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导入环节中多媒体的运用论文_徐龙兵

浅谈小学数学课导入环节中多媒体的运用论文_徐龙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聂家桥乡中学 415900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课堂导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其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能较好地创设课堂情境,设置课堂悬念,构建知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巧妙铺垫过渡。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入 多媒体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讲解铺下了基石。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起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比赛镜头。每当一个歌手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 ……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接下来便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个个兴趣高涨,纷纷摩拳擦掌,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探究过程之中。

二、运用多媒体巧设悬念,引发探究欲望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强烈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新课的设计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 ”、“令人深思”。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用多媒体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探究的欲望得到了初步激发。接下来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开多媒体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学生引入到了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三、运用多媒体构建知识联系,巧妙铺垫过渡

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在一堂课课件导入部分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联想式、对比式等。如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有余数的除法》时,先用课件显示六个苹果、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课件上把六个苹果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苹果,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苹果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苹果无法平均分。 这时,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接着板书课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这样一来既温习了以前的知识,又引入了本节课的新知识,接下来的学习便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准确把握教材,合理采用多媒体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火花,让学生想学、乐学。

论文作者:徐龙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7月总第1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8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课导入环节中多媒体的运用论文_徐龙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