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区分、强力并接与资本亲和-人类学视角下的小青柑茶论文

社会区分、强力并接与资本亲和-人类学视角下的小青柑茶论文

社会区分、强力并接与资本亲和
——人类学视角下的小青柑茶

谭同学

摘 要: 小青柑茶是市场周期资本“内卷化”拼凑的产物。其经济叙事依赖诗性逻辑,而其品味的社会建构与区分机制,则切中了当代中产阶层上班族的“痛点”。在此过程中,不同“地方知识”的边界被强制打破、粗暴并接。这表明,市场从社会“脱嵌”后,并不必然伴随有效的社会“自我保护”,相反在资本“强力并接”作用下,人与物可能转向缺乏“文化自觉”的“资本亲和”。

关键词: 社会区分;“地方知识”;强力并接;资本亲和

引 言

从社会分化的角度看,无论是互惠还是市场交换,都可能导致等级差别。前者如马凌诺斯基调查和描述的“库拉圈”,特罗布里恩岛民从上游伙伴得到白贝壳臂镯,然后交给下游伙伴,红贝壳项圈则作为互惠礼物沿相反流动。① [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但如阿帕杜莱指出,积累库拉宝物,实际上多少包含了声誉、名望和权力差别。② Appadurai Arjun,“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in Appadurai Arjun eds,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ambridge et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p.18.相对于互惠交换形成的社会分化,市场经济交换的作用则不仅更显著,而且更集中于经济价值。对此,马克思曾分析道,“接受赠马,不看岁口”,但商品交换却“决不是到市场去送礼的”,能否实现交换价值,“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7页、第128页。 正是考虑到这种区别,波兰尼曾将人类经济划分为互惠、再分配和市场经济三种类型,④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 钢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并强调市场经济“嵌入”社会的重要性。若市场“脱嵌”,社会将会被贫富分化、道德沦丧所伤害,但很不幸市场常有“脱嵌”的倾向。⑤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 钢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互惠和再分配经济条件下,物的交换是深嵌在特定社会文化当中的。仍以“库拉圈”为例,只有承认和共享库拉价值的社会文化,参与者才会认为值得交换。而此社会文化以外的成员,则未必认为值得交换,若不加以解释,甚至未必能理解库拉交换。这种文化及其相关的交换规则,构成了格尔茨意义上的“地方知识”。⑥ [美]格尔茨:《地方知识》,杨德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93页。 是否熟悉、共享“地方知识”,是一道无形的边界,边界内为社会文化成员,具有某种亲和感、身份认同。市场经济交换,则主要不依赖于有边界的“地方知识”构成的关系网络。相反,如西美尔指出,在此条件下,货币成了“一切价值的公分母”。①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当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宣称“世界是平的”,②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何 帆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内在含义也在此,只是更具霸道意味。

如是说,当然绝不表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与文化之间的边界,就已完全消失,世界大同了。它只不过为跨越社会与文化边界的交换,提供了某些机制。市场经济交换一旦开始,就会反过来影响社会与文化边界的再生产。这在资本“过剩”的时代,显得更为明显。从理论渊源上看,西美尔早就指出,时尚乃满足社会区分需要,尤其是较高阶层“差别需要、差异倾向、变化和自我凸显”,③ [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94~95页。 当模仿者甚众时,即会转向新的时尚。既然如此,资本即有操纵时尚,创造市场需要的可能。对此,半个世纪后的波德里亚曾尖刻地批判道:时尚是“无限替换”的“悖论性非事实”,④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 创造出来即是为了让它快速死亡,否则新时尚就不可能出现,资本就不可能因时尚的轮番流行而增值。齐泽克则进一步指出,高水平资本运作的基本逻辑就在于创造欲望,让人相信可以突破极限。⑤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突破可能性的极限》,季广茂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72页。

然而,在资本创造欲望,从而迫使人们展开更多市场经济交换的过程中,其社会与文化边界究竟是如何具体调整和再生产的?若要理解现代市场经济交换的微观机制,此题似乎依然值得追问。本文尝试结合笔者近年对小青柑茶的调查,对此问题略作探讨。

一、物的经济叙事与诗性逻辑

2015年12月,笔者再次前往追踪调查了数年的粤西云浮市调研,期间与年轻的石材厂老板程福稻一起,前往邻近的四会市去买茶叶,备作礼物送给他的生意伙伴。起初,这让我颇为不解,因为四会声名在外的特产并无茶叶,而是柑橘,尤其是砂糖桔。经程福稻和茶叶店主介绍,笔者方知,其时刚开始流行一种叫“小青柑”的茶,由普洱熟茶置于尚未熟透即去瓤的柑橘皮中干制而成。

干预前两组生命体征循环指标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命体征循环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小青柑茶由青柑橘皮和普洱熟茶制成,关于其优点的叙事,当然也少不了后者。在茶商及其广告介绍中,普洱茶被认为有各种药用功效。常见者如,指出普洱茶有祛湿退热的特性,在其原产地云南的西南部农村,常有农民用普洱茶杀毒、消炎。夸张者如,宣称陈年普洱茶可作为幼儿麻疹的退烧药,其效果比抗生素还好,简直就是麻疹“圣药”。同时,茶商还会普遍强调普洱茶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在调研中,有比较细致者跟笔者提及,美国有著名研究机构发现,普洱茶抗氧化物质最多,是绿茶的几倍、橙汁的十几倍;提取物能够抑制乙肝病毒;富含茶氨酸,经分解会变为乙胺,而乙胺能激活人的免疫细胞。但是,究竟是何机构、何人做了何试验,取得了何种数据,从而得出此类结论,却无从说起。“举证”逻辑和信息来源不可靠的程度与此相似,叙述更夸张者甚至表示,有试验表明普洱茶能有效抑制DNA突变,乃至阻断致癌物质形成,因此能抗癌。

-80 ℃取组织样本,称取心脏组织约40 mg,各组加入约500 μL裂解液,用匀浆机研磨,静置、离心后,吸取上清液。用BCA法蛋白定量。蛋白变性后,SDS-PAGE跑胶,先80 V恒压约30 min后,110 V恒压电泳直至 Marker条带完全跑开;切下所需目的条带,250 mA恒流转膜100 min。5%脱脂牛奶室温封闭1 h,加入一抗4 ℃过夜;洗涤一抗后,加入相应标记的二抗,再清洗二抗,室温孵育1 h,加入ECL显影液显色。

新会陈皮,早在宋代,已是当地特产,在南来北往的贸易中,是“广货”中有一定名气的产品。到了晚清与近代,随着广东移民,尤其是江门市所辖的新会、台山等地移民增多,新会陈皮也伴着其他中药材下南洋,乃至销往欧洲、美洲。此类说法,固然是事实,但在叙事中略去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其实,传统意义上的新会陈皮,与青柑并不是一回事。茶商关于小青柑茶的叙事,无疑是在嫁接和借重新会陈皮在历史文化中形成的无形资产。

至于茶商所叙新会青柑产区地理环境特殊,如位于珠三角、土质好、咸淡水交界处、三面环山等,也都似是而非。事实上,新会只有极少数地方属海水、淡水交界地带,而且海水并不利于柑橘生长。而土质好、三面环山等特征,在华南更是比比皆是。以此类因素作为叙述新会陈皮特殊性的重点,无疑只是试图用看似科学的因素,去掩饰其与历史文化嫁接的痕迹,但客观上却又正因此留下了更多缝隙。不过,茶商为小青柑茶量身定做的叙事逻辑,还有其他跳跃性的“证据”,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或掩饰这些缝隙。

在众多小青柑茶的广告中,以及2018年国庆节期间笔者在国内著名茶叶批发市场之一——广州芳村茶叶市场调查接触到的部分茶商,都会援引中医理论讲述柑橘皮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本草通玄》《本草图经》《神农本草经疏》等传统中医典籍,常被拿来说事。其中,引用最多的是《本草纲目》的记载:青橘皮“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①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页三十四),四库全书本。 有时部分茶商也不会忘记,加入一些他们认为经过现代医学“证明”的中药证据,如引用《现代实用中药》的记载,青皮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② 叶橘泉编:《现代实用中药》,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年,第 454页。 但无论是茶商还是各类广告,却极少提及此类书籍关于限制使用青皮的记载:“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有汗者不可用”;③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页三十四),四库全书本。 “病已切勿过服,恐损真气;先防老弱虚羸,尤当全戒……君白术则益脾,单则损脾;佐甘草则补肺,否则泻肺”;④ 陈嘉谟:《本草蒙筌》,张印生等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5页。 “性最酷烈……误服之,立损人真气,为害不浅。凡欲使用,必与人参、术、芍药等补脾药同用,庶免遗患,必不可单行也。肝脾气虚者,概勿施用”,⑤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夏魁周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第273页。 等等。

与此同时,西医“科学”论证也很常见。据茶商介绍,小青柑包含了柠檬烯、柑橘酸等物质。其中,柑橘酸可用于滋养皮肤,柠檬烯则有镇咳、祛痰等作用。在缺少制法、用量等关键信息的情况下,此类说法很笼统地就跳跃到了性质判断的论述。如宣称小青柑因含有这两种物质,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收缩、升血压和兴奋神经中枢,从而治疗支气管炎、哮喘、醒脑、美白肌肤、降脂。更夸张的甚至还宣称,这两种物质可抑制亚性肿瘤细胞、嗜碱性细胞,因此可抗真菌、抗病毒、抗血栓、抗癌、抗癫痫,治疗痴呆和脑器质性病记忆障碍。

不过,随着调查深入、信息增多,笔者发现,通常茶商在生产、销售小青柑茶时,都会宣称其所用柑橘皮来自新会市,而非其他地方。并且,围绕着小青柑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广告、大量的论证与解说、消费者感言,以及文化创意视频、摄影、绘画,等等。它们构成了一系列关于小青柑茶的叙事,不同叙事背后呈现的基本信息,则大体相似。

首先,地处珠三角南部的新会及周边地区柑橘皮出现了新的流动轨迹。由于新会柑橘皮供不应求,不少商家扩展到周边地区收购柑橘皮。但这项工作,显然并非云南进驻新会的茶叶生产企业所擅长,甚至也非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的茶商所能兼顾。珠三角北面的肇庆四会市柑橘业,此前远近闻名,近十余年虽因黄龙病遭到重创,但肇庆其他县(市)以及与之相邻的云浮市所辖县(市)柑橘,往往“冒充”四会柑橘、参与市场竞争。由此形成了奇异的景象:新会本已非柑橘主产地,靠四会桔商营销补充;四会本也已非柑橘主产地,靠桔商从肇庆、云浮市乃至广西、湖南和江西等地加以补充;在这些地方,人们此时才知道,原来尚未成熟的小青柑还能有如此用处。

进而,即使青柑橘皮和普洱茶都是笼统地意义上的好东西,若以严谨逻辑推论,在药用方面两件好东西叠加在一起,是否就必然得到一件更好的东西?面对类似的问题,在调研中有茶商坦承,“也就是这么一说吧。说说而已……做生意嘛,就像打仗,虚虚实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有人愿信、愿买(小青柑茶),就行了”。于是,我们看到诸多小青柑茶广告和茶商溢美之词,不仅直接将青柑橘皮和普洱茶的种种“好处”,直接拼接了起来,而且宣称男女老少皆宜。作为围绕一种物的经济叙事,中间随处可见牵强附会、夸大其词乃至断章取义、完全不符合逻辑推理的裂缝。其叙事方式,与其说是“论证”,不如说是充满了模棱两可、跳跃、比拟和想象的诗性逻辑。

很多人都知道,普洱茶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地标性产品之一,尤其在主产地云南,有很长的栽种和饮用历史。但在很长时间里,普洱茶并未成为外地资本投资的对象,市场价格也一直波澜不惊,未见特别的大起大落。据笔者在芳村茶叶市场访谈到的一位老茶商回忆,直到20世纪末,普洱茶价格都还如此。当时西双版纳勐腊县上等的易武茶,每公斤不到30元,邻近有名的勐海县南糯山茶,每公斤不到40元,普洱市澜沧县的景迈茶算价格较高的,每公斤也才大约70元。至于后来价格一路高涨的各类古树茶,在当时更是不为人所看重,价格往往低于易武茶、南糯山茶。云南西南部农村的茶农,普遍不愿侍弄古茶树,因为它们一般生长在离村庄较远、交通不便之处,且因过于高大而不便采摘。甚至于,在此前的1985年,思茅地区(今普洱市)外经贸局为弄清楚古树茶是否安全无毒,还郑重其事地请杭州质检所对之进行了测验。① 王迎新:《何仕华思茅古茶第一人》,《大观周刊》2006年第18期。 稍后几年,古树茶逐步进入市场,但量、价均不高,远不如常见的台地茶。

二、茶的市场周期与商业策略

总体来看,多边城市气候联盟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优势表现在可以集中智力资源,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迅速开展针对性的减排行动,由此弥补中央政府间谈判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问题。同时,城市联盟真正是自下而上的减排,从底层体现不同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诉求。

据几位福建茶商告知笔者,20世纪末,他们同乡中的有钱人,主要在经营医院、矿石、小水电站、木材、玉器等生意,而江浙和珠三角的制造业也十分红火,做茶叶生意的人远不如现在多,专做普洱茶的则更少。21世纪初,相当一部分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港台的资本开始进入北京、广州的茶叶市场,广州芳村的大型茶叶批发市场,也就是此时正式建立起来的,并迅速形成了年交易额十几亿的规模。与此同时,茶叶品牌建设,以及深入原产地控制货源,也就成了茶商投资竞争的焦点之一。由于普洱茶名气大、产区大,且具有耐储藏的特点,更是茶商囤积居奇的重点对象。其结果,普洱毛茶、成品的价格均一路高涨,相应地新茶厂、新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世纪末,普洱茶成品年产1万吨左右,上规模的厂家只有几个,至2006年,年产量即达到了5~6万吨(几位茶商对具体数字估算有争议,但数倍增长是无异议的事实),新增茶厂近千家,品牌也近千。直至2007年,普洱茶(尤其是熟茶)销售价直线下跌,不少茶商的流动资金几乎被完全套住(相映成趣的是,该年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江浙、广东制造业出现困难后,部分老板挟巨资转行进入普洱茶市场。它制造出的热点是普洱古树茶,其古老、稀少、天然和大叶等特征,被当作了宣传重点。从2010年开始,古树茶的价格以每年将近一倍的速度暴涨。2013年,上等的正山古树毛茶,已达每公斤4、5千元,2014年春更是涨至上万元,个别的甚至达十几万元。毫无疑问,在高价刺激下,由于产量增加,加上销售商囤积,普洱茶整体库存较之于金融危机前,进一步急剧增加。2014年下半年,普洱古树茶价格开始急剧回落,2016年进一步惨跌至毛茶每公斤2 000元左右。同时,这也影响到了普洱台地茶,导致普洱茶经营整体上陷入“滑铁卢”。

(3)石英粉粒径也会对合成硬硅钙石纤维质量产生影响,石英粉平均粒径由75 μm变为18 μm时,合成的硬硅钙石纤维直径和体积密度先降低后升高。钙硅原料的活性匹配是制备超细硬硅钙石纤维的关键。

在地理测绘工作中,通常来说,需要应用数据处理软件来对这些采集到的测绘数据进行编辑与处理,在处理过程中要先进行预处理,以此实现对测绘数据的拓扑建模。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能够将复杂的空间数据与属性进行紧密的结合,在对地理信息进行向量分析时,当某个拓扑数据正确,则可对待转化数据进行二次整合,使其成为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的数据格式,进而使不同数据源之间得到有效融合,确保在后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在建立数学模型时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历了普洱茶“极度疯狂”的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2014年下半年最先陷入困境。笔者在调研中得知,不少茶商上半年高价囤进大量普洱茶,下半年无法出手,或者不得不低价出手,亏损巨大。其中,普洱熟茶库存积压尤其严重(生茶则因原料质量较高,相比较而言市场情形稍好些)。如何为囤积在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的数千吨普洱熟茶找到新的“卖点”,成了茶商极为焦虑的事情。其中有部分茶商开始尝试,借鉴茶中加陈皮的做法(福建、广东潮汕等地传统上有在红茶、乌龙茶、黑茶或凤凰茶中加陈皮的例子,但非主流,只是为调味健胃、应对感冒个别临时的做法),将柑橘开洞去瓤,然后将普洱熟茶塞入柑橘皮、干制。正因为起初只是临时性地探索,并不为主流茶商所重视,故此法为谁首创,现已难以说清。

经2014年下半年推介、销售,初步被证明有市场潜力后,2015年,众多茶商开始加入此行列,而且加入了“文化创意”因素。用一位茶商的话说,就是“有高人指点”,有针对性地瞄准了陈皮中名气最大的新会陈皮,尤其是传统中医典籍有记载的“青皮”(7、8月间柑橘尚未成熟时采摘)。相应地,前文所述各类广告和介绍也随之出现。2016年,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吸引到了普洱茶原产地云南的众多厂家。数家普洱茶传统大厂,直接在新会设立了加工厂(据新会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起他们每年产柑皮普洱茶达5 000吨以上)。新会区政府则牵头主办了几场大型交易会,推介柑皮普洱茶。一时间,柑皮普洱茶,尤其是小青柑茶,成了茶叶市场中的时尚产品。对此,有茶商表示,小青柑茶简直成了普洱熟茶的“救命稻草”。不过,笔者访谈的茶商中也有人谨慎地表示,将存货清仓后即不再囤积,“被前几年过山车一样的价格弄怕了”。

对于新会周边地区的柑橘业来说,小青柑茶何尝不也是“救命稻草”。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柑橘种植迅速扩张,柑橘市场趋向饱和、竞争异常激烈。新会因地处珠三角,农民就业机会较多,柑橘种植其实早已萎缩、面积不大,环珠三角地区柑橘名镇是北面的四会市。但是,四会柑橘业也早在10年前陷入了低谷。原因是其柑橘业发展较早,而柑橘树龄达15年左右以后,几乎必然出现黄龙病(叶黄、果小且奇酸),此病目前尚属柑橘不治之症,且具有高度传染性。本地柑橘不得不“休耕”后,大量桔商利用四会柑橘名声在外的优势,从周边其他县市收购柑橘,再贴牌转售。即使这样,四会周边的柑橘仍严重过剩,除皇帝柑等名优产品外,其他柑橘近年几乎年年滞销。与广州芳村茶商一样,四会桔商也在行业“严冬”中寻找“救命稻草”。小青柑茶突然有市场后,新会柑橘皮供不应求,不少新会农民开始扩大柑橘种植面积,但挂果尚需时日。四会及其周边的柑橘,迅速填补空档。部分四会桔商,也开始小规模兼营销售小青柑茶,于是才出现本文开头邻近的云浮市石材商到四会买茶的场景。

依据美国心脏协会给出的15段分段法实施评估,闭塞即为达到100%狭窄程度;重度狭窄即为处于75至100%之间的狭窄程度;中度狭窄即为处于50至75%之间的狭窄程度;轻度狭窄即为低于50%的狭窄程度;无狭窄即为不存在狭窄程度。

三、味的社会建构与等级区分

在茶商的口头介绍以及茶叶市场和网购广告中,随处可见关于小青柑色香味俱全的描述,如茶汤清澈、茶香浓郁、香气纯正、滑口甘醇、甘醇甜润、清新、口感怡人、口齿留香、回味悠长、回味甘甜。在此类描述中,甘、甜、回味等概念被反复叠加使用。也有些描述会更具体,如强调色泽浑厚、茶水清澈透底,入口稍苦涩、回甘慢、升津快,味道浓郁、清香,仔细体会有淡甜味,口感纯正清香、丝润爽滑,回味无穷。很显然,这类描述充满了矛盾,将浑厚与清澈、苦与甘、慢与快、浓郁与清香、纯正与丝滑等语义完全相反或相去甚远的概念,简单粗暴地叠加了在一起。此外还有些描述,则比较抽象和夸张,如滋味圆润、茶气十足、色泽饱满、娇艳欲滴,茶给了柑“红颜”、柑给了茶“心肝”、陈韵加鲜爽、韵味特色十足,千里相会的缘感滋味。有位茶商给笔者比拟道:

坚持“以人为本、重点突破、因势利导、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能源建设思路,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及利用效率。截至2017年底,全市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74万kW,发电量57.28亿kWh,全市光伏装机规模达到1万kW。创新试点弃风清洁供暖工程,提高风电消纳能力,减轻电网外送压力,已建成并供暖面积103万m2,可节约标准煤1.88万t,对冬季供暖能源供应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与传统普洱茶相比,小青柑茶在销售目标群体上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宣称男女老少皆宜。据一位茶商介绍,小青柑茶广告确实有一种倾向,就是让人认为“这是最适合小资女性喝的茶”,从销售实况看,的确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原来不喝茶的年轻女性。若用“专业”品茶人的眼光看,这部分消费者可谓彻底的“外行”,茶商、广告及一些“资深”人士的引导,对她们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茶的味道就像人的味道。绿茶味清,喝绿茶,我们脑袋里浮现的形象应该是老人或红尘之外的人;乌龙茶、红茶、熟普洱茶,就是成熟的中年女性(的形象),见过世面了、有厚度;生普洱茶,尤其还有(流行于潮汕地区的)凤凰茶,味道苦涩、有点刺舌,去油厉害,是中年油腻男(的形象);小青柑(茶)则是知识型年轻人的形象,俊男、靓女,年轻而有内涵。

然而,不少长期饮用普洱茶的人,对小青柑茶却并不认可。其中,常见的质疑是由于加了青柑皮,茶入口后有酸味。有的则表示:“熟茶讲究的就是味道要纯正,淡淡的涩味,也就是本有的茶味,不应该有杂味。现在(小青柑茶),再好的茶味,也被柑皮味破坏了……所以,它不可能用上档次的普洱去做,都是中低档甚至很差的茶。否则也是暴殄天物,浪费好茶叶。”与此类似,有人表示:“普洱就要喝原滋原味,就像真正懂茶的人,绝不会在茶里加糖、牛奶这些玩意儿,要么干脆就去喝珍珠奶茶得了。”此外,还有资深普洱茶爱好者指出,小青柑茶的“茶性”“茶理”与熟茶完全相悖,长期饮用对身体,尤其是对年轻女性身体未必有益。在他们看来,熟茶性属温和、出味慢、回味单纯、养胃,而青柑皮性烈、出味快、回味辣、冲鼻、刺胃。

式中:xij为第i个事物第j项评价指标对应的量值;maxij和minij分别为各待评指标所有量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可是,小青柑茶毕竟在短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时尚”起来了。据保守估计,近三四年,每年小青柑茶销售额都有数亿元。从消费人群来说,正如网友在中国普洱茶网、搜狐网美食栏目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的论坛中所指出,“文艺青年很吃这一套”。那么,是哪些因素让这类消费者,短时间内对这种饮品,突然如此青睐?从客观因素看,不着色素、无添加剂、单颗粒包装携带便利、价格适中(常见产品每斤300~500元),确有契合此类群体需要之处。质量太差的只适合做大碗茶、品味不够,质量很好的则价格过高。不过,考虑到此前市面上并不缺少小袋包装、中档的普洱茶,显然还有其他原因值得推敲。从小青柑茶广告和茶商宣称的适宜饮用人群分析中,或许可以看出些端倪。

这些分析认为,小青柑茶兼具云南普洱熟茶和新会陈皮的保健功效(详见前文)。进而,其推论是它特别适宜以下人群:缺少运动的;生活在PM2.5较高环境的;常用手机、电脑的;常吸烟、喝酒的;常加班熬夜的;爱美养颜养生的。这些区分“目标”人群的“指标”,无疑深深戳中了当代中产阶层上班族的“痛点”,既是其生活真实写照,往往也是其焦虑所在。有了阶层普遍的焦虑,“不妨试试看”的态度便有了基础。以至于,简单粗暴的广告也能大行其道:鼓动将之做礼物,“给男士,经常加班,烟酒过多,多亏有了它;给女士,岁月无痕,青春动人,喝出好身材;给长辈,孩子孝敬‘我们’的茶,喝了特别舒服;给孩子,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区分品味的策略,也常用于小青柑茶群体内部。言下之意,那些质疑小青柑茶味道的消费者,很可能是碰上了假货、次品或饮用方法不对。有强调客观因素者,如储茶需远离湿度大、温度高、有油烟等杂味的地方,泡茶用水应用纯净水(其他水的矿物质会影响茶的滋味)。也有强调主观因素者,如要用紫砂壶,且最好刻有“松竹兰梅”或“般若波罗蜜多”字样,以便让茶味与意境相融。更常见的区分办法,是强调物的档次。如很多茶商会对柑橘皮进行分区,新会的和外地的柑橘皮被认为“味道截然不同”;新会又分“核心产区”“非核心产区”,前者只包括5个村庄;柑橘树龄大小,大的被认为比小的好(其实,主打柑橘市场的树龄一般是5~10年,更小则产量低,更大则离黄龙病不远);采摘时机恰当的好,不恰当的则次(但说不清何时最恰当);柑皮干制方式,全生晒最佳,低温烘焙次之,高温烘焙较差(因需求量大且采摘时间属珠三角多雨季节,实际上工业生产均为烘焙);填塞普洱熟茶档次、年份,档次高的比低的好,年份长的比短的好。若将这些因素进行交叉,理论上可区分出好几十种层次的味道。只不过,就普通消费者乃至茶商而言,几乎不可能真正区分出如此细微的味道差别。

四、人物关系重建与资本流动

在小青柑茶出现之前,新会柑橘皮和云南普洱茶沿着各自的社会与文化关系网络流动,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前者大部分被当作食用柑橘时的垃圾丢掉,少量被晒干并制成药材,经中药分销渠道,流往外地乃至国外中药店。缺乏中药理念者,不太可能会喜欢它。后者在云南西南部加工或粗加工,主要经昆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批发,流往全国或境外,但也有一部分直接流向周边国家。喜欢其口味、享有其文化者,不会特意加入杂味。小青柑茶使这些关系出现了一个重组的过程。

初中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既有对小学知识的巩固,也有对高中知识的初探,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这也使学生在学习初中阶段知识时,时而觉得困难,时而觉得容易。因此,教师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地运用分层模式。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笔者对以上神乎其神的“科学发现”,实在外行而未敢轻信。幸得几次偶然有机会,笔者曾就此请教于广州某著名高校药学院和肿瘤医院的数名专家,但得到的答案基本上是否定性的。在众多广告和茶商叙事用语中,从调理身体的角度,医生和药学专家大致有一定认可的,只能说茶(并不特指普洱茶)有一定的降血压、血糖、血脂和肠胃油腻的作用。但将此类作用,笼统不加条件地延伸、扩展到消炎、抗衰老乃至抗癌,看似很有自然科学依据,本质上不如说是诗一样的想象。

其次,除柑橘和柑橘皮空间旅行外,人们关于柑橘皮的认识也发生了些许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新会“陈皮”,其实多数都取自成熟柑橘皮,此时柑橘已红,称“红皮”(它只是副产品,人们更看重食用柑橘瓤)。7、8月份采摘尚未成熟的柑橘所得之皮,称“青皮”。青皮虽被认为药效略好于红皮,但因柑橘尚不能食用,只有因台风毁损或其他不得已情况下,方会较大规模制作。而今柑橘市场竞争激烈,柑橘本身难有利润,青皮利润可观。柑橘皮成了主产品,瓤反倒被当作副产品,用来制作肥料、发酵素等。由于制作小青柑茶,需要在柑橘皮未全干时即填塞普洱熟茶(否则就不可能获得圆润形状),所以柑橘皮不可能陈化(在新会传统知识体系中,不管青皮还是红皮,只有干制并放置较长时间,如1年以上,方为陈皮)。但在销售和宣传中,茶商往往宣称它是年份茶与陈皮结合的产物。以至于不少消费者认为,橘皮即青皮,青皮即陈皮,陈皮即具有种种药效。很显然,这只是一种基于误解的知识拼接、混融。

一系列制酸转化2#阀烟道原设计进2#转化器烟道位置处离2#转化器入口较近,冷烟气与热烟气未混热均匀就进入转化器内反应,没有达到混热均匀,造成2#转化器入口烟气温度偏高。且无法承受高浓度的 SO2烟气[5]。

再次,普洱茶流动,也因小青柑茶而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此前,相当一部分普洱茶从原产地经昆明批发,或直接进入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然后再流向其他分销商。有小青柑茶后,先是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的普洱熟茶大规模流向新会,经加工后再流向芳村。近两年,大部分普洱熟茶则经云南大型茶叶生产企业之手进入新会,加工后再流向昆明、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大型茶叶批发市场。以往普洱茶从原产地直接销往邻近的缅甸、泰国等地,小青柑茶则主要是从广州“拐弯”,“舍近求远”流向这些国家。同时,作为“时尚”茶,它还沿广东其他商业网络流动。如广东云浮市是世界闻名的石材生产地,原料来自全世界。不少石材老板像程福稻,出国采购石料时,都会带些茶叶作礼物送给国外商业伙伴。以往程福稻常到广州芳村买茶,近几年则主要到新会或四会买小青柑茶。他说:

去新会或者四会批发,比芳村价格更低些。鬼佬(外国人)反正也不真正懂品茶,给好茶,比方说极品龙井、普洱古树(茶),也喝不出个所以然。这个(小青柑)茶便宜,用来做见面礼划算。关键是,(我碰到)好多鬼佬,还觉得蛮时髦的,味道也更重、更刺激,说是那个橘皮的味道像可乐和雪碧(碳酸饮料),有点冲鼻子,很酷。

此外,人们关于普洱熟茶的认识,也出现了重要变化。关于其品性和等级分类,原本总体上可以说是云南部分民族的常识,即使“非专业”人士也大体知道它养胃、温和,味纯且醇厚者居上。云南以外的熟茶爱好者,对此类知识也多少知道一些。但小青柑茶广告及其“时尚”效应,诱导出了一批消费者,认为普洱熟茶加青皮之后,味道变得立体、口感更好了(这些人并非茶商,作如此之说,应非刻意广告)。另有一部分人(年轻者居多)则认为,加不加青皮,味道区别不大,关键是够“新潮”。笔者在昆明呈贡访谈到的一位来自澜沧的拉祜族茶商则强调,澜沧拉祜族地区的普洱熟茶最适合加青皮,而其他地方的茶因过度商业化种植、采摘,老叶偏多,加青皮后,两种味道难以融合得好(在部分互联网论坛中,也有不少发帖者持此论)。从旁观角度看,此类说法或不乏商业竞争考虑,但客观上却也表明,云南乃至普洱茶原产地的人们关于茶的知识体系,因小青柑茶而出现了裂缝乃至紊乱。

毋庸说,小青柑茶还改变了一些人与人的关系。此前,云南的茶叶加工企业人员不会进驻新会,不会与新会地方官员、柑橘种植户打交道;即使在广州芳村从事茶叶批发多年的茶商,也不太可能会与四会的桔商有多少深层次合作;各地茶叶批发商,根本不可能会到新会,与茶叶加工企业接洽;新会的各级官员,更不可能会为普洱茶组织交易会、打广告。

结 论

不难看出,小青柑茶市场份额和声名鹊起,固然很难说与其物的本性,也即普洱熟茶和柑橘皮有各自的使用价值无关,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很显然是制造广告说辞的资本。它们并非关于物的科技说明书,而是从整体上构造出一种经济叙事。其叙事精心挑选了二者各自的特点,传统中医药知识体系中关于其功能、优点的记载及历史中形成的有名产地,加以强调,同时剔除了传统知识中关于其缺点的信息。将二者去除“杂质”,皆变为“纯粹”的“好”东西之后,予以夸张化处理,再并接在一起。从叙事逻辑看,是典型的诗性逻辑。

诗性逻辑支配物的经济叙事,当然不是为了纯粹文学雅致,而是资本推销。那些“给孩子吃嘛嘛香”式的祈使修辞,是其最赤裸和粗暴的表达。这样表述,几乎等同于“神药”。人的常见需要,它都能满足,一个人只要还有正常需要,就应该是它的顾客。它被创作出来,并非两样以往完全不相干的东西偶然形成的“邂逅”,而是资本在茶叶、柑橘市场周期性“滑铁卢”中,焦虑、“抓瞎”拼凑出的“救命稻草”。资本寄希望于与一种新的物结合,以最大限度实现哪怕是最后一丁点利润,此过程即是典型的“内卷化”。① Clifford Geertz,Agricultural Involution ,Berkeley et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p.70.它缓解了表层危机,陷入“滑铁卢”的资本,靠拼接物及其“时尚化”,终于解困,甚至还不乏盈利。但也正由此,它进一步刺激了普洱熟茶、小青柑产量。将来会否有一天,导致更多过剩、更深的“滑铁卢”?这是不得而知的事情,有的资本开始比较谨慎起来,但更多资本显然正试图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先争取到哪怕只是再多一分的利润。

有了七年级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在这里顺利得以延伸与拓展;同时,中国的地形、气候以及河流等知识相应的得以细化。每一小节看似形散而其神不散,收放整合的是整体知识内容的落实,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融合,是1+1大于2的深入学习接受。

本文主旨并非研究经济增长规律,对茶叶、柑橘市场周期且不去作进一步讨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在市场低谷中、在供给过剩时,并不会被动地等待调整,而会主动地去制造需求(即使制造出的需求未必对人有益)。除利用诗性逻辑制造经济叙事之外,制造“时尚”也很重要。利用时尚及其社会心理,有效“俘虏”消费者的秘密“武器”,则是味道的社会建构与通过“品味区分”的“分类斗争”。②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下),刘 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758页。 除用纯正、甘醇等常见“外衣”装饰之外,将各类矛盾词汇叠加在一起以示高深,也是建构味之形象的魔幻手法。③ 余舜德曾注意到,人对普洱茶“陈韵”的“身体感”,是影响其消费与市场动向的重要因素(余舜德:《市场、价值建构与普洱茶交易中的陈韵》,《体物入微》,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99页)。颜学诚则进一步指出,这种“身体感”并不仅是人对茶的“物性”把握,更是茶叶“比赛”与社会等级秩序相连的象征与符号意义关系(颜学诚:《专家、物性、身体感:茶叶比赛中的社会秩序》,余舜德主编:《体物入微》,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27页)。张静红对围绕普洱茶而展开的“正宗”形象建构、茶会等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它们构成了一种关于普洱茶的“江湖”,“江湖”不仅赋予了茶的品质等级,也界定了与之相连的道德品质和生活风尚(Zhang Jinghong.Puer Tea :Ancient Caravans and Urban Chic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4.pp.198~200)。凡此种种提升普洱茶社会与文化价值的操作,皆有赋予其“超凡魅力”的意味([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2卷(下册),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262页)。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此类叙事切中了当代中产阶层上班族的“痛点”。在有限价格范围内,通过客观、主观甚至根本不存在的指标,细化区分味道,以配合此类群体内部细分攀比和追逐时尚的需要,就有了社会基础。何况,品味区分,还可顺便掩饰部分消费者对其味道不纯正的质疑,将之归结于茶叶、柑橘等级太低,抑或是冲泡方式不对。从内在理路看,此为利用社会分化逻辑,弥补诗性逻辑也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的苍白。

如此,资本成功地制造出了一种需要,至少暂时缓解了资本的“内卷化”困局。这一过程,与费孝通曾长期关注并忧虑资本不断流出农业领域,④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406页。 形成鲜明对比。在这里,城市工商大资本焦虑得像逃命一般,想找到下乡、融入农业的契机。而其背后事实,则是城市工商资本出现严重的相对过剩,难以找到增值乃至保值的渠道。如孙立平所分析,上世纪中期,中国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之前,资本不足是制约经济活动的主要原因,⑤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只要有资本,找到有市场盈利潜力的项目并不难,此后则相反。小青柑茶案例也表明,在当代,不是旧的物的重复生产,而是新的创意,才是资本的“生命线”。

我们在此不想抽象地评估,资本对物的创意之道德价值。小青柑茶本身并非绝对好或坏,但盲目夸大其益处、扩大适用群体,则也不无风险。不过,无论如何,此类物与物叠加的方式,突破并部分改变了两种物原先各自所附着的“地方知识”。以往无论是参与普洱茶还是青皮交换的人们,各自享有自身的“地方知识”,现在资本推动下,“地方知识”的边界被打破,并且,两类“地方知识”并非由其文化持有者自觉、自然融合在一起,而是被动地由资本粗暴地并接在一起,而并接所产生的冲突、缝隙,也一并被资本粗暴地抹去。

当然,从抽象意义上说,只要是不同文化相遇、对接,就会产生萨林斯意义上的自然“并接结构”。① [美]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蓝达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但正如黄志辉所指出,单纯的“并接结构”之说有忽略其中的强力之嫌。② 黄志辉:《第三条思路:“原生态文化”保护的并接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强力并接”的要害在于,其中至少有一方主体性缺失,各方利益不对称。我们知道,“文化自觉”即人们对“自我”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自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③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166页。 而由资本操控的文化强力并接,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交流、文化创意相比,关键的区别即在于并非基于“文化自觉”。

“地方知识”被“强力并接”的重要后果之一,是资本获得了价值“公分母”般的能力。不过,即使如此,世界似乎也并不是“平”的。相反,它充满了因“地方知识”并接带来的缝隙。真正让资本轻松“跳跃”过这些缝隙的,是基于社会分层带来中下阶层高不成低不就的收入,以及普遍焦虑的社会心态。它使得这些群体,认为资本的说辞尽管充满了诗性逻辑,但仍不妨值得一试。如此一来,我们似乎就无法像波兰尼那么乐观地认为,市场从社会中“脱嵌”后,将随即自动出现社会“自我保护”过程。④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 钢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2页。 相反,某些社会“自我保护”的倾向,有被资本强力清除的可能。社会根据资本增值的需要,被重新拆分、叠加,组合成以资本流动为链条的网络,而非人、物在物理空间上因便而成的网络。毫不相干的人、物,可以不再由于“地方知识”,而由于资本“强力并接”,哪怕舍近求远,激发出“亲和”关系。一句话,社会与文化边界并不必然成为针对资本与市场的保护膜,相反可能基于“资本亲和”机制,进行调整和再生产。这既可能给经济带来资本“内卷化”脱困的精彩现象,也可能给资本和消费者带来更进一步的风险。

Social Distinction,Coercive Coupling,and Capitalized Affinity:Xiaoqing- Orange- Peel- Wrapped Pu’er Tea from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TAN Tongxue

Abstract: OXiaoqing orange and Pu’er tea have been wedded as a result of the capital “involution”in tea market cycle.While the economic narratives of the wedding are based on poetic logic,the distinc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mechanisms of its taste have touched the “sore points” of the middleclass office workers.The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varieties of “local knowledge” have been overstepped and merged with each other forcibly.This suggests that the “disembedding” of the market from society is not necessarily accompanied by effective social “self-production”,as Karl Polanyi has described.On the contrary,under the action of the “coercive coupling” of the capital,human and things tend to acquire capitalized affinity without cultural consciousness.

Keywords: social distinction,local knowledge,coercive coupling,capitalized affinity

中图分类号: C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78X(2019)04-0033-0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岭民族走廊社会分化与治理转型研究”阶段性成果(16BMZ090)

作者简介: 谭同学,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 昆明,650091)

本文曾于2018年12月8日提交《思想战线》主办的“西南与世界”论坛讨论,感谢段 颖、曾国华、高 朋等人给予指点(文责自负)。

(责任编辑 张振伟)

标签:;  ;  ;  ;  ;  

社会区分、强力并接与资本亲和-人类学视角下的小青柑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