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各党派的分离和分裂_利库德集团论文

以色列各党派的分离和分裂_利库德集团论文

以色列党派的离合与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色列论文,分野论文,党派论文,离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色列党派繁多,政党的合并(或联合)与分裂也十分频繁,是世界上党派变动较多的 国家之一。合了再分,分了再合,甚至是同时存在、交错进行和反复进行的。因此,各 政党之间的界限变动频繁,令人眼花缭乱。有的党存在时间较短,像曾号称第三大党的 争取变革民主运动只存在了一年多,有本—古里安、西蒙·佩雷斯、摩西·达扬等名人 参加的以色列工人党也只存在了两年半。多年不变的老党很少。存在年限较久(半个世 纪以上)的老党只有以色列正教党等,它们也经历了一些变故。

以色列小党繁多。有些小党自生自灭,或随后并入大党,它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自 然不如大党大。由于小党进入议会的机会相对少些,因此常出现几个党派、集团、“名 单”(注:参加议会选举的政党须提交候选人名单,人数最多为120人。选民在选举中不 是选其中的哪一个人,而是选哪个党的整个候选人名单,每个候选人名单都要有一个名 称,在选举时将各党的候选人名单编出字母顺序,以便选民选举。有的是一个党的名单 就以党的名字命名,有的是几个党组成一个集团,它的候选人名单就以集团名称命名( 如工党联盟、利库德集团等)有的只是由少数人甚至一个人申报的名单,但也要有一个 名字,它们未必能称得上是政党,因此即被称作××名单(如阿拉伯联合名单、国家名 单、农场与发展名单、和平进步名单、拿撒勒宗教民主人士名单、以色列工人名单、战 斗者名单、争取和平进步名单等)。所以在分析以色列议会的构成时,除了说哪个党或 集团有多少议员外,还要说哪个名单有多少议员。如果把这种人数很少的名单全都说成 是政党,似也有些勉强,如果称作“××名单党”,更说不太通。)合成一个党、集团 、名单参加竞选的做法。有的是合并,但有的只是联合提出竞选名单,各党仍保留独立 的组织。在1992年6月第13届议会的选举中公民权利与和平运动、统一工人党和变革— 中间党等3个党合并成梅雷茨集团(后称梅雷茨党,亦称民主以色列党),以色列正教党 和圣经旗帜党合为圣经联合阵线便是一些例子。有的大一些的党,也往往是由其他一些 政党参加进来而成为较大的党或集团的。同时,由于同一党内一些成员与其他成员存在 意见分歧,因而从原有党派中分离出来,组成新党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在以色列, 政党的“营盘”和“兵”都不是“铁打的”,而是“流水式的”。

以色列大党都各有一部复杂的合并与分裂的历史。以色列工党(包括它的前身和后身)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以色列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工党也经历了一 个联合、分裂和合并的复杂过程。工党的前身是1930年建立的巴勒斯坦工人党。1944年 从巴勒斯坦工人党分裂出以色列劳工联盟(属社会主义政党)。1954年劳工联盟与统一工 人党分手,它认为统一工人党有亲苏倾向。1965年巴勒斯坦工人党与劳工联盟—锡安工 人党联合,组成以色列工人联合体。巴勒斯坦工人党创始人本—古里安及其他6名议员 反对这种联合,另立“以色列工人名单”(即拉菲党)。1968年以色列工人联合体的两党 与以色列工人名单合并,建立了以色列工党。本—古里安等人反对这种合并,另立“国 家名单”(该党后来参加利库德集团)。1969年以色列工党再与统一工人党组成工党联盟 。

与此同时,原工党或参加工党联盟的一些成员因持有不同意见而离去。1984年工党联 盟与利库德集团联合执政,统一工人党反对,于是脱离工党联盟,工党联盟名存实亡。 工党在1977年和1981年大选中败给了利库德集团,以色列政坛于是结束了一党独大的局 面而进入两雄争胜的时代。1984年和1988年工党两度与利库德集团联合执政。工党在19 92年大选中战胜利库德集团,再次成为执政党。工党在第13届议会有44席,第14届下降 为34席。于是,在第15届议会选举中工党和桥党、梅玛德党组成“只有一个以色列集团 ”。梅玛德党亦译宗教复国运动党,是一个温和的全国性的宗教政党,它曾试图将自己 的代表选进第13届议会,但未能迈过进入议会的法定门槛,于是后来加入了“只有一个 以色列”。但“只有一个以色列”虽有其他党加盟,在第15届议会选举中总共也仅获得 26席。

近年在以色列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利库德集团也是由一些政党逐渐合并或联合而形成的 。早先它的主体是建国时的三个政党,即自由运动党、一般锡安主义者党和进步党。19 61年一般锡安主义者党和进步党合并为自由党,1965年自由党又与自由运动党联合为加 哈尔集团。联合后两党仍然保持组织上的独立,但在议会选举和议会活动中合作。1965 年原与自由党合作的进步党脱离自由党,改名为独立的自由主义者党,1983年加入工党 联盟。1967年自由运动党分裂,一部分人成立自由中心党。1973年自由运动党与自由党 、国家党、大以色列劳工运动、自由中心党联合组成利库德集团。1977年大选后,“犹 太人中和平”也加入了利库德集团,但后来它在议会中的两名议员又与利库德集团劳燕 分飞了。1979年一些反对从西奈撤军的人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再生党(亦译复兴党), 1984年再生党与十字路口党联合,组成再生党—十字路口党集团。

在1977年以前,利库德集团没有大的作为,一直是在野党。1977年发生了转折,利库 德集团获胜,这一胜利被说成是以色列现代选举史上的一次“革命”。利库德集团在19 77年和1981年两次大选中击败工党,上台执政;1984年和1988年两度与工党联合执政。 1992年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惨败,仅获32席,再次成为在野党。后与十字路口党、桥党 联合,于1996年3月下旬组成利库德集团—桥党—十字路口党联盟,地位得到改善。但 利库德集团内部存在分歧。1986年利库德集团的核心自由运动党内的两个派别在代表大 会上为争夺领导权而进行激烈争吵,甚至拳脚相加。内塔尼亚胡执政时,利库德集团内 部更显四分五裂。原国防部长莫迪凯倒戈后组建中间党;前外长戴维·利维本属利库德 集团,是利库德集团第二号人物,代表原摩洛哥籍的犹太人,而内塔尼亚胡属西方犹太 人,相互抱有成见。1995年6月18日戴维·利维宣布退出该集团,1996年2月20日宣布成 立新党“桥党”,3月下旬参加了利库德集团—桥党—十字路口党联盟。但在第15届议 会选举中,桥党又转而与工党、梅玛德党组成只有一个以色列集团。利库德集团在第15 届议会选举中仅获19席。

以色列宗教政党也经历过合与分的复杂过程。以色列宗教政党在历届议会中都有议员 。第1届议会精神中心党、精神中心工人党、以色列传统运动党(即泰米党)、传统党(即 莫拉沙党)(注:1983年摩西·德拉克曼在全国宗教党之外建立了称作“堡垒”(玛特扎 德)的锡安主义宗教集团,1984年与以色列正教工人党联合,组成传统党(即莫拉沙党) 。)、以色列正教党、正教工人党联合为宗教联合阵线,该阵线在议会中共有16个席位 。第3届议会选举后精神中心党、精神中心工人党于1956年联合为全国宗教党。在1981 年第10届议会选举中,以色列传统运动党脱离全国宗教党。1984年在第11届议会选举中 传统党又脱离全国宗教党。

以色列正教党是极端正统的阿什肯纳齐人政党。(注:阿什肯纳齐人与塞法尔迪人是对 来自不同地区的犹太先民及其后裔的称谓。塞法尔迪人指伊比利亚半岛犹太难民及其后 裔。塞法尔迪人在1492年被西班牙驱逐后,有一些流散到荷兰、意大利、保加利亚、希 腊等国,也有一些流散到土耳其及西亚北非其他地区。塞法尔迪人约占犹太人总数的4% 。这些犹太人认为自己既不同于在1492年以前即生活在北欧、中欧和东欧的犹太人(称 作阿什肯纳齐人,他们约占犹太人总数的85%),也不同于自巴比伦时代起即一直生活在 亚洲及非洲的东方犹太人(他们约占犹太人总数的11%)。其中流散到荷兰、意大利、保 加利亚的塞法尔迪犹太人与阿什肯纳齐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流散到土耳其及西亚北非 其他国家的塞法尔迪犹太人与原东方犹太人也没有多少差别。现以色列境内原摩洛哥籍 的犹太人有50万。有时塞法尔迪人泛指来自东方以及地中海和巴尔干国家的犹太人。) 在第3、4、8届议会曾与正教工人党组成宗教理论阵线。在第11届议会选举中以色列正 教党因发生分裂,一些人转而成立沙斯党。

1992年正教工人党和圣经旗帜党组成圣经犹太教联盟。圣经旗帜党原是以色列正教党 中的立陶宛派,因与哈西德派不和,而于1988年单独成立政党。

以色列正教党中的一些人不满意该党对塞法尔迪人的歧视,于1984年脱离以色列正教 党,开始独立参与议会选举,是为沙斯党。它在第11届议会中获得4席,这是沙斯党首 次进入议会。在第15届议会选举中沙斯党获17席,在议会中早已超过其阿什肯纳齐人政 党对手(以色列正教党),仅比利库德集团少2席,沙斯党已成为以色列政坛上的第三大 党。

在现有的3个主要宗教政党中,沙斯党和圣经犹太教联盟被认为是极端正统的宗教政党 。全国宗教党原先是比较温和的宗教政党,但近年也在向极端正统的方向发展。

近年宗教政党在议会中的席位有上升的趋势。在第15届议会中共拥有28席,成为重要 的政治势力。

由于政党的合并或分裂以及议员跳党会造成当选议员政党归属的变化,因此,在同一 届议会中,虽未经过选举,议员的政党构成也会有所变化:当选时是一个数,到下届议

会改选前又是一个数。

以色列政党分合频繁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社会成员构成复杂。除原来居住在本地区的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以外,还有从境外移入的许多犹太人。他们来自许多国家,想法不完 全一样,其中有信教的也有不信教的,(注:在现今的以色列,严守宗教戒律的犹太人 仅占20%,不遵守教规的犹太人也占20%,60%的犹太人根据个人意愿和依照民族传统遵 守某些戒律,多数犹太人被看作世俗犹太人。)左中右都有。以色列建国以后移居以色 列的犹太移民与世居这块土地上的土著犹太人之间,不同来源地的犹太移民之间,既有 利益一致的方面,也有一些差异,因此陆续有一些犹太移民政党出现。

另外,同以色列犹太人议事传统、议会制度也有关系。赫茨尔在19世纪末创建世界犹 太人复国主义组织时,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各地犹太人参加,保证各个派别与团体都有 代表,采用了单一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办法,即按成员的数量,而不是按选区分配代表名 额。

以色列建国后,仍沿用比例代表制进行议会选举。在以色列,成立一个政党很容易, 参加议会竞选亦不很难。任何集团如想参加议会竞选,只要提交一个有若干人(1948年 规定是250人,1951年规定是750人,1984年规定是2500人,1992、1996年规定是1500人 )支持的候选人名单,并交纳几千美元的手续费即可。如果该名单赢得选举,手续费还 可返还,如未能入选议会,手续费则不再返还。各党进入议会的票数,在1992年以前为 总票数的1%,1992年改为1.5%。进入议会的各党按得票比例分配议会的全部120个席位 。一个政党获得多少个席位,那么它的竞选名单上前多少名候选人即当选为议员。有一 些小党或小集团(实际是人数较少的候选人名单)规模很小,甚至还出现过“一人一单” (即候选人名单上只有一人,或选举结果名单上只有一人可以进入议会)的现象。

再有一个因素是,以色列在国内外面临许多挑战和难题,特别是阿以争端长期得不到 解决,哪一个党派都拿不出能够深得居民拥护的良方。各党见仁见智,大众莫衷一是。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至今,尚没有任何单一的政党能够在议会中获得绝对多数的席位 。因此,获议席较多的政党或集团需要同其他政党、集团、名单谈判组成联合政府,以 使参政各党议席总数能够过半数(即超过60席)。这意味着参加联合政府的较小的政党在 议会讨论议案进行投票时,需要与大党采取一致行动。这一方面促成大党对参政小党的 某种依赖,另一方面又使参政小党受到执政大党的束缚。双方能不能协调一致、相互契 合便成为政局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

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化,以色列议会的席位呈现分散化趋势,大党的优势在减弱,小党 的作用在增强。1996年第14届议会工党联盟与利库德集团共占66席,但在第15届议会中 ,两大集团席位相加也仅有45席,略多于1/3,与此同时,原来的一些小党席位增加, 接近2/3,于是,出现了小党席位总和超过两大集团席位总和,并占议会席位多数的局 面。这种局面自然不能不影响以色列政局的发展。

以色列各政党的政治主张既有彼此相似的一面,又有许多差别。大多数政党是犹太人 的、世俗的、奉行锡安主义的,但是也有非犹太人的、宗教的、或者不奉行锡安主义的 政党。在每一组政党内部,又存在许多差别,甚至在一个党的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派别 。由于政见不和,退出某一党而加入另一党或另立新党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反过来说 ,一些党派为了竞选议会席位,组成集团、联合提出一个候选人名单的现象也不鲜见。 因此人们在分析以色列政党的政治分野时存在一些困难。但是要研究以色列的政党,做 这方面的分析又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议会政党席位出现分散化趋势的时候。

从教俗关系看,各党之间的差别较为明显,除沙斯党、全国宗教党和圣经犹太教联盟 等合法宗教政党以外,其余各党均属世俗政党。不过,在各世俗政党之间,宗教色彩还 有浓淡之分。例如,据认为,祖国党,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利库德集团,宗教色彩比其他 世俗政党就要浓些。

各世俗政党从总的政治倾向上看,有的学者将它们分为民族主义政党(利库德集团、十 字路口党、祖国党等)、社会民主政党(以色列工党、梅雷茨党)和左翼激进政党(以色列 共产党、争取和平与平等民主阵线、争取和平进步党等)三大类。(注:参见徐向群、余 崇健:《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197页。) 这种划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在更具体的一些问题上,各组政党内部同样也有不少差别 。

从是否奉行锡安主义来看,只有以色列共产党、争取和平进步党、阿拉伯民主党、以 色列正教党不奉行锡安主义,其余各党均奉行锡安主义。但是锡安主义也有不同。阿达 姆·噶尔芬克利把锡安主义分为三种。他在《现代以色列的政治与社会:神话和现实》 一书中说,以色列存在三股主要的政治潮流,即劳工锡安主义、修正主义的锡安主义和 宗教锡安主义。(注:阿达姆·噶尔芬克利:《现代以色列的政治与社会:神话和现实 》,纽约2000年第2版,第176页。)劳工锡安主义以工党为代表,修正主义的锡安主义 以利库德集团为代表,宗教锡安主义以沙斯党、全国宗教党为代表。

从对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上看,以色列各政党大致可分成三类:一是强硬 派(媒体称为鹰派),以利库德集团为核心,包括其他民族主义政党以及宗教政党;二是 温和派(媒体称为鸽派),以以色列工党为核心,包括大部分社会民主政党;三是激进派 (亦称左派或和平派),包括一些不奉行锡安主义的政党。每一派内部又有观点上的分歧 ,比如工党内部在阿以争端问题上即有一些不完全相同的主张。同样,在利库德集团内 部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于是出现了“鸽”中有“鹰”和“鹰”中有“鸽”以及非“鹰” 非“鸽”或亦“鹰”亦“鸽”等情况。

人们惯常使用左中右的分法来区分各政党的政治态度。由于以色列政党的情况十分复 杂,在区分左中右上存在一些困难。而且,不同时期人们用以区分左中右的标准又有所 不同。例如,在以色列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对私有经济和非私有经济的态度,对苏联 和对西方的态度,对锡安主义的态度,常常被列为划分左中右的尺度之一。但在20世纪 70年代末以色列与埃及签订和约之后,特别是在美苏冷战结束之后,对这些问题的态度 对划分左中右的重要性大为降低。由于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在以色列政治生活中显 得十分突出,因此人们常常以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作为划分左中右的标准:强硬派为右派 ;温和派为中间派;激进派为左派。但也不尽然。

十分明显,人们只能根据各党的主要倾向或基本倾向做一大致的划分。阿达姆·噶尔 芬克利在《现代以色列的政治与社会:神话和现实》一书中主要按在对外政策与国家安 全问题上的立场区分以色列政党的左中右。现在媒体上常说的左中右大多也是依此划分 的。阿达姆·噶尔芬克利将各政党从左至右排序如下:以色列共产党,争取和平与平等 民主阵线,梅雷茨,变革党,工党,沙斯党,移居以色列行动党,以色列正教党,利库 德集团,全国宗教党,祖国党,卡赫。他认为工党是一个中左的党。(注:阿达姆·噶 尔芬克利:《现代以色列的政治与社会:神话和现实》,纽约2000年第2版,第177、17 9页。)

现在通常被认为属于左翼的政党有梅雷茨党、以色列共产党、争取和平与平等民主阵 线、和平进步名单等。在这方面争议较少。

被认为属于中间的政党不像左翼政党那么容易分出。在第1届议会中,一般锡安主义者 党和进步党被看作是中间党。1974年成立了变革党,1977年年初它与“民主运动”合并 成立民主变革运动,从此才有了“像样的”中间党。但民主变革运动1978年即因政见分 歧而一分为三:民主运动、变革党和“目标”集团。1988年民主运动宣告解散。1997年 以阿姆农·鲁宾斯坦为首的原变革党的一些成员脱离变革党,转而加入梅雷茨党。为进 行第15届议会选举而于1999年成立的中间党(或译中间路线党)在基本态度与口号方面与 民主变革运动相近。新道路党是从中间党分离出来的党。第三条道路党、还有成立不久 的受来自前苏联移民支持的“移民以色列行动党”也被认为属于中间的政党,不过后者 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的态度几经改变,最后采取了鹰派的观点。它的主要目标是反对 宗教势力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利库德集团被认为是以色列最大的右翼政党,与利库德集团结盟的十字路口党是一个 世俗的右翼政党,再生党(亦译复兴党)、祖国党也是右翼政党。“以色列家园—全国联 盟”是由“以色列我们的家园”、祖国党和复兴党联合组成的右翼政党联盟,在议会中 拥有7个议席。这个联盟自2001年3月加入沙龙领导的联合政府以来,在对巴勒斯坦政策 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并多次威胁要退出联合政府。以色列正教党、全国宗教党、犹太 圣经联盟也被看作是右翼政党,有时犹太圣经联盟甚至被称作极右的政党。

极右集团有卡赫运动、卡汉尼组织等。卡赫(英语Thus或This Way之意)运动在第11届 议会(1984~1988年)中拥有1个席位。1985年8月,议会通过一项对《基本法:议会法》 的修正案,规定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选举:否认以色列国作为犹太人国家的 存在;否认以色列国的民主性质;鼓吹种族主义。于是,1988年在第12届议会大选前夕 ,中央选举委员会根据上述的修正案未准卡赫运动参加选举。卡汉尼组织是在梅厄·卡 汉尼于1990年去世后,从原卡赫运动分裂出来的组织。卡赫和卡汉尼组织主要在阿拉伯 被占领土活动,主张用暴力手段将阿拉伯人驱逐出巴勒斯坦。1994年3月14日以色列政 府宣布禁止它们进行任何政治活动,并将它们列入恐怖主义组织名单。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工党究竟属于哪一种政党。在以色列1967年占领大片阿拉伯领土以 前,它作为社会民主政党,与民族主义政党、宗教政党的分野相对来说是较为清楚的。 但在这之后,由于对阿拉伯被占领土等问题的看法不尽一致,各派力量重新组合,观点 相互交叉。例如前述巴勒斯坦工人党本—古里安等老党员另建“国家名单”,后又加入 利库德集团;以色列工党创始人之一摩西·达扬后来担任利库德集团政府的外交部长, 而利库德集团第二号人物埃泽尔·魏兹曼组织的亚哈德党于1986年加入以色列工党;19 87年全国宗教党的阿哈隆·阿布—哈齐拉率以色列传统运动(泰米党)加入利库德集团, 等等。与此同时,各政党之间,特别是执政党之间的政见出现了某种趋同的情况。它们 虽然仍有不少分歧,但在有些方面又渐趋一致。由工党一党独大到利库德集团上台再到 两雄争胜,既反映了以色列政坛意识形态主流的易位,又反映了两大政治集团意识形态 的逐渐靠拢。

工党早期曾被认为是左翼政党,现在又被认为是转向中间的政党,特别是在经济政策 方面,仍把工党看作左翼政党的人已经不多。在1965~1983年期间,以色列工人联合体 也好,工党联盟也好,参加者都是劳工组织,在有的英文著作中,把二者都称作联盟(A lignment)。1983年工党联盟吸收了独立的自由主义者党,1984年又有亚哈德参加进来 。于是工党联盟发生了嬗变,它已不再是劳工组织的联盟了。

现在工党和利库德两大集团之间的主要区别还是在阿以冲突问题上。一般来说,工党 倾向于放弃1967年占领的阿拉伯领土,而利库德集团对这一问题持较为强硬的立场。不 过,这种区别也不是绝对的。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利库德集团执政时首先同埃及 签订了退出所占埃及领土的协议。工党虽一般倾向于放弃1967年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但 它的成员中有不少人支持犹太人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定居。2000年9月以后中东和 平进程受阻,巴以冲突加剧,工党与利库德集团之间的分歧已较为模糊。至于在经济与 社会问题上,双方之间的分歧更难找出。工党已经放弃了原先一些效法社会主义的作法 。无论是工党还是利库德集团现在都支持经济的自由与开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实施私有化。

因此,现在甚至有一种较为极端的看法,认为现在以色列的三个主要政党(指工党联盟 、利库德集团和沙斯党)和它们的三个领导人都是中间派,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他 们的个性与风格。这种看法或许有失偏颇,但工党和利库德两大集团在政治上的相互接 近则确是事实。或许,如同以色列各党派的离合一样,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移民社会 整合过程的一部分。

标签:;  ;  

以色列各党派的分离和分裂_利库德集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