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效是当前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不断汲取新课程理念的精华,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活化小学数学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兴趣 转变 自主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11-09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逐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们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而我们却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那么如何引导改进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达到预期目标呢?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或做好一件事,必须对他有足够的兴趣,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老师给予自己的鼓励和赞赏非常喜悦和开心,信心百倍。可以说,孩子们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步步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另外在教学中也可通过以下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①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③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品尝成功并及时给予肯定。④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让其逐步建立自信心,感受乐趣。⑤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又要恰当地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双边活动。同时要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顺势指导,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让他们自己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找出长方体的特点并计算出面积。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流行的话题。“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是在个人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交流,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启发研讨,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这样有效的沟通,能解决个人思考中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倾听和沟通,互相尊重和信任,平等竞争和合作,共同享受成果的取得,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习惯,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使同龄人容易接受,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使教学变得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掌握。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堂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老师们对于课堂练习的选择和设计都非常的重视。我们要能投入精力设计出一些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练习,因材施教,会更省时更有效的。同时,我们要优化课堂练习,要有利于深化理解,活跃思维。这就要求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能体现新旧知识的比较综合以及对新知识的引申发展与思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减缓梯度。
总之,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教学模式日渐丰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教学逐步得以完善,走向睿智,走向成熟,至臻至善!
参考文献:
[1]冯志强.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5(25):82.
[2]张学俊.精致源于细致细节决定品位———解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细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
论文作者:沈圣力,刘敏,闫丽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情境论文; 课堂论文; 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