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心灵的对话论文_彭碧嫦

聆听心灵的对话论文_彭碧嫦

彭碧嫦(广东省兴宁市龙田中心小学 广东 兴宁 514542)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29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走上圣坛的凡人,是甘当配角的人,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精彩的缔造者。因此,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是一个欢乐的课堂,一个艺术的宫殿,一个智慧的王国,一个情感释放和交流的语文吧。

一、感受个性化阅读的乐趣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让学生感受个性化阅读的乐趣。

例如:我执教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问:这段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有的学生认为这里表现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的辛酸、要读得低沉些;有的则以为这里蕴含着小女孩对光明和温暖的深情向往,因此,要读的深情些……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这段话,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领悟了作品的内在情感。

再如:朱自清的《匆匆》有这样一句话:“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话,体会句中“?”号所代表的意思,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生1:这里的问号表示了作者对光阴易逝、自己浪费了大好光阴的后悔。

生2:这里的问号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茫然。

生3;这里的问号表达了作者对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的感慨。

生4: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何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学生对文本的反映应当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也不能将阅读理解的“多元性”和“个性化”异化为随心所欲,甚至是脱离文本的胡思乱想。

二、体验批判性阅读的成功

尊重文本,却不盲从。教师不盲从,才有对教材文本的独到见解和创新运用;学生不盲从,才会有反思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鉴赏,勤于反思,实现人本对话之质疑与批判。

例如《放弃射门》文本的主旨在于弘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风尚,福勒在关键的时刻,放弃了辉煌的荣耀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宽容、大度的人性光辉。按照惯例,课上到这里就圆满结束了,但一部分学生提出了一个我始料未及的问题:“我不赞成福勒的的这种表现,因为球场如战场,福勒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而且还代表他的球队,况且西曼犯规在先,福勒已向裁判为他求情,裁判收回了成命没将西曼罚出场。充分表现了福勒的宽容与大度。可福勒在主罚点球时仍“漫不经心”说明了福勒的集体荣誉感不强,敬业精神不强,难道只讲体育道德风尚而不讲职业道德风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对福勒的表现产生了争执,我抓住时机,让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使我们这节课的主旨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又如:众所周知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歌颂的是一种无私无畏的母爱,但是部分善于思考的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歌颂的是母爱呢?屠格涅夫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看似“钻牛角尖”的学生发言,却启发了笔者的思考,文本为什么不可以是歌颂父爱呢?或许,文本歌颂的实质上是一种深沉无私的博爱。笔者课后布置了一道片段练习:你喜欢老麻雀的什么品质?用一两段话写下来。绝大部分同学写出了老麻雀的勇敢,善良,不畏强暴,但也有三位同学认为老麻雀要同凶猛的猎狗搏斗无异于以卵击石,虽精神可嘉,但在强大的猎狗面前做出无谓的精神,太不值得了,应该化悲痛为力量。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既尊重文本,又勤于反思;既服从权威,又不盲从。勇于挑战权威、批判传统意识,这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和学生应该有的科学态度。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

《语文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所谓独特的感悟,就是指学生对文本有独到的见解和领悟,从而在阅读中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

如笔者教学完《草船借箭》一文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个问题:你最佩服的是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最佩服的是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大智如愚、临危不乱……但也有不少数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有独特的感悟:有几个同学最佩服周瑜,因为他很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了都督;有一个同学说他最佩服的人鲁肃,因为他为人很忠厚老实;还有几个同学说他最佩服的人是曹操,因为他做事很谨慎。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必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应该从语言文学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下面笔者教学《游子吟》的课堂实录:

(一)初读感知全诗。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出诗的韵味,边读边品味,通过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受到母爱如春天的甘露,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

生2;我受到母受如灿烂的阳光,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生3:我感受到我们无论离家多远,多久,总让母亲深深地牵挂。

生4:我感受到那些离家远行的游子,更是对自己母亲怀着一份深深地眷恋。

……

(二)品读理解诗句

请学生带着他品出的感受再来读一读,把他们的感受触入其中,并结合文本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品读感受

1、勾出感受最深的诗句。

2、小组讨论,交流、评价。

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我认为正是母亲那密密的针线和无尽的担优,感动了你我,这件衣服触入了母亲对游子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

生2:我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感受最深,儿子的爱心怎能报答慈母深重的恩情?正如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

(四)齐读感悟

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齐读古诗。那么,生活中我们的母亲是怎样关心我们的呢?谁能讲一讲令你感受最深的事?

(五)有感悟的朗读全诗

课后要求学生以《母亲》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在“读”上做文章、下功夫,坚持读中说、读中学、读中练、读中用,实现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

论文作者:彭碧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  ;  ;  ;  ;  ;  ;  ;  

聆听心灵的对话论文_彭碧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