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的恰到好处”略谈论文_丁泽红

丁泽红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问的恰到好处”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数学提问;有效;教师;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一个经典的提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帮助学生积极深入的思考问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支持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互相交流方式,同时也是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目前,教师的提问中存在目的不强,缺少针对性,没有把握好难易度,缺少挑战性等问题。主要以封闭性提问为主,开放性提问比例较少,缺少应答技巧,有效回应不够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提出改进策略。

什么是教师的有效提问呢?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所提炼和概括出来的典型问题。如何落实有效提问?如何让问题提的“恰到好处”?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提问要突显针对性

教师提问最怕“满堂问”,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要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需要突出活动重点和教学重点,抓住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切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思考状态中。那么,如何确定问题的关键点呢?笔者经常采用的方式即“确定目标——确定关键经验(重点难点)——分析难度——关键经验转化为关键问题”在具体具体操作中,教师先认真分析主题,掌握具体情况,确立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内容,确定关键经验,并将其转化为问题。问题的准备是要将目标和学生结合在一起,认真思考学生已有的经验有哪些?些问题对学生有挑战性?哪些问题又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些活动中又能增加学生的哪些新的经验?围绕教学重点反复设计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贯性、和稳定性。至于教学重点,教师就更应该耐心的引导,让学生慢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案例之一:《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公式》,

研究价值:理解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乘法法则;经历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率的作用和转化思想,发展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描述:小文帮爸爸把家里的一块长为a米宽为m米的长方形的菜地扩大了,把长增加了b米,增了n米,那么扩大加后的菜地面积是多少?

问题一:扩大后的长方形的菜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题二: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用代数式表示)求出长方形菜地面积吗?

问题三:不同的表示方法(代数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这一环节的教师提问,问题细且浅显琐碎,三个问题都是结果性、封闭性的问题,答案单一,虽然提问目的明确,起到了帮助学生回忆旧知的作用,应该属于有效问题,但问题简单,学生只需要对事实进行基本回忆,不需要学生经过高级的思维加工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出结论,所以这四个问题属于低效问题。

案例反思: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关于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既“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因此,丰富经验的老师总是寻找“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知识的增长上布置悬念。在学生的可能形成的思想和观点等原始生长点处层层设问,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案例之二:《相反数》

案例描述:本节内容中,为突破概念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观察数轴,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那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问题二: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问题三: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案例反思:问题的提出按照循序渐进、化解难度的方式,逐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反数。在递进式提问时,初问浅显,学生回答正确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从一般化到抽象化,逐渐达到预设的目的。这是目前中学生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法子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所以,不管是“概括性的”“分析性的”还是“探索性”的问题都需要有利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在对教材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严密地设计问题;更要站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上,灵活地设计问题。

二、提问要彰显多元性

开放式的提问是相对与封闭式的提问而言的。一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和掌握知识,从而建立全新的互动的有效提问方式。开放式的提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联系实际,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和判断。

案例之三:《排队等待》

案例描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这样的排队现象是很常见的。同学们看,在繁忙的港口上船来船往,调度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安排各到港口的船只卸货的顺序。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第1艘船卸货需要8小时,第2艘船卸货需要4小时,第3艘船卸货需要1小时。

生2:只有一架吊车,只能一船一船地卸。

师:同学们,这三艘船在卸货顺序上可以有哪些不同方案呢?你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把这些排列顺序找到吗?用数字1、2、3来代表1、2、3号船。请同学们快速填写在表格中。

问题一、如果要使等待的时间最少,应该怎样安排卸货才最合理?

问题二、像这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再具几个类似的数学问题的例子吗?

问题三、从这样的问题中,你得到了什么收获?

案例反思:开放式提问这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提问艺术,而且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的提问就需要将“怎么样,怎么做”改为“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虽然只是用词不同,但学生的答案不固定。这样学生凭借生活的积累,大胆想象,回答出不同的开放式的答案,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放式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提问的欲望,在传统的教学提问模式下是无法达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大胆提问,培养其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维和理解。适时适度的开放式提问,还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好地达到开放思维、开放教学的效果。

三、提问要凸显反馈性

这是提问的延续,对保证提问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应,给予具体的反馈。

等待,在问题提出来之后,老师应该给予学生的充分的思考时间,很多时侯,我们提出问题后,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就要求学生立即回答,有时2-3秒后要求学生回答,给予学生的时间是短暂的,目光几种在反应比较快的学生身上,这样往往使反应较慢的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回答,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的放矢的等待。

启发,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老师要接纳和认可,不一定要赞同,但是要让学生知道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答案,知道了他的想法,能让学生感受到肯定和鼓励。对于回答不上来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辅助性的问题来降低难度,启发学生思考。

案例之四:《分式方程的应用》

案例描述: 在相距1600km的两地之间运行一列车,速度提高25%后,运行时间缩短了4小时,你能求出列车提速前的速度吗?(学生讨论)

答:设提速之前的速度为x km/h,提速之后的速度是 。提速之前所用的时间为 提速之后所用的时间为 列等量关系为 。

案例反思:要使提问有效,目标的定位很关键。实践中很多教师对分解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感到困难,而有的教师在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很难预设出有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积累经验,研究教材和纲要,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炼和概括出典型问题,对学生有效发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你的课堂你做主,你的提问你做主,“问到恰到好处”“一问传神”不是没有可能的,关键是你想做不想做,愿做不愿做而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课堂提问才会真正的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农建伟.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J].广西教育,2009(14).

[2]张海燕.“问题”背后的思考——对一堂课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观察和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05(6).

[3]梁 平.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其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屏东中学 350000)

论文作者:丁泽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问的恰到好处”略谈论文_丁泽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