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陈东连论文_陈东连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陈东连论文_陈东连

摘要:现代教育提倡课堂教学是开放式的,要求以促进人的发展目标,要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因而教师就要积极转变角色,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者和组织者,彻底改变单纯灌输的做法。同时要关注学生,关注个性发展,要与学生平等沟通,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此才能从生命的层次和动态生存的观点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最终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课堂活力;师生关系;兴趣;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所形成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是教学的中心,享有独特的发言权。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学生被动地“静坐”、“静听”,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如同一潭死水,教师很累,学生也累,教学成效甚微。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让这潭“死水”泛起“涟漪”呢?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全员主动参与,还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活力。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让课堂“活”起来。

教师的单向灌输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尝试的权利,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尊重学生,解放学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沟通、自由交流,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人的思维更活跃,人的各种感官都会更灵敏,学习效果也就会大大增强。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问,善于动脑、动口、动手。这样,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由思维和想像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天高任鸟飞”的舞台,从而激发他们热情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各种潜能。

二、激发兴趣,唤起自主参与意识,让课堂“活”起来。

学生最不喜欢的是板起脸孔的说教。枯燥封闭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套上一道无形的枷锁,久而久之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要使课堂充满活力,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像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激活入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

那么如何提高兴趣,让学生乐学不疲呢?(1)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把学习过程变为游戏形式,增加活动性和趣味性,即寓教于乐中。(2)联系生活,活化知识,把学习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化,减轻学习心理压力,增加学生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功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创设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兴趣盎然地全身心投入学习中。(4)鼓励学生找问题、提问题,与学生共同释疑解难。(5)采取成功激励,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教师时刻热情鼓励学生,使他们都感到“我行”、“我能”、“我会成功”。当学生答错时,不训斥、不惩罚,要正确引导、点拨。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避免繁琐的分析,多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自行探索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地学、快乐地学,使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地闪现。

三、构建对话平台,使课堂成为心灵的对话场。

传统的教学,教师大多是自弹自唱,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则听得昏昏欲睡。自然,课堂便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在对话中生成,使课堂教学的“一言堂”转变为“交谈性的对话”教学。

1.师生对话。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这样,教学不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间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与共鸣。

2.生生对话。新课程理念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课堂上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语文学习,是最具有灵性的。然而,在语文学习中,往往出现老师讲得如痴如醉,学生听得迷茫呆滞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没有重视学生情感的开发,学生不能深切地被文章内容所感染,不能与作者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所致。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应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主动参与中,在个性化的感悟中理解课文。这样,使教师教得不再无奈,学生学得不再茫然。

总之,现代教育提倡课堂教学是开放式的,学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知识容器,而是一个个充满灵性与活力的个体。任何一位教师,没有理由不恢复学生应有的生命角色。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关注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张扬个性,尽情释放活力,让课堂时刻涌动生命的灵性。

参考文献:

1.王美云. 巧用教学幽默,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 科技风(19):56+69.

2.任洪林.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C]// 2012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 212

论文作者:陈东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陈东连论文_陈东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