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想不到”之“出乎意料”义的产生论文

论“想不到”之“出乎意料”义的产生论文

论“想不到”之“出乎意料”义的产生

卜婷婷

(安徽大学文学院, 安徽合肥230039)

[摘 要] 从共时平面来看,现代汉语中的“想不到”可作两解,一个是想不到1,表示没有想到具体的事、物或人,强调其客观性;一个是想不到2,主要表示对某种事件或现象感到诧异,强调出乎意料,惊讶义。从历时平面看,想不到2是由想不到1经过词汇化演变而来。“想不到”词汇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后接内容语义的变化,二是重新分析,三是语用推理。

[关键词] 想不到;词汇化;重新分析;语用推理

一、“想不到”的语义内涵

我们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词典,发现只有《现代汉语词典》和《重编国语词典》这两部词典将“想不到”这一词收入词条并进行相关的释义。《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想不到”是动词,表示“出乎意料;没有料到:一年没回来,~家乡变化那么大。”《重编国语词典》对“想不到”的释义如下:

王荣(1984.05-),女,上海,国家建筑信息模型(BIM)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助理研究员/经济师,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建筑信息模型BIM。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性质,由函数解析式,计算发现(fx)+(f-x)=2是关键,发现g(x)是奇函数可以巧解,属于中档题。

(1)没有想到,出乎意料之外

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无法有效获取,涉农企业或农民就会转向民间借贷组织,但是民间借贷的利率和风险比正规金融机构高,且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规范,农民在民间借贷中承担高风险,进而加大了涉农企业或农民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红楼梦.第三七回》:那日竟叫人拿几百钱给我,说我可怜见的,生的单柔。这可是再想不到 的福气。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课程资源渠道,弥补教材资源不足。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资源所不具备的。尤其是语文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又特别的强,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以激发农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深入学习,从多角度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首先,设立语文兴趣小组。如书法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普通话兴趣小组等。其次,开展各种竞赛。如查字典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古典诗歌背诵比赛、知识抢答赛、纠正错别字比赛等等。

例11中,“想不到”仍是谓语中心,后接宾语,此时宾语由代词“此”充当,代指施公赠予他三百金帮助他与妻子父母团聚而不求其回报这件事,宾语由具体开始变得抽象。

《红楼梦.第五五回》:你替我辛苦两天,照看照看。凡有想不到 的事,你来告诉我。《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一切应用物事恐有想不到 的,请开条照办。

1)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为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必须保证系统建设采用的软件平台、数据接口、开发技术应符合公认的工业标准,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的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同时要保证在系统的分析、实现、维护阶段中采用开放路线,遵循软件工程的标准、规范。

通过检索CCL语料库,结合相关的语料我们认为《重编国语词典》关于“想不到”一词的第二个释义是《现代汉语词典》所忽略的语言事实,有所欠缺。结合以上两部词典释义,我们认为“想不到”包含两个语义:一个是想不到1,表示没有想到具体的事、物或人,思虑不够周全详尽,强调其客观性;一个是想不到2,主要表示对某种事件或现象感到诧异,强调出乎意料,惊讶义。本文认为想不到1是动补结构,想不到2是个动词,且想不到2是由想不到1经过词汇化演变而来。

二、“想不到 1”和“想不到 2”的句法特征

(一)想不到1/想不到2作句法成分

“想不到1”多位于句中和句尾。“想不到2”的句法位置相对比较灵活,既可位于句中;也可以位于句首。还可以单独使用,用逗号隔开。

例1.他说:“对于一桩别人做梦都想不到 的交易,格林总是独具慧眼,而且知道从哪里得到价值。”(《世界100位富豪发迹史》)

例2.孙中山当然想不到 这一层,他看宋霭龄笑得可爱,故意板起面孔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孙文句句是真!”(《宋氏家族全传》)

例3.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 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中华上下五千年》)

例4.因为高建军与王洪超还有一层亲戚关系,她想不到 高建军当上了支书就会干出这种翻脸不认人的事来。(《中国农民调查》)

(二)想不到1/想不到2在句中的分布

动补结构“想不到1”多后接“的”,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如例1;动词“想不到2”多作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如例3;两者都可以作谓语,如例2和例4。

例13.大伯是何等的胆量?刀山都要钻,油锅在前都敢跳。想不到 教出徒弟来,俱都是畏刀避剑,贪生怕死之辈。(清《三侠剑》)

例7.想不到 2 蒋介石不仅没有表扬,反而大动肝火。(《宋氏家族全传》)

例6.鲁豫:上完春晚之后观众的反应会是什么样的你根本想不到 1 吧?(《鲁豫有约》)

高校建设服务型机关党组织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通过构建以常态化的学习教育机制为基础、以多渠道联系服务机制为依托、以多样化服务工作机制为核心,以科学化考评奖惩机制为动力、以多元化监督约束机制为制约、以强有力领导机制与投入机制为保障、以多元化社会参与机制为补充的长效机制,必能有效确保高校服务型机关党组织建设的长效化,从而有效发挥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有力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科学、健康、快速的发展。

例8.双方打得很厉害,日本人想不到 2 张自忠将军的军队那么听命令,那么勇敢!(《宋氏家族全传》)

例9.想不到 2 ,这年四乡八镇都闹欠收,唯独富翁家田里的禾粮长得又高又壮。(《包容的智慧》)

三、“想不到”词汇化的过程及动因

(一)“想不到”词汇化的过程

1.宋代

我们检索CCL语料库,发现“想不到”连用的情况最早出现在北宋《朱子语类》,仅有一例。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与实践工作中。传统教学模式与新技术、新设备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使教学内容与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拓展与提高,另一方面也从技术人员的引进、技术设备维护等层面,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高校多媒体管理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可谓势在必行。

例10.亨于岐山与亨于西山,只是说祭山川,想不到 得如伊川说。(北宋《朱子语类》)

我们可以看到,在例10中“想不到”和一般的动补结构一样,主要在句中充当谓语,表示“想象不到,不可能考虑到”之义,此时“想”的语义是“想象”,“不”表示否定,“到”是虚化的趋向补语,说明想这一动作达成的结果。其语义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结构上也不够紧密,所以此时“想不到”还是个动补结构。

2.明代

明朝时,“想不到”的使用频率仍然很低,但是跟之前相比,产生了一些新的用法。例如:

例12.“来者何人?”殷洪离飞虎十年有余,不想飞虎归了西岐,一时也想不到 。(明《封神演义》)

(2)没注意,思虑不够周到详尽

此时,还出现了省略宾语的情况。想不到后面的宾语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判断。

例11.桂生喜出望外,做梦也想不到 此,接银在手,不觉屈膝下拜,施济慌忙扶起。(明《警世通言》)

在例12中,殷洪和黄飞虎在战场正面相遇,因为二者长久未见,殷洪一时之间没有想到对面之人是黄飞虎。此时,“想不到”后面省略的宾语指黄飞虎。此时“想不到”仍然是一个动补结构。

改造前的江都三站多年发电运行时平均单机功率均大于300 kW。以单机发电300 kW、电价0.3元/kWh计,至2007年,江都三站总发电收益(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为3 139.09万元,平均年发电收益为108.24万元;平均年发电台时为12 027.17台时。江都三站有10台机组,开机率按80%计,则平均年发电天数为62.64天。

3.清代

对会计外部环境进行监督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管理会计的使用效果,但前提是要求相关部门必须遵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同时还要定期对各单位进行核查与评估,而机关事业单位则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展开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发展。一般情况下,在对机关事业单位展开审查工作时,当发现问题其必须要立即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要严格处理各种违反管理条例的行为,如设置账外账等等,只有预防这些问题的产生,其才能实现管理会计的稳定发展。当然,加强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也是很有必要的,要监督他们定期进行工作总结,目的是为了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

到了清朝,“想不到”的使用频率开始变多,在动补短语“想不到”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动词“想不到”也开始出现,结合语境,我们可以发现,此时“想不到”多表示出乎意料、惊讶的意思。例如:

例5.至于台湾这方面是怎么制造的呢,大家想不到 1 ,是蒋介石制造的。(《李敖对话录》)

采访后的文字整理形成文章,更是我们的弱项短板。通顺流畅、略有文采、科学抽象,没有一定的历练绝对达不到。

例13中,先道出大伯胆量非凡,敢钻刀跳油锅,然而他教出的弟子却都是贪生怕死之辈,前后对比突出说话人的出乎意料之情。

例14.想不到 你这样的一个老上海,竟会上这样的一盘恶当!(清《九尾龟》)

在人们的印象中,上海人一般都是比较精明能干的,而王小屏作为一个老上海,竟然也上当受骗,表现出了说话人秋谷知道事实后的惊讶。

例15.嘉庆跟我平常的很,我也知道朝晚总落在他手里,不过想不到 发作的这么的快。”(民国《清朝秘史》)

和珅贪污受贿,知道自己迟早会被嘉庆皇帝惩治,但平日里嘉庆仍与他正常相处,这惩治贪官的圣旨突然一下,让和珅有点猝不及防,没想到祸患降临的如此之快。

可见,从例13到例15中,“想不到”不再表示想不到什么具体的事、物或人,而是表示对某些事件或现象的发生感到诧异,这些事件和现象存在于主体的认知范围之外,因而其发生让主体感到出乎意料。“想不到”的对象由具体变得较为抽象,使“想”的动词义也变得比较抽象和模糊,此时,其意思不再是各组成部分语义的简单相加,其结构也十分紧密,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在句法环境和语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想不到”也从一个短语结构演变成一个动词。到此为止,“想不到”作为一个动词,其语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了,但通过分析语料可以发现,作为短语使用的“想不到”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

(二)“想不到”词汇化的动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想不到”词汇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后接内容语义的变化,二是重新分析,三是语用推理。首先,在词汇化之前,“想不到”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事、物或者人,客观性和现实性较强;词汇化之后,“想不到”多表达对某种现象和事件的诧异,这些事件和现象存在于主体的认知范围之外,因此它们的发生会让主体感到出乎意料和诧异。从这个意义上说,“想不到”所想对象的抽象化和超出主体认知范围是促使其词汇化的直接原因。其次,“重新分析”是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相关的概念,是概念的“转喻”。[1]“想不到”从动补结构变成动词,其间发生了重新分析,动补结构“想不到”和动词“想不到”的意义是两个相关的概念,因为没有想到,所以在主体的认知范围之外,因此某种事件或现象的发生使主体感到诧异,有意料之外的情感。

最后,Grice(1975)提出的交谈的“合作原则”包含一条“适量原则”,即说的话要适量,不多也不少;这条原则又包括“足量原则”和“不过量原则”。说话人和听话人可以利用“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传递和推导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思,称为“会话隐涵义”。[2]隐涵义的推导属于“语用推理”。客体“没想到”具体的某事物和人,所以某事件和现象的发生会让他感到诧异、惊讶和出乎意料。当说话人频繁使用“想不到”表达一种出乎意料的感情时,“想不到”的词义就不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结构也更加凝固,从而发生了词汇化。

四、结语

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其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都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浅谈了“想不到”由动补结构演化成词的过程,“想不到”的演化过程也是后接内容语义的变化,重新分析和语用推理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

针对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对上级指标的重要性,构造决策矩阵R=(rij)m×n,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得到标准化矩阵:

[参 考 文 献]

[1]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 [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4):243.

[2]张薇,李秉震.“怪不得”之“醒悟义”的产生 [J].南开语言学刊,2011,(1):106.

[作者简介] 卜婷婷(1992-),女,安徽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5823( 2019) 06- 0069- 02

[收稿日期] 2019- 03- 25

[责任编辑:白彩霞]

标签:;  ;  ;  ;  ;  

论“想不到”之“出乎意料”义的产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