双进[6]2012年在《桂北平话古入声韵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古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九摄的入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统计法及历史比较法,对桂北平话的古入韵的今读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分析、探讨了古入韵在桂北平话中的演变类型、规律及发展演变轨迹。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的理论背景,桂北平话的研究综述,包括桂北平话的系属、特点、名称和使用人口等情况,特别是桂北平话的入声的研究,接着介绍了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考察例字和常用符号。第二部分是桂北平话古入声韵的今读情况。首先分析了桂北平话古入声韵和入声调的今读概况,说明古入声韵的今读分为有喉塞韵尾和无喉塞韵尾两种形式,入声调有一到二类;然后分析了有喉塞韵尾的入声韵分化情况,提出由中古的[-p-t-k]韵尾到[-?]韵尾,主要元音发生了四种演变的方式,分析了喉塞韵尾脱落的情况,发现了最容易脱落塞尾的有四个单元音和叁个复合元音;接着介绍了桂北平话的无喉塞韵尾的今读情况,先介绍概况,然后按照今读分类,把今读相同的韵摄归到一起,并举例说明。最后是这一部分内容的小结,第叁部分是桂北平话古入声韵的演变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以下内容:塞音韵尾演变的两个过程及其原因,说明这种演变的原因来自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带[-?]的韵母的演变说明桂北平话中有喉塞韵尾的入声韵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层次;来自开口一二等韵的[a]的演变体现出不断高化的痕迹;[u]的演变根据其来源不同体现出不同的演变途径,来自开口一二等的[u]主要是裂化,来自合口一二等的[u]除了裂化以外还有低化和前化的变化;[i]的产生是主要元音脱落的结果;桂北平话中介音增生所增加的介音一般是[i],“百”字介音增生是类推的作用;[y]的产生是合并音变的结果;增加元音韵尾是语言内部补偿作用的结果;[(?)]、[(?)]的产生和声母的变化有关;鼻化元音既不属于阴声韵,也不属于阳声韵,它只是阴阳对转的过渡状态,[u?]的产生过程是先转入阳声韵,再产生鼻化,然后有加上[-?];今读韵中的两读现象存在两种状况,有意义分工和无分工,有意义分工的会长期存在,无分工的会保留一个,舍弃一个。最后用图示的方式表现了重要的演变形式。第四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桂北平话古入声韵的分化状况以及重要的演变规律。

王仲黎[7]2009年在《祁阳方言语音研究》文中认为祁阳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方言属湘方言永全片东祁小片。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历时、共时角度着重对祁阳方言全浊声母今读及清化、古来母字塞化、高元音擦化、鼻音韵尾演变、历史层次等语音现象进行了深入考察,尝试通过比较来深化对祁阳方言甚至湘方言某些音类演变的认识。全文共分六章,分章介绍如下:第一章共分五节,第一、二、四、五节简要介绍了祁阳县的地理、人口、历史沿革及研究材料来源、凡例。第叁节重点介绍了祁阳方言归属及语音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对本文选题缘由、研究方法作了一个前期梳理。第二章介绍了祁阳方言音系概况。本章细致描写了现代祁阳方言音系,运用语音格局方法描写了祁阳方言元音声学空间。针对祁阳方言语音内部差异,绘制方言地图,直观展示语音差异地理分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语音实验结果,列出祁阳方言新派同音字表。第叁章是祁阳方言浊声母专题研究。本章重点研究祁阳方言全浊声母及来母今读塞音现象。祁阳方言保留一套较为完整的全浊声母系统,本文着重探讨了祁阳方言全浊声母声学特征及其音值,并将其与其它湘方言全浊声母进行了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我们统计了祁阳方言浊声母字清化比例,结合湘方言其它各片全浊声母清化类型及条件,提出祁阳方言全浊声母清化模型,并结合方言实例予以证明。古来母塞化一节重点分析了塞化的条件、类型及其机制,证明了来母塞化现象是一种后起音变现象。第四章是祁阳方言韵母专题研究。本章主要研究了祁阳方言元音擦化、鼻音韵尾类型两类现象。高元音[i]、[y]擦化导致中古同音类的声母今读分化,其音变结果通过词汇扩散方式实现,受强势普通话影响,青少年层出现“回头演变”。鼻音音位分单字音、边际音、派生音,边际音、派生音受单字音底层音位规则制约。第五章是祁阳方言声调专题研究。本章采用声调格局方法对祁阳方言单字调、连读变调进行声学实验统计分析。运用社会学方法对祁阳方言各年龄层次单字调、两字组连读变调进行动态分析,详细分析了祁阳方言新老派声调调类、调值、调型特点。第六章为祁阳方言语音历史研究。本章运用历史层次理论,梳理祁阳方言声韵音类历史层次。结合地方志方音记载和方言今读,分析祁阳方言部分音类140年来音值变化。结语总结了制约祁阳方言语音演变的一些规律,指出了研究中的创见部分及不足之处。

吕泉[8]2009年在《桂北平话阴声韵的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采用历史层次分析法的理论为基础,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对桂北平话11个点果假效流遇蟹止等7个阴声韵的音变方式进行探讨。然后参照汉语语音史上的一些结论,判定各摄所辖今韵的层次先后,并勾画出其演变过程。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平话语音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理论方法以及材料来源等。第二部分是桂北平话果摄和假摄的演变研究。桂北平话果假合流具有多重性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3条:(1)古音的保留(2)果摄韵母的特殊变化(3)蟹、假、果摄的链移。另外,果假二摄的韵母耗散严重,反映了其层次的复杂性,它们仍处于不断整合之中。第叁部分是桂北平话效摄和流摄的演变研究。桂北平话效流二摄的合流与汉语语音史上的两次元音大链移是分不开的,这两次链移的不彻底是二者合流的主要原因。另外,桂北平话效流摄特殊的演变类型也使其层次别具一格。第四部分是桂北平话遇摄的演变研究。桂北平话遇摄的演变有自身特有的变化,也有随其他阴声韵发生的共同演变。其随他韵的变化也是其层次复杂的主要因素。第五部分是桂北平话蟹摄和止摄的演变研究。桂北平话蟹摄一二等韵存在仍能区分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是不同历史层次在方言中的迭置。蟹摄叁四等韵与止摄的变化基本同步,是二者合流后的共变。第六部分是结语。

叶晓锋[9]2011年在《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对汉语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学界尚未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语音进行充分的研究。本文从公开发表的语言调查报告中,选取了140个方言进行语音类型学研究,以此对Maddieson等学者所总结的人类语言的语音共性进行了验证和补充。此外,还对汉语方言中的语音演变的类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现有成果,本文的研究方法、章节安排、材料来源以及使用符号等内容。第二章和第叁章分别对140个汉语方言中的辅音和元音的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除了对Maddieson等学者所总结的人类语言的语音共性进行验证和补充之外,我们还对汉语方言的语音类型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相比,在语音类型上,汉语方言有以下比较明显的特点:清送气塞音的出现频率特别高;鼻音m和η的出现频率也相对较高;元音y和(?)的出现频率比较高;后响二合元音出现频率比较高。第四章选取了70个方言,统计各类辅音和元音组成音列的出现频率,并对优势音列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第五章选取12个具有-p、-t、-k叁种塞音韵尾的方言,统计“塞音+元音+塞音”(SVS)音节的字频,然后探讨SVS音节的优势类型及其成因。第六章主要对汉语方言中鼻音的演变类型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根据现代汉语方言中的鼻音演变规律对上古汉语中的一些与鼻音相关的谐声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根据鼻音的演变规律探讨了汉语方言中一些来历不明的词的语源。第七章收集了大量的汉语方言以及古文献中软腭音和双唇音交替的例子,同时根据双唇音和软腭音在圆唇元音之前容易互相演变的音变规则,探讨了汉语方言中一些来历不明的词的语源。第八章主要探讨汉语方言中鼻尾韵的演变类型,在韵尾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在以-η为韵尾的鼻尾韵中,a(?)、(?)、o(?)、u(?)、ua(?)构成一个循环系统,1(?)、ia(?)、io(?)、iu(?)构成另一个循环系统。在以-n为韵尾的鼻尾韵中,ian、in、ien构成一个循环系统,uan、u(?)n、un构成另一个循环系统。第九章为结论,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唐玉环[10]2018年在《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及其理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否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与普通话的否定判断只有“不是”一种形式相比,湖南邵阳方言的判断动词“是”的否定形式有“唔是”和“冇是”两种,因此在邵阳方言中否定判断呈现出“唔是”“冇是”并存的现象。本文在详细描写“唔是”“冇是”的语法分布和语义区别的基础上,试图从否定词的组配规律、否定判断的跨方言比较、否定判断的跨语言比较等多个角度来解释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形成的理据。全文共分六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指出本文研究的学术背景,回顾汉语否定范畴的研究成果概况;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及相关现象。本章以普通话中的“是”与“是”的否定形式“不是”“没是”的意义和功能为参照,对邵阳方言中的否定判断形式“唔是”和“冇是”的分布与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本章的结论是,在邵阳方言中,“唔是”与“冇是”表现出功能上的对立,“唔是”侧重在主观表达,“冇是”侧重在客观表达;“唔是”侧重主观推导,“唔是”进一步虚化,可以引导假设句、虚拟语气句和选择句中的从句;“冇是”侧重客观陈述,可以引导叙实性的并列关系从句。当在特定的非强调语境和虚拟语境中,“唔是”“冇是”主客观的对立消失,呈现出中和的状态。“唔是”与“冇是”存在功能区别的原因在于:否定判断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否定判断还具有逻辑关联作用。第叁章:从邵阳方言的否定组配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本章以普通话中“不””“没”与动词、形容词的组配为参照,对邵阳方言的否定词“唔”“冇”与常用动词、形容词的组配进行考察,以了解“唔是”“冇是”在邵阳方言否定组配中的地位。本章的结论是:邵阳方言中的“唔”“冇”与动词、形容词的组合搭配与普通话中的“不”“没”大体上是一致的。邵阳方言否定词“唔”“冇”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唔”否定无界成分,“冇”否定有界成分;“唔”表达主观否定:“冇”表达客观否定。但有少数几个高频词例外,除了“是”之外,如“不好”可以说“冇好”和“唔好”,但“不要紧”习惯上说“冇紧”。从否定组配来看,“唔是”“冇是”并存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方言表达在主客观情态区分上更为细致,“冇是”主要表达客观否定判断,“唔是”主要表达主观否定判断;二是“冇是”还可能受到高频使用的应答词“冇有””“冇紧”类推作用的影响,“冇是”从而类推至陈述句中并得到大量使用;“唔是”的功能受到挤压,主要应用在非陈述句中。第四章:从跨方言的比较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本章将52种相关汉语南方方言否定判断的表达方式归纳为7种类型。南方方言否定判断的形式有“唔是”“冇是”“没是”“无是”“不是”等多个形式。这些不同的否定判断形式在各方言中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有的方言只有一种形式,有的方言两种形式并用,有的方言是叁种形式并用。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有二个:一是某种方言自身否定词的演化作用;二是共同语的否定词对方言产生了的巨大影响。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用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叁个,①外部动因:南方方言存在否定向普通否定延伸;②内部动因:否定词并存竞争后的语义分化;③演变方式:高频词的优先词汇扩散。第五章:从跨语言的比较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本章将汉藏语系54种语言的“是”“有”的否定进行比较归类,以考察邵阳方言“冇是”“唔是”并存的否定判断类型与汉藏语系语言否定判断的共性与特性。汉藏语系诸语言“是”“有”与否定标记的组合类型有9种。根据现有的资料,汉藏语系很多语言的判断与情态有关。本文涉及的54种语言中,有20种语言的判断动词不止一个,这些语言通过不同的判断动词来表达情态。邵阳方言否定判断的不同情态功能是通过使用不同的否定词与同一个判断动词的组合来实现的。从跨语言的比较来看,邵阳方言“唔是”“冇是”的形成是汉藏语系语言在表达中重视判断情态的体现,是表义需要趋动下的语义精细化的体现。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概括全文的核心观点,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综合全文,邵阳方言“唔是”“冇是”的主要区别在于:“唔是”侧重主观否定判断,“冇是”侧重客观否定判断。造成二者并存的理据主要有四个:①语义基础:判断动词“是”的主客观兼具性;②外部动因:汉语南方方言存在否定向普通否定延伸;③内部动因:否定词并存竞争后的语义分化;④演变方式:高频词“是”向存在否定的优先词汇扩散。附录部分为本人设计的方言否定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1]. 湘语音韵历史层次研究[D]. 彭建国.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2]. 桂北平话塞音演变研究[D]. 李赛.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3]. 广西灌阳方言音系特点及其归属[D]. 刘祥友. 湖南师范大学. 2002

[4]. 近二十年广西境内湘语研究回顾与展望——兼论桂北土话研究概况[J]. 吕树明, 谭敏萍, 肖瑜. 钦州学院学报. 2014

[5]. 桂北平话一级元音的实验研究[D]. 武俐衫. 广西师范大学. 2013

[6]. 桂北平话古入声韵的演变研究[D]. 黄双进.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7]. 祁阳方言语音研究[D]. 王仲黎. 南开大学. 2009

[8]. 桂北平话阴声韵的演变研究[D]. 吕泉. 广西民族大学. 2009

[9]. 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 叶晓锋. 复旦大学. 2011

[10]. 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及其理据分析[D]. 唐玉环.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广西灌阳方言音系特点及其归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