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3/11”事件后俄罗斯与沙特阿拉伯关系的变化_沙特论文

“9·183/11”事件后俄罗斯与沙特阿拉伯关系的变化_沙特论文

“9#183;11”事件后俄罗斯与沙特阿拉伯关系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沙特阿拉伯论文,俄罗斯论文,事件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11”事件后,长期为战略盟友的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关系出现了裂痕,而长期冷淡 的沙特与俄罗斯关系骤然升温。2003年9月,沙特王储阿卜杜拉对俄罗斯的访问更被视 为两国关系中的历史性事件,预示着两国关系发生了质的转变(注:《沙特和俄罗斯关 系质的转变》,[沙特阿拉伯]《中东报》2003-09-03。)。而这一新的变化对地区和国 际关系、能源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

从历史上看,沙特与俄罗斯的关系基本可用三个词来概括:敌视、冲突、冷淡。现代 沙特的诞生要比前苏联晚5年。1926年伊本·沙特出任“汉志、内志及归属地区国王” 后,苏联随即予以承认。1927年5月,英国与伊本·沙特签署《吉达条约》,承认沙特 “全面绝对的独立”,宣告现代沙特王国正式诞生(注:1932年正式更改国名为沙特阿 拉伯王国。)。1927年苏联与沙特建交。1930年苏联驻沙特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1932 年沙特首相费萨尔亲王访苏。从沙特独立到1938年苏联从沙特召回全体外交人员,两国 关系中断,这一段时期是两国关系最初的蜜月期。苏联承认沙特并与之建交很大程度上 是出于反殖民主义和支持东方国家民族革命的需要,同时也希望与沙特发展经济关系。 而新生的沙特也急于得到外部的承认和支持,以摆脱困境。苏联对伊本·沙特统一阿拉 伯半岛和推进阿拉伯游牧社会改革的政策甚表赞赏,称之“对英国建立阿拉伯仆从国的 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注:王铁铮、林松业:《中东国家通史:沙特阿拉伯卷》, 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版,110页。)。

但随着沙特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改善,特别是美国在沙特影响的不断增强,苏联在沙特 遭到美国的排挤。1933年美国石油公司取得在沙特的石油租让权,到1939年美资本在沙 特共取得114万平方公里的租让地,占沙特领土的70%。在此背景下,沙特对苏联态度开 始逐步转变,直至中断关系。从1938年两国断交,直至1990年复交,期间两国数度交恶 ,相互敌视。沙特对苏联政策主要受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沙特奉行伊斯兰瓦哈 比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反对信奉无神论和共产主义的苏联。认为无神论是邪恶的异端, 并将共产主义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相提并论。第二,沙特与美国结成 盟友关系,外交与安全政策很大程度上受美左右。二战期间,美日益认识到沙特石油的 战略重要性,开始加强与沙特的关系,并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沙特,到1946年向沙 特提供了1750万美元。1943年美军驻中东武装部队总司令罗伊斯访问沙特,就修建和租 借沙特达兰军用机场达成协议。1945年2月,罗斯福总统在参加雅尔塔会议回国途中在 美国“昆西号”巡洋舰上会见沙特国王伊本·沙特,成为两国结盟的里程碑式事件。冷 战开始后,美更加重视沙特的战略地位,除了保证海湾石油不受苏联控制和威胁外,另 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将沙特作为防止苏联共产主义和阿拉伯激进民族主义向中东扩张的 主要基地。第三,苏联攻击沙特的君主制度,反对沙特与美国结盟。苏联指责沙特等海 湾君主国是美帝国主义在中东的代理人和中东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并支持阿拉伯激进 民族主义推翻沙特等君主国。两国在非洲之角、也门等中东国家还进行激烈争夺。1978 年2月,沙特王储公开谴责苏联是非洲之角的动荡根源。第四,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入 侵阿富汗后,两国关系中又增添了一个新因素:沙特成为阿富汗反苏“圣战”的主要外 部支持者。以伊斯兰世界代言人自居的沙特除了积极在联合国以及伊斯兰会议组织等众 多场合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外,还联合伊斯兰世界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大量援助,为 数众多的沙特人还前往阿富汗参加圣战。1981年4月,沙特还宣布同苏联扶植的阿富汗 卡尔迈勒政权断交。可以说,两国是针锋相对,相互敌视。期间,苏联曾多次主动要求 与沙特复交,但遭拒绝。不过,鉴于美国过于偏袒以色列以及苏联对海湾威胁的不断增 大,沙特也一度寻求适当缓和与苏联的关系。1979年沙特允许苏联飞机过境。进入80年 代后,两国交往有所增多,1983年沙特开始向苏联出口石油,1985年沙特费萨尔亲王率 领足球队访问苏联。两国经贸往来很少,1979年双边贸易额为380万卢布,1986年增至2 .73亿美元。8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推行对外政策新思维并决定从阿富汗撤军,沙特与 苏联关系开始出现转机。1988年1月,沙特国王派特使费萨尔亲王前往苏联访问。1990 年9月,两国正式复交。同年,沙特外交大臣两次访问苏联就海湾危机与苏联领导人交 换意见,允诺向苏联提供40亿美元的贷款。1991年苏联发生“8·19”事件后,法赫德 国王向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致贺电,并答应给苏联15亿美元援助。沙特很高兴看到苏联 解体,很快宣布承认先后独立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并积极向中亚五国渗透,提供经 济援助。1992年1月,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理访问沙特,宣布两国建交。次年,沙特外交 大臣费萨尔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并与三国建交。但是,沙特 与俄罗斯的关系并未因苏联解体而得到实质性的改善。除了长期敌视造成的历史恩怨和 隔阂外,车臣问题成为两国关系中的新障碍。沙特对属于穆斯林的车臣过于热心,俄对 沙特动辄在车臣问题上指责非常反感,不满沙特支持和资助车臣分裂势力。“9·11” 事件后出现的新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推动俄沙关系开始逐步走出阴影,接触与交往日 益增多,双方政治和经济代表团互访不断。2002年4月,沙特外长费萨尔访俄。5月,普 京致信沙特国王,表示愿意加强与沙特的“更紧密合作”,以维护中东地区局势的稳定 。同时,他邀请沙特国王访俄(注:A Message for King Fahd from Putin,www.

arabicnews.com.May 28,2002.)。同年10月,俄沙在莫斯科举行两国间第一届贸易、经 济和科技合作会议,主要讨论优先合作方向。俄罗斯能源部长称,沙特是俄在中东的主 要伙伴(注:Russia Declares Saudi Arabia as Major Partner in Middle East,www.Pravda.RU.Oct 30,2003.)。2003年1月,俄罗斯能源部长尤里·优素福夫访沙,两国能 源部长强调,双方一致认为应加强两国在石油价格方面的协调和合作。2003年9月,沙 特王储阿卜杜拉访俄,这是70多年来沙特对俄进行的最高级别的访问。阿卜杜拉与普京 、总理卡西亚诺夫、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和一些宗教界人士进行了会见和会谈,就双边 关系以及巴以冲突、伊拉克战后稳定与重建、反恐等一系列重要地区和国际问题广泛交 换了意见,会后发表了《共同声明》并签署了关于在石油和天然气、贸易、科技和体育 等领域开展合作的一系列协议和文件。在反恐问题上,两国承诺要进行“积极合作”, 俄沙要站在一起,直至恐怖主义被消灭。对阿卜杜拉此次访问,两国都给予高度评价, 称访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时代。阿卜杜拉王储表示,“这一天 将载入史册”(注:Khaled Al-Maeena:Abdullah Hails'Historic Day',www.Arabnews.com.Sep3,2003.)。沙特媒体也赞扬阿卜杜拉访俄“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注:Abdulaziz Sager:Abdullah's Visit Signals New Saudi-Russian Era,www.Arabnews.com.Sep3,2003.)。

“9·11”事件后出现新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际能源格局促使沙特、俄罗斯互相需要对 方,这是两国关系骤然升温的重要原因。

从沙特方面看,选择加强与俄合作主要是为了改变当前所处的不利环境。“9·11”事 件后,沙特面临来自三个方面的强大压力:第一,沙特与美国的传统战略盟友关系出现 动摇,并不断恶化。“9·11”事件后美国内不断掀起攻击沙特的声浪,指责沙特资助 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的大本营,甚至出现要求肢解或军事打击沙特的极端言论。沙特 驻美大使班达尔亲王的夫人被美指控间接资助“9·11”事件两名劫机犯。美国会公布 的900页“9·11”事件调查报告中,有28页涉及沙特。国会山也举行了题为“沙特是敌 人还是盟友”的辩论会(注:Saudi Arabia:Enemy or Friend?,www.mepc.org,January 23,2004.)。同时,沙美在反恐、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问题上矛盾不断加深, 沙反对美打击阿富汗和伊拉克,并拒绝提供军事支持。美还指责沙特允许恐怖分子进入 伊拉克参加对美圣战。在此背景下,美开始疏远沙特,逐步减少对沙特的石油进口,双 边贸易额减少,同时美也开始将驻沙特空军基地转移至卡塔尔,最近美从沙特空军基地 撤走了最后一批部队。美沙关系的每况愈下,使得沙特开始转变其对外政策,“寻求同 与美国为敌的其他国家和经济集团建立密切关系,如俄罗斯、中国和欧盟”(注:《沙 特阿拉伯着眼欧洲和东方》,[西班牙]《起义报》2004-04-03。)。第二,国际能源格 局面临巨变。“9·11”事件后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沙特压力倍增。一方面是 俄罗斯作为石油大国的崛起,一跃成为与沙特并驾齐驱的世界头号石油出口国,与沙特 以及欧佩克进行激烈竞争,争夺欧美市场;另一方面是美进行能源战略调整,开始减少 对沙特的石油进口,并有意借“倒萨”战争将伊拉克扶植成为沙特的主要石油竞争对手 ,以削弱沙特和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第三,“9·11”事件后“文明冲突 论”重新甚嚣尘上。作为伊斯兰世界盟主的沙特备受非议和孤立。“9·11”事件中15 名劫机犯来自沙特以及本·拉丹等“基地”组织成员多为沙特人这一事实使沙特的国际 地位和形象大大受损。一下子,在世人眼里,沙特成了恐怖主义的代名词和恐怖策源地 ,将沙特瓦哈比主义等同于恐怖主义。继美国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沙特人采取歧视 态度和政策,沙特和伊斯兰世界日益被边缘化和妖魔化。

因此,沙特希望通过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实现对外关系多 元化,寻找新朋友,减轻对美依赖。在沙特看来,俄罗斯虽然国力弱小,但仍在世界上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伊拉克、巴勒斯坦等诸多地区和国际问题上与沙特持相近的 立场。俄罗斯专家指出,“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沙特阿拉伯目前特别想寻找强有 力的伙伴来取代过去的伙伴,或者准确说是使自己的伙伴更多元化,因此它们很自然地 想到了俄罗斯,因为俄罗斯能给沙特人提供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注:沙特王储访问 俄罗斯,美国之音中文网站,2003年9月2日。)沙特王储阿卜杜拉称,“在我们心中俄 罗斯占有特殊地位,因为俄是最早承认沙特的国家”。阿卜杜拉率领的访俄代表团成员 包括外交、石油和财政等大臣,他们都是沙特内阁重量级成员,足以显示沙特对俄的重 视程度。有消息称,沙特还有意从俄罗斯购买价值40亿美元的第五代反弹道导弹系统( 注:Russia Declares Saudi Arabia as Major Partner in Middle East,www.pravda.RU.Oct 30,2002.)。第二,鉴于美沙关系恶化,为保证在美数千亿沙特资金的安全,沙 特开始重新寻找新的投资市场。据西方媒体报道,“9·11”事件后已有近2000亿美元 沙特资金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相对而言,俄是个理想选择,一方面,俄资金紧缺,有众 多行业亟待投资,外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又较美、欧安全。对沙特巨额石油美元来 说,首要是安全,然后是投资获益。第三,加强与俄能源合作,巩固和扩大沙特在国际 石油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并借俄技术开发本国油气资源,进一步提高沙特的油气竞争 力,并力图改变西方企业垄断本国石油技术和开发的局面。在最新的天然气开放规划中 ,沙特决意实现多元化,以免再次陷入对美过多依赖。为此,沙特将美国的埃克森公司 排除在外,自2003年11月以来,先后与英荷合资的皇家荷兰/壳牌公司、法国的道达尔 菲纳埃尔夫公司、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中国中石化公司、意大利埃尼公司和西班牙雷 普索尔公司签订了总价达250亿美元的庞大的天然气开发协议。其中,俄罗斯卢克石油 公司获得了整个勘探方案中开采前景最佳的A区块,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合同期限长达 40年,预计投资30亿美元(注:《沙特阿拉伯:天然气开发计划的新格局》,《牛津分 析》2004-04-21。)。卢克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瓦吉特·阿里克波洛夫在合同签署后表 示:“在双边关系历史上,这是沙特的大门首次向俄罗斯能源公司敞开”(注:《俄罗 斯与沙特签署40年合同 获权开发沙特天然气》,中新网,2004-03-09电。)。第四, “9·11”事件美借反恐大力向中东渗透,并以是否支持其反恐进行划线,使美在中东 主导地位进一步得到增强,但同时也促使中东国家更多考虑如何借助外力来平衡美国。 俄在中东具有传统影响力,是中东问题“四方委员会”的成员国,沙特希望推动俄在巴 勒斯坦、伊拉克等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对美一家独霸中东形成制约。第五,俄罗 斯宗教上属于西方的东正教,与沙特的伊斯兰教属于异质。如果,沙、俄能实现战略同 盟,一定程度上既可驳斥“文明冲突论”,也可向世人展示伊斯兰教的宽容和兼容性。

从俄罗斯方面看,加强与沙特的合作也有多重意义。第一,争取经贸利益,特别是能 源合作。近年来,沙特正对外开放油气市场,进行油气资源的大开发,俄希望借此使俄 能源企业打入沙特石油市场。双方已同意建立合资企业对沙进行油气勘探开发。俄、沙 同为石油生产大国,两国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上都严重依赖于石油出口收入,在维护 油价稳定等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与沙特进行恶性竞争并不完全符合俄利益,俄罗斯同样 也不愿意看到油价暴跌的场面。从未来看,随着伊拉克重新成为世界石油出口大国,无 疑将对俄构成一定威胁。而俄、沙能源战略合作不仅可使国际油价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共同面对伊拉克之崛起,也可进一步抬高俄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俄能源部长表示 ,沙特是俄在中东最重要伙伴,俄方无意在石油领域与沙特竞争,同时称俄有可向沙特 提供许多东西,如石油和天然气技术、铝工业、国防工业(注:Russia Declares Saudi Arabia as Major Partner in Middle East,www.pravda.ru.Oct 30,2002.)。吸引沙 特的巨额石油美元,解决本国资金不足的病症,并借沙特资金发展俄石油工业,使之早 日实现升级换代,提高竞争力,也是俄方的一个目标。俄罗斯能源部长优素福夫明确表 示,俄将努力吸引沙特的资金,争取沙特的石油企业到俄开办合资项目。“沙特资金和 俄技术的结合将使俄能源部门取得难以令人置信的飞跃”。第二,解决车臣问题,发展 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俄拥有2000万穆斯林,仅首都莫斯科就有200万穆斯林,15000座 清真寺。车臣战争以及伊斯兰极端主义更是俄面临的最头疼问题之一,而车臣分裂势力 背后有很强的国际伊斯兰背景。沙特政府和民间曾一直反对俄罗斯的车臣政策。许多沙 特民间组织还向车臣非法武装提供了各种援助。在车臣也有许多来自沙特的雇佣兵从事 分裂俄的活动。由沙特领导的伊斯兰会议组织每年都通过决议,谴责俄侵犯人权。鉴于 沙特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俄希望通过加强与沙特的合作以改善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 减少其对车臣分裂势力的支持。2004年4月,俄罗斯车臣行政长官阿克迈德·卡蒂罗夫 访问沙特,意在减少沙特对车臣分裂分子的支持。此外,发展与沙特的关系也可推动发 展与伊斯兰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俄外交部发言人称,沙俄近来在各种层次上进行的政 治接触“有助于俄发展与包括伊斯兰会议组织在内的各伊斯兰组织的关系”。普京称赞 沙特是最重要的穆斯林国家之一,并表示俄愿加入伊斯兰会议组织。对俄而言,加入伊 斯兰会议组织还有另外一重意义:即借助拥有57个成员国家的该组织的影响力来抬高其 身价,提高对美国和西方合作的要价。2003年10月,普京首次出席了第十届伊斯兰会议 组织首脑会议,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普京在会议上提出,俄罗斯拥有2000多万穆斯林 ,比许多穆斯林国家还多,因此俄应该成为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第三,重返中东, 抢夺经贸和武器市场,恢复俄在中东的影响力,挑战美独霸中东局面。冷战期间,美苏 在中东基本上是平分天下。苏联解体后,俄在中东政治、军事和经济影响力大大萎缩。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俄虽力图重返中东,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进展不大。而随着萨达姆 政权的垮台,叙利亚和伊朗等国面临美压力增大,俄在中东的这些传统势力范围受到侵 蚀。同时,许多中东国家进一步向美靠拢,俄在中东影响力有进一步下滑的危险。如俄 能在一向是美势力范围的沙特站稳脚跟,不仅可进入沙特的巨大市场,还可乘机进军海 湾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据统计,俄沙双边贸易2001年只有1.2亿美元,而俄与整个中东 的贸易额只有55亿美元,其中伊拉克占了20亿美元(注:Abdulaziz Sager:Abdullah's Visit Signals New Saudi-Russian Era,www.arabnews.com.Sep3,2003.)。俄罗斯希望 利用美沙关系出现裂痕这一契机,重返中东,恢复自己的影响(注:沙特王储访俄签署 合作协议,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3202000/32022231.stm.2003年9月2日。)。

俄、沙关系的改善不仅意味着两国长达70年多年的历史冰河开始解冻,同时对地区和 国际关系、国际能源格局也具有重大影响。

从地缘政治看,俄沙关系的接近,特别是俄罗斯谋求加入伊斯兰会议组织获得成功, 将构成一个更广大的伊斯兰地带,俄罗斯的加入将进一步加强伊斯兰世界在世界舞台上 的地位。对沙特来说,除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美国的重压外,也可扩大对俄罗斯穆斯林 的影响力。对俄罗斯而言,借助于沙特可缓解或解决困扰多年的车臣问题,同时也可实 现重返中东的多年梦想。无论是沙特还是俄罗斯,它们都不希望看到美国一极控制下的 中东。俄沙的亲善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美国的制约,并为各自对美关系增添砝码。在海 湾,俄罗斯的介入将对美主导的海湾安全体系构成挑战,并打破该体系对美制武器的依 赖。

从能源战略角度看,俄、沙合作将对国际能源格局以及世界油气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沙、俄石油储量分别排名世界第一和第八,石油生产和出口量分别居于世界前两位,天 然气储量分别为世界第四和第一,因此两国的强强联合很可能使之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 “巨无霸”,其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确定国际油价等方面的合作将对国际能源市场 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可以减轻欧佩克与俄罗斯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且也会提高俄、 沙对国际油气市场的控制力。沙俄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无疑还将进一步加剧自“9·11 ”事件以来的国际能源竞争,给非生产国和消费国带来重要影响。俄沙的合作有可能缓 解美国企图削弱、肢解欧佩克的压力,有利于稳定欧佩克摇摇欲坠的地位。值得一提的 是,如果俄沙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不仅仅局限于能源合作,那么未来的俄沙战略联合 体很可能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新的力量中心”(注:沙特王储访问俄罗斯,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ticle.cfm,2003年9月2日。)。2003年9月,俄沙 两国签署了《石油和天然气合作协议》,总值高达250亿美元。根据协议,两国决定成 立能源联合工作小组,联合对两国的油气进行勘探与开发,并就国际石油生产以及油价 等进行协调与合作,进行信息交换,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

不过,也要看到,俄沙的战略合作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俄沙之间在车臣等问题 上存在的分歧并未得到彻底解决。阿卜杜拉对俄访问曾酝酿了数月,一推再推。期间, 双方在起草联合公报问题上一直为车臣问题争执不休,最后只能将它搁置。最近,俄罗 斯外交部还指责沙特境内的一些非政府机构为车臣恐怖分子提供政治和物资上的支持, “并对一系列此类事件表示深切关注”(注:《俄抗议土耳其沙特对车臣分裂分子提供 支持》,中新网2004-04-23电。)。最近,由于俄罗斯特工涉嫌在卡塔尔暗杀前车臣分 裂分子首脑(前车臣“总统”扬达尔比耶夫),卡塔尔政府对俄采取了强硬立场,并得到 了沙特等海湾六国的一致支持。有专家认为,鉴于海湾国家在车臣问题上的相近立场, 该事件可能会使“莫斯科近来欲改善与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关系的企图遭受重大挫折” (注:《前车臣总统横尸卡塔尔 会否克格勃又一“力作”?》,《亚洲时报》2004-03- 10。)。此外,沙特对俄成为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正式成员持保留态度,担心俄罗斯这个 巨人加入后会影响沙特对该组织的控制以及造成该组织内部的混乱,因此沙特只愿接受 其为观察员。

其次,美国因素。从长期看,无论对沙特还是俄罗斯,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都是双 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也是它们各自的首要外交战略。“9·11”事件后美沙关系虽然 “下降到了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注:美国与沙特关系急剧降温,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2002年8月28日。),但维持美沙战略联盟 的利益还在,沙特深知自己政权稳定与安全的脆弱性,短期内美沙战略盟友关系难以彻 底动摇。事实上,美沙关系虽然降温,但并非如外界宣扬的那么厉害。沙特一直在静悄 悄地与美进行多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反恐方面。阿卜杜拉在动身赴俄前,打电话给布 什总统通报访俄一事也说明了这一点。鉴于美国目前创纪录的汽油价格已成为2004年总 统选举的一个重要竞选议题,民主党人指责布什总统未采取任何行动向欧佩克施加压力 ,因此4月初沙特驻美大使班达尔亲王突然造访布什,代阿卜杜拉王储向布什传话,允 诺沙特绝不允许世界石油市场出现短缺,油价将保持在22~28美元/每桶(注:沙特向美 保证原油市场不会短缺,www.voanews.com,Apr 2,2004.)。《华盛顿邮报》著名记者鲍 伯·伍德沃德在其新书中还透露,沙特已向布什保证,将在2004年11月大选前降低油价 ,刺激美经济,为布什助选(注:Saudi Envoy Promised Bush a Drop in Oil Prices Ahead of Election,AFP,Apr 19,2004.)。从美方看,许多美国官员和专家提出应继续 与沙特保持战略盟友关系。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中东问题专家安东 尼·H·科德斯曼提出应忘记“9·11”事件这一影响美沙关系的不愉快事件,并重建美 沙关系,为此他还列举了包括政治、安全、石油、反恐、巴以冲突、伊拉克问题以及中 东民主改造等在内的十大理由(注:Anthony H.Cordesman,Ten Reasons for Reforging US and Saudi Relations,www.csis.org.Jan 30,2004.)。就如白宫反恐协调员指出的 ,“虽然沙特并不完美,但仍然是美国全球反恐战争中的坚定盟友。”(注:Saudi Arabia an Imperfect but Stalwart Ally in Anti-terror War:US Official,AFP,Mar 25,2004.)但是,美也不愿看到俄、沙垄断国际石油市场的局面出现。美著名智囊传统 基金会专家阿里尔·科恩就此专门撰文,警告美国政府要对沙、俄接近保持警惕,密切 跟踪两国之间的合作,特别是能源和军事合作。科恩认为,沙、俄亲善可能影响美国的 能源安全并促使俄罗斯降低对美反恐支持的热情,最终将损害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注:Dr.Ariel Cohen,Saudi-Russian Rapprochement:U.S.Should Beware,www.heritage.

org.Sep 12,2003.)。

最后,在能源合作上俄沙既有合作的一面,但竞争的一面也不容忽视。目前双方都在 进行野心勃勃的油气开发计划,俄罗斯利用欧佩克实行减产战略乘机不断扩大生产能力 ,威胁到了沙特以及欧佩克的利益。目前双方矛盾没有过分显露,主要原因是油价长期 处于高位。但鉴于两国经济对石油收入都有很强依赖,一旦出现油价大跌的局面,很可 能发生利益冲突。

标签:;  ;  ;  ;  ;  ;  ;  ;  ;  ;  

“9·183/11”事件后俄罗斯与沙特阿拉伯关系的变化_沙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