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诗教学“三部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诗论文,初中论文,三部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是诗和散文的结合,凝练灵巧,富有情韵。这些小巧、凝韵、空灵、具有浓烈感情的“文学小精灵”也备受教材编写者的青睐和宠爱。优秀的散文诗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语言范本、诗的意境享受,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撞击他们的心灵。
然而,很多教师在长期的散文诗教学中仍存有不少困惑。他们总说散文诗上不出味道,因学生总喜欢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所以散文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多教师仍以传统的串讲方式为主,着重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分析讲解。有些教师虽然注意到了散文诗语言的独特性,在教学中加强了对语言的品评,但只停留在局部语句修辞手法运用的品析上。其实,散文诗的教学,我们可以从品味课文语言、解读课文意象、汲取精神营养这三个层级上展开。
一、品味课文语言
我们阅读一篇散文诗,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独特的语言魅力。在体会课文所营造的意境美、音韵美、情趣美的时候,无不感受着散文诗与众不同的语言美。为此,散文诗诗化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必定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
散文诗的语言是表现作者的情感的,是带有作者思想情感的鲜明的倾向性表达,是作者内心世界或直白或曲折的体现。叶圣陶先生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到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由此看来,品味语言文字要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来。
品味散文诗的语言文字,是为感受其魅力,进而领悟其内涵。当然,在体验课文语言精美、用词精当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也是在丰富学生对精彩词汇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和洞察力。散文诗的语言文字教学,无外乎两条途径:朗读法和品析法。
(一)朗读法
朗读法是直接面对作者及文本的语言形式的实践活动,是指导学生通过出声阅读以理解课文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吕叔湘、于漪等许多名家也都谈到了朗读的重要性。朱自清的《匆匆》这样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段文字乍一看上去,除却语句的自由舒展没有任何明显的音韵秩序,只有在静心反复地吟诵中,才可以感受到语段流动着的“匆匆”如行云流水般内在的音韵旋律,体验到作者内心情绪的丝丝波动和时间的轻曼变化。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从读中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从读中感悟课文的情感基调和抒情方式,从读中领悟语言的内涵和内蕴。
如郭沫若的散文诗《雷电颂》的教学,朗读尤为重要。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抒情独白,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呈一泻千里之势,有不可遏止的雄浑气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课文多处运用这样音韵洪亮、排比反复的短句,节奏感强,而且课文还成功运用了拟人呼告的直接抒情手法,从语音的节奏、语气、声调来看,朗读起来短促、高昂而宏亮,传达出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活动。教学中一定要调动学生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沓复回环的重复美、抑扬起伏的音律美,体会屈原的激烈之情。
朗读通过用声调、重音、停顿、语气、速度来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着重从这几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让学生知道朗读要如何随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以便做到语音与文意相一致,从而生动自然地读出蕴涵在散文诗中的感情。如朗读散文诗《雪》中江南雪的优美和朔方雪的壮美时,处理应是不一样的。在朗读“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语段时,语音应该温婉柔和,带着满心的喜悦和赞美,语速轻快,声调上扬,分句内基本上不要做停顿处理。在朗读“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这一语段时,语气要刚劲、果决,尤其要在“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旋转”“升腾”这些词语上要放慢语速,加大力度,尽量读出图景的壮美,力求在声音中表现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形象。
(二)品析法
这里的品析法,指的是在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基础上做细部的品味和分析。抓住那些最能够体现课文语言特点的语言片段、修饰性词语、限制性词语、句式、修辞格等等进行品味和分析,可以潜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及作品蕴涵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品析法主要针对的是词句的品味和分析。对词句的品析要注意从“三个角度”入手,做到“四个联系”。“三个角度”是指内容角度(体会词句的深刻含义,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探究蕴涵其中的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结构角度(分析词句的表现形式,揣摩词句的韵律节奏,品析标点的妙用)和艺术效果角度(感情色彩,词句的情味感)。“四个联系”是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情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中要体现的意象。
在鲁迅的《雪》的教学中,有一教师放弃了惯有的教法,在教学中抓住文中的几对虚词以展现作品的细节之美,于“词”的品味分析中开辟了一条绝妙的道路。比如课文第一段中的两个“还”,一是“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二是“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有“还”无“还”,情趣是大不一样的,惊喜和快乐之情都体现在这两个“还”字中了,作者对南国雪的“滋润美艳”的赞美之情是一展无遗。还有两个“也”,一是“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让学生仔细体会体会,就会发现“也”字后面藏着大人小孩同心协力的欢乐劲儿;二是“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好一个“也”字,含蓄又有力地传达了作者的怜惜之情。又如一个“终于”,“但他终于独自站着了”,这和全文的“拍手、点头、嬉笑”相对比,淡淡的愁绪也就表达出来了,而它又和后文的“也褪尽”与过渡词“终于”相呼应,作者的感情变化也就在文字之间淡淡地流动着了。
二、解读课文意象
袁行霈说:“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的分析。散文诗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它的艺术奥妙,从它的意象上可以得到不少。”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融合就形成了散文诗的意象,由此看来,我们要领悟作者的情感,散文诗中意象的解读是不可少的。
散文诗中的意象类型有很多种,如有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等。象征性意象是散文诗创作中应用最广泛的类型,即诗人通过联想赋予意象象征含义以拓展意象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意象的暗示性。如瞿秋白的《一种云》以“天地”比喻人,影射与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而“虹”则是象征革命根据地,“雷电”是象征人民的武装力量。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课文也是以象征性意象为主。在此,笔者仅就象征性意象教学展开讨论。
在教学中,学生一般能理解课文选用了什么意象,但对意象的蕴涵把握不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意象来领悟其中的象征意义呢?
首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列出诗人在此诗中选用的意象,可能是单个意象,也可能是多个意象。如果是多个意象,请学生考虑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哪个意象是本诗的中心意象。
其次,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概括出所列意象的特征,再启发学生思考意象的意蕴,它或它们是否超越了它或它们本身,是否与另外的意思有一种同构的对应关系。如果是,那学生必须通过联想和讨论,把诗人更深层的含义一点点地探索出来。
在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象征意义时,有一点还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向学生介绍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教材中所选的这些课文是作者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进行观察研究和剖析的产物,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这些生活的态度和评价。了解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倾向;有利于让学生读懂、读透意象中的思想感情以及情绪,领悟其象征意义。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的教学,《海燕》中有多个意象:海燕、海鸭、海鸥、企鹅。学生可以轻易指出海燕是本文的中心意象,通过阅读,还可以明确作者对不同意象的不同感情倾向。不同的意象作者给予其不同的特点,海燕是海上的勇敢者,无畏、坚强、乐观,充满战斗精神;而海鸭、海鸥、企鹅则胆小、怯懦、蠢笨。基于教师说述相关的创作背景,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它们的特点,从而领悟它们的象征意义:海燕象征俄国革命即将爆发时勇猛刚强、大智大勇的革命先驱者;海鸭、海鸥、企鹅则象征在革命风暴来临前害怕革命、反对革命的俄国资产阶级的各个阶层。
三、汲取精神营养
意象问题解决了,就得透过“象”看“情”,捕捉作者的情感内涵,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叫“由言立象,由象而生情”。一个文学作品是不以“象”为指归的,它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情”,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感内涵,意象的创造不过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已。
真切捕捉散文诗的“情”是感悟性十分强的心理活动,要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就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出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审察课文中的具体意象,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体悟其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还要让学生理性地审视自己是怎么被感动的。
当然,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不可仅停留于对作者思想感情感受的层次上。新课标对文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在散文诗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中教材选进的散文诗,有的是深入现实生活反映真诚与虚伪、善良与丑恶、崇高与卑劣,有的表现刚毅与坚强的浩然之气,有的抒发沉郁而细腻的敏锐的情怀。总体而言,它们往往带有作者独特的精神魅力和价值取向。鲁迅的《雪》表现了作者追求独立和张扬的个性精神,郭沫若的《雷电颂》积淀了作者热爱祖国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巴金的《日》和《月》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信念和希望。所有这些,教师是不能撇开不谈的。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与作者的感情相通;还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审视作品,汲取精神养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品味课文语言、解读课文意象、汲取精神营养这三个教学层级是相互递进的。散文诗的语言有着无比丰富的意蕴,它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意象,只有用心去感悟语言、穿透语言,才能领会语言背后的意象,进而穿透意象去领悟其背后的底蕴。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在感受作者的感情下就戛然而止,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作品深层的教育价值。所有的这些促成了以上的三个教学层级。
应该强调的是,在教学中切忌把这三个层级套在每一篇散文诗的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散文诗都适应这样的教法。具体的教学还是要根据具体的课文作具体分析,以避免犯生搬硬套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