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切花品种的选择与栽培技术初探

蜡梅切花品种的选择与栽培技术初探

王菲彬[1]2004年在《蜡梅切花品种的选择与栽培技术初探》文中指出蜡梅特产我国,是栽培历史悠久的名贵花木。其用途广泛,潜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十几年来,研究者在蜡梅的资源调查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切花方面,则侧重于保鲜贮藏技术的研究,未见蜡梅切花栽培技术方面的相关报道。作者以为:在冬季切花市场需求增加,花卉生产者积极上马蜡梅切花生产项目的时候,应有一套专门的栽培技术指导生产的进行。本论文着眼于蜡梅切花品种的选择,并进行繁殖和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根据研究结论初步探讨蜡梅的切花栽培技术。 (一)切花品种的选择 依据实地调查记录与蜡梅品种分类相关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对35个观赏性状较好的蜡梅品种进行评价,选择出十多种适合切花应用的品种。 (二)栽培管理研究 1.播种繁殖试验 对蜡梅的几种播种方式进行比较试验,发现:随采随播的播种方式出苗率较高,可达80%以上。对于两种随采随播的播种方式,以将蜡梅果实置于阴凉处层积堆藏,待其胚根露出后进行播种这种方式,出苗率最高,达93.6%,而且出苗相对较早,能够延长播种苗的生长时间,有利于幼苗安全越冬,并缩短育苗时间。 2.扦插繁殖试验 采用高浓度激素配方快浸法处理蜡梅插条,结合遮光处理,在洁净基质和间歇喷雾条件下,可将蜡梅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60%以上。其中用一层遮光网(40%遮光度),500mg/LNAA溶液,浸泡插条20-30min,扦插成活率为60%;一层遮光网,500mg/L NAA+40%乙醇,浸泡插条5-10秒,扦插成活率为67.5%。采用此种处理,最佳的扦插时间为6月初至8月初。 3.整形修剪实验 对蜡梅进行冬季修剪时,对生长枝和长花枝采用轻短截方法,能够促使二年生枝形成品质良好的切花枝。具体表现为:二年生花枝上形成的一年生枝起点增高,形成较多短花枝,减弱中、长枝长势,明显增大花朵密度而使全枝花朵数增多。 4.蜡梅切花栽培技术初探 在论文试验的基础上,初步探讨蜡梅的切花栽培技术。

李娜[2]2011年在《重庆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调查及其产业现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蜡梅作为我国冬季传统名花树种,逐渐得以注视。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蜡梅品种分类、繁殖栽培、生物学特性、应用等方面都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就全国而言,各地发展、研究却很不平衡。大量蜡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较弱。由此,本文对重庆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类研究,进一步筛选优良蜡梅品种,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对重庆蜡梅产业现状进行初探。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重庆地区蜡梅品种分布较为集中的重庆北碚区静观镇、西南大学、南山蜡梅观光园、南山植物园、花卉园等地的蜡梅进行系统的调查、分类和整理,详细记载蜡梅品种88个(素心蜡梅品种群19个、乔种蜡梅品种群29个、红心蜡梅品种群40个),其中30个为新命名品种。2.根据品种间性状差异,编制了重庆地区88个蜡梅品种检索表。总结了重庆地区蜡梅品种特性,并归纳了其地区蜡梅品种与长叁角地区蜡梅品种之间的主要差异。3.以前期蜡梅品种调研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初选出的48个品种从中花被片颜色、内花被片颜色、花香、花型、花径、花被片数、花枝长度、树势、分枝状况(树冠紧密度)、着花量、花期、可见程度12个因子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最终优选并推荐优良的传统品种和新品种。4.通过前期蜡梅品种资源调研,并着眼于当前重庆蜡梅产业基础状况,明确重庆发展蜡梅产业的优势和现实产业发展中的不足,指出重庆蜡梅产业发展定位及相应的发展对策。

赵冰[3]2008年在《蜡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核心种质构建的研究》文中提出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是蜡梅科蜡梅属的落叶乔灌木植物,为中国特产的传统名花,在中国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蜡梅冬季开花,花色清新淡雅,花香芳郁宜人,在冬季城市园林绿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其切花和盆景生产也别具一格。但目前我国蜡梅品种资源正在面临严重的流失,存在着数目不祥、名称不定、资源不清楚等问题。此外我国蜡梅野生资源破坏严重,蜡梅野生种质资源现状及变异特点、各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特点、遗传多样性格局以及影响遗传分化的因素等问题尚未解决。所有这些已严重影响了蜡梅品种的国际交流以及蜡梅种质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应用,阻碍了蜡梅育种特别是观赏育种工作的开展。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蜡梅这一传统花卉种质资源的进一步流失、破坏,保护其资源的多样性。本研究连续3年先后前往13个省市对蜡梅野生和品种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然后采用表型、ISSR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对蜡梅不同种群的表型和分子方面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最后综合蜡梅野生和品种资源的表型数据构建了其初级核心种质,并根据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多样性规律,构建了蜡梅品种资源的核心种质,提出了蜡梅野生资源保存的种群样本策略和种群内个体样本策略。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中国13个省蜡梅属种质资源的野外调查发现:蜡梅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秦岭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其分布区的纬度变化范围为北纬26°26′-32°00′之间,经度变化范围在东经109°34′-119°37′之间,跨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叁个气候带。在垂直分布上,它们可从海拔700 m分布到海拔2900 m,尤以蜡梅本种的垂直变化幅度最大,但它们垂直分布的上下限与所在的经纬度并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蜡梅多生长在空气湿润的V形峡谷中,在群系组成中,蜡梅属植物多为林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成分,且自我更新和繁衍能力很强,蜡梅属植物共有5个植被类型。蜡梅各种群花部变异特点和资源现状差异显着,其中神农架种群的花部变异最丰富,贵州花溪种群的香味不同于其它种群,而浙江临安的花期又是所有种群中最晚的,从资源的现状来看,神农架种群的资源破坏最为严重,急需加强保护。另外发表了蜡梅一新变种卷瓣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var. reflexus和新变型跳枝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var. reflexus f. versicolor。2.调查和整理出蜡梅品种62个,并将其部分引种到北京小汤山基地进行栽培,同时把Q型聚类应用于蜡梅62个品种的分类,并对24个性状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制定了蜡梅品种分类的分级标准,选出了影响力比较大的16个性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62个蜡梅品种进行观赏性状的评价,从观赏性状的角度筛选出了27个有切花应用潜力的品种。3.表型多样性研究表明蜡梅表型10个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10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9.40%,种群内变异(55.13%)大于种群间变异(38.18%)。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除纬度、年降雨量和部分性状有相关性外,其它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蜡梅野生种群可以划分为3类。同时对来自10个种群的蜡梅花部性状进行的变异分析表明:在花部性状的变异上,蜡梅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很大的差别。4.综合蜡梅品种和野生资源相关数据,构建了中国蜡梅种质资源的163份初选核心种质,其中野生初选核心种质77份,占其总数的26.9%,几乎覆盖了蜡梅的全部分布区,品种初选核心种质86份,占其总数的50.6%。根据对9个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的T检验和观赏性状特征值检验,结果表明,初选种质较好地代表了全部供试种质的遗传变异幅度。5.建立了适合于蜡梅遗传多样性分析的AFLP和ISSR反应体系,筛选出了蜡梅种质资源AFLP和ISSR分析的引物,并利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蜡梅种质资源7个野生种群和2个栽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24条谱带,其中110条多态带,多态位点占88.70%,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3536;3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253条谱带,其中218条多态带,多态位点占86.17% ,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2906,两种标记都表明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大,神农架种群和保康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聚类分析表明种群间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6.根据AFLP和ISSR分子标记的结果,按照遗传多样性指数的高低构建蜡梅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根据对野生资源种群样本策略和种群内个体样本策略的研究,认为对野生资源保存6个种群,每个种群保存20-25个亲代分子标记型样本,可达到保存种内遗传多样性的95%以上,该样本量可作为蜡梅野生种质资源保存的初级核心种质。根据聚类组内随机取样方法对86份蜡梅品种资源构建核心种质,最终获得了包含22个蜡梅品种资源的核心种质。用SAS软件作t检验的结果表明核心种质能代表初始种质群。以上研究为蜡梅就地保育优先种群的选定或迁地保护取样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蜡梅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蜡梅新品种选育和亲缘关系的系列研究奠定了基础。

荣娟[4]2012年在《豫中地区蜡梅品种调查及花部表型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既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又有丰富的文化,同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但目前我国仍未完成蜡梅品种资源清查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河南中部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类研究,并用形态标记法对南京、河南及武汉叁地栽培的蜡梅品种进行了花部表型多样性研究,为蜡梅品种鉴定及品种分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豫中地区蜡梅品种分布较为集中的郑州、许昌及鄢陵等地的蜡梅品种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详细记载蜡梅品种97个(素心蜡梅品种群26个、乔种蜡梅品种群29个、红心蜡梅品种群42个),其中26个品种为本文新命名的品种。(2)根据品种间在内被片紫纹、花型、中被片颜色、中被片形状、中被片长度等性状差异,编制豫中地区97个蜡梅品种检索表。(3)以南京、河南、武汉叁个地区的蜡梅品种为试材,对18个花部性状进行变异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花部表型多样性。其中数量性状统计分析得出花径、中被片长宽比、中被片数目、中内被片数目之和及雄蕊数目5个数量性状在种群间及种群内均达到显着差异;质量性状统计分析得出叁个地区的蜡梅品种在花型、中被片颜色、中被片形状、内被片颜色等质量性状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显示,南京地区蜡梅品种的平均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武汉,而河南的蜡梅品种平均多样性指数最低,反映出叁个地区的蜡梅品种在花部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4)以形态学为基础,利用18个性状对137个蜡梅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结果与蜡梅品种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李长伟, 杨波, 范卉, 丁明君, 高建华[5]2015年在《南京中山陵园蜡梅品种国际登录及栽培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蜡梅为我国特产,其资源特丰富。蜡梅品种国际登录能更好地推动我国蜡梅各项产业开发、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南京中山陵园丰富的蜡梅品种资源中,首次通过国际登录的4个品种,并叙述了这4个品种的优良特性。初步探讨了中山陵园地栽蜡梅的主要栽培技术,并对今后中山陵园蜡梅品种国际登录、蜡梅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

佚名[6]2001年在《花卉高等教育机构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及在研项目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丛日晨 男,1966年生,内蒙古人.现任山西农业大学园林系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在职博士研究生.主持设计“榆次市迎宾西路绿化工程”、“太原市焦化厂绿化工程”和“太原市师范学校绿化工程”等数十个绿化项目.发表“军营大院绿化设计初探”、“机关大院绿化设计初探”、和“晋西发展生态目标经济的对策”等10余篇论文.

万卉敏[7]2010年在《蜡梅品种分类的花粉形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蜡梅系蜡梅科(Calycanthaceae)、蜡梅属(Chimonanthus)落叶灌木,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为我国特有树种,世界着名的园林观赏树种。花粉是与种群繁衍相关的重要部分,通常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小具有很强的遗传稳定性,且带有大量有关演化的信息。因此花粉形态学研究在植物品种分类及亲缘关系鉴定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河南33个蜡梅品种的花粉形态、外壁纹饰及萌发器官特征等进行了观测,并采用数学方法分析,旨在建立蜡梅花粉形态学的量化指标,探讨花粉形态与其遗传性状、品种演化及分类的关系,以期为蜡梅品种分类、亲缘关系鉴定、遗传育种等提供孢粉学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蜡梅品种花粉形态观测结果表明:蜡梅花粉属等极、左右对称型花粉,大小中等,比照Erdtman的NPC分类系统,属N2P4C5型;花粉均以单粒形式存在,形状多为长球形,个别为超长球形,花粉极面观为椭圆形或近圆形,长赤道面观(萌发沟在中央)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短赤道面观(萌发沟在两侧)为近椭圆形、矩形及近矩形。供试蜡梅品种花粉均具2孔沟,分布于短赤道面的两侧,且萌发孔沟的宽度差异显着,变化范围为1.59~13.39μm;长几达两级,部分品种萌发孔沟在靠近赤道处有不同程度的凸起,个别品种在凸起处附有球形的小颗粒。蜡梅花粉外壁纹饰分为疣状、蠕虫状、孔穴状及穴状4种类型,外壁穿孔形状多为不规则圆形,不同品种花粉穿孔的大小、分布密度及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四种不同外壁纹饰类型的蜡梅品种均具有不等量的穿孔,穿孔直径变化范围为185.71~454.44nm,脊宽变化范围为522.17~856.25nm。总体看来,花粉外壁纹饰穿孔直径跟脊宽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2.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花粉形态指标中对蜡梅品种分类影响较大的是:外壁纹饰类型、脊宽、短赤道面观、极轴长、长赤道轴长、穿孔直径等,说明蜡梅花粉外壁纹饰、花粉形状及大小的差异可以作为利用花粉形态对其进行品种分类的重要参考依据。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5.295处,33个供试蜡梅品种被划分为两大类群。第一大类群包含18个品种,该类群花粉形态比较明显的共性表现为:花粉极面观均为椭圆形,长赤道面观多为长椭圆形,“朱心”除外;第二大类群包括15个品种,其花粉极面观均为近圆形,长赤道面观均为椭圆形。在遗传距离为4.051处,第一类群又可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一大类5个供试品种的花粉在脊宽、萌发沟宽及短赤道轴长上明显大于第二大类的13个品种。在遗传距离为2.807处,第二大类又被划分为两类,即第二类,第叁类,其中第叁类蜡梅品种的花粉在体积和P/E值上普遍大于第二类;第二大类群中的15个蜡梅品种又可以分为两类,即第四类,第五类,这两类最大的差异表现在脊宽及网孔直径的大小上,第四类的8个蜡梅品种花粉外壁的脊宽和穿孔直径偏小。该聚类结果与传统外部形态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说明蜡梅花粉性状与其外部形态分类依据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因此,笔者认为花粉形态之间的差异在蜡梅品种分类和鉴定中的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本研究不支持单独以花粉形态特征来区分和鉴定蜡梅品种,建议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及分子标记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更加客观可信的结论。同时,供试蜡梅品种花粉在体积、极面观、萌发沟宽及外壁纹饰等方面也表现出了品种的特异性,说明蜡梅种内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通过杂交育种、组织培养、遗传转化等技术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其种质资源。

王淼博[8]2013年在《蜡梅品种分类及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蜡梅文化,蜡梅开花季节主要集中在冬季。本文所调查地区蜡梅种质资源具有典型代表性,蜡梅品种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可观、观赏价值高,也是蜡梅重要的栽培中心。通过对河南地区蜡梅品种资源全面系统的调研,同时结合对江苏南京地区、安徽合肥地区的调查,基本摸清了蜡梅种质资源现状。资源调查是蜡梅品种分类研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构建蜡梅品种分类系统的依据;本文系统的进行了蜡梅品种分类的研究工作,并构建了蜡梅品种分类系统。此次调查植株数量多、调查内容丰富、调查涉及区域广、调查工作量大,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1.本文详细记载了各蜡梅品种的性状特征,并进行了蜡梅品种分类的整理和研究工作,鉴定蜡梅品种146个,本文首次命名的新品种33个,纠正7处文献错误。2.根据蜡梅品种间性状差异,依照品种群间划分时科学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的总体要求,本文以‘内被片红(紫)晕(纹/斑)情况’作为划分蜡梅品种群的标准,将蜡梅品种划分为叁个品种群:素心蜡梅品种群、晕心蜡梅品种群、红心蜡梅品种群。3.本文提出以‘内被片红(紫)晕(纹/斑)的有无及红晕面积的大小、颜色的深浅、分布范围’作为蜡梅品种一级分类标准,以‘中被片颜色’作为蜡梅品种二级分类标准。4.本文提出蜡梅品种群叁种划分方案;第叁种划分方案既遵循科学性又结合调研实际,更具科学性、实用性;第叁种分类系统可以较好地处理部分内被片略具红(紫)晕(纹/斑)的蜡梅品种归属问题。综合比较后,第叁种分类系统方案可以更好的作为蜡梅品种分类系统的标准。5.根据蜡梅品种间性状差异及品种分类等级标准,在品种群划分基础上结合蜡梅品种演化,本文遵循第叁种分类系统的标准首次构建了蜡梅品种分类系统,并编制了蜡梅品种分类检索表。6.结合实地调研,本文首次提出了蜡梅‘蜡微变’现象;本文对蜡梅应用做了探讨。

赵冰, 张启翔[9]2007年在《中国蜡梅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中国蜡梅种质资源的分类、分布、繁殖栽培、新品种选育、生物学特性、盆景和切花、群落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归纳,并对当前蜡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宋兴荣, 袁蒲英, 何相达[10]2015年在《蜡梅切花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与探讨》文中提出通过连续3年对蜡梅切花产品30余项指标的调查、整理与研究,筛选和归纳出影响蜡梅切花产品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为总花蕾数、分枝数、平均节间距、枝径、平均每厘米主枝花蕾数、缺枝率、脱节率7个数据指标和1个整体观感的综合形质指标,并初步形成了1套产品质量分级标准,以期为蜡梅产品分级、规范市场、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易、推进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蜡梅切花品种的选择与栽培技术初探[D]. 王菲彬.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2]. 重庆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调查及其产业现状初探[D]. 李娜.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3]. 蜡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核心种质构建的研究[D]. 赵冰.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4]. 豫中地区蜡梅品种调查及花部表型多样性研究[D]. 荣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5]. 南京中山陵园蜡梅品种国际登录及栽培初探[J]. 李长伟, 杨波, 范卉, 丁明君, 高建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

[6]. 花卉高等教育机构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及在研项目介绍[C]. 佚名. 中国花卉科技进展——第二届全国花卉科技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2001

[7]. 蜡梅品种分类的花粉形态学研究[D]. 万卉敏. 河南农业大学. 2010

[8]. 蜡梅品种分类及系统构建研究[D]. 王淼博. 南京林业大学. 2013

[9]. 中国蜡梅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赵冰, 张启翔.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

[10]. 蜡梅切花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与探讨[J]. 宋兴荣, 袁蒲英, 何相达.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

标签:;  ;  ;  ;  ;  

蜡梅切花品种的选择与栽培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