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惠水县第二中学 550600
摘 要:数学是初中的一门必修课。数学在初中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进入初中后,学生将面对新增的科目和更艰深的知识点,学习难度大增。经过几年的实践,广大教师都逐渐意识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必须体现新思路,教师必须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培养具有现代意识、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反思
一、教师应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我们教师要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为了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把这些习惯创编成“习惯之歌”。《中学生良好习惯之歌》、《良好学习习惯八条要求》,给学生实施“21天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法”。
1.指定书写课堂规则。
教导处、学生会、任课教师以及家长都要齐心协力做好协同工作,共同参与对班级学生的评价。
2.一周一重点。
每周都要确定一项学习习惯的养成重点,包括课前预习、课上讨论、大声发言等。
3.一月一反思。
为每个学生印制《良好习惯养成的记录本》,按照每个月的习惯标准进行查询和反思,方便改进新的工作计划。
二、教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教材生活化
数学教学跟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多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去唤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到有趣、易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组教材,将数学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将生活中的元素带到教材中来,将教材生活化,使其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亲切的、熟悉的。教师要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增不减,也有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快速地掌握。只有把数学课堂教学跟生活结合在一起,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上发挥好师生互动,才能将数学课堂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彰显着教师的个人魅力。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感染力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当最好的演说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时,要时刻把握语言的技巧性,懂得引人入胜、由浅入深、画龙点睛。课堂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有趣。要结合教材灵活使用教学语言,能将教材中现有的知识讲得栩栩如生,仿佛我们身临其境一般。教师还要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懂得感情的起伏和情感的变化。这样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被教师的语言所感染。教师平常可以多借鉴一些知名主持人的语言、经典相声、小品的幽默等,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借鉴、灵活运用,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得惟妙惟肖,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四、从“有痕”走向“无痕”
1.将数学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要想完成教学目标,单单只依靠教师自身的资源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借助学生的资源,组织别开生面的“学生教学”模式。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中教、教中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2.“分享思考,关注领悟”,体现课堂教学特色。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在讲解一道试题的时候,每当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解题方法,都要让学生到讲台前分享自己的思想和解题方法。在新的解题方法中,不着痕迹地让学生慢慢体会新的知识,并追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将反思进行到底。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给了学生足够的信任,还能让学生发挥得有声有色。看着学生在课堂上讲课的过程,学生讲解得头头是道,并且在课堂上一气呵成,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也是非常顺利,这些都让、感到无比的欣慰。从而我也反思自己,以后绝对不再包办课堂,把课堂模式变成从“有痕课堂走向无痕课堂”,慢慢断掉教师手中的线,相信学生、相信自己,为达到最优的课堂教学效果迈出重要的一步。
五、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潜能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学生的学习水平是相近的,这样的区别对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智力测验得的分数,分层以后,根据每阶段学生成绩的变化可以进行调整。分层教学方便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可以进行下一个知识模块的训练。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动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特长等,才能按照这个标准给学生分组。利用小组的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体现了合作的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课堂教学气氛呈现一片和谐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李东尧 浅谈初中数学的学法指导考试(教研版),2009,12,10。
[2]耿学芳 浅谈数学学习方法.学周刊,2011,07,05。
[3]牛立宏 数学课前预习方法导引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6,23。
[4]朱建军 谈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0,23。
论文作者:郑泽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课堂论文; 教材论文; 语言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