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叁属杂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小麦叁属杂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李兴锋[1]2003年在《小麦叁属杂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人工合成的八倍体小黑麦劲松49、八倍体小滨麦和八倍体小偃麦中5为材料,在对其染色体构成和性状特点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创制了小麦-黑麦-滨麦草、小麦-黑麦-中间偃麦草两个叁属杂种。对叁属杂种及其自交后代的性状特点和细胞遗传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综合利用细胞学、染色体C-分带和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叁属杂种后代的染色体分离和传递特点;在两个叁属杂种后代进行了种质系的筛选,并对选育的种质材料进行了性状和遗传特点的评价;对育成的种质系山农030-1中白粉病抗性基因性质和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利用RAPD技术对其抗性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对八倍体小黑麦劲松49、小滨麦、小偃麦中5的性状特点及染色体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叁个八倍体中间材料的染色体数目都为2n=5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多数细胞形成28个二价体,细胞学稳定性较好。染色体原位杂交和C-分带结果表明劲松49的染色体组成为22对小麦染色体和6对黑麦染色体,6对黑麦染色体为1R、2R、4R、5R、6R、7R;小滨麦的染色体组成为44条小麦染色体和12条滨麦草染色体。 2. 以劲松49为母本,小滨麦和中5分别作父本进行杂交,创制了小麦-黑麦-滨麦草、小麦-黑麦-中间偃麦草两个叁属杂种,其中小麦-黑麦-滨麦草叁属杂种的创制尚未见研究报道。研究结果证明,利用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材料创制多属杂种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对两个叁属杂种F1及其自交后代的性状特点调查结果表明,杂种后代变异类型多样,可以从中筛选综合多属特点的种质材料。劲松49/小滨麦自交后代在形态和籽粒性状方面受母本劲松49的影响较大,大多数植株表现倾劲松49的特点;而劲松49/中5自交后代植株分离类型较为丰富,既有偏向于母本劲松49的类型,也有偏向于父本中5的类型,还出现了一些中间类型和新类型。 3.劲松49/小滨麦、劲松49/中5杂种F1花粉母细胞平均染色体构型分别为13.17Ⅰ+20.82Ⅱ+0.37Ⅲ+0.02Ⅳ、14.32Ⅰ+20.28Ⅱ+0.32Ⅲ+0.04Ⅳ,其相对紊乱系数分别为0.34、0.38,显着高于其亲本。在劲松49/小滨麦、劲松49/中5两个杂种F1花粉母细胞后期I都观察到较高频率的落后单价体,四分体中普遍具有微核,两个杂种F1成熟花粉<WP=9>败育率分别为55.9%、59.2%。此外在两个杂种F1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观察到多种异常现象。 4.以标记的黑麦和滨麦草DNA为探针,对劲松49/小滨麦杂种F1花粉母细胞和小孢子进行原位杂交分析,发现劲松49/小滨麦杂种F1含有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的6条黑麦染色体和6条滨麦草染色体,表明亲本劲松49和小滨麦的外源染色体都已传递给杂种F1。在小孢子时期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黑麦的染色体主要存在于小孢子细胞核中,而滨麦草的染色体多以微核的形式散布在小孢子内。5.劲松49/小滨麦杂交后代中,二价体频率相对较高,多价体频率相对较低;劲松49/中5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构型比较复杂,二价体频率相对较低,而多价体频率较高。两个叁属杂种后代中,随着自交世代的增进,染色体数目逐渐减少,劲松49/中5自交后代染色体数目降低较快。6.利用染色体C-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对两个叁属杂种自交后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劲松49/小滨麦自交后代中除小麦的染色体外,仅检测到黑麦染色体,大多数植株含有8-12条黑麦染色体,在所观察的后代植株中没检测到滨麦草染色体。在劲松49/中5自交后代的检测中发现,除了小麦、黑麦染色体以外,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在后代中也得到了保留。综合叁属杂种后代的性状特点和染色体分离、传递特点结果,推测偃麦草、黑麦和滨麦草染色体组与小麦染色体组的同源性为:偃麦草>黑麦>滨麦草。7.在劲松49/小滨麦后代筛选出种质系山农030-1,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及PMC MI染色体构型分析表明其染色体数目为2n=42,减数分裂中期I形成21个二价体,遗传较为稳定。白粉病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30-1对白粉病免疫。原位杂交结果发现山农030-1不含有来自滨麦草的遗传物质,是一个由黑麦的1R染色体短臂与小麦染色体易位形成的小麦—黑麦易位系。经进一步利用染色体C-分带方法对其分析,证明山农030-1为1RS·1BL易位系。在劲松49/小滨麦F6代筛选到种质系山农L050,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为2n=56,PMC MI染色体平均构型为1Ⅰ+27.3Ⅱ+0.12Ⅳ,细胞学基本稳定,并且对白粉病免疫。染色体原位杂交和染色体C-分带结果表明山农L050含有5对黑麦染色体,分别为1R、2R、5R、6R、7R。<WP=10>在劲松49/中5 F5代选育出叁个染色体数目为42,PMC MI多形成21个二价体的株系,分别命名为山农L077、山农L097、山农L0100。这叁个株系的农艺性状较好,遗传也较稳定。8.为确定山农030-1的白粉病抗性基因性质,分别以感病普通小麦中国春、辉县红与山农030-1杂交,配制两个杂交组合山农030-1/中国春、山农030-1/辉县红。根据杂种F1及F2代分离群体的抗病性调查结果,证明山农030-1所含白粉病抗性可能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结合F2代原位杂交结果,推断其白粉病抗性可能来自于黑麦的1R染色体。选用200个十聚体核苷酸随机引物对山农030-1/辉县红F2分离群体进行RAP

黄娟[2]2014年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黑麦叁属杂种后代衍生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普通小麦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且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已成为贸易额最多、营养价值最高、总产量第二、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约养活了世界人口的35%。但随着全球耕地面积逐步减少、人口增加、资源短缺、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小麦生产和育种面临巨大压力。由于长期定向集中使用优质、高产、抗病亲本,使得栽培小麦遗传多样性丢失严重,遗传基础十分狭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普通小麦品质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中携带着大量小麦不具备的优良基因,是小麦高产、优质、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华山新麦草和黑麦属于小麦的叁级基因源,不仅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具有较强抗性,同时拥有抗寒、抗旱、抗虫和抗逆等优良特点。因此,它们可以作为小麦遗传改良中可利用的优良外源基因资源。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双二倍体(PHW-SA,2n=56,AABBDDNsNs)和六倍体小黑麦(中饲828,2n=42,AABBRR)作为华山新麦草与黑麦遗传物质供体进行杂交,成功获得了拥有丰富变异的衍生后代F4、F5,通过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对叁属杂种后代进行了初步鉴定,成功筛选了13个高抗小麦条锈病的新型小黑麦株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黑麦叁属杂种F4代40个株系的花粉母细胞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为:2n=1.71Ⅰ+20.26 Ⅱ+0.04 Ⅲ+0.001Ⅳ,染色体数目为39-46条,其中染色体数为42的株系超过了50%。单价体广泛存在,二价体为18.64-21.65个多价体(叁价体和四价体)出现频率高达40%。染色体数目为42条的株系,染色体配对良好,单价体出现频率较低,二价体数目多,这些株系在细胞学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这为筛选优良的小黑麦种质资源提供了可能。PHW-SA×中饲828 F5代40个株系根尖染色体数目为40-45条,平均染色体数为2n=42.35,24个株系的染色体数为42条。2、以Dig-Nick标记的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作为探针,以普通小麦J-11基因组DNA作为封阻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F4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和F5根尖染色体均未出现明显的黄绿色信号,说明叁属杂种F4和F5华山新麦草染色质丢失严重。以秦岭黑麦总DNA为探针和J-11为封阻,根尖细胞GISH结果表明所有株系黑麦染色体自动加倍至11-14条,其中2n=42的24个株系黑麦染色体条数为12-14条。花粉母细胞GISH结果表明部分材料减数分裂中期黑麦染色体行为异常,单价体依然存在,但无多价体的出现。3、叁属杂种F5代中,通过GISH技术筛选了13个高抗小麦条锈病的新型小黑麦株系。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情况显示大部分株系单价体出现频率较低,612-4和626-1株系中出现了少量频率的叁价体,625-4出现了四价体。GISH结果表明14条黑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配对良好,仅存在少量单价体,二价体以环状二价体居多,无多价体出现。在减数分裂后期黑麦染色体能均匀地分离到两个子细胞。4、叁属杂种F5代SDS-PAGE结果显示大部分籽粒与父本中饲828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相同。几乎所有株系的2亚基消失,有较多株系出现了位于中国春的2亚基和7亚基之间的PHW-SA的特殊条带。

戴毅[3]2017年在《小麦—黑麦—偃麦草叁属杂种种质创制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小麦育种研究正处在一个“瓶颈”阶段,育成品种综合抗性普遍较差,已制约小麦遗传改良水平的提高,其原因与种质资源单一、遗传基础狭窄、资源深度挖掘不够、重产量轻品质的育种现状有关。种质资源创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础,而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蕴含许多对小麦遗传改良的有益基因,如抗生物胁迫和抗非生物胁迫基因,但目前栽培小麦仅利用了其野生近缘种基因库中10%~15%的基因资源。通过利用具有育种价值的优异野生近缘物种,创制一批超高产、抗病虫害(尤其是抗赤霉病)、抗逆性强等新种质,对拓宽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基础、减少骨干品种反复使用和丰富抗源单一化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突破小麦育种的“瓶颈”,培育出综合抗性优良的小麦高产新品种。小黑麦(Triticale)是人工创造的新物种,结合了小麦和黑麦籽粒产量与品质两方面的优良特性,具有抗寒、抗病、抗逆性强等优势,但与小麦一样对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的抗性并非十分出色。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是重要的小麦野生近缘种,具有生长繁茂、多花多实、高光效、抗病、耐盐碱、耐干旱等优良特性,在抗小麦赤霉病方面尤为突出,是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优异外源基因供体。本研究利用六倍体小黑麦(AABBRR)与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AABBEE)杂交,通过胚拯救技术获得杂种并在其自交后代中选择小麦-黑麦-偃麦草叁属杂种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的SLAF-seq技术,开发大量黑麦、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并将细胞遗传学、原位杂交与染色体特异标记结合,鉴定叁属杂种材料的染色体组成;对获得的叁属杂种稳定株系进行抗赤霉病、叶锈病和秆锈病(Ug99)鉴定,为小麦抗病育种创制抗病性强的新种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包含不同属的双二倍体间杂交和胚拯救技术获得叁属杂种的效率最高。六倍体小黑麦(AABBRR)与六倍体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AABBEE)杂交经胚拯救获得F1植株,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原位杂交证实F1植株含有全套A、B组染色体,并附加7条黑麦R组染色体和7条长穗偃麦草E组染色体。对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F4和F5代材料进行染色体数目及农艺性状调查,发现杂种后代染色体持续分离,重组类型多,表型变异丰富。14株F2植株中染色体数目各不相同,且都大于2n=40;在F4和F5代中染色体数目分布范围为2n=28-56之间,2n=40-44之间出现频率最高,其中染色体数目为2n=42的植株最多。F4代后的部分植株表型上偏向长穗偃麦草特征,而部分植株和小黑麦类似,这与细胞中长穗偃麦草和黑麦染色体的多少密切相关。本研究将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及抗病性鉴定相结合,比较系统的、快速的、准确的鉴定出杂交后代中外源染色体的组成,并筛选出具有抗性的叁属杂种种质。2、基于SLAF-seq(Specific Length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技术,获得大量黑麦、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特异的DNA片段序列,并以此序列设计引物获得黑麦和长穗偃麦草各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在黑麦中共设计350对引物,通过PCR获得253对黑麦特异标记,成功率为72.29%(253/350),其中44对是基因组特异性标记,33对为多条染色体特异标记,176对为各单条染色体特异标记,这些单条染色体标记及基因组标记开发效率为62.86%(220/350)。在长穗偃麦草中共设计525对引物用于开发特异性分子标记,通过PCR获得280个长穗偃麦草特异标记,成功效率为53.33%(280/525),其中,49对为基因组特异标记,151对为单条染色体特异标记,其开发效率为38.10%(200/525)。本研究开发的这些标记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和可靠的稳定性,可以用来检测小麦-黑麦-偃麦草叁属杂种中黑麦和长穗偃麦草的各染色体,提高了叁属杂种中染色体组成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在小麦抗性育种中利用小麦-黑麦-偃麦草叁属杂种资源,鉴定其外源染色体(染色体片段)提供可靠的特异分子标记。3、在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与小麦间的远缘杂交后代中,鉴定外源染色体以及染色体组成变化是十分必需的。本研究根据结实率以及染色体数目调查结果筛选了8个染色体数目大于40的株系,利用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和GISH对这些株系进行染色体组成鉴定。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和GISH鉴定染色体组成的结果完全一致。4个株系(RE24-1,RE26-1,RE26-2和RE33-3)含有所有黑麦染色体,没有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株系RE36-1含有除了2R染色体之外的12条黑麦染色体,没有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株系RE33-2具有所有黑麦染色体,并含有1条1R/1E易位染色体;RE62-1具有12条黑麦染色体,并含有2条5R/5E易位染色体;株系RE24-4仍然不稳定,在F6代此株系染色体组成包含硬粒小麦A、B组所有染色体和12条黑麦R染色体(缺7R),1条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以及1条7R/7E易位染色体(2n=7ⅡA+7Ⅱb+6ⅡR+11Ⅰ7E+1Ⅰ7R/7E=42)。同时,发现黑麦染色体在叁属杂种后代中较多,表明黑麦染色体比长穗偃麦草染色体与小麦近缘关系更近、亲和性更好,更容易在小麦背景中存在而传递给后代。在自然的叁属杂种中,小麦染色体组表现完整,外源种质组成的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是由不同种质的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组成,相同部分同源群染色体不能同时存在。染色体的易位发生在同一部分同源群内染色体之间。4、运用GISH、ND-FISH以及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鉴定2个株系RE21和RE62染色体组成。结果发现2个株系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且染色体组成稳定。株系RE21中,小麦A、B组染色体完整,外源染色体包括长穗偃麦草IE、2E、3E和5E染色体以及黑麦4R、6R和7R染色体;株系RE62中,小麦A、B组染色体完整,外源染色体为1R-4R、6R-7R完整染色体,以及5R/5E易位染色体。对2个株系进行赤霉病、叶锈病和秆锈病(Ug99)抗性鉴定,株系RE21对赤霉病、叶锈病和秆锈病(Ug99)都具有抗性,尤其表现高抗赤霉病;株系RE62对赤霉病易感,但对叶锈病和Ug99表现抗性。2个稳定株系的抗病性表明,叁属杂种中外源染色体存在抗病基因,如将该外源染色体转移到小麦背景中,并利用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将有利于培育新的抗病小麦品种。

陶珊[4]2013年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中间偃麦草叁属杂种衍生后代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总产量第二、贸易额最多、营养价值最高的粮食作物。当前,随着世界人口剧增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小麦总消费量不断增长,往往超过总生产量。同时,气候变化、耕地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小麦的稳产性和持续增产性受到极大的挑战,难以保证世界粮食安全。小麦资源是遗传育种的基础,也是研究起源进化、生态生理等的基础材料。然而,长期地利用小麦资源中一些优良亲本定向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材料,使得目前栽培小麦的遗传基础十分狭窄,遗传多样性程度严重降低;基因资源相对单一所导致的遗传脆弱性,已然成为小麦育种中很严重的问题。为了适应高品质、高抗性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远缘杂交将小麦近缘属物种的优良基因来改良小麦现状。例如,借助染色体工程将小麦叁级基因源物种的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小麦中。作为叁级基因源物种,华山新麦草和中间偃麦草具有诸多优良性状,近年来已被广泛利用。在本研究中,试图利用二者对小麦进行改良;同时,探索在小麦背景下华山新麦草和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在细胞繁殖过程中的遗传行为,了解外源染色体在小麦遗传背景中染色体(基因)渗入情况。由于小麦直接与华山新麦草和中间偃麦草杂交合成叁属杂种的杂交结实率低,本实验采用两个双二倍体,即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双二倍体(2n=8x=56, AABBDDNsNs, PHW-SA,)和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小偃麦(2n=8x=56, AABBDDEE,中3),分别作为华山新麦草与中间偃麦草遗传物质的供体进行杂交,自交获得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中间偃麦草叁属杂种衍生后代F4。选取27个F4株系,利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鉴定其染色体组组成。具体结果如下:1.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PHW-SAX中3叁属杂种F4株系根尖染色体数目为42-50,平均染色体数为44.96,在每个细胞中都能观察到随体染色体。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分析发现,单价体广泛存在,数目从0.04到4.53不等,环状二价体数目分布范围为16.94-21.18,棒状二价体分布在0.55-3.86之间,5个株系有多价体出现。叁分之一株系染色体数为42条,染色体配对良好,单价体数目较少,最多仅有0.13个,多价体出现频率也极低。而其它株系染色体数目都多于42条,单价体数目也相对较多,且叁价体和四价体出现频率也较高。整体看来,叁属杂种F4代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中含有1.26单价体,21.78个二价体,0.04个叁价体和0.03个四价体。2.对叁属杂种F4代27个株系花粉母细胞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用华山新麦草DNA作探针,普通小麦中国春DNA为封阻,所有株系均未检测到信号。而用中间偃麦草DNA作探针时,有1-7条染色体出现信号色。其中,19个株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完全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比例达到70.4%,单价体或为整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或为小麦和中间偃麦草的易位染色体。8个株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以环状二价体或棒状二价体的形式存在,在PHW-SAX中3叁属杂种遗传背景下,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发生联会,能够稳定地进行同源配对。此外,少数普通小麦染色体形成单价体,未能同源配对。3.叁属杂种F4代存在大量的小麦-中间偃麦草罗伯逊易位和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对花粉母细胞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发现,27个株系有21个具有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频率高达77.8%,小麦-中间偃麦草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占大多数,且多出现在单价体端部。在这些株系中,材料668-10和682-12是小麦-中间偃麦草小片段纯合易位系,易位发生在染色体端部。这些含有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和纯合易位系材料可作为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中间材料,可丰富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在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利用价值。

陈静[5]2000年在《抗病、优质小麦—簇毛麦—黑麦叁属杂种种质材料的选育及其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大多数作物一样,由于受高度集约化和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影响,栽培小麦遗传基础日益狭窄。小麦遗传背景单一,不仅限制了其在产量和品质上的进一步改良,而且使品种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逐步下降。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小麦改良可以利用的丰富有益基因资源。在小麦的近缘种属中,簇毛麦(D.villosum,2n=14,VV)对小麦白粉病表现极高的抗性,并具有多蘖、耐旱、高蛋白含量等多种优良特性。黑麦(S.cereale L.,2n=14,RR)是小麦遗传改良的又一重要外源基因供体,1RS上含有与抗多种病害和提高小麦产量有关的基因,1RS/1BL易位系曾经作为重要的抗源亲本成功地用于小麦育种。尽管1RS/1BL易位系的抗性已经丧失,由于其对品种产量潜力和稳定性的贡献,在小麦育种实践中仍然受到育种家的重视。本研究利用多种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分析的方法对探索转移外源基因新方法的理论问题、利用ph1b遗传体系直接遗传转移簇毛麦基因到普通小麦的可能性,并对具有小麦、簇毛麦、黑麦优良基因的叁属杂种种质材料的选育,鉴定及其细胞遗传学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不同Brdu溶液浓度和不同培养时间组合处理簇毛麦和黑麦根尖有丝分裂细胞,以观察植物染色体上脆性位点的分布。结果发现:仅在50μg/mlBrdu溶液20~21h的培养条件下,9.3%的黑麦根尖细胞染色体产生脆性位点表达,主要分布在叁条黑麦染色体的四个不同位点上,频率分别为1.4%、2.1%、4.3%和5.7%。不同浓度Brdu均未能诱导簇毛麦染色体脆性位点表达。这一结果不仅证明植物染色体上也具有脆性位点,而且多条黑麦染色体上脆性位点的表达可能与黑麦进化过程中复杂的染色体易位现象有关,从而为我们利用这一脆性位点诱导体系,通过染色体断裂—重新融合建立外源基因转移的新方法带来启示。 2.对中国春,中国春ph1b突变体与簇毛麦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的观察结果表明,(CSXD.villosum)和(CSph1bXD.villosum)F_1杂种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2n=28=26Ⅰ+1Ⅱ(Xta=0.84)和2n=28=13.55 I+5.95II+0.55ill+0.22IV(xta二9.72),phlb突变体与簇毛麦杂种 F;中部份同 源染色体配对明显增加。将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GISH)用于杂种 F;u七8, ABDV)的染色体配对分析,清晰、直观地揭示出的 基因对小麦与簇毛麦染色 体部分同源配对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配对类型和频率分别为 0.98 W(小支) -D(簇毛麦),0.11w-W-D,0.02 D-W-D。phlb基因强烈地诱导了小麦剖份 l。Ji 染色体配对。同时,这一结果也说明簇毛麦中不存在Ph或Ph he基冈。 3.在小麦与簇毛麦杂种F;小抱子发生过程中,观察到较多的减数分裂汁 常现象。杂种厂自交严重不育。CS X g VjllOSurk F杂种回交结实率为 6.67见 +肚b之下,山于Ph b基因干扰了杂种厂减数分裂的恢复分裂,(CSph o X fi。1”11OSugh‘.的凹交结实率大大降低,只有 0.61%。 4.尽管杂种 F;回交困难,在含有的 fo组合的回交一代仍然获得了 7株 11C (Zn=48-72)植株。在 Zn=72植株根尖细胞有丝分裂 GISH观察中发砚一对小交 -簇毛麦染色体臂间易位以及一个可能的小片段易位,从而证实利用Phlb 11)”以 简单、快速、有效地实现簇毛麦基因向小麦的转移。此外,还对2n3犯的l儿 植株形成的可能途径进行了讨论。 5.通过普通小麦与簇毛麦杂交、回交,选育获得了抗白粉病、优质的小k 种质材料 ADI 34(Zn二42+Zt)。该材料整个生育期对白粉病免疫,分醛![t盛,成 穗数较高(平均 7——8个),籽粒蛋白质含量高达 18%,并具有与面包烘烤品质有 关的5+10高分子量谷蛋白优质亚基,但存在秆高,结实率低和种于皱缩的不良 性状。 6.综合运用抗病性鉴定、GIsH技术、C-分带、APAGB、SCAR叫’oR多种技木, 对AD134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准确鉴定。结果表明,AD134是含有小麦、淑。方支 与黑麦染色质的非整倍性叁属杂种,附加端体为簇毛麦染色体 6V短臂“VU, 在长期选育的过程中6VS的端部发生了部分缺失。AD134所携的一对小麦一黑在 易位染色体IRS/IBL来自含有IRS/IBL易位的回交亲本小麦,该染色体臂IllS h的抗n粉病拭因pms抗性已经丧失或受小麦遗传背景的抑制不能人达。 7.对AD134与感白粉病小麦正、反杂交的F;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衣叫 其抗白粉病特性为显性,受6VS上抗病基因的控制,山于本研究所用簇毛支供 体与现有6V/6A(6D)系的簇毛麦亲本来源不同,存在一定遗传差异。ADI:14Ij 能是一有潜?

参考文献:

[1]. 小麦叁属杂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 李兴锋. 山东农业大学. 2003

[2].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黑麦叁属杂种后代衍生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 黄娟. 四川农业大学. 2014

[3]. 小麦—黑麦—偃麦草叁属杂种种质创制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 戴毅. 扬州大学. 2017

[4].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中间偃麦草叁属杂种衍生后代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 陶珊. 四川农业大学. 2013

[5]. 抗病、优质小麦—簇毛麦—黑麦叁属杂种种质材料的选育及其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 陈静. 四川农业大学. 2000

标签:;  ;  ;  ;  ;  ;  ;  ;  

小麦叁属杂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