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思想的持续传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毛泽东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成熟、发展的科学思想;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集中全党智慧,阐明这一科学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和文化珍藏中具有独特地位的极品佳作。毛泽东思想应当持续不断地传承下去。为此,中共中央早已决定,在高等学校中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而在各级党校组织学习《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做好毛泽东思想的持续传承这件大事,需要解决好对它的定位和评价,以期真正引起重视,实现自觉。
一、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双重定位
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科学著作的巨大价值,是由它崇高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放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思想史的长河中衡量,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个思想体系。在古代,历史舞台的主角往往不是劳动者阶级,各种思想体系就其性质和基本方面说,都是为当时社会的统治者服务的。在近代,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要求,工人阶级只是被它领导的一个同盟者,当时出现的改良主义思想也好,革命主义思想也好,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只有到20世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才为中国工人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总结,到了1945年党的“七大”,主要由毛泽东创立的这一思想体系才正式确立下来。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巨流中判定,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现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同各国、各民族的具体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则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毛泽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业,同全党一起,创造了这个事业的第一个成功典型。放在中国近现代化实践的伟大转变中来考察,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大革命的理论旗帜。中国历史上曾有的革命虽然都具有它的重要意义,但毕竟是一个剥削制度代替另一剥削制度的革命,或者虽然有人民的广泛参与,但却不是人民获得胜利的革命。由人民中一个先进阶级领导、其余各阶级广泛参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并开始了消灭剥削的长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随后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就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1](P.216),就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1](P.378)。这场具有扭转民族前进方向的革命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获得成功的。放在中华民族文化史的广阔背景中来估价,毛泽东思想是起始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真正灵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就产生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2](P.706-708)建国以后,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全国普及并开始向社会主义新文化转变。毛泽东思想为这一新文化注入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包容个人自由在内的人民本位的价值观念、思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文化气质。以上论述表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根本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从而指导实践成功的伟大旗帜。这就是它的双重历史定位——民族思想文化史地位和现代实践史地位。以它为标志,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实践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大时代。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算充分地懂得了毛泽东思想的崇高历史地位,才会用很高的热情去从事传承毛泽东思想的工作。
二、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双重价值
毛泽东思想的双重历史定位,决定着它在当代的双重价值。
第一,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价值。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政治价值。我们党在党章中是这样规定自己的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党是以这一科学体系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这里的“体系”就是从马克思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它的立场(价值观)和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者要完成确定的实践任务,就必须找到此项实践的客观规律和指导规律,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中国化又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的过程。在这个统一的科学体系中,毛泽东思想是中介环节:一方面,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又一方面它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基础和历史前提。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和精神,也才能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来源和实质。
第二,作为党的理论遗产、智慧宝库的价值。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毛泽东思想,不单是规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战术,让人知道“怎么干”,而且创造性地论述了党赖以进行科学决策的哲学、军事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的学理,让人知道“为什么这么干”,并且从中获取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智慧。我们要在中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思想开放、学术繁荣,毛泽东科学著作是不可忽视的思想资源;我们要提升中国年轻一代的科学文化理论素养,毛泽东科学著作是极好的教材。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政治价值和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著作的科学价值是辩证地统一的。我们在高校党校的教学中必须同时把握好毛泽东思想的双重价值,使学习者真正懂得新世纪中国的前进道路,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针,辩证的思维方式,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风格。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了实现理论创新、推进学术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毛泽东思想及其学理,研究和把握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双重结构
毛泽东思想有其直接地呈现给读者、用明晰的语言表述主张、原理、结论的显性层面;又有在显性结论背面蕴涵着的尚未形成明晰结论却具有深刻的创新价值的非显性理论。显性层面同非显性层面一起,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双重结构。
高校党校现在的一些理论教师,尚未建立毛泽东思想具有双重结构的明确观念。毛泽东科学著作中的非显性内涵非常丰富、极为深刻,这是由写作这些著作时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客观上说: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国情复杂而独特,作为认识来源的中国革命、建设实践艰难而曲折,它们都是前人、外人从未深刻地把握过的。主观上说:作为研究者的毛泽东,具有厚重的文化修养,深邃的哲学素养,宽广的思想视野,敏锐的洞察能力,深究不舍的探索精神,这就使他能作出理论创新,在显性结论后面蕴涵深刻的非显性内涵。如果毛泽东只是政治家而不同时是学问家,只是某一种学科的专门家而不同时是哲学家,只是务实的实践者而不同时是具有宽阔胸襟和丰富想像力的诗人,他的著作就不可能有那么深厚的非显性内涵。
例如,在毛泽东著作中从未显性地讲过“中介”范畴和中介辩证法,但是,在分析社会状况时,他经常用三项式来表述:中国有三种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是先进阶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是反动阶级,而处于这两极之间的则是广大的中间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时期的中国有三种社会势力: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等等。在作出决策时他又经常用三项式来界定:军事上,他主张歼灭战,反对击溃战,但在一定条件下他又主张歼灭其一部、同时击溃其另一部的“半歼灭半击溃”的战法;[3](P.216-219)文化上,他主张“中国人还是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反对“全盘西化”,但同时,也明确提出,“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取外国的东西”。[4](P.77、83)反映性认识上的“三”和规范性决策上的“三”,其中间项正是两端项之间的亦此亦彼的“中介”。此外,毛泽东在现实世界的实践结构,人的认识的三种形式,历史创造活动的选择机制,社会发展的统计性规律,社会实践的规律的形成和展开等许多方面都在显性结论中包蕴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非显性思想。
弄清毛泽东思想的双重结构,我们才能真正领会这一思想体系的实实在在的博大精深,才能把毛泽东思想的教学真正做好,使之持续地传承下去。
四、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双重魅力
毛泽东思想首先具有思想的魅力。这一思想是科学的,它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从而也就确证了自己的真理性;这一思想是创新的,它揭示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的运动规律、中国革命的规律,它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文学诸方面都提出了不少创新观点;毛泽东思想是视野广阔的,它面向世界和时代,广涉自然和历史,展望人类的今后和未来。毛泽东思想同时具有精神的魅力。所谓“精神”就是认知上的科学信念、价值上的崇高追求、意志上的坚毅奋斗。毛泽东思想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人民服务的进取精神、向实践目标坚毅挺进的奋斗精神。毛泽东思想还有着逻辑的魅力。以《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基础理论著作,表现出强大的逻辑力量;以《论持久战》等为代表的著作,则洋溢着严整的实践逻辑的威力。作为“认识和实践逻辑”,它首先是描述实践的客观条件,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预见这些矛盾的变化过程,使人们在客观出发点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得全面的认识;其次是评价实践客观条件和主体价值要求的关系,看到它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确定实践的基本方向;最后才是规范实践的道路和方向,提出路线和战略,这规范是在反映客观条件和把握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能够把客观可行性和主体价值性统一起来,足以引导实践达到成功的目的地。毛泽东思想同时具有语言的魅力。它创造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既生动又深刻的语言系统。其一是吸收古代语言中的仍有生命力的成分,结合实践,给以现实运用,使之具有当代价值。其二是吸收人民群众日常语言中的生动活泼的成分,把它作为深刻理论的感性表达,使理论具有深入浅出的特色。其三是以上面二者为参照,以实践为基础,在创立新理论的同时创立新语言。最后,毛泽东思想具有诗的魅力。诗有豪放与婉约的诸种风格。对于毛泽东,豪放是因为他有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登泰山之巅而望众山之小,看未来之远而知当下之微,此种感受就激发起豪放的诗情;婉约是因为他有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深知眼前环境的险恶,革命斗争的艰巨,人际关系的细微,此种感受变成一种悲壮的情怀。毛泽东的“诗”和“思”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使毛泽东思想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上述诸方面魅力可以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它的思想内容的魅力;二是它的文化风格的魅力。把握和阐发毛泽东思想固有的双重魅力,以此影响读者和受众,使他们感同身受,从而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这是高校党校毛泽东思想课程教师应有的责任。毛泽东思想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将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而传之后世。
五、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双重评价
对于毛泽东思想,必须作出辩证的评价。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真理,但科学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毛泽东思想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就其符合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言,具有绝对性;同时,就它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一般状况而言,又具有相对性。毛泽东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因而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论,就其奠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坚持不断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初步理论基础而言,它是创新的;同时,它并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仍在计划经济框架内思考各种问题,它又是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今天提出传承毛泽东思想,是要传承它的理论创新的精神、传承它的基本价值观念、传承它用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突破它的局限性,把理论创新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对于毛泽东个人,也必须辩证地评价。我们传承毛泽东思想,必须充分肯定毛泽东的崇高地位和卓越贡献。从封建社会解体到将来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这是摆脱民族屈辱而使民族昂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阶段;这是人民从被奴役、受压迫状态到获得解放、翻身作主人的历史阶段;这是开始了消灭剥削压迫制度的历程而将最终达到此种消灭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过程,包括了两次伟大的革命。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并随后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一次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通过改革、开放、建设,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第一次革命是第二次革命的基础和前提,第二次革命是第一次革命的继续和深化。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主要在于是他领导了中国极其艰巨和独特的第一次革命并实现了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目标,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开创了基业。
我们传承毛泽东思想,也要科学地分析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中国工人阶级有三个优点:受苦很深、革命坚决;马列指导、未受(第二国际)影响;工农结合,共同胜利。但这三个优点同时也是三个缺点:受苦很深就缺乏文化,缺乏革命的理论准备;未受其他思想影响就缺乏比较和鉴别,容易搞教条主义;和农民结成联盟就无法避免农民小生产狭隘意识的侵扰。这三个优点使毛泽东成为革命领袖,而三个缺点也在毛泽东身上表现出来,在缺乏实践经验和自律监督机制的条件下,促使他犯错误。毛泽东以他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把它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理论素养,善于学习军事成为伟大的军事统帅的天才品质,了解农民并善于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战争的自然禀赋,适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对领袖素质的要求。但在同时,也就潜存着犯错误的危险。善于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工作,但对西方现代化进程缺乏深入的了解;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很容易用战争方法去解决他所不熟悉的经济问题;了解农民、善于领导农民,避免不了农民的消极意识的影响。
在高校党校课堂中现身的毛泽东当然是完整意义上的毛泽东,但是我们更应着重宣传作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革命家、天才的军事统帅、开一代新风的大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毛泽东的事业和思想。
综上所述:我们要深刻地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崇高历史地位和巨大社会价值,这才有将毛泽东思想持续传承下去的高度热情和积极性;我们要全面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容和独特风范,这才能把毛泽东思想的思想精华、科学观念、价值原则、辩证方法、文化气质、学术风格传之后代;我们要辩证地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贡献,辩证地评价毛泽东本人的功过是非,这才能既接受历史教训、又保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成就和毛泽东本人的伟人风采,使毛泽东思想的传承获得一代一代青年的认同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