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与史实的比较中体味作者的用心论文_马振平

从叙事与史实的比较中体味作者的用心论文_马振平

——《过秦论》备课札记

马振平 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 744600

贾谊的《过秦论》(上)仅仅用八百多字的篇幅,就囊括了一百六十多年的诸侯纷争与王朝兴衰的人物事件,它在叙事方面可谓凝练而又不失生动、概括而又气势雄浑。每次备课总有新的启发,《过秦论》的叙事与史实不尽相同,其实这正是作者的写作用心所在,下面试就备课时的感受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舍轻就重,寓理于事

作者开篇直接从秦孝公切入,舍弃了秦国以前的漫长历史。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其间事情的千头万绪可想而知,而作者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商鞅变法,一是西河之战。就西河之战而言,文中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苏秦说齐闵王》 (《战国策》)中也说:“当是时,秦王(指秦孝公)垂拱受西河之外。”那么,西河的土地真的是拱手而得吗?据历史记载,秦国与魏国的西河之争历时三百多年,最惨的一次战争是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的五十万秦兵被魏将吴起的五万人打得狼狈而逃。商鞅变法以后,又点燃了西河之争的战火,公元前341年,商鞅用了不光彩的手段,以双方和谈的名义,写信诱骗魏国的主帅公子卬,将这位老朋友扣留在军中,趁机攻魏,取得胜利,迫使魏国割让西河的大部分土地。商鞅死了以后,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趁齐国孙膑连挫魏军之机,夺取了西河的一部分土地。从商鞅攻魏到秦惠文王控制西河,历时十二年,可见商鞅变法之后,秦人并不是“拱手”得到西河,作者的叙事与史实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贾谊为什么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呢?这固然是贾谊受到当时流行的纵横家说辞的影响,但仔细玩味就会发现,这正好体现了作者舍轻就重的叙事匠心,作者舍弃了对文章主旨无关紧要的事件,而抓住了对文章主旨重要的事件。

二、铺陈夸张,虚实相生

关于九国“合纵缔交,相与为一”而攻秦的叙事,有研究者早已指出,这是一场虚构的战争。但是,东方三五个国家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的战争,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有人做过统计,从公元前318到秦灭六国,东方六国五次联合进攻秦国。第一次在秦惠文王时,赵、魏、韩攻秦,被秦击退。秦昭襄王时发生两次联合攻秦的战争:一次是魏、韩、齐攻秦,耗时三年,攻入函谷关,以秦归还侵占的韩、魏城池而告终;另一次是赵、魏、韩、齐、燕攻秦,以秦取消帝号并归还魏、赵土地而结束。第四次在秦庄襄王时,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大败秦军,秦军死伤大半,失去六年来侵占的土地。第五次在秦王政时,赵、魏、韩、楚、燕攻秦,结果是联军大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五次攻秦,两败而三胜,总体上看起来,六国似乎气势盛大。那么,为什么贾谊的叙事与史实不合呢?吕思勉说:“汉人又多轻事重言,率意改易;故其所传多不足信,秦与汉初事尤甚。”

自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首先,作者铺陈夸张,叙述一件“其事不然,其情理未必不然”的事情。其次,作者铺陈夸张九国之师兵多将广,甚至将功在伐魏的孙膑与功在伐齐的乐毅这些众所周知的名人都拉进来,其意是以九国之师的强大来衬托秦国的强大,突出秦国一统山河、势如破竹的盛气凌人与不可阻挡。再次,用“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既写出了战争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触目惊心的场面的夸张渲染,把秦国的残暴成性与血腥杀戮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暗示了秦军对武力征服的迷信,更为后文“攻守之势异”而“仁义不施”做铺垫。这样在叙事的步步蓄势中又层层深入,从而使文章情感饱满、气势雄宏,又于字里行间可以体味出作者的褒贬抑扬之情。最后,作者叙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巧妙构思,能够让叙事灵活自如,从而在叙事中更好地既寓情也寓理,又处处设伏、步步跟进,达到文章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三、叠床架屋,推波助澜

《过秦论》的叙事,有时候删繁就简,有时候以虚为实,有时候却叠床架屋而不厌其烦。写秦孝文王、庄襄王时,说“国家无事”,一笔带过,干净利落,写秦王嬴政时,说“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却只是一个意思,即歼灭六国、一统天下。据史料记载,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与秦王嬴政没有关系。再者,秦灭六国也费了一番周折,赵国廉颇、李牧三次挫败秦军,楚国又歼灭秦将李信的二十万秦军,但是,贾谊为什么不写这些,而叠床架屋,不厌其烦地表达一个意思,甚至无中生有地将吞二周的事情又加在秦王嬴政的身上呢?

仔细玩味作者的剪裁与叙事,就发现其中的用意所在:其一,叠床架屋,推波助澜。其二,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暴君的形象,“振长策而御宇内”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个武力征伐、暴力虐民、毫无仁义的统治者呼之欲出。这一幅暴君的画像形象生动、意义深远。《过秦论》作为我国散文中杰出的史论之作,常读常新,一切与民为敌的统治者其实都是纸老虎而已。

贾谊的叙事虽然与史实有所出入,但并没有逆情悖理,更没有影响结论的醒世作用,所以,他的叙事方式有许多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郑良树《商鞅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吕思勉《秦汉史》.新世界出版社,2009。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论文作者:马振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7月总第17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4

标签:;  ;  ;  ;  ;  ;  ;  ;  

从叙事与史实的比较中体味作者的用心论文_马振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