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高效课堂论文_廖世龙

如何进行高效课堂论文_廖世龙

◇ 廖世龙

(遂宁市白马中学校 遂宁 629011)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效能;以学生为本;提升学习力;降低教学成本;优化教学过程;

如今,高效课堂探究日益成为教学实践领域炙手可热的一个话题,成为倍受广大教师追捧的教学探索方向之一。可以说,每一次在“高效课堂”名义下开展的教学改革都极易激起广大教师的热情响应。在这种形势下,各种高效课堂形式应运而生。我们不仅要问:在林林总总的高效课堂教学样式下蕴含的核心理念与教育精髓是什么?教师如何利用这一精髓实现随心所欲的教学自由境界呢?如何进行高效课堂呢?

一、以学生为本

高效课堂理念是建基于坚实的实践与理念基础之上。对高效课堂而言,其根本是学生,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坚实的条件支持,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使命所系。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是根本;相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学习是根本。如何让教学实践回归学生,回归学习,是高效课堂“固本”的应有之义。

高效课堂是一种促使学生学习高效率地发生的优质教学形态,是以促使学生学习富有成效地展开为终极使命的教学样式,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本真内涵。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全力推进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化、自助化。要坚固课堂教学的学习之基,需要大力倡导低重心、亲学生、强基础的新式课堂结构。我们相信:只要是落在学生学习层面的教学活动都会生根发芽、产生效果,只要是真正能启动、加速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活动都才算得上是“高效”。高效课堂改革的目的不是如何让教授活动变得多姿多彩、花里胡哨,不是要让教师在课堂上尽情展示、恣意挥洒,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舞台,创造一种情境,确保学习活动顺畅、高效地展开。只要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学习活动,课堂就会产生教学效果;只要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进行着学习活动,课堂就一定会变得高效。促进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永恒旋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高效课堂的本真追求。对高效课堂而言,它需要固守的“根本”就是学生,就是学习,就是如何让教学活动深入到学生的心底与灵魂中去。

二、提升学习力

高效课堂一定是一种可持续的生命化课堂,一种能够不断增强学习者内能与正能量的课堂,这种正能量就是“学习力”。学习力既包括学力又包括心力:前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知的消化力,后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吸纳新知的动力。我们相信:有了学习力这一能量,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可能实现自主运转、自在推进,就无需教师更多的絮絮叨叨。高效课堂持续运转所需要的内力来自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学习需要,来自学习者强烈的学习成就感与学习责任感。高效课堂的实践者相信,高效课堂考虑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让教师更好地教”,而是“如何让学习者更好地学”,是“如何让学习者承担更大的学习责任”。在高效课堂中,学生“会学习”比老师“会教学”更重要,学生“喜欢上学习”比教师“忠于职守”更重要。任何高效课堂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构筑一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自主发展”的高效路线,是要构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通道。只要学生想学,学习活动才会发生,教学活动才有必要;只要学生会学,学习活动才能生

效,教学活动才有“效果”可言。对教师而言,高效课堂必须坚持“两手抓”的策略,即一方面持续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智力商数,另一方面不懈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能、情感商数,力促学习者的学习走上一条自助、自强、自信的轨道上来。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上的自立与自理。把学习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负起责任来,藉此最大化地彰显他们自身在学习方面的内能与超能量。这才是高效课堂走向最终成功的秘诀与依靠。

三、降低教学成本

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降低教学成本,尽力将教学活动中的无效劳动、低效与“反效”劳动降到最低水平。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过于关注课堂教学的正向效果,而低估了无效、低效、反效劳动对教学资源与成本的占用,以致认为:只要教学效果好,多一点付出也无所谓。由此,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陷入了另一种误区与盲区。当前,这种教育思想已悄然沉积为许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哲学,根深蒂固地主宰着他们的教学行动与教学思路。其实,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与共同行动,教师对教学精力、体力、心力投入的增加都不仅会导致教学成本投入的相应增加,而且,这种额外的教学成本投入还会异变为拖累他们学习进程的“包袱”,最终加重学生的精神负担与学业压力。无疑,在教师进行轰轰烈烈的不计教学成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学生也在跟着受累、受罪,如忙碌于课前的演练与资料收集工作、课后的大量专项训练、大量日常生活时间被占用、课堂中的学习时间被无聊参演活动侵占等,学生进而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替罪羊”与“牺牲品”。其结果,师生的教学成本都会增加,高效能的取得对教师来说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整个高效课堂改革实践必然遭遇来自学生与教师的无形抵制,最终会沦落为“面子工程”,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懒教师不一定是差教师,懒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高效能课堂应该是一种便捷、简单、明快、节能的课堂,一种绿色、生态、减负、增能的课堂,高成本投入的高效课堂最终只会让师生望而却步,对之失去参与改革的热情。我们相信:高效课堂所需要的教师是智慧型

教师,所需要的学生是智慧型学生,大量机械、无效、无聊的教学活动只会埋没师生的教育智慧,最终与高效课堂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优化教学过程

如果说降低教学成本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一条逆向而进的路径,那么,优化教学过程则是高效课堂的一条正向路径,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根本路径。课堂效能的增强靠的是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方式的优选、教学过程的专业化推进,这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三利器”,是促使一堂课持续走向高效的必由之路。立足于专业化的高效课堂改革是关注教师的教学艺术、关注教学活动的专业品质、关注课堂结构的专业内涵的教学改革。在高效课堂创建中,教师只有树立精益求精、崇尚原创的专业精神,高效课堂的“春天”才会到来。因之,高效课堂增效的秘诀就是在教学设计上关注学习,教学方式上追求灵活,教学推进上注重专业品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设计、方式、进程“三管齐下”思路指引下,高效课堂改革就一定能够走上一条健康、持续、生态的新路径,也才能够实质性地增进课堂教学的效能与内能。

总之,以学生为本;提升学习力;降低教学成本;优化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根本内涵,坚守这四大理念是教学实践者在高效课堂改革与探索中实现自由创造、灵活自主的坚实依托。高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法定的样式与权威的范本,它只有明确的追求、共通的理念与个性的实践。作为实践者,教师如何身体力行地实践高效课堂理念,直接考验着他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思维。我们相信:每一个教师一定能够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样式,完全可以超脱各种流行高效课堂模式的轨限,闯出一条奔向高效课堂的新路子!

探索作文教学新方法

◇ 谢 磊

(四川省梓潼中学校 梓潼 622150)

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我以前也是如此。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

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并不想写的文章呢?当然,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考试都是统一要求的作文啊。不错,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我个人认为: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再联系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近年来高考作文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当然,我们所说学生作文的自由,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不愿意写的不必逼着他写。更多的时候,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如高一开学的第一次作文,就是让同学们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父母,介绍自己的家族。高二第一学期有两个单元的诗歌,一开始学习,我就布置每人写一首诗、写一篇评论。

世界杯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就以足球为话题作文。即使有时候是命题作文,我总要给学生不止一个题目,对作文的要求也不是规定必须写多少字,写什么内容。对学生作文完成的时间也是比较自由宽松的,只规定一个大概时间。我不想由于时间的限定使学生的作文过程不完整,只是匆匆完成一个作业而已。我一直认为学生作文是其在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在教师严格标准下的“现代八股”。既然学生作文是其创作的艺术品,那么就必然允许他的自己的作品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在实践中,我感到自由作文学生欢迎,习作的质量也相对比较高,从教的角度看,得到的信息反馈量更大,发现的问题也更多更真实。

二、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

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我多年来,更重视课外作文。所谓“为主”不是指课内作文的篇数比课外的练笔还要多,而是说主要看重的还是课内作文,把课内作文看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课外的写作看作是辅助手段;对课内作文花时间多,用心多,精心计划,精心批改,而对课外作文,则任其自由发展。我对这种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课内作文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受到限制,思维受到限制,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况且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

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中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三、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

我一向不认为作文知识和能力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姑且不举那些什么作文知识也没有的大作家为例,也不引用鲁迅先生不要相信文章做法之类的名言,单就我们自己的体会而言,知识到底在其中起多大作用,就很值得怀疑。写得一手好文章,而考写作知识不及格的人绝不是个别的特例。对我们写作有益的倒是一种沙龙式对话,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给大家写作得失的启发。基于这样的一些基本想法,我的作文评讲课是“沙龙”式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话。

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不是说我就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角色,不发挥我应该有的作用,而是说我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核心,学生常常和我的意见相左,而且批评我的作文评价标准“太旧”“太实用化”“框框太多”,我既据理力争,也虚心接受。我们讨论的话题,也不是纠缠于所谓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理论,包括教材的写作内容也绝不拘泥,甚至有时会把它作为我们批评的对象;而是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人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在课堂中具体地体现就不容易,而且要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似乎很难。而我们认为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往往能成为“主体”,非常投入,学生和我自己都觉得效果不错。

总之,教师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讲授,评析等活动都着眼于学生的写作活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写、练,都是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都是教学智力的训练和开发,以达到“不需要教之目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应当是作文教学的灵魂。

论文作者:廖世龙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9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  ;  ;  ;  ;  ;  ;  ;  

如何进行高效课堂论文_廖世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