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转化法生产香草醛的中试研究

微生物转化法生产香草醛的中试研究

王明君[1]2004年在《微生物转化法生产香草醛的中试研究》文中指出朱红密孔菌生产香草醛的原料香草酸的来源可以由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SW33)转化天然底物阿魏酸得到。前期对生产阿魏酸的天然原料进行了筛选,米糠为较好的提取原料。根据米糠对几种水解方法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碱法和酶法较好,因此对碱法和酶法进行了初步试探性研究。 从实验室保藏的菌种中筛选到一株可转化香草酸生成香草醛的菌株:朱红密孔菌(Pycnoporus cinnabarinus SW0203)。经~(60)Co诱变选育到SW3,其转化香草酸生产香草醛的最高浓度达到0.660g/L,比诱变前0.506g/L提高了18%。并对其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筛选了能显着解除产物抑制,提高转化率的吸附树脂HZ802,得出较佳的转化条件,即在菌体生长48h时加入2g/L底物香草酸,控制温度35℃,转化12h后加入10%(W/V)的HZ802树脂,在转化约48h时香草醛最大产量达到1.286g/L,摩尔转化率为71.1%,产物浓度和转化率提高了66.6%。 在25L发酵罐上进行了放大研究,确定了发酵罐中朱红密孔菌培养与转化的主要参数:发酵培养阶段温度为30℃,转速为100r/min,发酵培养时通气量为1vvm,培养48h后加入2g/L香草酸,进入转化阶段,并将温度升到35℃,通气量降为0.3vvm,在香草酸加入12h后再加入10%树脂,转化最高产物浓度可以达到1.446g/L,摩尔转化率为79.9%,比摇瓶中的产量提高了12%左右。 同时,对产品香草醛的提取进行研究,建立了用微生物转化法生产香草醛产品的提取工艺路线,即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结晶—水重结晶的方法。并对25L发酵罐转化液中的香草醛进行了提取,得到8.38g纯度为98.7%的香草醛成品,在不考虑母液中香草醛的回收的情况下,成品收率49.3%,成品的质量介于化学合成香草醛和天然香草醛之间。对微生物转化生产香草醛的成本进行了估算,由香草酸开始计算每kg香草醛成本大约为200美元。

张慧敏[2]2006年在《硅橡胶复合膜渗透萃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渗透萃取是一项新型的分离技术,其过程原理及现有研究表明,渗透萃取技术在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领域具有很好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因此研究渗透萃取分离技术本身以及研究与生物转化与生物降解过程相关有机物的渗透萃取分离行为很有意义。目前,渗透萃取的研究主要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使用的膜器基本上都是管式膜器,应用多集中在废水处理上,研究通过膜分离后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挥发性有毒有机物。但是要想使渗透萃取这项分离技术用于实际的工业生产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例如膜及膜的材料,膜器,膜的传质动力学以及过程设备和系统的等等。本文利用实验室自制的硅橡胶复合平板膜(PDMS-PA)构造渗透萃取系统,研究了渗透萃取的传质特点。所选择的五种物系为与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过程密切相关的有机物:香草醛、邻苯二酚、丙酮、木糖醇以及乙醇,分别测量了不同操作条件下这几种物质的总传质系数,研究了改变操作条件对每种物质传质效果的影响,其中又对香草醛的传质特点做了较为详细地研究,研究了改变接收液对总传质效果的影响。另外,本文还对渗透萃取和渗透蒸发这两种传质过程进行了比较。本文重点研究了用香草醛溶液作为进料液,水为接收液时渗透萃取的传质特点。测量了渗透萃取过程中,膜上下游浓度差跟通量的关系,得出了两者的线性关系,以及总传质系数是唯一常数的结论。分别测量了五种有机物:香草醛、邻苯二酚、丙酮、木糖醇以及乙醇,渗透萃取的总传质系数,以及改变操作条件对各种物质总传质系数的影响。试验表明,升高操作温度或增大膜上游的料液流量,每种物质的总传质系数均增加;增大膜下游的接收液流量,每种物质的总传质系数变化则不尽相同;当使用对

康全影[3]2007年在《桂油生物降解及其产物分析》文中指出天然苯甲醛是一种品质优越、应用面广的食品香精,深受人们喜爱。但是存在产量低、市场上供不应求的问题,新的天然苯甲醛生产方法正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生物技术生产香料近几年来成为人们热点关注的领域。依靠广西丰富的肉桂资源,进行桂油生物降解为天然苯甲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桂油生物降解体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对反应体系的定量检测方法。同时,分别以肉桂醛和肉桂酸为前体物质,进行筛选具有降解能力菌种的实验。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可同时分析生物降解复杂体系中苯甲醛、苯甲酸、肉桂醛、肉桂酸的分析方法。最佳色谱条件是:甲醇∶水∶冰醋酸(55∶45∶0.0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46nm。通过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以肉桂酸或肉桂醛为前体物质进行微生物转化的检测及过程监控。(2)研究了苯甲醛、苯甲酸的紫外吸收特性,发现以无水乙醇为溶剂,苯甲醛、苯甲酸及其混合物在234nm处的吸收值只与两者总摩尔浓度有关,并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总吸光度与浓度成线性关系。利用苯甲醛、苯甲酸的紫外光谱特性,建立了可用于苯甲醛.苯甲酸体系的快速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3)根据不同地质特点、不同气候条件,采集有代表性的环境土样,并进行了菌种的分离和转化肉桂醛为苯甲醛的能力验证,筛选能将肉桂醛降解转化为苯甲醛的菌种。从中选取转化能力相对较高的一株菌(菌种2#),进行了转化条件优化。(4)创新性地筛选到一株高转化能力的菌株Mucor.SP JX23,该菌株能高效、高选择性的将肉桂酸降解为苯乙酮,并进行了发酵、转化等条件优化实验。在最佳条件下,转化0.5g肉桂酸底物后,苯乙酮的含量最高可达3.02g/L。肉桂酸的转化率为89.2%,苯乙酮的收率为83.4%。

粟桂娇[4]2011年在《反式茴脑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合成茴香醛和茴香酸》文中指出八角是广西盛产的天然香料资源,八角茴香油(简称茴油)是从八角果、枝和叶中提取的一种芳香精油,其中反式茴脑含量为80%-90%。反式茴脑是具有丙烯基苯结构的化合物,通常作为化学法合成香料的起始原料。微生物在降解丙烯基苯化合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大部分都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芳香族化合物。利用微生物转化反式茴脑极有可能获得茴香醛、茴香酸等高附加值的天然生物香料。因此本课题选择反式茴脑为底物,筛选能降解并转化反式茴脑合成茴香醛或茴香酸的微生物;同时对影响转化的因素、生物降解中间产物的分离鉴定以及反式茴脑的生物降解途径进行了探讨。一、反式茴脑生物降解和转化体系的分析方法建立建立了分析反式茴脑降解和转化体系中反式茴脑和产物茴香醛、茴香酸的薄层层析法(TLC法)、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TLC-UV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TBA法)。TLC法选用的适宜展开剂配方为石油醚(bp.60℃~90℃):氯仿:乙酸乙酯:甲酸(V/V/V/V)=25:10:3:0.2,该法能同时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反式茴脑、茴香醛和茴香酸,操作简单,检测快速,适合于生物降解和转化反式茴脑菌株的快速筛选。TLC-UV法和RP-HPLC法可同时定量分析反式茴脑、茴香醛和茴香酸叁元混合体系,RP-HPLC法测定的准确性高于TLC-UV法。适宜的RP-HPLC法条件为:采用Kromasil-100A C18色谱柱(250 mm×4.6mmx5μm),流动相为V(乙腈):V(水):V(冰醋酸)=70:30:0.02,等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60 nm,进样量5μL,柱温室温。此外,还可根据需要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样液中的茴香醛,反式茴脑和茴香酸对茴香醛的测定几乎没有影响。二、生物降解反式茴脑的微生物筛选及鉴定通过从广西高峰林场八角种植区土样、八角植物内生菌、八角加工车间废液中筛选耐受高浓度茴油的微生物,并检验菌株降解反式茴脑合成茴香醛或茴香酸的能力。用逐级添加茴油的富集培养方法从土样中获得了一株能够在1%(V/V)茴油浓度下生长的菌株BT-13,确定其在改良M9培养基上,一定的转化条件下,具有高转化反式茴脑的能力,转化产物以茴香酸为主。菌株BT-13根据其形态特征观察、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从新鲜八角果、枝、叶中分离到87株内生菌,其中真菌69株,细菌18株。有一株内生细菌BZ-15对反式茴脑降解能力较强,可检测到茴香酸的生成。该菌经16S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从八角加工车间废液中筛选获得了一株具有较强降解反式茴脑能力并转化合成少量茴香醛的真菌菌株ZJ-9,通过对其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的观察,对照《真菌鉴定手册》,鉴定该真菌为黑曲霉。叁、微生物转化反式茴脑合成茴香醛和茴香酸工艺研究研究了假单胞菌BT-13在有机溶剂-水两相体系中生物转化反式茴脑合成茴香醛的条件。首先考察了在摇瓶条件下,有机溶剂极性和加入量、培养基配方、转化时间、转化温度、摇床转速、装液量以及pH值等条件对游离细胞转化合成茴香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有机溶剂为乙酸乙酯,加入量控制在10%(V/V)。适宜的培养基为改良马丁氏培养基,培养方式为摇床培养。在装液量为20 mL/150 mL叁角瓶,培养基初始pH控制在6.5,温度30℃,转速150 r·min-1,转化时间30 h,茴香醛的摩尔生成率为7.7%。接着在此两相体系中采用海藻酸钙固定化细胞对反式茴脑进行转化,茴香醛的摩尔生成率可提高至12.6%。为实现转化液中未转化的反式茴脑和茴香醛的分离,转化液首先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取上层有机相,接着在有机相中加入饱和亚硫酸氢钠将茴香醛反萃到水相,再将水相茴香醛加成物酸化成醛的形式,最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可得到茴香醛。开展了假单胞菌BT-13在改良M9培养基上转化反式茴脑合成茴香酸的条件优化,考察了培养基配方、底物加入量、摇床转速、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H值对茴香酸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改良M9培养基中添加碳源的浓度高于1 g·L-’时,明显抑制反式茴脑的转化。生成茴香酸的优化条件是,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0.5 g·L-1, NH4Cl 0.5 g·L-1, FeSO4·7H2O 0.01 g·L-1, MgSO4·7H2O2.0g·L-1, NaCl 0.5 g·L-1, Na2HPO4 6.8 g·L-1, KH2PO4 3.0 g·L-1, CaCl2 0.02 g·L-1;反式茴脑加入量为9.83 g-L-’,摇床转速为200 r-min-1,转化温度为30℃,转化培养基的初始pH为7.0。在优化条件下,茴香酸积累的浓度为3.49 g·L-1,摩尔生成率为34.6%,比优化前结果提高了92.8%。假单胞菌BT-13转化反式茴脑的主要产物为茴香酸,还含有茴香醛、茴香二醇等中间产物。利用5L机械搅拌发酵罐进行放大试验,茴香酸浓度最高可达3.57 g·L-1,摩尔生成率为36.1%。转化液经酸化、乙酸乙酯萃取、真空浓缩和结晶可得到针状的茴香酸晶体。四、反式茴脑在假单胞菌BT-13和黑曲霉ZJ-9作用下的可能降解途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手段分析假单胞菌BT-13和黑曲霉ZJ-9降解反式茴脑的中间产物,通过与标准物质的比对或GC-MS图谱分析确定了假单胞菌BT-13降解反式茴脑四种中间产物,分别为茴香环氧化物、茴香二醇、茴香醛和茴香酸;黑曲霉ZJ-9降解反式茴脑五种中间产物,分别为茴香环氧化物、茴香二醇、茴香醇、茴香醛和茴香酸,且在一定条件下,茴香醇有一定程度的积累。这些中间产物中茴香醇、茴香醛和茴香酸在香料和医药产业中是高附加值的芳香族化合物。根据中间产物的生成情况,推测了这两种菌降解反式茴脑的可能途径。假单胞菌BT-13和黑曲霉ZJ-9降解反式茴脑的共同可能途径:反式茴脑首先在丙烯基侧链双键处加氧,形成茴香环氧化物,环氧化物水解后形成茴香二醇,进一步氧化生成茴香醛、茴香酸。在黑曲霉ZJ-9中,茴香醛还可以被还原生成茴香醇。两种菌都通过形成茴香二醇途径实现对反式茴脑的降解,但在某些中间产物积累上存在差异。假单胞菌BT-13和黑曲霉ZJ-9胞内酶中检测到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假单胞菌BT-13胞内检测的POD和CAT酶活最高分别为122 U·mL-1和625 U-mL-1,黑曲霉ZJ-9胞内检测的POD和CAT酶活最高分别为4.8 U·mL-1和42.5 U·mL-1,明显低于假单胞菌BT-13。从检测的酶活结果和两株菌降解反式茴脑中间产物的积累情况,得出黑曲霉ZJ-9和假单胞菌BT-13降解反式茴脑的关键酶及酶的调控存在差异。以假单胞菌BT-13粗酶液转化反式茴脑的转化液中检测到茴香环氧化物、茴香醛和茴香酸。适量的添加H202对酶催化反式茴脑合成茴香酸有促进作用,转化适宜pH=8。

张一[5]2008年在《人参果皂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参果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的成熟果实。随着人参地上部分利用的研究进展,人参果具有高含量的人参皂苷和显着的生理活性,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名贵中药人参的果实为原料,生物体系选择上,主要以丛毛红曲霉、锈色红曲霉、巴克红曲霉、橙色红曲霉、白地霉等5种菌株为主,在底物选择方面,则以人参皂苷中某些单体皂苷含量较大的人参果浆为首选,摇瓶液体发酵研究人参皂苷生物转化报道较少,以上菌种发酵转化人参皂苷迄今尚未见系统的报道。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人参皂苷的生物合成重又引起人们的研究热情,并从基因水平上试图阐明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本研究将利用人参果浆及其发酵液液体发酵方法从人参总皂苷含量的变化、单体皂苷组成比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人参果汁经过钴60辐射灭菌后分别接入丛毛红曲霉、锈色红曲霉、巴克红曲霉、橙色红曲霉、白地霉等5种菌株进行微生物发酵,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最适pH为7.0,最佳装液量为120ml,最适温度为30℃,最适转速为120 rpm。得到人参果浆发酵液,总皂苷含量最高的是发酵14天的白地霉,果浆原汁总皂苷含量为3.565mg/ml,发酵后达到4.366mg/ml,总苷含量高出果浆原汁22.47%。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富集人参果总皂苷,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对4种大孔吸附树脂粗筛,选定了吸附量较大的树脂D101。并对树脂D101进行了吸附pH、解析乙醇浓度、解析pH值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得出了最佳工艺:人参果浆发酵液pH6.5达到最大吸附量,以pH为7的70%乙醇为洗脱剂,流速为6ml/min可达到最大解析率56.89%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大孔吸附树脂层析、硅胶柱层析等常规的植物化学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多种不同的提取、分离工艺路线,从人参果中分得5个单体化合物,并结合HPLC方法,对人参果浆原汁及发酵液中单体皂苷进行含量测定。这些工作的完成,为人参皂苷生物转化及生物合成提供新方法、新途径,对深入研究人参皂苷生物转化、生物合成机理、新用途的开发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暴玮[6]2008年在《肉桂醛和肉桂酸生物降解及其转化产物跟踪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开展了肉桂醛和肉桂酸生物降解及其转化产物跟踪分析,在建立了复杂生物反应体系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以肉桂醛、肉桂酸为底物的菌种筛选和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可同时分析苯乙酮和肉桂酸的分析方法,确定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55:45:0.05;检测波长为246nm,流速为1.0mL·min~(-1)。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得到苯乙酮、肉桂酸的线性方程分别为:Y=32017X-6298.6;Y=11286X-4508.7并进行了精密度实验和回收率实验。(2)研究了肉桂醛、苯甲醛和苯甲酸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建立了叁组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肉桂醛和苯甲醛在228nm和256nm波长处有两个等吸收点,利用等吸收点构建了简单、快速的混合物定量分析方法,给出了各组分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分别为C_(肉桂醛)=(A_(311)-0.0084)/0.0424;C_(苯甲醛)=(A_(256)-0.0005)/0.0622-C_(肉桂醛);C_(苯甲酸)=(A_(228)+0.0057)/ 0.0611-C_(肉桂醛)-C_(苯甲醛)。其中肉桂醛的线性范围:0-1 8.03μg·mL~(-1),苯甲醛的线性范围:0-13.08μg·mL~(-1),苯甲酸的线性范围:0-9.233μg·mL~(-1)。其方法精密度的RSD均<1%,稳定性的RSD均<1%。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定样品回收率均在99%-101%之间。(3)实验所用部分土样分别在高峰林场、高峰桂油厂、玉林平南采集,共122份土样,进行了菌种的分离和转化肉桂醛为苯甲醛的能力实验,筛选出186株单一菌,其中有转化能力的6株,从中选取转化能力相对较高的一株菌(菌种5~#),进行了转化条件优化实验。对转化能力较高的5~#菌种进行了碳源、氮源、温度、发酵培养基初始pH、装液量等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以葡萄糖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温度保持在30℃,初始pH为5.0,装液量为100mL时为最佳转化条件,苯甲醛的含量可达5.24%。(4)筛选到一株高转化能力的菌株,它能高效、高选择性的将肉桂酸降解为苯乙酮。经鉴定出该菌为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的越南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5)对越南伯克氏菌转化肉桂酸生成苯乙酮的反应,进行了优化转化研究,优化条件为:以蔗糖为碳源,浓度为2g·L~(-1),蛋白胨为氮源,浓度为2.5g·L~(-1),30℃,发酵2.5d,转化2d,转化过程中pH为9.0.在最佳转化条件下,转化0.5g肉桂酸底物后,苯乙酮的含量可达3.24g·L~(-1),肉桂酸的转化率为97.2%。

陈永强[7]2007年在《甘草的综合开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及根状茎,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补脾和胃、调和诸药的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叁萜皂苷甘草酸,含量在3.7—8.3%。其皂苷元甘草次酸也是甘草中重要有效成分之一,含量较低,只有0.1%左右。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Ⅰ采用复杂系统定向调控技术和常规单因素实验研究甘草发酵酶解工艺。最终确立了微生物发酵甘草生产甘草次酸的发酵酶解的最优工艺为:发酵时间3d,酶解时间10h,酶解pH为5.0,酶解温度为40℃;Ⅱ对甘草煮提液发酵动力学进行研究,通过检测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与营养物质消耗、酶活变化与转化率之间的关系,阐明微生物发酵转化甘草的机理,为甘草发酵条件的优化提供指导;Ⅲ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甘草酸的发酵的种子和转化工艺进行研究。得到最佳的条件为:种子培养:玉米糖化液60%,甘草酸粗品0.1%,麸皮汁0.5%,酵母膏1.6%,无机盐浓缩液少许,接种量为0.2%(孢子悬液浓度为1.0×10~8),32℃培养24h;摇瓶培养:转速170rpm,前24小时采用32℃,以后温度35℃,接种量30%,转化浓度1.5%,装液量30%,转化时间72小时;发酵罐培养:转速250rpm,前24小时采用32℃,以后温度35℃,接种量30%,转化浓度1.5%,装液量60%,通气量0.1m~3/h,转化时间:72小时。Ⅳ甘草的综合开发:采用正交实验研究甘草废渣中的黄酮的氢氧化钙提取工艺,确定提取工艺为:Ca(OH)_2:甘草渣=0.045:1;固液比即加入水量:甘草渣=30 ml:1g;浸提温度为100℃;浸提时间3h。余下残渣进行亮菌饲料发酵。甘草多糖的提取工艺:提取甘草次酸后的发酵液(10%)500ml,浓缩至原体积的1/5,过滤,除去水不溶性物,取滤液,用1mol/l的盐酸调pH=2,沉淀12小时,离心除去果胶、部分黄酮、少量的甘草皂苷类成分。滤液用1mol/l的NaOH调至中性后继续浓缩至原体积的1/3。向浓缩液中加入3倍量95%的乙醇,于冰箱中放置醇析过夜。离心,收集沉淀,低温60℃烘干,即得甘草多糖。

王庆培[8]2006年在《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快速评价消毒效果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消毒评价方法是将消毒后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从而定性或定量评价消毒效果。此方法费时费力,往往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因此,寻找快速的评价方法一直是研究人员工作的方向。本课题拟通过荧光素酶(luciferase)催化的生物发光反应,达到快速评价消毒效果的目的。 荧光素酶在基因工程实验中有广泛应用,特别是作为报告基因,对研究基因活性、基因定位、空间表达等有重要意义。荧光素酶可催化如下生化反应: (?)在此酶促反应中,保证反应物过量,则反应产生的荧光量就与荧光素酶活性成比例,在一定条件下即可认为与荧光素酶的量成比例。 本课题首先改构大肠杆菌(8099),使其表达荧光素酶。通过裂解细菌,加入过量荧光素底物(luciferin),利用细菌细胞中的ATP,发生上述酶促反应产生荧光。然后利用荧光光度计对反应产生的荧光进行定量,从而定量荧光素酶,进而反映细菌含量,达到评价消毒效果的目的。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1 大肠杆菌(8099)的重组与鉴定 (1) 用CaCl_2制备大肠杆菌(8099)的感受态细胞,用含有荧光素酶基因(luc~+)的pGL3-Control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构建表达荧光素酶的重组大肠杆菌。挑选形态和大小典型的菌落,用抗生素阳性培养基培养增殖后低温冷冻保存。 (2) 从重组大肠杆菌中提取质粒,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证明有与pGL3-Control质粒相同大小的DNA条带产生。进一步进行双酶切分析,PCR扩增,测序分析,结果均证明pGL3-Control质粒转化大肠杆菌(8099)成功,所制备的

参考文献:

[1]. 微生物转化法生产香草醛的中试研究[D]. 王明君. 江南大学. 2004

[2]. 硅橡胶复合膜渗透萃取研究[D]. 张慧敏. 四川大学. 2006

[3]. 桂油生物降解及其产物分析[D]. 康全影. 广西大学. 2007

[4]. 反式茴脑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合成茴香醛和茴香酸[D]. 粟桂娇. 广西大学. 2011

[5]. 人参果皂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D]. 张一. 吉林农业大学. 2008

[6]. 肉桂醛和肉桂酸生物降解及其转化产物跟踪分析[D]. 暴玮. 广西大学. 2008

[7]. 甘草的综合开发的研究[D]. 陈永强. 四川大学. 2007

[8]. 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快速评价消毒效果的初步研究[D]. 王庆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6

标签:;  ;  ;  ;  ;  ;  ;  ;  ;  ;  

微生物转化法生产香草醛的中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