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民隐语行话的文化语言学解读论文

菇民隐语行话的文化语言学解读论文

〈菌蕈文化〉

菇民隐语行话的文化语言学解读*

吕胜男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 菇民蓬话是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具有显著行会性质的隐语行话。古代菇民蓬话具有秘密性、口头性、封闭性、地域性的属性特点。菇民蓬话的内容主要涵盖菇民的生产用语、生活用语、动物称谓以及其他避讳用语。菇民蓬话主要在父子之间代际相传,还通过民歌、谚语等语言形式,保留了大量古代食用菌栽培技术和民俗文化,体现出一种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菇民蓬话;食用菌;隐语行话;文化语言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和种植食用菌的国家之一,食用菌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经历了悠久岁月。东汉王充的《论衡》中最早提到“紫芝”可似豆类在地里栽培。苏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中明确记载了“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的原始菌菇栽培法。南宋庆元人吴三公通过反复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人工培植香菇的“砍花法”和“惊蕈法”,成为香菇种植始祖。唐宋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从选材、截材、打穴、植种、排场、出菇、采摘的一整套食用菌栽培技术和菇蕈文化。其中古代菇民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行业性隐语“菇民蓬话”,仅徐起佳在《龙泉县蛟垟村菇民信仰》[1]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历代学者偶有措意,但亦为从民俗学角度进行研究,今试从文化语言学角度为之解读。

1 古代菇民蓬话的属性特点

1.1 秘密性

菇民将种植香菇作为独有的谋生技能,为保传统技艺不外传,菇民集体创造了针对菇场交流的极具秘密性的隐语行话,秘密性是菇民隐语行话的创造初衷,也是其根本属性。其一,该隐语仅用于三县香菇栽培行业,一般不在公开场合使用,除本行业以外的人无从知晓;其二,隐语使用了特殊的构词方式[2],即便外人听见,也无法通晓其意。

5.2.1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都可以采用竞赛教学法,但应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选取适合采用竞赛教学法进行授课的内容,同时要注意安排好比赛的强度[7],避免因强度过大导致学生体能得不到及时恢复。

1.2 口头性

三县菇民所用的隐语行话与三地的语音、语法大致相同,主要差别是在词汇的表达上。菇场上使用的隐语皆为父子之间代际相传,并有“传媳不传女”的规定,且约定俗成只可口口相传,不得书写记录,以免外流,借以保守菇术的秘密和人身财产安全。

现如今,人们的作息与生活饮食越来越不健康,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冠心病作为其中最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负担。本文主要选取的是来我院就诊住院的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手术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3 封闭性

菇民隐语不似通用语,没有固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3]。因其具有特有的使用主体——菇民,故而以当地方言作为隐语原型,通过改变方言词汇构词法等方式产生特定隐语词汇,并掺杂在正常方言话语体系中,使外行业人难辨其意。因隐语只是在菇民这一规定人群中传达特定信息,故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1.4 地域性

菇民隐语行话主要在浙江省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之间使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土语, 如老虎称“蒲篓”、鹿麋类动物称“四足”等; 二是地方地貌,因三县多山,隐语中有大量体现其地形地貌的特殊用语; 三是地方民俗,菇民戏的戏文皆使用方言土语,菇民隐语多掺杂其间。

2 古代菇民蓬话的主要内容

2.1 生产用语

3.2.5 砍花技艺类谚语

食用菌栽培是古代菇民唯一的谋生技艺,菇民之间使用特殊的隐语行话——“山寮白”来传递种植技术、教授技艺内容,以期生产经验能在同姓族人内得以传承。因而,技术专业用语是菇民隐语中的主要内容,如香蕈称“香佬”、采菇称“言香”、小菇称“香丁”、砍树称“粘树”、砍花称“蟹花”、枫树称“秋叶红”等。

2.1.2 天气用语

浙西南部多山地,三县山地则更为高峻,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这种地理环境和气候最适于香菇等菌类生长。但由于砍花法栽培香菇对自然条件的要求甚高,也为了保护香菇发源地的生态平衡,三县菇民仍需长期在中国南部各省份的深山密林中穿梭,天气情况直接影响食用菌栽培的数量和质量,天气用语自然成为了菇民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太阳称“日脑”、天晴称“有呐佬”、天雨称“沙屯姜”、下雪称“拉白”、开霜称“暗凉”等。

虽自古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但三县菇民在生产、生活、信仰、习俗、语言等方面都是一致的。菇民虽分布广泛,且分散性强,但菇民隐语行话在菇民间却是互通互晓,特别在生活语言上保持一致,更让菇民产生一种同宗同族的文化认同感。菇民隐语中的生活用语主要包含了一些人称、物称和日常用语。

2.2 生活用语

水位/流量反推法也是一种理论方法。该法主要思路和算法如下:①选取控制断面,确定断面历史最高水位和预警水位等指标,计算水位流量关系;②绘出各频率不同时段下(1 h、3 h、6 h)降雨的暴雨频率曲线图;③确定各暴雨频率下 1 h、3 h、6 h降雨形成的断面洪水过程线;④绘制各频率洪水洪峰流量与暴雨频率关系的曲线;⑤根据特征流量,从各频率洪水洪峰流量与暴雨频率关系图中查出该值对应的频率值;⑥根据该频率值,从暴雨频率曲线上确定降雨量,该降雨量即可作为临界雨量值。这种方法对资料的要求较高,并且假定洪水与暴雨同频率。

融聚社会资源,以党群服务引领社区服务新生态。新型农村社区不是简单的“农民上楼”,集中居住对配套硬件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宿城区坚持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引领,整合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物业公司的社区服务职能、经济组织的生活服务职能,切实提升整体居住体验。

2.3 动物称谓

菇民终日作业于深山密林之中,鸟兽毒虫的侵袭成为他们开展生产活动的一大挑战。因对野兽存有畏惧之心,担心对野兽直呼其名会产生召唤效应,文化程度不高的菇民们选择避其名号以求心理安慰。如老鼠、松鼠类动物对菇业生产的危害最大,菇民避其名讳,将老鼠称“落爽”、松鼠称“长久冲”;鸟类危害其次,被称为“生莺”;猛兽对菇民生产生活造成直接威胁,菇民称老虎为“蒲篓”、野猪为“野乌背”、熊为“偏脚老”等。

2.4 其他避讳用语

中国古代落后的农业经济生产者大多信奉“天命论”,认为人类世界被某些超自然的力量所主宰,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人们总是希望通过祈福获得庇佑以远离灾祸。古代菇民长期奔波于各地深山密林中,生产环境封闭,生活条件艰辛,为免于灾祸,祈得菇业丰收、人安途顺,他们创造了大量避讳用语。一类是因畏惧或抗拒而避讳,如:鬼称“祟”、血称“赤汁”、棺材称“四角”、生病称“生疳”、受伤称“挂彩”、杀称“宽拢”、贼称“捧銃”、被偷窃称“刷去”等;一类是因敬畏或崇拜而避讳,如:菇神称“高登爷”、神仙称“白胡须”、皇帝称“王头”等。

3 古代菇民蓬话在其他语言形式中的体现

菇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利用菇民蓬话创作山歌,是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并通过谚语的形式对食用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加以总结。因此,山歌、谚语等形式成为菇民之间交流信息、“邻里关系和宗族关系”密切,增强凝聚力的重要群体符号[4]

3.1 隐语行话在菇民山歌中的体现

3.2.2 山场选判类谚语

譬如在菇民山歌中有如是唱词:“第一踏樯去菰山……第二踏樯出了门……第三踏樯到衢州……”“第三判樯要己山……第四判樯要青山……第五判樯山要高……”“十二做樯要剁匀,或轻或重自探成”“第二守菰要克勤,操衣开樯自小心”等。唱词中的“樯”即是菇民隐语,指可用来栽培香菇的树木。其中“踏樯”意为出门寻找栽培香菇的山场,“判樯”意为根据地形地貌和地方气候判定香菇栽培山场的优劣,“做樯”意为修建菇寮和烘焙香菇的焙间等重要技术,“开樯”是守菇过程的关键环节。

3.2 隐语行话在菇民谚语中的体现

“上寮不过冬至,下寮不过清明。”反映菇民的生产活动规律,“寮”就是菇民确定香菇栽培山场之后,搭建的菇寮住所,又称寮棚。谚语通过菇寮的搭建时间透露了栽培香菇和出菇的最佳时节。

3.2.1 时令气候类谚语

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已有800年的种菇历史,菇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着选树、砍花、惊蕈等栽培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并将这些生产经验、技艺总结用简练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口口相传的谚语,这同样是我国古代食用菌在民间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由龙泉人叶耀庭编写的《菰业备要全书》 ,其中第二章“朽木产菰笙歌”全面系统地收录了古代菇民山歌[5]。菇民将独特的方言土语和巧妙的隐语行话相结合来创作山歌唱词,以独特的歌谣形式口传心授香菇栽植的生产技艺,传递传承质朴淳良的精神风尚,抒写歌咏深沉隽永的生活状态。

“山场阳,香菇花又重;山场阴,香菇薄又轻。山地光又实,香菇多又密;山地蓬松松,十樯九是空。”该谚语指山地潮湿阴凉,枯叶败草易腐烂成泥,滋养香菇香菇生长;如土地干燥,木叶不易腐烂,地面松蓬,则不利于香菇生长。

3.2.3 树种选择类谚语

“若要高山香菇多,米楮、红栲、檀香、乌枫来当家。若要低山香菇多,杜英、乌楮、楮柴、锥栗来当家。”通过谚语明确了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场适合用来栽培香菇的树种。

南昌市某公寓式办公楼,地下2层车库、设备用房及六级人防物资库,地上30层商务及住宅。该建筑物1~9层裙房平面呈标准层平面呈矩形,长38.60m,宽17.50m。裙房高34.5m,建筑物总高为98.4m。

OBS是一款免费开源用于视频录制以及直播串流的软件。利用OBS,可以在Windows、Linux、Mac等平台上简单快速的进行视频直播及录播。OpenCV是一个开源跨平台的计算机视觉库,提供了丰富的图像和视频处理API。pydub是Python的一个音频处理库,提供了简单易用的音频处理API。

“十樯百菇快,百樯千菇难。”是指做樯在质而不在量,强调了对香菇烘焙间的质量管理要求。

2.1.1 栽培技术专业用语

对于同种集料而言,改性沥青的黏附性等级与普通基质沥青相近,由此说明,掺入MY沥青砂添加剂对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没有直接影响。

3.2.4 “做樯”要求类谚语

“一花戴帽十花空,一针戴帽七针无用。”砍花有所谓“忍针”,即斧砍下后斧口两边的树皮随斧陷入木质中或稍微带向其下,这是最理想的砍口。“戴帽”指斧砍后树皮松动或向上翘,这是最坏的砍口,旱天燥裂,雨日过湿,附近砍口的发菌保水都将受到影响。

3.2.6 遮衣要求类谚语

“压樯无一寸,晒樯有一半。”是指过厚的枝叶遮荫,称为“压樯”;遮阴物不足,称为“晒樯”。压樯有碍空气流通,湿度过大,对发菌不利,且易使地表腐变霉烂,直接导致菇木的迅速霉变,香菇全无收成。晒樯很难出菇,但两侧近地表处仍能出菇,收成减半。

3.2.7 “惊樯”把握类谚语

“黄云层叠不见草,求师惊蕈莫怨天。”“黄云”指菇木后期出现的黄色菌丝。香菇栽培经常遇到菌丝发育良好但不出菇的现象,菇民即用斧头和木槌在菇木两侧怕打,催发香菇生长,谓之“惊蕈”。

3.2.8 焙菇技法类谚语

译文:“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We have within the central leadership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eaturing both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rdination.[2]458

“火面加草灰,香菇好色水;火面不加灰,香菇黑面虎。”是指烘焙菌菇时,炭火表面要撒一层灰,降低火温,以文火烘焙最适宜。

同时,主要为了解决各级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快速膨胀、各级领导班子人员过多、年龄老化的问题,党中央部门机构也进行了改革,党中央30个直属机构的内设局级机构减少了11%,处级机构减少了10%,总编制减少17.3%,各部门领导职数减少15.7%。

4 结论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折射出时代的文化印记。古代菇民隐语行话承载了菇民群体的生产技艺、民风民貌、信仰崇拜、传统民俗、方言遗存等多维度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一个群体特定时段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菇民戏也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菇民隐语行话进行研究和开发,有助于保护这一即将被人类文明遗忘的历史文化,在保护其语言资源的同时,增强三县现代菇民的地域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为古代食用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起佳. 龙泉县蛟垟村菇民信仰[J]. 民间文艺季刊,1990(4):60-65.

[2]李宇明. 析字构词:隐语构词法研究[J]. 语言研究,1995(4):37-42.

[3]吴汉痴. 切口大词典[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4]田中娟,季丰来. 浙西南香菇山歌对香菇经济的作用探析[J]. 艺术探索,2007(6):29-31.

[5]叶耀廷. 菰业备要全书[M]. 杭州:西泠印社,2014.

Cultural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Argot Jargon of Mushroom Folk

LYU Sheng-n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 Mushroom people in Longquan, Qingyuan and Jingning counties, zhejiang province, naturally formed a kind of argot jargon with distinctive association nature in the process of mushroom cultivation. The ancient mushroom - minpeng dialec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cret, oral, closed and regional. The content of mushroom min peng dialect mainly covers mushroom min’s production terms, life terms, animal appellation and other taboo terms. It is mainly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etween father and son. Through folk songs, proverbs and other language forms, it retains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mushroom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folk culture, which reflects the inheritance of a culture.

Key words: mushroom growers en-igmas; edible fungus; argot jargon; cultural linguistics

中图分类号: S646.9;H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10(2019)10-0088-03

DOI: 10.13629/j. cnki. 53-1054.2019.10. 02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155);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研究项目(2019JSLWY010)。

作者简介: 吕胜男(1982- ),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语言方面研究。E-mail: jj356398632@163.com

收稿日期: 2019 - 08 - 28

标签:;  ;  ;  ;  ;  

菇民隐语行话的文化语言学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