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悟透”知识——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为例论文_张焱

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悟透”知识——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为例论文_张焱

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 400042

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用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等活动将本堂课的教学环节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大量动手实践,完成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猜想及验证,最终得出结论。本堂课给学生留足了实践探究的时间,教学重难点在实践、探索中顺利突破,课堂练习的正确率达到97%。课堂教学的高效和学生的“意外”收获,促使我对如何让学生“悟透”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做

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中,还有一部分老师囿于传统教学观念,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需求,视课堂为自己的“讲堂”,从头讲到尾,本应属于学生的操作也由教师本人代劳成“演示”;更有部分教师认为,让学生探究需要准备大量的学具等材料且组织教学困难,干脆包办代替,直接剥夺学生探究新知的权利。这样的教学,无视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毫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老师讲十遍不如学生做一遍。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的小组探究准备了丰富而典型的材料(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让学生通过“剪-拼”、“折-拼”的操作实践,发现不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都能拼成一个平角,进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得出的,学生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结论已铭刻在心。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要使他们理解地接受、消化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充分发挥动手实践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感知,理解新知。如果,做教师的,能切实转变观念,将这些理论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才能使孩子获得“悟透”知识的一手素材。

二、交还课堂,让学生说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认为,首先应将课堂的发声权交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学生的声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从开课时对课题含义的理解、测量结果的汇报、猜想的提出,到实践过程的展示讲解,再到结论的得出,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以学生的说、学生的讲为主,再辅之以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把“让学生说起来”、“让学生说出来”作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途径,让学生说出已经掌握的知识、说出想要学习的知识、说出对知识的探究、说出得到的结论,学生的“说”成为整堂课的“血肉”,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说”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形成表象—语言内化—抽象概括”这三个阶段。我认为,“语言内化”就是知识的理解、领悟过程,因此,让学生“说起来”、“说出来”,不仅是为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是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主动去理解知识本质的重要手段。

史宁中教授在《中小学数学教师的素养》一文中特别指出:在操作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提升出经验和体验,这种数学活动才能有效。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提升出的经验和体验就是由语言来表达的。学生在组织语言准备“说”的过程中,会将在“做”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整理,理清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理解知识本质。“做”是为了感知,“说”是为了理解。放手让学生 “做”,是“悟透”知识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说”才是“悟透”知识的关键。

三、留足时间,让学生想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才有创新可言。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 “能想”、“会想”、“敢想”是实现这两大目的的基础。能想: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起来:从看到课题后的想法、测量后误差产生的原因、猜想三角形内角和的依据,到根据猜想联系旧知,再到带着问题进行操作研究,最终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会想:整堂课上,我的每一次提问都留足了让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养成“想好了再回答”的良好习惯。而我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是否“能想”,更看重学生在“想”的过程中要“想”得有依据、“想”得有道理,逐步明白怎样“想”才是“会想”。这堂课中,我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体会到了怎样想才是“会想”:测量结果总在180°左右是猜想的依据,因为有测量的误差才有验证的“刚需”,猜想的指向是已经认识过的图形——平角,验证的方法则由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想到……

敢想: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任务指向,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在想该如何做、如何说,数学思维在想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强化,表现出较高思维积极性和灵活性,“想”成为统领整节课的“灵魂”,孩子们在不断的“想”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究和领悟。尤其是在用“折-拼”的方法验证猜想时,有学生从折出的长方形中想到了为今后学习新知提供帮助,这样的“敢想”让我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这是比学到知识更让人惊喜和振奋的!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悟透”知识,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好学、乐学,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论文作者:张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2月总第2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  ;  ;  ;  ;  ;  ;  ;  

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悟透”知识——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为例论文_张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