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教学中的尴尬与突破_诗歌论文

新诗教学中的尴尬与突破_诗歌论文

新诗教学的尴尬与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诗论文,尴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诗,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反映新生活、新思想的新型诗歌。它在语言上采用白话,可自由抒写,也可按韵律创作,是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相结合的产物。这使新诗既秉承了古典诗歌含蓄蕴藉,注重意境神韵的特点,又具有外国现代诗歌自由奔放,强调主观性、非理性、音乐性以及立体感等多彩的美学风貌。

近些年来,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新诗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因此对视高考为一切的多数老师和学生来说,新诗成了最没用的东西,不仅无用而且无趣。相对于古典诗歌和其他文学样式的教学,新诗教学现状令人堪忧。面对新诗,教师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入手,最后只好匆匆结束,草草带过。而学生则疏离、厌恶、无动于衷。

其实,新诗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美育的过程,我们不应囿于考试范围,而要在解读上有所突破。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以来,人文主义的大旗高扬,新诗教学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加强诵读

新诗教学,应该让学生热爱新诗,理解新诗,理解新诗对生活的反映以及生活对新诗的呼唤,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新诗产生共鸣,从诗意的理解诗情的共鸣上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古诗和新诗虽然有很多共通的东西,但是师生往往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读新诗太难了!而读古诗却比读新诗容易得多。这也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之所以更愿意亲近古诗而对新诗敬而远之的一个原因。这也就是说,我们普遍对新诗怀有一种畏惧心理,害怕新诗。为什么呢?因为它和我们固有的阅读、审美习惯格格不入。简单来说,诗人写诗就是为了表情达意(诗更偏重于表“情”)。但是古诗和新诗在感情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很大的不同。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之于我们,就如粮食和睡眠般自然。我们熟知通向理解的每一条通道。我们熟知诗人们的种种情感,它们不外是:伤春、悲秋、感时、伤怀、羁旅行役、忧国忧民诸如此类。我们也熟知诗人表达情感的惯用方式:精心选取一些意象,再用这些意象组成一个和谐、统一、完整的意境,而情感则隐藏在意象和意境的背后。因此,在阅读古诗的时候,只要我们对意象和意境稍作分析,就能得出结果,就能知道这首诗究竟在讲什么,而最后我们也就习惯于把“这首诗究竟在讲什么”当作读诗的最终目的。而新诗(特别是当代诗)不一样。新诗在感情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上都要有个性得多。它并不是非圆即方,而是多棱角的,是非常不规则的。它所表达的情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几大类。它们多是诗人对生命人生的非常个性化的瞬间的体验和感受。他们表达的是情感的过程而非结果。而为了传达这些瞬间体验和感受,诗人用词造句就显得相当自由和随意。因此,我们读新诗会觉得它缺乏整体感,零散,跳跃性特别大。用读古诗的方法来解读新诗必然难以把握它的主题。那么,新诗要怎样读?关键是我们不要总是纠缠于诗的主题,不要总是企图去弄清这首诗究竟讲了什么,而要尽量还原意象和词句给人的瞬间感觉,去感受每个字每个词带给内心的震动和冲击,去感受这一刻诗人内心的痛苦、喜悦、矛盾和挣扎。例如穆旦的这首叫《我》的诗:“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从静止的梦离开了群体,痛感到时流,没有什么抓住,不断的回忆带不回自己,遇见部分时在一起哭喊。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樊篱,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这是一首奇异的诗,很难理解,你很难确切地说它在讲什么,但是,“从子宫割裂”,却让人有一种与母体分离的深深的疼痛感;而永远“锁在荒野里”的自己又让人感受到诗人在脱离母体之后的强烈的孤独;“静止的梦”是压抑的、死沉的。从这压抑死沉的群体分离出来却又感到痛苦、迷茫和孤独,这大概就是诗人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他的瞬间感受。

二、品味语言

现在,少数语文教师在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可能又走向了另一极端,似乎只有学生积极投入地读,满腔热情地读,能够熟读成诵,教师一句不讲或者基本不讲,也不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把握诗意,就是成功的新诗教学。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诗歌的情是直观的外显的,也是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点。的确,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读甚至背,新诗教学就成功了很多,但是,这也绝对不是新诗教学的全部。新诗与其他文体的差异,除了情感外显,还有理性的积淀、理性的思考内核。不然,就很容易被感情的熊熊大火烤焦了自己的灵魂。感情没有理性的驾驭,就很容易情感用事,走向极端。读书明理,也包括读诗明诗意明诗理。我们只有通过深入地对诗歌语言的理解,来明了诗歌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一切丰富的意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通常以精致的语言形式说出自己深刻独特的内视体验。诗歌语言从形式上创造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在内容上突破了一般语言的用词方式、语法规范、修辞方式和抒情方式。比如:“你丢给我一朵花”是一般语言,而“你丢给我一朵微笑”就成了诗歌的语言。它打破了常规思维的界限,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这种美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是对一般文学语言的改造和创新,是熟悉的语言“陌生化”,解读诗歌的语言,不仅是新诗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我们理解新诗的先决条件。

对诗歌语言的表现力的分析,有助于深入领会诗歌用语言刻画的意蕴。在新诗教学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抓住诗中“陌生化”的语言或运用非常精妙的语言深入挖掘。语言分析方法还可以采用改变修辞手法、变换语词类型、改变句式结构、替换说法等方式来进行,从中可体味到新诗文字中蕴含的美学因素。

韩军老师执教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品味诗歌语言的范例。教学中,有学生问:“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个“紫色”到底指什么?有学生认为“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紫色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不痛快”;也有学生认为“紫色是一种高贵颜色,比如有的足球队穿的球衣就是紫色的”。在大家纷纷议论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一点学术界的“观点”,艾青诗中用了大量颜色,艾青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等。紫色是一种冷色调,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教师综合学生讨论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强调尊贵、圣洁、热烈;一方面强调是苦涩、忧郁、压抑。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可以从痛苦角度去理解、体会全诗,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的灵魂,由于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凌侮,太多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么样的呢?学生顿悟——承受的苦难越多,就越高贵。归结出: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教师进一步点拨学生——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一一找出来。学生陆续全部找出“长满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然后启发学生品味各自的意义。“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表示一种荒凉、败落;“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显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显示艾青父母家里非常富有豪华。

现代诗歌,在对意象的运用上有其独到的地方。它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感悟意象,也就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剖析,以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做到对文本的完全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感悟意象。

首先,运用浅易诗歌原理,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1)区分物象与意象。物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意象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映象;它是诗人构思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是读诗写诗入门的向导。比如,自然界里的“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橡树”、“木棉”等是物象,但在诗歌《致橡树》里,“凌霄花”、“橡树”、“木棉”等就是意象,二者不可等同。(2)区分意境与意象。意境与意象是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意境通常指整首诗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砖石、沙子、水泥。意境虚,意象实,二者不可混淆。

其次,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意象的分析来解读新诗。如《再别康桥》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阴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架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再别康桥》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曾经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再者,可以抓住学生“重古诗轻新诗”的现状,引导学生从新诗的意象入手找寻新诗与古诗的“血缘关系”。如戴望舒《雨巷》中的一个主要意象“丁香”,在李璟的《浣溪沙》中就出现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因丁香细花团簇的样子,古人多以丁香结比喻愁心,并渐渐成为一种愁怨的象征。如此“循古而入新,由此而及彼”,不仅使学生的接受水到渠成,而且打通了学生心中对新诗继承古典诗词的理解的通道。由此而来的解读就变得轻松起来,进而到了对《雨巷》进行深入理解这个环节上,教师再设制出宽泛的问题:你觉得这首诗在写什么,或者说它在表达什么,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学生的理解丰富多彩起来:这是一首爱情诗,作者在寻找他心目中的女神;作者在寻找解脱,在寻找一个和自己心灵共通的人;这是绝望到了极点的发泄,这是走向死亡的声音。学生的解读紧扣着“丁香是一种愁怨的象征”这个意象动了起来,多元而又准确。

标签:;  ;  ;  

新诗教学中的尴尬与突破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