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肥大细胞在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分布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肥大细胞在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分布

王晓刚[1]2002年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肥大细胞在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分布》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产生脑缺血症状除了动脉狭窄因素外,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也就是斑块的病理成分及病理结构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应用超声及磁共振等无创影像学手段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成分及病理结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手术及内科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其细胞成分有关,肥大细胞作为基质中重要的细胞成分,可以释放多种蛋白酶及细胞因子影响基质稳定性。已有实验证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肥大细胞增多,但颈动脉斑块中肥大细胞的数目及分布情况需要进行研究。 研究目的:1、探讨体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HRI影像学表现与斑块内病理成分的相关性,并对超声图像进行灰度值量化分析。2、研究两种表型的肥大细胞在颈动脉斑块中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评价肥大细胞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方法:实验1:颈动脉狭窄患者20例(狭窄度>70%),共22侧血管,术前一周内分别行高分辨率超声及高分辨率MRI(应用特制的相控阵线圈)检查斑块形态并记录影像。手术后切除的粥样硬化斑块在体外行超声及MRI检查并记录影像。斑块标本沿与纵轴垂直方向做不同层面病理切片,以颈动脉分叉、血管腔形态及钙化点为参照物,将体内外斑块超声及MRI影像与病理切片相匹配,分析体内外斑块内纤维组织、脂质核、钙化、出血及血栓的超声 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 及MRI影像学表现,并将各种病理成分的超声影像用256级灰度值进行量 化。实验2: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切除标本及10例尸检正常颈动脉标本固定 后包埋切片,相邻切片分别行HE、甲苯胺蓝、抗肥大细胞twtase及chymase 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抗T淋巴细胞CD-3及抗巨噬细胞CD-68单克隆 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种表型的肥大细胞在正常颈动脉内及颈动脉粥样 斑块内的数量及分布,并观察肥大细胞在斑块不同部位脱颗粒情况及其与T 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比例。 研究结果:实验卜 体内斑块中钙化、纤维组织、出血/血栓、脂质的超声影 像灰度值分别为 89士12,53士8,37士6和 39士3,体外斑块中钙化、纤维组 织、出血/血栓、脂质的超声影像灰度值分别为168士*,136士12,85士12和 89士10,出血/血栓和脂质成分的灰度值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其他成分之 间灰度值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应用特制的相控阵线圈,体内斑块中的 钙化、纤维组织、陈旧出血/血栓、脂质成分在们加权相上分别为低信号、 等信号、等信号、极高信号(相对于肌肉信号而言),在质子相上分别为极 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高信号,在TZ加权相上分别为低信号、等信号或 轻度高信号、高信号、高信号。体外斑块MRI检查结果与体内斑块检查结果 相符合。在*相及质子相上能够很好的分辨钙化及厚的纤维帽,对于部分陈 旧出血/血栓、脂质也能分辨,但对于脂质中混有出血成分的较复杂的斑块, 分辨能力较差。实验2:在正常内膜、斑块帽区、核区、肩区肥大细胞密度 (细胞数/平方毫米)分别为 l.3土 2.3、2.3士2.6、2.二士3.7、6.3士 4.0, chymase阳性细胞与 tryptase阳性细胞的比值分别为 36%、sl%、47%、 39%,脱颗粒肥大细胞数占肥大细胞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8%、35%、52%、 65%。斑块肩区肥大细胞密度及脱颗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它部位。肥大细 胞与T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比例在正常内膜分别为10%和7%,在斑块帽区分别 为12%和7%,在斑块核区分别为6%和5%,在斑块肩区分别为25%和 4 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 14%。光镜下观察肥大细胞也分布于血管外膜、血栓内、钙化周围及新生血 管周围。 研究结论:灰度值分析可以对动脉硬化斑块中不同病理成分的超声影像进行 量化处理,为判定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客观依据。应用特制的相控阵线圈, Mill可以初步区分斑块成分,可以用来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并用来观察斑块 的动态变化;肥大细胞参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并通过活化脱颗粒影响 斑块的稳定性。

刘美霞[2]2007年在《大黄微粉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大黄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的干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应用大黄等清热解毒活血药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4例,随机分为3组:大黄微粉组,28例,给予大黄微粉治疗;洛伐他汀对照组,28例,给予洛伐他汀治疗;空白对照组,28例,不给予药物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Crouse斑块积分、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斑块超声声像病理学分型、颈动脉超声声像学分型以及血脂、血清炎症因子(hs-CRP、sICAM-1、sVCAM-1)、基质降解相关因子(MMP-1、TIMP-1)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黄微粉组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小IMT,增大内径,抑制斑块发展;提高PSV、EDV,改善颈动脉血流;调节血脂;降低hs-CRP、sICAM-1、sVCAM-1,抑制炎症反应;降低MMP-1及MMP-1/TIMP-1,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大黄微粉组大多数指标疗效与洛伐他汀对照组相当,部分指标疗效优于洛伐他汀对照组;大黄微粉组疗效显着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清热解毒活血药大黄具有抑制及稳定斑块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调节血脂等有关,可以用于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

岳文胜[3]2007年在《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力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可视化定性观察及力学参数定量测定,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腔内受力状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探索在体、无创、简便的超声评价不稳定易损斑块新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高频超声经体表获取标准等长握力实验前后64例患者71个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短轴最大厚度单层切面和46例患者48个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游(近心端靠近斑块边缘)、中游(最大厚度)、下游(远心端靠近斑块边缘)及参考段(选取同侧斑块近心端向下滑动1.0cm无斑块颈动脉处)血管4层短轴切面及长轴切面(斑块最大长度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实时二维灰阶超声图像,导入二维速度向量成像工作站脱机分析。定性观察握力实验前后血管内膜运动速度向量大小、时相和方向变化、应变曲线及彩色解剖M型和重建叁维应变显像。定量测取等长握力实验前后短轴最大厚度单层切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双侧肩部(斑块与无斑块颈动脉血管内膜交界处)、顶部及同一切面内膜对应点和无斑块参考段短轴切面对应点血管内膜应变峰值,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两侧肩部、顶部内膜位点间及无斑块参考段短轴切面斑块对应点血管内膜应变峰值绝对差值;分别定量测取上游、中游、下游叁层短轴切面等长握力实验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双侧肩部、顶部及无斑块参考段短轴切面对应点血管内膜应变峰值,分别计算各层面位点之间的应变峰值绝对差值;定量测取长轴切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中下游位点内膜应变峰值,并计算上中下游位点间应变峰值绝对差值。统计分析短轴切面等长握力实验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双侧肩部、顶部内膜位点及无斑块参考段血管内膜对应位点应变峰值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短轴切面斑块双侧肩部、顶部内膜位点间及无斑块参考段切面对应点内膜位点间应变峰值绝对差值,统计比较长轴切面上中下游内膜位点的应变峰值及位点间内膜应变峰值绝对差值。i结果:与无斑块参考段颈动脉血管内膜比较,二维速度向量图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运动速度向量大小、方向和时相紊乱不同步;彩色解剖M型及重建叁维应变参数图显示斑块段切面血管内膜各点色彩紊乱,波峰、波谷的波幅高低不一。斑块切面应变时间曲线图显示斑块位点血管内膜应变时间曲线峰值变化多样化,部分达峰时间不一致。短轴最大厚度单层切面:握力前斑块双侧肩部内膜应变峰值显着高于斑块同一平面对应点内膜测值(P<0.003);握力实验前后无斑块参考段血管短轴切面对应位点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斑块双侧肩部与顶部的内膜应变峰值绝对差值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斑块一侧肩部与顶部的内膜应变峰值绝对差值与双侧肩部间内膜应变峰值绝对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7)。握力试验前后斑块两侧肩部内膜位点应变峰值测值高端与测值低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斑块肩部内膜位点应变峰值测值高端与斑块顶部应变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握力试验前后斑块顶部分别与两侧肩部内膜应变峰值测值高端和测值低端的应变峰值绝对差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握力试验前后斑块肩部内膜位点应变峰值测值低端与顶部内膜位点应变峰值绝对差值和双侧肩部间内膜应变峰值绝对差值间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00)。多层切面:等长握力试验前后斑块上游、中游及下游短轴切面斑块两侧肩部内膜位点应变峰值测值高端与测值低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等长握力试验前后斑块上游、中游短轴切面斑块肩部内膜位点应变峰值测值高端与斑块顶部应变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握力试验前后无斑块参考段血管短轴切面内膜对应位点间应变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17);握力试验前后斑块上游、中游短轴切面斑块顶部分别与两侧肩部的应变峰值绝对差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握力试验前后斑块上中下游短轴切面斑块肩部内膜位点应变峰值测值低端与顶部内膜位点应变峰值绝对差值和双侧肩部间内膜应变峰值绝对差值间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7);握力试验前后斑块中游短轴切面斑块肩部内膜位点应变峰值测值高端与顶部内膜位点应变峰值绝对差值和双侧肩部间内膜应变峰值绝对差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长轴切面:等长握力试验前后斑块上下游内膜位点测值高端与中游内膜位点应变峰值绝对差值和斑块上下游位点间应变峰值绝对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等长握力试验前后斑块上下游内膜位点应变峰值测值高端和测值低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定性观察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切面斑块内膜位点在心动周期中显示二维动态运动速度向量大小、方向和时相紊乱,提示斑块处血管内膜运动不同步。2.在收缩期、舒张期时相中,斑块切面斑块位点内膜应变曲线显示应变曲线峰值变化多样化,部分达峰时间不一致,彩色解剖M型应变参数图显示各点色彩紊乱,彩色解剖M型重建叁维应变参数图显示粥样硬化斑块处血管内膜应变波峰、波谷的波幅高低不一,部分区域收缩期出现运动延迟、降低或反向伸展,显示斑块段斑块处血管内膜应变变化无规律,失协调,存在内膜节段性变化异常。3.直线解剖M型灰阶显像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血管壁运动增强或减弱,斑块处血管壁收缩期峰值延迟、平坦或不可分辨,提示斑块处血管壁存在机械运动不同步。定量分析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短轴最大厚度单层切面斑块肩部内膜位点较同一切面对应内膜位点应变峰值增大,表明斑块肩部位点在血管腔内剪切应力增大。2.标准等长握力试验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短轴斑块上游、中游及下游短轴多切面分析中,斑块两侧肩部内膜位点应变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揭示斑块两侧肩部内膜受力不均衡、不对称,斑块在局部高应力作用下,受力大的一端可能成为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破裂点。3.标准等长握力试验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短轴最大厚度单层切面和斑块上游、中游及下游短轴多层切面分析中,斑块肩部与顶部内膜位点应变峰值绝对差值与两肩部间内膜位点应变峰值绝对差值存在统计学差异。此一现象在中游短轴切面尤为明显,内膜位点应变峰值绝对差值增大,斑块产生的扭矩增大,提示当扭矩达到极限强度时,有可能导致斑块一侧肩部内膜撕裂,触发斑块破裂。以上研究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段血管内膜机械运动不同步,存在节段性异常变化。斑块两侧肩部、肩部与顶部间应变峰值及应变峰值绝对差值的不对称性,不均衡性,有可能成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初查和量化评价指标。

董兴龙[4]2005年在《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液TG、Tch、FIB检测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人,男31人,女26人,年龄45~72岁,平均64.5±8.6岁;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查体者50人,男28人,女22人,年龄52~70岁,平均61.8±8.9岁,两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ima-media thickness,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等,同时测定血清中甘油叁脂(trigly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定量。 结果:(1) TIA组管腔轻、中、重度狭窄的百分率分别为42.11%、24.56%、21.05%,对照组管腔轻、中、重度狭窄的百分率分别为36.00%、12.00%、2.00%,TIA组中、重度狭窄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着性,P<0.05;(2) TIA组斑块发生率为80.67%,对照组斑块发生率为22.00%,TIA组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着性,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分别为TIA组为31.51%,对照组为6.25%,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 TIA组IMT(mm)、TG(mmol/L)、Tch(mmol/L)、FIB(g/L)分别为1.36±0.40、1.665±0.824、5.623±1.289、3.892±0.898;对照组IMT(mm)、TG(mmol/L)、Tch(mmol/L)、FIB(g/L)分别为0.72±0.45、1.313±0.522、4.086±1.125、3.052±0.762。TIA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TG、Tch、FIB较对照组TG、Tch、FIB明显增高,P<0.01; 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是其重要危险因素。

王露朝[5]2015年在《超小超顺氧化铁增强MRA与钆剂增强MRA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病率、病死率正在逐年上升。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都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直接关系。公认的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炎症反应学说也未能完全阐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现代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涉及到先天和后天的适应免疫机制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诱发介导血管内的炎症机制包括:直接机制—血管内皮细胞在脂质沉积、异常脂蛋白微粒、细菌和病毒的刺激下发生血管内膜炎症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和进展;间接机制—相关的免疫疾病、吸烟、呼吸道感染、污染、及牙周病和胃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进入血液循环激活炎性细胞与脂蛋白胆固醇形成交叉反应形成自身抗体导致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或斑块表面溃疡诱发血栓形成等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常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而这些与心脏相关的死亡中,几乎一半是突发并不可预先判定的。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尽早的发现不稳斑斑块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干预治疗。对于终止恶性心血管事件、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临床工作中尚无既定的方法来识别不稳定斑块。开发非侵入性检测方法早期预警不稳定斑块迫在眉睫。炎症因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应斑块的易损性,但是由于外周血管的循环作用,很难明确机体炎症反应的具体部位,因此单靠抽血监测炎症因子以判断斑块是否稳定是行不通的。不稳定斑块的特征包括:斑块活动性炎症、薄纤维帽和大脂质核心、内皮剥蚀伴表面血小板聚集、开裂或受损的斑块、严重狭窄及浅层钙化结节、黄色斑块(血管内镜下)、斑块内出血、内皮功能不良、正性重构等。研究表明巨噬细胞聚集越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不稳定、越易破裂。利用这一特征,近年来影像学的巨大进步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的检测提供了新途径。近十年来围绕不稳定斑块的影像学检测也随之成为了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从总体上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无创方法如: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成像(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EB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AI)等。另一类有创如: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 CAG)、血管内超声成像(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IVUSP)和触摸成像(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touching Imaging)、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拉曼光谱学检查(Raman Speetroscopy, RS),冠状动脉内血管镜(Coronary Angioscopy, CAS)等;磁共振MRA成像扫描即具有类似超声可以任意选择层面的特点,又具有类似CT等计算机重建图像的能力,凭借其多序列多参数等天然优势有望成为检测不稳定斑块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对心脏形态、功能、心肌灌注、血管造影及分子显像等进行一站式检查。特别是CE-MR技术的发展将为心脏一站式检查提供更为可行的技术平台。CE-MRA的对比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钆为基础的顺磁性对比剂,其多个钆未成对电子自旋产生的局部磁场能缩短邻近水分子中氢质子的弛豫时间,主要表现为缩短T1,增强造影剂邻近区域的信号,提高影像的对比度。能产生T1阳性信号对比;另一类为利用氧化铁的超顺磁性对比剂能产生强烈的T2阴性信号对比。超氧超顺磁性氧化铁(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USPIO)是一种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能被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识别、摄取。由直径为4-6nm的氧化铁核心外包被低分子的葡聚糖构成,水合后分子直径大小为18-30nm。其超顺磁效应可引起组织中局部磁场不均匀,使水分子弥散穿过不均匀磁场时,加速质子的失相位,同时使组织的横向驰豫时间(T2)及纵向驰豫时间(T1)缩短,因而可在MRA图像上观察到相应的T1、T2信号改变。传统的钆系列显影剂毒性大,不能以离子形式注入人体,需要与DTP A (Dentetic acid,喷替酸)等螯合以降低毒性。Gd-DTP主要通过缩短T1获得高MRAI信号,对T2影响较小。注射后即迅速通过细胞间隙,经肾脏很快排除,生物相容性差,而且螯合后的钆离子是重金属离子,对人体细胞伤害颇大,尤其是会造成肾源性纤维化。USPIO则不同,铁是人体正常微量元素成分,只有当人体内铁的含量严重超标时,才会产生毒性问题。钆剂在当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可通过裂隙进入内皮下,增强造影剂邻近区域的信号提高影像的对比度,内皮损伤越重信号越强。USPIO可以被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越多信号越强。本研究利用新西兰大白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初步探讨两类对比剂增强MRA在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为临床无创性的评价不稳定斑块提供理论支持。第一章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MRA联合炎症因子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探讨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增强MRA联合IL-6及IL-10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可行性及价值。对象和方法:1.1实验对象: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平均体质量1.5-2.3 kg)1.2实验方法:1.2.1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6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分为两个亚组A组采用球囊导管损伤主动脉内膜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B组采用高脂饲养,对照组C不做干预。1.2.2 12周后所有实验动物给予平扫、USPIO增强扫描,观察USPIO增强前后AS斑块MRA信号表现,及管壁信噪比。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行对照研究。1.2.3 12周后采耳缘静脉血5ml比较各组间血脂及IL-6、IL-10的变化情况,采用酶法由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测定血脂: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酷(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采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结果:A组8只动物2只死于建模时腹腔大出血,共6只存活进入实验。B、C两组均存活。连续扫描中在A组SNR在第4天达到最低点,B实验组SNR在第3天达到最低点,C组实验兔无信号改变。A、B两组比较血脂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水平(167±21.3) pg/ml vs (116±14.3) pg/ml P<0.05,IL-10无差异(P>0.05)。 A vs C、B vs C (TC、TG、LDL) P<0.01, HDL无差别。IL-6、IL-10有显着性差异(P<0.01)。MRA连续扫描中,管壁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在不同组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1. USPIO通过标记巨噬细胞引起T2WI信号下降,结合SNR峰值变化可以预测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整体的炎症程度。2. USPIO增强MRA联合IL-6、IL-10检测兔AS不稳定斑块具有可行性。第二章USPIO增强MRA与Gd-DTPA增强MRA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USPIO增强MRA与Gd-DTPA增强MR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成像特点,比较两者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对象和方法:2.1 实验对象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平均体质量1.5-2.3 kg)2.2 实验方法2.2.1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采用球囊导管损伤腹主动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5只不做干预。2.2.212周后给予平扫、Gd-DTPA增强扫描、USPIO增强扫描。分别从实验组两种对比剂增强的图像中各随机挑选97幅,与病理检查结果行对照研究比较两者斑块的检出率。对照组任意取材对照。结果:实验组7只球囊损伤时意外死亡,2只死于喂养,1只死于实验麻醉,20只存活。对照组5只全部存活。制成172张病理切片,病理证实134个斑块组织,不稳定斑块72个。USPIO增强图像中经病理HE证实斑块84幅,检出率为87.5%;钆剂增强图像中HE切片证实斑块72幅,检出率为75%。斑块检查率比较χ2=3.96,p=0.046。结论:1. USPIO增强MRA对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钆剂增强MRA对斑块的检出率。2. USPIO作为新型核磁对比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全文总结:1. USPIO作为一种阴性的MRA对比剂通过标记巨噬细胞引起T2WI信号下降,结合SNR峰值变化可以预测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整体的炎症程度。对不稳定斑块的识别优与钆剂。2. USPIO有望用于临床无创性的检测冠状动脉早期不稳定病变,为临床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带来新的策略。

夏晓爽[6]2016年在《TLR4诱导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及干预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很多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破裂和栓子的脱落是引起急性心血管事件及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斑块造成的血管狭窄甚至闭塞、斑块的突然破裂导致急性的动脉阻塞都可以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因此,颈动脉斑块的早期识别、斑块稳定性的评价以及干预阻止其进展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意义重大。第一部分TLR4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形成和发展中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变化,探讨TLR4在AP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8周龄ApoE(-/-)小鼠2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包括对照组、普通饮食组、10周模型组和20周模型组。对照组处死,普通饮食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0周后处死,10周模型组和20周模型组分别予高脂饮食喂养10周和20周后处死,取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留取颈动脉和主动脉标本,观察斑块情况,对标本进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弹力纤维染色以及天狼猩红染色。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颈动脉斑块巨噬细胞(MOMA-2)、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蛋白水平、TLR4、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结果:1.普通饲料组TC、TG、oxLDL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10周模型组较普通饲料组血脂明显升高(P<0.05),AP形成。2.20周模型组较对照组和10周模型组血清TC、TG、oxLDL水平升高(P<0.05),AP明显增多,斑块脂质成分增加,弹力纤维中断、减少,胶原成分减少,巨噬细胞增加,平滑肌细胞减少。3.20周模型组较对照组和10周模型组颈动脉斑块TLR4、IL-1β、IL-6和TNF-α表达增加(P<0.05)。结论:1.ApoE(-/-)小鼠高脂饮食可以成功建立AP动脉的动物模型,且高脂饮食的时间越长,AP越明显。2.ApoE(-/-)小鼠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后oxLDL水平增高,动脉及斑块炎症因子水平增高,巨噬细胞增多,血管平滑肌细胞减少,胶原合成减少,从而促进斑块的进展,并降低斑块的稳定性。3.apoe(-/-)小鼠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加剧,tlr4和炎性因子的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第二部分tlr4诱导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目的:观察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lr4表达与自噬的关系,探讨tlr4诱导自噬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稳定性的影响。方法:8周龄apoe(-/-)小鼠24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给予高脂饮食10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包括lps组、对照组、tak组。lps组给予lps(1mg/kg)腹腔注射,每周2次;tak组给予tak-242(0.3mg/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对照组给予相应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周2次。叁组仍继续高脂饮食,腹腔注射10周后取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留取颈动脉和主动脉标本,观察斑块情况,对标本进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弹力纤维染色以及天狼猩红染色。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斑块内巨噬细胞(moma-2)、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蛋白水平、toll样受体4(tlr4)、il-1β、il-6、tnf-α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lc3Ⅱ/Ⅰ,beclin-1,p62水平。结果:1.lps组小鼠血清tc、tg、oxldl水平高于对照组和tak组小鼠(p<0.05);tak组tg、oxl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lps组小鼠ap较对照组和tak组巨噬细胞含量(mamo-2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增多(p<0.05),tak组较对照组小鼠ap巨噬细胞含量减少(p<0.05)。lps组较对照组和tak小鼠ap平滑肌细胞含量(α-acti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减少(p<0.05);tak组较对照组平滑肌含量增加(p<0.05)。3.lps组小鼠ap与对照组和tak组比较,tlr4、il-1β、il-6、tnf-α的表达增加(p<0.05);tak组较对照组tlr4、il-1β、il-6、tnf-α的表达减少(p<0.05)。4.对照组、lps组和tak组小鼠动脉lc3Ⅱ/Ⅰ、p62和beclin-1蛋白表达量有差异(p<0.05)。lps组较对照组和tak组lc3Ⅱ/Ⅰ表达增加(p<0.001)。lps组较对照组和tak组beclin-1表达增加(p<0.001);tak组较对照组beclin-1表达减少(p<0.001)。lps组较对照组和tak组p62表达增加(p<0.001);tak组较对照组p62表达增加(p<0.01)。结论1.lps可以上调aptlr4的表达,tak-242下调tlr4的表达。2.lps上调tlr4表达后,促进炎症因子的分泌,加重脂代谢紊乱,自噬水平明显增高,但p62蛋白水平同时升高,可能lps导致过度自噬而出现自噬功能异常,反而加剧了ap进展和易损性增加。3.tak-242通过下调tlr4的表达,减少巨噬细胞,增加平滑肌细胞的含量,增加斑块的稳定性。第叁部分阿托伐他汀及联合普罗布考对tlr4诱导自噬的影响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及联合普罗布考对tlr4诱导的自噬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8周龄apoe(-/-)小鼠24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予以高脂饮食10周,再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包括对照组、他汀组、联合组。对照组给予等容积超纯水灌胃10周,每天1次;他汀组,高脂饮食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kg/d)灌胃10周,每天1次;(3)联合组,换喂食普罗布考饲料,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kg/d)灌胃10周,每天1次。取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留取颈动脉和主动脉标本,观察斑块情况,对标本进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斑块内巨噬细胞(moma-2)、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蛋白水平、toll样受体4(tlr4)、il-1β、il-6、tnf-α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lc3Ⅱ/Ⅰ,beclin-1,p62水平。结果:1.他汀组和联合组tc和oxldl水平较对照组降低,联合组较他汀组oxldl水平降低(p<0.05)。2.他汀组和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ap弹力纤维较完整,脂质含量减少,胶原含量增加,tlr4、il-1β、il-6、tnf-α的表达减低、平滑肌细胞增加,易损指数降低(p<0.05)。联合组较他汀组小鼠颈动脉ap巨噬细胞含量减少,易损指数降低(p<0.05)。3.对照组、他汀组和联合组小鼠动脉lc3Ⅱ/Ⅰ、p62和beclin-1蛋白表达量有差异(P<0.05)。他汀组和联合组与较对照组动脉Beclin-1表达增加(P<0.05);联合组较对照组和他汀组LC3Ⅱ/Ⅰ表达增加,P62表达减少(P<0.05)。结论:1.阿托伐他汀可下调TLR4表达,降低血脂,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分泌,增加斑块的稳定性。2.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普罗布考较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具有更强的抑制氧化应激的作用,减少巨噬细胞含量,适当地增加了自噬水平,发挥更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更有效地增加了斑块的稳定性。

杨新宇[7]2009年在《中医心隐症基础理论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隐症”的提出,起源于临床实际,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部分患者,在一定致病因子作用下,体内已经出现病理改变,但无明显相应症状体征,只有通过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包括各种仪器检查及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物理和化学的检查)才能发现异常。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从基础理论和流行病学两方面展开研究。本文选取《内经》以来的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心”的生理病理的主要论述,从基础理论角度,对“心”的概念,范畴加以阐释,提出在传统文献中主要包含叁方面的含义:一是脏腑之心,二是神明之心,叁是与心相关的心系概念。依据历代医家论述和病案记载,可以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心隐症”的病因病机,经归纳分析得出,生理和病理上“心”的概念是以阳气为主,阴血为辅的,其主血脉与主神志的功能可以用来认识心隐症。导致本病症发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阳气不足,心阳虚衰,病情日重则可导致气血阴阳失调,及寒、痰、瘀、浊的阻滞。因此,中医关于阳气及气化作用的理论,在本研究中是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本研究依据“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理论,选择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臀比例、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心电图、心脏超声、X光检查、B型超声、血管超声、Holter为代表的相关指标以及心血管病家族史、膳食搭配、体力活动情况等进行调查,广泛的选取社区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总共入选观察对象753例,结果发现,心隐症(312)例,非心隐症(441)例。通过相关分析,在专业知识可解释的情况下,结合SAS软件输出结果,选入9个可分析病因因素: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不良饮食习惯、居处情况、四季分明、饮茶习惯、BMI、心血管病家族史,并试从医学角度加以分析。结论:通过上述理论和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了“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科学内涵,人之“血脉”由“心”所主、与“阳气”相关,以“阴血”为辅。阳气虚衰,血脉运行失常是导致心隐症发病的前提,也是临床防治本病的切入点。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理论出发治疗心血管病可取得满意疗效。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中医从宏观立论、整体论治的优势,结合现代医学弥补中医微观辨证之不足,才能使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自我更新与完善,并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张卫斌[8]2010年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人类认识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疾病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ASVD)已经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包括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s,CHD)、脑血管病(cerebro vascular disease)、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 larterial disease)。AS是一种多因性疾病,涉及到基因、环境、代谢等多种因素。事实上,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炎症在AS性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业已明确,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炎症在AS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也提示,CHD患者机体内存在的促炎与抗炎失衡可能是AS发生与发展的核心所在,AS的炎症和免疫学说应重新受到人们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中与之相关的记载可见于“痰浊”、“眩晕”、“胸痹”、“中风”、“真心痛”等病的记载中。随着大量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认识到AS病机本质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可累及心、脾、肝、肾四脏,为病之本,以痰瘀互阻为病之标。其病在血脉,而根在脏腑,正虚邪实相互影响,致使病变不断发展。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痰浊血瘀的理论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目前现代医学对于AS的治疗主要以他汀类药物为主,但随着他汀类药物临床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中医药则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特点,在抗AS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以导师罗陆一教授对于AS的中医病机认识,即“肾虚兼痰瘀互结”为基础,以“补肾活血化痰法”为治疗原则,以“补肾活血化痰方”为研究基础方药,以AS斑块目前较为热点的研究方向“炎性机制”为主要出发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种炎性因子为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的干预目标,重点从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等多方面观察了补肾活血化痰法与他汀类药物相比对于治疗AS类疾病具有相同或相似疗效,并且探讨了中医药对于AS斑块炎性因子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具有抗炎及稳定AS斑块的作用;从而证明中医药对于AS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更佳。这对于提高中西结合在AS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优势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分为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两部分:1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病情评分、临床疗效的影响,对血脂、脂蛋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以及对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影响,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内斑块类型、数量,探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S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以及中西医结合在治疗AS上的独特优势。方法:选取CHD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中药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TCMG n=40例);西药组(WestMedicine Group,WMG n=40例);中西药结合组(Zhong Xi Group,ZXG n=40例),以上叁组患者分别给予中药补肾活血化痰方、西药阿托伐他汀钙以及中西药结合口服治疗,共给药24周。24周末观察治疗前后对叁组患者的临床病情评分、临床疗效的影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脂、脂蛋白水平,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颈动脉内斑块的类型、数量,以上结果均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对比观察以及治疗后组间对比观察。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叁组心绞痛疗效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TCMG组及ZXG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而WMG组无明显改善(P>0.05);叁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叁组TC、TG、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叁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Fg、hs-CRP、IL-18、MCP-1、MMP-9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叁组颈动脉IMT厚度明显降低(P<0.05),颈动脉内斑块数量明显减少(P<0.01)。(2)治疗后组间比较,ZXG组在改善患者心绞痛疗效评分方面疗效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方面,疗效与TCMG组相当(P>0.05):在改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以及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TC、TG、LDL-C值水平以及升高HDL-C值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5种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动脉IMT厚度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而减少颈动脉内斑块数量方面,疗效与单纯TCMG组或WMG组相当(P>0.05)。结论:研究表明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明显改善CHD患者心绞痛疗效及中医症状评分情况,在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亦有显着效果,能很好地降低患者TC、TG及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Fg、hs-CRP、IL-18、MCP-1、MMP-9五种炎性因子的水平,使颈动脉IMT明显变薄、斑块数量减少,从而减少斑块纤维帽降解,稳定AS斑块,达到更好地阻碍或延缓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的作用,对于个别患者甚至可起到逆转斑块的作用,有效地减少了CHD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推断对机体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调节可能是补肾活血化痰法抗AS的机制之一。本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S类疾病开辟了崭新的方向,提供了科学、客观、有力的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实验家兔AS模型斑块血脂、脂蛋白水平,包括甘油叁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以及5个炎性因子的影响,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研究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S斑块炎性因子的影响机制,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AS性疾病及稳定AS斑块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健康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适应性饲养观察2周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G n=10),模型对照组(Model Group,MG n=10),中药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TCMG n=10),西药组(West Medicine Group,WMG n=10),中西药结合组(Zhong Xi Group,ZXG n=10),后面4组为造模组。除BCG组子普通家兔饲料喂养外,其余4组均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加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造成免疫性内皮损伤的联合方法建立AS模型。MG组实验兔仅予高脂饲料喂养造模,不给药;高脂饲料喂养MG及叁个治疗组家兔约12周,与BCG组比较显示造模成功后,’TCMG、WMG、ZXG叁个治疗组分别给予中药补肾活血化痰方、西药阿托伐他汀钙、中西药结合灌胃给药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即第20周末,观察治疗前后对5组动物血脂、脂蛋白水平以及5个炎性因子ELISA结果的影响;对AS斑块主动脉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包括肉眼观察、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MCP-1、MMP-9指标)结果观察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计算MCP-1、MMP-9的阳性细胞表达面积所占百分比。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1)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TG、TC、HDL-C、LDL-C值水平均有显着升高(P<0.01);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叁个治疗组比较,ZXG组较TCMG组及WM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WMG组较TCM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2)5种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治疗前,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Fg、hs-CRP、IL-1、MCP-1、MMP-9值均有显着升高(P<0.0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叁治疗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均显着降低(P<0.01);ZXG组在降低5种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而TCMG组与WMG组比较,WMG组在降低hs-CRP方面,疗效优于TCMG组(P<0.05),其余4个指标两组无差异(P>0.05)。(3) MCP-1、MMP-9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面积比较: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有显着升高(P<0.01);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ZXG组分别与TCMG组及WMG组比较,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显着降低(P<0.01),而TCMG组与WMG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通过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的方法,能成功建立家兔AS斑块模型;(2)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在改善AS家兔血脂、脂蛋白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或西药组,可以认为对血脂水平的调节可能是其抗AS,稳定斑块的机制之一;(3)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显着降低AS家兔Fg、hs-CRP、IL-18. MCP-1、MMP-9五种炎性因子水平,减少MCP-1及MMP-9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面积,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或西药组,可以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抑制家兔AS斑块炎性因子的水平,减少斑块纤维帽降解,稳定AS斑块,从而延缓了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推断炎性因子水平高低可能是决定AS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4)肾虚痰瘀互结是影响AS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之一。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的中西结合治疗模式,可以从多角度、多靶点地起到调节血脂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斑块纤维帽降解、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从而更好地阻止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减少相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推断补肾活血化痰法可起到抑制机体内AS相关炎性因子的作用。

佚名[9]2011年在《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5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明:(1)本索引按主题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2)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的汉字拼音顺序排序;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

参考文献: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肥大细胞在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分布[D]. 王晓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2

[2]. 大黄微粉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D]. 刘美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3]. 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力学初步研究[D]. 岳文胜. 重庆医科大学. 2007

[4]. 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液TG、Tch、FIB检测及意义[D]. 董兴龙. 青岛大学. 2005

[5]. 超小超顺氧化铁增强MRA与钆剂增强MRA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对比研究[D]. 王露朝. 南方医科大学. 2015

[6]. TLR4诱导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及干预治疗的研究[D]. 夏晓爽. 天津医科大学. 2016

[7]. 中医心隐症基础理论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D]. 杨新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8]. 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D]. 张卫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9].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5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肥大细胞在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