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蕴藉新时代生命之光论文_于承志,周晓明 苑红卫

和合,蕴藉新时代生命之光论文_于承志,周晓明 苑红卫

山东省荣成市第九中学 于承志 周晓明 苑红卫 264300

和合,一种文化基因,累积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其中传承久远、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习总书记也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基于此,荣成市第九中学以“和合教育”特色为核心理念,不断赋予其时代新义,探求真理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行为法度,彰显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躬耕践行,积极合作的能力,令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和谐、融洽、愉悦的氛围中共同进步;在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彼此欣赏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打造乐学课堂,提和合发展之效用--“和合”理念打造“和合”课堂

在九中人看来,学校“和合教育”的重心在课堂,学生“和合”成长在课堂。于是,教学的革故鼎新就是我们追求的首要任务。和合教育,就和而言,是学生与学生间的和谐,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它既能为学生间的合作打好基础,也有助于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就合而言,它是实现手段,指结合、融合、合作,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课堂上师生和谐,生生合作,是建设积极、愉悦、高效课堂文化的基础,为此,九中人探索开启了和合高效的课堂模式的创新与践行,实现师生“和合”、教师和而不同、学生合作共赢。模式由“问题导学,明确目标;指导自学,合作释疑;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拓展提升;盘点总结,回归目标”五个环节构成,模式的建立意在规范引导,而非限制束缚。在九中,和合高效课堂五个环节只是一个基本模式,学校鼓励每个学科、每位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师风格,探索形成自己教学子模式。

模式以师生间的和谐氛围为导向,有助于学生在愉的氛围学习,在愉快的心情下,知识吸收的效果更佳。再加上学生的合作,对学习难点的破除乃至学习效果的深化都有着不错的价值。孩子们深有感悟的说,“课堂看打破了传统座位结构,激发了我们的表现欲望,增强了参与意识”、“课堂为了解决复杂问题需要提供多种选择方案是,合作的力量胜过个人的努力”、“合作学习,促使了我们积极思考彼此间的互补性,学会取长补短”、“从学习过程看,根据学习目标,在具体的讨论、交流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唤起了参与学习的愿望,合作学习中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促进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和合教育并非两种元素的简单叠加,是你中有我、我中有的融合关系,和是合的前提,合是和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所倡导的和合教育,就是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整合到一个和谐共存的班集体中,然后再依托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于承志校长说,“我们的课堂在平等、尊重、民主、开放、协商的原则下,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自主合作、广泛交流、自由竞争等学习形式,让各种矛盾展示、释放、碰撞、吸收、融合、生成,来实现课堂效果的高效性。”

构建序列校本课程,拓和合发展之路——用“和合”课程培育“和合”人才

学校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程,它决定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因此,形成一个结合合理、体系清晰的课程结构便是学校实施和合教育的关键。九中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课程精品化和特色化建设,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并实现课程从外延拓展走向内涵发展把潜在的优势和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的支撑。

学校要办出特色,就要从内涵建设出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开发适合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校情和教育特点,探索形成“德、能、知、行”为主要内容的八大课程体系,即“和智”、“和德”、“和雅”、“和健”、“和美”、“和创”、“和行”、“和合”课程,其中:知,探索形成了“和智”、“和合”课程,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整合,开发小组合作竞争与管理的优化策略,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平台。德,开发了“和德”课程,构建校本课程一体化,增强德育工作实效。能,推进了“和雅”、“和健”、“和美”、“和创”课程,创建课程,通过陶冶师生的艺术情操、创设体育社团健康教育、探索发明创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品质。行,实践体验“和行”课程,深化素质教育,做到知行合一。课程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构建起以课堂为主阵地、实践体验活动为载体、学生全面参与为原则的课程结构。以常态课教学为抓手,运用小组合作,促进知识能力的增长;依据地域特色,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促进知识与行动的转化;以社团活动为依托,开发学生全方位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就是靠这一本本凝聚着师生智慧、闪耀着思想火花的校本课程,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着他们的个性,挖掘着他们的潜力,也在动态过程中各要素又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德能兼修”。开展特色节日活动,显和合成长之力——用“和合”生活促进“和合”成长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八个方面构建荣成九中“和合教育”的八大课程体系,学校有计划在每月安排特色节日活动,如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体育节、科技节、吟诵节、社团节等重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课程体系,传承和弘扬学校的“和合”精神文化,让学生在精彩丰盈的校园生活中幸福成长。

4月份的读书节,山东教育卫视《新闻早敲门》栏目聚焦了荣成九中“携手经典 润泽生命”读书节活动,活动内容包含经典诵读、课本剧演出、教师经典诵读、亲子朗读、学生读书分享等,赢得了学生的广泛参与。经典著作《春江花月夜》、《黄河颂》、《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少年中国说》等被搬上舞台,让读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正如于承志校长所说,学校将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升学生的品味,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并让浓浓的书香溢满我们整个校园。与书相伴,让孩子们变得儒雅、沉静、自信和进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的吟诵节,《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少年中国说》《军帽底下的眼睛》《我的中国梦》《将进酒》《春江花月夜》等,一首首扣人心扉的诗篇,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全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与感动,节日里全体师生都浸染到浓郁的“和合”文化经典中。

还有“妈妈,你如此美丽”第三届英语艺术节,孩子们在活动中尽情品味英语、享受英语的无限快乐。其中,分年级进行了益智游戏:“高频词&情景对话”大比拼;“句子翻译&图文对对碰”比拼;“爱心义卖”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在活动中想说,敢说,能说,乐说英语,得到了“世界大同”的精神享受和生动的美感愉悦。

打造思政大课堂,丰和合精神之内涵——用“和合”精神引渡“和合”内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需要与时俱进,习主席提出“八个统一”,站在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谈思政课的重要意义的。学校所在地是一处具有浓郁的古色古香特点的居住地,有着丰富的社区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并建立社区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走进古村和红色教育基地、了解家乡”等“和合”文化教育,让思政大课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互补及融合,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合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宽松、和谐的新课堂。5月,学校学生走进渠隔村开展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孩子们和200余名群众围树而坐,认真聆听了由市文联“银龄宣讲团”讲师讲解的荣成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知识,来到千年古银杏树下听讲别有一番滋味。

使学生热爱祖国,必须先使其热爱家乡;要热爱家乡,必须使其了解家乡。把对学生爱家乡放在爱祖国的整体中来讲述,把家乡的进步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家乡风土人情小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地貌、物产风情、民风民俗等,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5月8日下午,学校学生走进东楮岛育英小学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东楮岛乡村记忆馆依托,旨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我校思政课相结合,于行走中了解胶东近代农村教育机构面貌,体会育英小学创设的艰辛,提醒着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育英小学里合唱童谣对比今天温馨舒适的校园生活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同学们纷纷感慨育英小学发展的不易,表示要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还要珍惜时光,更要努力学习。思政教育让学生走出学校课堂去触摸真实的乡土文化,也是实践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让学生汲取了乡土文化的素养。

拓展实践基地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阵地资源是文明实践活动的依托。像走进东褚岛育英小学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谷牧红色研学活动等,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胶东地区教育发展史的了解,也把思政小课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互补及融合,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将来更好地报效国家而努力奋斗。

向祖国70华诞到来之际,学校组织开展“争做新时代新人”主题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多种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欢度节日。谷牧旧居前,学校萨克斯演奏团队演奏着《我和我的祖国》,当那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宁津中心完小的师生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跟着乐声一同吟唱,跟着这激昂的旋律挥舞着国旗,唱响时代的赞歌。“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大家都被深深的带入到歌曲的情绪中来,宛如沉浸于一片红色海洋之中,伴随着满腔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师生们拼组成“我爱中国”的字样,展现着少年先锋队昂扬自豪、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对祖国70华诞献上了最深情的祝福,也表达了用青春奋斗的昂扬姿态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活动在《山东电视台》播出,谷牧旧居前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则在“学习强国”成为视听学习材料。同学们表示:未来,我们将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实现艺体互融,展和合发展之翼——用“和合”项目拓展“和合”质量

学校篮球运动项目一直备受师生青睐,多年来,参与篮球运动的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多,师生对抗赛、校外友谊赛开展频繁,学校男子篮球队连续3年蝉联全市冠军,2017年更是获得威海市冠军,并代表威海参加省级比赛。篮球运动作为一项传统运动项目和竞赛项目,既便于发展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又能发挥队员之间团队合作、甘苦与共的团队精神,并在竞赛中体现了“合”的理念,对学生和学校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有效的组织领导,同学们高涨的参与热情,“篮球”水平不断提升,也带动了学校音体美科创等项目在荣成市赛事中屡屡斩获第一名……,孩子们性格在潜移默化中变的更为坚毅与勇敢,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实现艺体互融,确定了“阳光艺体,炫彩人生”为培育目标,将艺体活动发展成为学校的一项群体运动,并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使师生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拓展成为我校的办学个性,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你看,迎着晨曦的曙光,孩子们大步迈进校园,静谧的九中开始变得沸腾起来了,以每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开始新的一天!美丽的九中因为“和合”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运动场上,奔跑着每一刻都全力以赴,强健的体魄将梦想的放飞才能更高更远。篮球场上,更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音乐排练室内,歌声激昂,舞姿曼妙,每一首旋律都是我们在深情地诉说,每一次舞蹈表达都真情满满。教室里,静静的畅游书海,领悟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的哲理。这就是九中的校园,就是这样多姿多彩……。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和”的思想,习总书记依凭他对传统文化的广博深入的理解,深刻指出“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品格。荣成市第九中学在“和合教育”中,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不断赋予其新的教育意义与时代新义,学子们也汲取更多精神文化下的养分,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文支撑。

论文作者:于承志,周晓明 苑红卫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  ;  ;  ;  ;  ;  ;  ;  

和合,蕴藉新时代生命之光论文_于承志,周晓明 苑红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