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无痕德育”进行到底论文_王丽敏

将“无痕德育”进行到底论文_王丽敏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二中学 253100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从教以来,看到眼前的学生因为有自己的引导而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心里就有职业成就感,反之就会有内疚感。多年来,德育实效性欠佳已是不争的事实,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教育已经蜕变成“叫育”, “强权式”课堂, “布道式”课堂,更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厂”,在这里缺少了些德育的市场。但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的主战场,应该紧紧围绕"德润心灵"这一主线,及时渗透核心素养,挖掘德育因素,精设教学环节,诠释育德内涵,润物细无声,将“无痕德育”进行到底 ,让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

一、运用图片“语言”,挖掘“言外之意”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材另一种 “语言”是图片。这里的图片不是作“图解道理”用,而是活动的指引和提示。教材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游戏”、“调查”、“实验”等多种形式感受、体验、领悟表达和构建的过程。同时图片展示出的多是“生活事件”,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琐事,使教材中的学生与教室中的学生形成“你我”之间的关系,一起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和问题,共同享受成长中的幸福。还有图片展现成人文化与学生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图片是暗含着对学生的示范和指导的。教材中的图片应起到一种综合的作用,即起到渲染氛围、激发情感、给出范例、指引与提示活动的作用。

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在哪里呢?在新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所呈现的事件和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新教材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实由知到行的转化, 指导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建立情感,在活动中构建认知,在活动中实践行为。

二、善于“小题大作”,捕捉”节外之枝”

德育无痕,融入生活,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和艺术,是对学生生活的见微知著,引发学生触类旁通和豁然开朗。例如,在学习《学会尊重他人》这一章节时,我带着主题去各班主任那了解班级动态,得知了班上有部分男生在用餐时不排队,用完餐后餐具随便乱放、乱扔等情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愿选择自己的角色:食堂工作人员、教室值日生、正常排队的学生、班主任等角色,让每一组学生演示平时买饭时的场景,然后分组讨论如何尊重他人、礼貌排队买饭,并在整理出意见后派代表发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次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符合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即时、直观、感性,带来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收获了落实行动这个”节外之枝”。

三、敢于“真情流露”,恰如其分地“煽情”

情感是学生“学”、“信”、“用”政治理论的心理基石,是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并将其转化为坚定的信念,升华为崇高行为的重要前提。缺乏情感的道德教育是枯燥的、无用的,注入了情感的道德教育才是生动的、有效的。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以情感人,以情促人,学会运用情感教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抓住情感的缰绳,让学生真情流露,让课堂真情涌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才能彰显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只有这样,德育才能走出误区,不会苍白无力。

例如,在学习《我爱我家》这一章节时,我讲述了我的母亲在我生病时雪天四处筹钱的事例,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浓浓的母爱,使他们的心中涌起滚滚爱家的暖流。这次煽情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同时也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

四、敏于“博闻天下”,抓住热点的脉搏

利用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不断挖掘教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是符合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熟悉社会热点、焦点,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德育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关注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道德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从而学会做人、做事。

我采取了两种方式让学生收集时事政治在课堂上讲解。一种是在每次上新课之前留几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讲收集到的国内外时事新闻,引导班级同学评价,教师做适当点评。另一种是在课中让学生讲自己收集到的与本节知识相关联的时事政治,以此引导学生用本节知识来谈谈对此事件的看法,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在思维的碰撞中将理论与时事政治相结合。这样的活动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既培养了关注社会的习惯,还提升了课堂活力,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我们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让生活吸引学生回到主体地位,让生活召唤学生走向实践体验。无痕的德育充盈着理解与智慧,灵活捕捉德育瞬间,珍视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引导其自身的体验、探索、顿悟,在全身心参与中提升满足其精神追求、 人格的濡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我们将“无痕德育”进行到底,让教学告别“万马齐喑”的尴尬,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天地。

论文作者:王丽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

标签:;  ;  ;  ;  ;  ;  ;  ;  

将“无痕德育”进行到底论文_王丽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