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1995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_文学论文

1994&1995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_文学论文

1994、1995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魏晋南北朝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呈现出日趋繁荣的兴旺局面,台湾、香港和大陆三地相继召开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国际研讨会,对推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①]笔者粗略统计了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有关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论文目录,这两年大约在850篇左右,分别论及诗歌、辞赋、小说及文论诸方面,下面就分阶段分专题作择要综述。

一、六朝文学总论

这两年宏观研究六朝文学的论文在35篇左右,主要从文化学、美学、类型学、主题学等方面对六朝文学作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探索研究。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发展对文学的影响》一文,从六朝时期文学题材的扩大、实证精神和进化观三方面,讨论了当时科学发展对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影响。论文视野开阔,内容新颖,实为开拓创新的力作[②]。袁济喜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着眼于六朝士人的“孤独”意识,发表了《酒与魏晋士人的孤独》、《论六朝文士的孤独感》、《异域孤客——魏晋南北朝文士的流寓命运与创作》等一系列论文,[③]认为汉魏以来,士人在扬弃两汉儒学的过程中,对人与宇宙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产生了浓重的孤独感。影响到文学创作上,通过人与自然物的对照和咏叹而生发出来,构成当时文学独特的孤凄之美。吴功正从美学的角度,撰写了《六朝士风与美学》、《六朝隐逸情调与美学风貌》、《郭璞诗美成就略论》等系列论文[④],总结了六朝文艺美学的成就。王立采用主题学研究方法,集中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十大主题”、“九大意象”、“复仇主题”、“侠文学主题”、“悼亡主题”,如《魏晋六朝》“年少慕侠”与侠义建功主题。《复仇心态史与中国古代诗歌》、《中国文学主题学》等[⑤],以独特的文化审察视角和研究方法,对魏晋南北朝文学和文人心理作了探讨,对开拓古典文学的综合性专题研究路子,富有启发意义。洪顺隆《论六朝叙事诗》[⑥],运用类型的方法,根据作品主题、题材、思维形式和修辞技巧,将六朝叙事诗分为叙史诗和叙时诗,叙史诗又分为建国史诗和咏史诗,叙时事又分游猎、征戍、边塞、游侠四类,并依题材分配的集中度和比率作了更微观的分类。该文还论述了六朝叙事诗的共性和个性。文章体大思精,条分缕析,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孙琴安《魏晋南北朝艳情文学的组成及其评价》[⑦],认为艳情文学现象的真正完成和确立应是在魏晋南北朝,它由情诗、新婚事、同性恋诗、抒情小赋和南朝乐府民歌构成。

二、魏晋诗歌研究

魏晋时期的文学,与学术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魏晋时期的文人,是中国历史上哲学思维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通过考察学术文化背景与文学的关系来推进这段文学史的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1993年出版的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一书,系统地考察魏晋时期儒学、玄学与诗歌创作密切相关的总体特征,深入细致地探索了政治情势和学术思想的变化,导致士人的思想模式和人格模式的改变,最终影响诗歌艺术精神和创作风貌的变化这一复杂过程及内在原因。因而该书成为近年魏晋文学研究的力作。这两年有关玄学与魏晋风度及玄言诗的研究论文不下15篇,但在总体水平上都还没有超越这部专著所达到的高度。[⑧]

建安文学仍是魏晋文学研究的重镇,这两年研究论文在80篇以上。孙明君《汉末士风与建安诗风》,系统地探讨了汉末士风与建安诗风的深层内涵与关系,提出了“一体两面”说,认为建安诗风“以关注汉末社会政治,再现汉末动乱现实,抒发以天下为己任、昂扬进取之雄心壮志,诗风慷慨悲凉,壮怀激烈的一面为主,以展现建安诗人对生命意识的体悟及消解、诗风委婉华丽的一面为次”,二者相互关联、渗透,共同构成了建安诗歌系统[⑨]。

总结从建安时代即开始的建安文学研究史,成为近年建安文学研究中的突出现象。孙明君《建安诗风的旧说与己见》对解放后持“现实派”论与持“觉醒派”论的两派观点,作了归纳与辨析[⑩]。王巍《建安文学研究史论》,将建安文学研究史分为八个大的阶段进行了系统评述,并附有重要研究书目。(11)

三曹文学研究是建安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这两年有关论文在60篇以上。其中有关三曹游仙诗的研究,如王太阁《曹操游仙诗主旨何在》(12)、贺秀明《曹操与曹植游仙诗的成因及异同》、顾农《从游侠到游仙》、杜青山《虚求列仙、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13),成为讨论的重点。正如文学的研究仍以阮籍和嵇康为主,这两年研究文章在40篇左右,大都集中在探讨其思想和心态上。阮籍游仙诗,历来探讨不多。张宏《试论阮籍的五言咏怀游仙诗》,对阮籍的游仙诗作了系统的分类研究。认为一类是继承了建安文人以游仙抒情言志的传统,创造了肆志冲决的飞鸾形象和冲虚养志的逍遥之境;一类是以易老庄三玄之理,通过描写宇宙自然的昭昭之象,来展示生命的悲剧过程,参悟人生真谛,表现了阮籍诗歌“仙心”与“明道”拍合的主题旨趣;还有一类是抒怀说理比兴体,“借题咏神仙情事和神仙人物,表达刺时伤世,或阐释玄理的主旨,是阮籍对游仙题材在应用范围上的开拓,和在比兴象征手法上的发展。”(14)王琳《魏末之赋首》和吕立汉《论阮籍的讽刺艺术》,分别对阮籍的赋和艺术手法作了专题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阮籍诗赋的研究。(15)

陶渊明研究是晋代文学研究中经久不衰的焦点和热点。这两年的研究文章在60篇以上。其中有三篇文章比较突出。一是袁行霈《钟嵘〈诗品〉陶诗源出应璩诗辨析》,从作诗目的、题材内容和体制风格三方面对比了陶诗与应璩诗的不同,并探讨了钟嵘对诗人源流的看法。认为说陶诗源出汉魏晋诸贤,即源出《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更为合理。(16)二是李华《陶渊明的仕隐与陶诗的艺术风格》,紧密结合晋宋易代前后的政治背景来考察陶渊明的仕与隐,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陶诗风格,论证了从《古诗》到阮籍诗再到陶诗,其诗歌风貌的一脉相承同时又一步步变化的轨迹,所作结论,凝聚了作者十几年来研究陶诗的心得和成果。(17)三是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18)把中国文化大致分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利和人生价值的载道文化,和以陶渊明为代表的、超越社会功利、注重个体的精神需求、追求人生的审美境界的闲情文化或闲适文化,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展示的遗落名利而纯朴自然、入世极深而出世甚远和富于玄澹意趣的三重理想境界,指出由这种理想境界熔铸成的闲情文化生活模式,深刻地契合了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封建文人士大夫的心理需求,使得宋元之后,在世俗生活中追求一种高雅的韵味成了中国封建文人生活中的一个显著特点,闲情文化蔚为大观。该文开拓了从文化角度研究陶渊明的新视角和新内容。

三、南北朝诗歌研究

晋宋之际兴起的山水诗以及颜谢鲍三大诗人,是近年来南北朝诗歌研究的热门。这两年有关的论文仍在35篇左右,但大多流于泛泛而论士族生活、山水审美与玄学之间的关系,少有新意和突破。但钱志熙《论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其山水诗艺术中的体现》(19),对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及其思想逻辑,作了深入细致的辨析,指出随着魏晋自然哲学由东晋前中期自然与名教合一、成为门阀士族群体人格理想到晋末宋初名教与自然合一的幻想破灭,山水审美意识也经历了一个由“道法自然”、“山水即道”等思想观念诱发出来到从道中还原出来、走向独立的辩证过程。文章还论述了山水审美意识的这种变化发展带来的山水审美方式和艺术表现上的变化,认为东晋前中期的山水审美方式是“目击道存”、“玄对山水”的观照方式,重在把握山水自然的气韵和神情,笔法上追求圆融简举。到晋末、刘宋时期,盛行穷搜远游、寻幽索异的审美风气,十分重视山水的形式美,使得这时期的山水诗文着意表现山水诗的结构,形成尚形尚实的艺术特征和森秀的崇高美。这与易代之际紧张的社会关系和时人喜好仙灵奇异、耽沉方外幻想的心理也有关。到刘宋时期,帝王达官参与游赏山水,出现了一批山水与雅颂相结合的应诏应教之作,可谓在朝派的雅颂体山水诗。这种以山水为雅颂的现象,是学界尚未揭橥的文学事实,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科研价值。蓝旭《谢眺五言诗创作的趋长现象及其意义》,深入探讨了谢朓后期越写越长的长诗在取材和主题方面的拓展、深化,指出小谢借助诗幅的拓宽来克服短章诗中内容空浅、气格卑弱的缺陷,同时劝避大谢长篇结体散漫、风格板滞的弊端,探索与篇幅相应的表现技法,因而这些五言长篇同他的新体短章一样,具有诗体革新的意义。此外,王运熙《李白推重谢眺诗》、葛景春《李白与谢眺的山水诗》等对谢眺与李白的关系作了专题研究。(20)

近两年从家族传统与集团活动的角度,探讨门阀士族与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发展的关系,成为南朝文学研究的主潮,取得了一些专题专论性的成果。萧华荣《华丽家族——两晋南朝陈郡谢传奇》和《簪缨世家——两晋南朝琅邪王氏传奇》二书,都从“家风”的角度,探讨了陈郡谢氏和琅邪王氏的家族精神文化传统之特点,以及在历史上形成、传承、变异和消亡的过程与规律。认为谢氏士族在两晋南朝的11代,形成了“雅道相传”的名士家风,其精神底蕴是老庄心态,表现为适情悦意的生活理想,“朝隐”的处世态度,讲究风神仪表,向往山水风月,爱好文学,形成谢家山水诗派。相形之下,王氏士族形成了玄儒双修、与时推迁的应世态度和“政统”家风,成为中国第一豪族。(21)程章灿《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则重点讨论了玄风传统和佛学修养对形成谢氏文人创作风格清新,善于持论和擅长山水文学三个特点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谢氏文人创新意识突出的现象,并分析了其衰微的复杂原因。(22)另外,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23)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24),也都从家族和文人集团的角度探讨了南朝诗歌的文学风貌和发展原因。这些研究成果和方法,都有助于进一步全面研究六朝士族与文学的关系。

在有关南朝诗歌的宏观研究上,还有三篇文章值得重视。一是陶礼天《从山水到美人的艺术变奏——略论佛学与南朝诗风的演进关系》,认为南朝文学从山水走向宫体诗,直接与佛学从般若学转向涅盘学相联系。该文将佛学对南朝文学的影响研究推回了深微细致之处。(25)二是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关于齐梁时期拟乐府诗“赋题法”的创作现象,前人没有注意到。该文直接从作品中归纳创作现象,总结创作技巧和规律,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第一次揭示了“赋题法”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并论述其在文人拟乐府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革新意义,指出其对唐代拟乐府诗创作的深远影响。文章着重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从魏晋拟篇法到齐梁赋题法的成立;(二)赋题法产生的直接机缘:沈约等人的赋曲之作;(三)赋题法与南朝诗赋创作重题、咏物之风的关系;(四)赋题法与齐梁迄唐边塞诗创作的关系。这些都富创意和启发性。(26)三是洪顺隆《六朝民歌映现的原始阿注婚残迹》,从人类学的角度,以现代西南少数民族的阿注婚印证、破解了六朝民歌中描写“阿注婚”式的爱情篇章,可谓独辟蹊径,别开生面。(27)

庾信一直是南北朝文学的研究中的重点,这两年的研究论文在20篇左右。其中吴相洲《庾信杜甫老成境界之比较》,对评价这两个大作家的一个重要问题——“老成”一词的真正涵义作了精审的辨析,认为不是自明代杨慎以来一直被误解的一种风格范畴,也不是泛指一切成熟的创作境界,而是指意笔纵横驰骋、气势不同凡响的写作境界,并将“老成”与“集大成”区别开来。文章分析比较了庾信和杜甫在意兴及怎样表达意兴方面,有不自觉和自觉、浅和深、窄和宽、粗和细的区别。(28)王仲庸《徐庾文学平议》,认为将徐陵、庾信贬斥为“辞赋罪人”是单纯以政治成败作为评量标准的结果,应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加以肯定。(29)

四、魏晋南北朝赋和散文研究

近两年有关魏晋南北朝赋的论文在25篇左右,主要为单个作家和分类研究两类。毕万忱《论三国咏物赋抒情赋的时代特征》,总结了三国咏物赋的写实性和娱玩性,以及抒情赋哀惋慷慨的情绪结构,认为描写人生苦难,宣泄忧伤哀惋之情和揭露社会弊端、抒发慷慨愤激三情为其主要特征。(30)池万兴分别撰文对魏晋南北朝的咏物抒情小赋、隐逸赋,俗赋、“悲士不遇”赋等作了专题研究,是用力最专最勤者。(31)何新文《魏晋南北朝赋论述略》则是近两年仅见的有关赋论之作(32)。而郑良树《出题奉作——曹魏集团的赋作活动》,(33)详细考察了从建安十二年至二十一年前后九年之间,曹魏集团举行的二十四次“出题奉作”的辞赋活动,并论述了奉作活动在激发写作兴趣。选择题材、拟定内容和表现方式上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全文材料钩稽详明,观点新颖独创,是这两年研讨赋作的最有份量的论文。

有关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研究历来是个薄弱地带,这两年仅见陈桥驿《〈水经注〉和它的文学价值》和曹虹《〈洛阳迦蓝记〉新探》等几篇(34)。王更生《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的重要性》,指出“自来论魏晋南北朝文学者,莫不以诗歌、辞赋、骈文为主,而忽略其散文。”可谓切中痼疾和时弊。该文大声疾呼要加强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研究,并从背景、作品、流派比较、对文坛的影响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的重点。(35)

五、魏晋南北朝小说研究

这两年关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研究论文在50篇左右,其中研究六朝志怪小说的多泛泛地评论志怪与佛道等宗教的关系,世人小说的研究也多限于对《世说新语》的赏析。倒是新出的两本有关古代小说的专著在这方面有突破性研究。一本是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36)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时代为经,以题材、风格、类别为纬的研究框架,将小说史的研究从题材引向文体,着重探讨了小说文体诸要素与结构类型和叙事模式。其中第三章《史传与小说之间》,探讨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八百年间史传向小说的转变过程,从体例、结构类型和叙事模式三方面论述了古小说文体的艺术特征,指出志怪小说多道教性质的故事,较多采用第三人称限知角度叙述,并形成洞穴仙境传说的叙事模式,特别是志怪小说创造的时空奇幻意象类型,对后世的神魔小说和一般小说中的虚幻情节的构成,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影响。该书从文体学的角度,开拓了六朝小说研究的学术领域。另一本是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37)第四章《汉魏六朝志怪书的神秘主义幻想》和第五章《汉魏六朝“世说体”小说的流变》,运用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和操作技巧,来破译中国叙事作品在观念、结构、表现方式上的密码,对开拓中古小说史的研究视野、创建中国小说研究的叙事学,作出了可贵的努力。

六、魏晋南北朝文论研究

魏晋南北朝文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重要而辉煌的一段。这两年有关魏晋南北朝文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面首推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的出版。该书以“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和“玄佛合流与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为题,论述了“六朝玄学时代,道家文艺思想经过玄学的发展更加完备,并在某些方面和佛学相结合,对文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外儒家而内释老’的基本特征,在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以儒家为主,而在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则以道家、玄学和佛学为主。”(38)这是作者集十多年科研和教学的心得而成的真知灼见。其次是汪涌豪《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系统论述了汉魏六朝人物品鉴、书法、绘画和诗学中的风骨论及其逻辑演进关系,指出风骨范畴的萌生与确立,在时间上大抵与魏晋南北朝相应,并重点总结了刘勰、钟嵘对风骨论的巨大贡献。该书旁征博引,思路开阔,论析精微,对这十多年文论研究中有关“风骨”范畴的探讨作了集大成的总结。(39)

这两年来有关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的论文在35篇左右。其中孙蓉蓉《论“绮靡”说》,就陆机“绮靡”说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作了深入辨证的分析和充分的肯定。(40)近年来《文心雕龙》研究业已成为一门显学,被称为“龙学”,1995年7月由北京大学和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主办了《文心雕龙》国际学术讨论会,50余位国外和港台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近60位国内学者出席会议,提交论文60多篇,堪称龙学研究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41)这两年龙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当首推以下几部著作的出版。一是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全书以把握刘勰全书原貌为主旨和出发点,对刘勰的家世、生平、思想,《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以及分类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作了全面论述,提出了许多新见。(42)二是涂光社《雕龙迁想》,突破旧有龙学研究格局,不局限于概念范畴的辨义和《文心雕龙》原论的束缚,而是通过刘勰的一些观点和论述,来考察古代文学的民族特色及文学思想观念的演进过程。如《汉字与古代文学的民族特色——〈文心雕龙、练字〉随想》等从中国文学的传达媒介的功能特点上,去认识古代的文学观念和艺术追求,并力求对今人的文学实践和理论建设有所补益。(43)三是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的《文心雕龙研究》第一辑创刊出版,它取代《文心雕龙学刊》而成为龙学研究的国际性学术刊物。(4)四是《文心雕龙学综览》,有7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撰稿,历时6年半编辑成书。全书设有“各国(地区)研究综述”等6个专栏和1个索引,扼要介绍了已出版的125部专著和译作,摘编了450篇重要论文的主要观点,介绍了22位国内外龙学专家的学术成就,收录了有关龙学研究的2300条目录索引,可谓是龙学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45)这两年有关《文心雕龙》的论文在60篇之上。其中徐公持《〈宗经〉篇衍说》,对佛家传入中土之后的历史地位及佛儒关系作了深入考察,并且对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文化传统背景以及他本人的文化选择处境,作了更具体的把握。(46)王运熙《说〈文心雕龙·序志〉的一段话》,通过解说《序志》篇“唯文章之用”一段话,指出刘勰是针对当时奇诡淫丽、文体解散两种突出的文病而撰写《文心雕龙》论述写作之道的,由此可以把握全书的写作宗旨和篇章结构。(47)罗宗强《刘勰文体论识微》,认为刘勰对作品体貌特色评论的标准构成与类型构成无明确认识。但其论“体”而引入“势”的概念,体实而势虚,实为文论史上一出色创造。(48)汪春泓《梦随仲尼而南行——论刘勰的北人意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势差特别是在经学上的差异,指出刘勰提倡《宗经》和《征圣》,实质上是以北方经学为旨归。他要挽救文学的讹滥,受扬雄等人“回归原典”运动的影响,以五经雅正为针药,追慕魏晋以前的人文气象,要求文学回复到北人传统上来。因此刘勰写作《文心雕龙》,很大程度上是激于其北人的自负意识,由此对南土文学产生一些偏见。该文视角独特,思路开阔,旁征博引,立论新颖,对拓展龙学研究的文化层面,极富启发意义。(49)

有关钟嵘《诗品》的研究,张伯伟《钟嵘诗品研究》,对钟嵘的家世生平、全书的条例结构、思想基础、理论渊源、批评方法和诗派系列,都作了详尽精审的剖析考论,并总结了历代《诗品》学,搜集编撰了《诗品》集评资料。该书集作者十余年的研读心得,可谓《诗品》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50)近两年研究《诗品》的论文有30篇左右,其中王力坚《钟嵘的诗美观与南朝新体诗创作》,认为钟嵘虽然对永明声律说及新体诗创作有所批评,但他以“滋味说”为核心,强调自然又重视精美的诗美观,却是南朝诗歌变革潮流的产物,对当时诗坛状况做了较为客观而恰当的总结。(51)谢文学《钟嵘交游三考》、《钟嵘〈诗品〉与沈约考论》,探讨了钟嵘与沈约、江淹、丘迟等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有助于拓展深化对钟嵘《诗品》的研究。(52)

“文选学”是近年呈持续上升的研究热点。1995年8月文选学学会与郑州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届“文选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海峡两岸及日本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大会,提交论文58篇,由此可见文选学研究的阵容和声势。(53)这两年发表的“文选学”论文在30篇之上。集中研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选》的编者问题。清水凯夫《〈文选〉篇纂实况研究》,认为《文选》实出刘孝绰之后。(54)曹道衡、顾农等都不同意。曹道衡《南朝文风和〈文选〉》,认为《文选》有可能出于众手,而总其事者则为萧统、刘孝绰,也许还有王筠。(55)二是版本注本研究。周勋初《〈文选〉所载〈奏弹刘整〉一文诸注本之分析》,研究《文选》诸注本中各家节引刘整之嫂范氏的本状、有关人员的供词、吏议的情况,然后比较《文选》的各家注释,指出其特点。(56)跃进《从〈洛神赋〉李善注看尤刻〈文选〉的版本系统》,通过考察李善注《文选》在唐代的流传情况,认为南宋淳熙八年池阳郡斋尤袤刻本所据之本,不是现存的北宋国子监刻本,六臣注本,应是另一版本系统。(57)三是选文标准。曹道衡认为〈文选〉选录重点在有韵之文,反映了“永明体”兴起之后重文轻笔的观念,并具有“官书”的性质。(58)还有大量的论文,如王运熙《〈文选〉所收论文的文学性》、曹道衡《从乐府诗的选录看〈文选〉》、刘树清《从诸体散文的入选看〈文选〉的价值》等,都通过考察《文选》分类选取的文章性质,来探讨《文选》的衡文之理。(59)四是关于分类的研究。顾农《文选学新研二题》,主张《文选》体类应是三十八大类。(60)傅刚《论〈文选〉“难体”》,则认为文选有“难”类,实为三十九类。(61)五是有关《文选》的比较研究。顾农《试论〈昭明文选〉与〈文心雕龙〉的关系》、《萧统〈文选〉与钟嵘〈诗品〉》等论文可作代表,(62)标示着文选学不断向新的课题和领域迈进。

注释:

①1993年4月17—18日,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国文学研究所召开了第二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研讨会,台湾、大陆和日本学者参加,提交论文28篇。1993年6月8日—10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举办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及日本学者45人出席,提交论文45篇。1995年11月14—17日,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瑞典、加拿大、日本、韩国及港澳地区的学者45人,提交论文48篇。这一阶段文学研究盛况,由此可见一斑。详细报导参见罗宗强《台湾召开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研讨会》(《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纪文《第二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艺术研讨会概述》(《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程章灿《商榷旧学,开拓新知:记首届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第6期),蒋述卓《香港“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1993年第6期),邝健行《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4期);南中文《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②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发展对文学的影响》,参见南中文《魏晋南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③袁济喜《酒与魏晋士人的孤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异域孤客——魏晋南北朝文士的流寓命运与创作》,《东方丛刊》1995年第4辑。

④吴功正《六朝士风与美学》,《学习与探索》(哈尔滨)1994年第3期;《六朝隐逸情调与美学风貌》,《江汉论坛》1994年第8期;《郭璞诗美成就略论》,《天府新论》1994年第3期。

⑤王立《魏晋六朝“年少慕侠”与侠义建功主题:复仇心态史与中国古代诗歌》,见《新疆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中国文学主题学》(四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⑥洪顺隆《论六朝叙事诗》,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⑦孙琴安《魏晋南北朝艳情文学的组成及其评价》,见《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⑧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⑨孙明君《汉末士风与建安诗风》,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版。

⑩孙明君《建安诗风的旧说与己见》,《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11)王巍《建安文学研究史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12)王太阁《曹操游仙诗主旨何在》,《殷都学刊》1995年第2期;

(13)贺秀明《曹操与曹植游仙诗的成因及异同》,《中州学刊》1994年第3期;顾农《从游侠到游仙》,《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杜青山《虚求列仙,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南都学坛》1995年第4期。

(14)张宏《试论阮籍的五言咏怀游仙诗》,《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5年第1、2期。

(15)王琳《魏末之赋首》,《山东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吕立汉《论阮籍的讽刺艺术》,《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16)袁行霈《钟嵘〈诗品〉陶诗源出应璩说辨析》,《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17)李华《陶渊明的仕隐与陶诗的艺术风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18)韦凤娟《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2期。

(19)钱志熙《论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其在山水诗艺术中的体现》,《原学》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20)蓝旭《谢眺五言诗创作的趋长现象及其意义》,王运熙《李白推重谢眺诗》,葛景春《李白与谢眺的山水诗》,见茆家培、李子龙主编《谢眺与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21)箫华荣《华丽家族——两晋南朝陈郡谢氏传奇》,三联书店1994年10第1版;《簪缨世家——两晋南朝琅邪王氏传奇》,三联书店1995年9月第1版。

(22)程章灿《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见《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23)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24)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三联书店1996年3月版。

(25)陶礼天《从山水到美人的艺术变奏——略论佛学与南朝诗风的演进关系》,《福建论坛》1995年第3期。

(26)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27)洪顺隆《六朝民歌映现的原始阿注婚残迹》,《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

(28)吴相洲《庾信杜甫老成境界之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29)王仲庸《徐庾文学平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30)毕万忱《论三国咏物赋抒情赋的时代特征》,《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

(31)池万兴《魏晋南北朝咏物抒情小赋的移情现象初探》,《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咸阳)1994年第1期;《魏晋南北朝隐逸赋初探》,《山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论魏晋南北朝俗赋》,《固原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论魏晋南北朝“悲士不遇”赋》,《运城高专学报》1995年第1期。

(32)何新文《魏晋南北朝赋论述略》,《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33)郑良树《出题奉作——曹魏集团的赋作活动》,见《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34)陈桥驿《〈水经注〉和它的文学价值》,《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3期;曹虹《〈洛阳迦蓝记〉新探》,《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35)王更生《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的重要性》,《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

(36)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2月北京第1版。

(37)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38)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39)汪涌豪《中国古曲美学风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40)孙蓉蓉《论“绮靡”说》,《徐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41)张健《〈文心雕龙〉国际学术论讨会在北京召开》对会议作了详细报导,可参阅,见《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42)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8月北京第1版。

(43)涂光社《雕龙迁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44)《文心雕龙研究》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45)《文心雕龙学综览》,杨明照主编,林其锬(执行)、萧华荣副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46)徐公持《〈宗经〉篇衍说》,《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

(47)王运熙《说〈文心雕龙·序志〉的一段话》,《文心雕龙研究》第一辑,北大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48)罗宗强《刘勰文体论识微》,见罗宗强《台湾召开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研讨会》,《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49)汪春泓《梦随仲尼而南行——论刘勰的北人意识》,见《文心雕龙研究》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50)张伯伟《钟嵘诗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51)王力坚《钟嵘的诗美观与南朝新体诗创作》,《中国韵文学刊》(湘潭)1995年第1期。

(52)谢文学《钟嵘〈诗品〉与沈约考论》,《黄淮学刊》(商丘)1995年第3期;《钟嵘交游三考》,《许昌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53)陈庆元《’95“文选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详细报导了会议情况,可参看,见《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54)清水凯天《〈文选〉编纂实况研究》,《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55) (58)曹道衡《南朝文风和〈文选〉》,《文学遗产》1995年第5期。

(59)周勋初《〈文选〉所载〈奏弹刘整〉一文诸注本之分析》,参见《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陈庆元文。

(57)跃进《从〈洛神赋〉李善注看尤刻〈文选〉的版本系统》,《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59)王运熙《〈文选〉所选论文的文学性》,参见《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陈庆元文。曹道衡《从乐府诗的选录看文选》,《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刘树清《集清英以明时义,类范文以刑后昆——从诸体散文的入选看〈文选〉的价值》,《广西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

(60)顾农《文选学新研二题》,《南开学报》1994年第2期。

(61)傅刚《论〈文选〉“难体”》,参见《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陈庆元文。

(62)顾农《试论〈昭明文选〉与〈文心雕龙〉的关系》,《南开学报》1995年第1期;《萧统〈文选〉与钟嵘〈诗品〉》,《扬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1994&1995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