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六经传与六七图_说卦传论文

《说卦传》与汉易卦气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卦传论文,汉易卦气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汉魏晋学者如郑玄、荀爽、虞翻、干宝等用汉易卦气的四正卦说附会《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以解说《周易》经文,清人惠栋《易汉学》汇集这些说法并列有汉易《六日七分图》相印证。这是以为汉易卦气说合于先秦《易传》,故于先秦已然存在。但康有为则说“《说卦传》与孟、京《卦气图》合,其出汉时伪托无疑”。①是以二者之相合为《说卦传》非先秦《易传》之证。顾颉刚先生也承袭了康有为的说法②。据我的研究,实际上《说卦传》所讲的八卦方位与汉易卦气图并不相合。而这种以为两者相合的误解至今仍广为学者们传述,这给人们关于《周易》经义和《说卦传》成书年代及卦气学形成年代等学术史问题的认识造成了许多混乱,故有必要加以认真澄清。

一、汉魏学者混同汉易卦气四正卦说与《说卦传》八卦方位之误

清人惠栋于《易汉学》中讲汉易卦气的四正卦时说:

《说卦传》曰:“震,东方也。离也者,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坎者,正北方之卦也。”

案,震、离、兑、坎,阴阳各六爻。荀爽以为“乾六爻皆阳,阳爻九,四九三十六,合四时。坤六爻皆阴,阴爻六,四六二十四,合二十四气。盖四正者,乾坤之用”。翟玄注《文言》云:“乾坤有消息,从四时来也。”

《系辞上》曰:“两仪生四象。”仲翔曰:“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故两仪生四象。”③

惠栋所引《说卦传》文及荀、虞之说,都是在讲汉易卦气之四正卦说与《说卦传》所述八卦方位是一致的。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我们先来看一下《说卦传》讲到八卦方位那节文字的原文:“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④将其所言八卦方位用图式来表示则如下图。

《说卦传》八卦方位图

惠栋《易汉学》之《卦气图说》列有体现西汉孟喜易学的《六日七分图》⑤,并有解说:“孟氏卦气图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余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合周天之数。内辟卦十二,谓之消息卦。乾盈为息,坤虚为消,其实皆乾坤十二画也。《系辞》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夫以二卦之策当一期之数,则知卦之爻周一岁之用矣。四卦主四时,爻主二十四气;十二卦主十二辰,爻主七十二候;六十卦主六日七分,爻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辟卦为君,杂卦为臣,四正为方伯。”⑥惠氏所述孟喜之六日七分术,源自《新唐书》所载僧一行引述的《孟氏章句》之文。考之史书相关记载和后世易家之相关引述,惠氏所述当确为孟喜易的内容。其所列《六日七分图》为谁人所制,惠氏没有说明,但与《新唐书》所记孟氏易之义相吻合。

比较一下《说卦传》的八卦方位图与汉易卦气《六日七分图》,我们可以注意到如下问题。

六日七分图

第一,古今一些学者总是只见《说卦传》之八卦方位中的震、离、兑、坎四卦与汉易四正卦方位相合,如惠栋就只节引《说卦传》中讲震、离、兑、坎方位的说法,而置《说卦传》所讲到的其余乾、坤、巽、艮四卦于不顾。案,如按汉易卦气“震、离、兑、坎,阴阳各六爻”,“四卦主四时,爻主二十四气”的说法,用来配四时二十四气的只是震、离、兑、坎四卦。那么,《说卦传》所言若真是汉易卦气此义,则何以同时列出八卦?其多列出乾、坤、巽、艮四卦意欲何为?也就是说,《说卦传》所述既为八卦,那它显然就不是用来讲四正卦主四时二十四气的。

第二,《说卦传》八卦方位图的易卦只有一个层次,它是由八卦构成的,而《六日七分图》则是由两个层次的易卦构成的,第一个层次是所谓与《说卦传》相合的易卦四个,即四正卦,第二个层次是《说卦传》八卦方位图所无的,有易卦六十个。这种不同意味着《说卦传》的八卦方位图与汉易《六日七分图》是不兼容的,或者说八卦方位图并不是《六日七分图》的简化形式。这是因为,假如是《说卦传》的八卦方位省略了《六日七分图》的第二层次的易卦,那么,去掉第一层次所用八卦,其第二层次的易卦只能是五十六个。我们知道《六日七分图》之所谓六日七分,是指以四正卦配四时,余下六十卦配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如此则六十卦每卦各分得六日八十分日之七。若第二层次易卦之数为五十八,其与期年日数相配的结果就不是六日七分了。所以,《说卦传》的八卦方位图并不是汉易《六日七分图》之简化形式,或者说《说卦传》八位方位说中并未隐含着汉易卦气的六日七分说。

第三,汉易卦气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讲十二月卦,即将四正卦以外的六十卦与一年之十二月相配。汉人以为“甲子卦气起中孚”,故以十一月(子)冬至为卦气运行之起点。如《六日七分图》所示,六十卦与十二月相配依次为:十一月(子)未济、蹇、颐、中孚、复,十二月(丑)屯、谦、睽、升、临,正月(寅)小过、蒙、益、渐、泰,二月(卯)需、随、晋、解、大壮,三月(辰)豫、讼、蛊、革、夬,四月(巳)旅、师、比、小畜、乾,五月(午)大有、家人、井、咸、姤,六月(未)鼎、丰、涣、履、遁,七月(申)恒、节、同人、损、否,八月(酉)巽、萃、大畜、贲、观,九月(戌)归妹、无妄、明夷、困、剥,十月(亥)艮、既济、噬嗑、大过、坤。每月的五卦之中有一卦足君卦,其余四卦为公、卿、大夫、侯,是臣卦,这种比附关系是为了占算时讲人事之用。十二月的君卦即辟卦又称十二消息卦,它们依次是:十一月复(),十二月临(),一月泰(),二月大壮(),三月夬(),四月乾(),五月姤(),六月遁(),七月否(),八月观(),九月剥(),十月坤()。这十二卦之所以称为消息卦,是因为这十二卦如上面那样依次排列,可以用这十二卦阴阳爻数之递增递减来表示一年各月阴阳二气或者说节气之冷暖变化。所以,如《六日七分图》所示,这十二卦在图中的位置或者说其所代表的月份必须是固定的。那么,如果将其与《说卦传》的八卦方位图结合起来看,问题就显现出来了。一是于《说卦传》八卦方位图中有在《六日七分图》中属于第二层次之十二消息卦的乾坤两卦,这就意味着《说卦传》所述八卦方位与汉易卦气《六日七分图》的内容是不能相容的,即若乾坤与四正卦并列于同一层次,则《六日七分图》第二层次中的十二消息卦就少了乾坤两卦,其用十二消息卦之阴阳爻数不同来演示历法的形式就被破坏掉了。二是汉易卦气的十二月卦从形式上看是讲一年十二月之冷暖节气的变化轨迹,但它的真正意义是用来占筮。如果《六日七分图》第二层次即十二月卦系统中四月少了辟卦乾,十月少了辟卦坤,就没有办法再讲这两个月的君臣关系了,这种占筮体系就被破坏掉了。这些都说明,《说卦传》所讲的八卦方位与汉易卦气的四正卦统十二月卦的结构是矛盾的,或者说制作在前的《说卦传》讲的八卦方位根本没有考虑到有所谓十二月卦系统存在的问题。

第四,惠栋将《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与汉易四正卦说混为一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说卦传》讲的八经卦即三画卦混同为汉易四正卦的六画卦。汉易卦气说所讲的四正卦与其余六十卦说的都是六画卦,这是没问题的。《说卦传》说的八卦都是三画卦,这也是可以确定的。《说卦传》说的既是三画卦,震、离、兑、坎四卦十二爻,这就不存在汉易所说四个六画卦二十四爻主二十四气之事。但惠栋在“《说卦传》曰:震东方也”一节文字下的案语中却说“震、离、兑、坎,阴阳各六爻”,移花接木,把《说卦传》讲的三画卦说成了与汉易四正卦一样的六画卦。惠栋的这种说法与虞翻有关。惠栋接下去说:“《系辞上》曰:‘两仪生四象’。仲翔曰:‘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故两仪生四象。’”惠栋引虞翻之说是想说《系辞传》也讲到了汉易卦气的四正卦,但虞翻的说法实际是有问题的。虞翻说的“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是《说卦传》上的讲法,《说卦传》讲的是三画卦。《系辞传》所言“四象生八卦”之八卦,说的也是三画卦。而从虞氏“乾二、五之坤”的说法看,其所谓生四象的乾坤两仪说的是六画卦,显然六画卦之卦变的结果也只能是六画卦,可虞氏却将这种卦变所得之卦与《说卦传》和《系辞传》说的三画卦坎、离、震、兑混为一谈。“乾二、五之坤”,如何“成坎、离、震、兑”?虞翻在解说《系辞传》的“四象生八卦”时说:“乾二、五之坤,则生震、坎、艮,坤二、五之乾,则生巽、离、兑,故四象生八卦。”⑦这是说乾与坤的二、五爻互换,结果可得坎离,坎离两卦的中四爻互体分别有艮和兑,如此加上乾坤本身即为八卦了。不难看出,如此所得八卦,有三画有六画,殊失伦类。其中坎离为六画,震兑为三画,既不合于汉易四正卦的六画,也不合于《说卦》《系辞》二传八卦的三画。也就是说,实际上惠栋所引虞翻这种对《系辞传》文的解说是不能用来证明《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与汉易卦气图相合的。

由以上对《说卦传》八卦方位与汉易卦气图之矛盾的分析来看,惠栋引荀爽、虞翻之说将《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与汉易卦气的四正卦统十二月二十四气的结构混为一谈本就是一种误解,故康有为和顾颉刚以此为根据指《说卦传》为汉人之作是不可信的。

二、汉唐学者以十二消息卦解说《周易》经传之无据

汉唐学者以十二消息卦对《周易》经传所作的解释错乱矛盾,说明这些解释并无切实根据。《周易》临卦卦辞云:“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彖传》说:“‘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虞翻解释说:“与遁旁通。临消于遁,六月卦也。于周为八月”⑧。案,卦辞只是说“至于八月有凶”,并未说到八月为何卦。虞翻要用汉人的十二消息卦去解说经文,可是于汉易卦气中遁卦又在六月,于是虞翻就说按周代历法汉人说的六月是八月。《周易》经文明明说的是八月,而据汉易卦气则遁卦配六月,这种矛盾实际已经说明卦气的十二消息卦是按汉人的历法知识后制作的。虞氏又批评荀爽说:“荀公以兑为八月,兑于周为十月,言八月,失之甚矣。”而郑玄曾说:“临卦斗建丑而用事,殷之正月。”唐人李鼎祚《周易集解》临卦《彖传》之案语也说:“临,十二月卦也,自建丑之月,至建申之月,凡阅八月,则成否也。否则天地不交,万物不通,是至于八月有凶,斯之谓也。”⑨从以上的这些说法来看,一句“至于八月有凶”,各家解说或指八月,或指经历八个月,或云八月遁卦,或云八月兑卦,或云指临至遁、或云指临至否。讲卦气的汉唐易家已然莫衷一是,竞从中扯出殷周汉三种历法。这种情况表明,这些说法于《周易》经传中都是找不到根据的,只是易家各以己意说之,乃至如此矛盾错乱。其实,《彖传》说的“消”和“消息”指的并不是汉人所说的消息卦。这很明显的例证,就是“消息”一语见丰卦的《彖传》:“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⑩,但丰卦却恰恰并不在汉人讲的十二个消息卦之中。丰卦《彖传》说的“消息”显然就是指其上文所讲的“日中则昃,月盈则虚,天地盈虚”说的,这种说法是对卦辞说的“勿忧,宜日中”的发挥。卦辞是告诉占问者,如欲有所为,当于中午行事。《彖传》的发挥虽讲到阴阳的消长变化,但却看不出与汉人说的十二消息卦有何联系。

魏晋学者用十二消息卦的阴阳消长来解说传本《周易》经传,但这与传本《周易》的卦序构成矛盾。惠栋于《易汉学》讲“十二消息”时说:“《易·系辞》曰:‘变通配四时。’仲翔曰:‘变通趋时,谓十二月消息也。泰、大壮、央配春,乾、姤、遁配夏,否、观、剥配秋,坤、复、临配冬,谓十二月消息相变通而周于四时也。’”又说:“干宝注乾六爻曰:‘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也。初九甲子(乾纳甲),天正之位,而乾元始也。阳在九二,十二月之时,自临来也。阳在九三,正月之时,自泰来也。阳气在四,二月之时,自大壮来也。阳在九五,三月之时,自夬来也。阳在上九,四月之时(四月于消息为乾)’。又注坤卦六爻曰:‘阴气在初,五月之时,自姤来也。阴气在二,六月之时,自遁来也。阴气在三,七月之时,自否来也。阴气在四,八月之时,自观来也。阴气在五,九月之时,自剥来也。阴在上六,十月之时也(十月于消息为坤)。’”(11)虞翻、干宝的这些说法是在用孟喜六日七分术的十二消息卦来解说《周易》经传,但这种解说实际是没有根据的。在传本《周易》经文和《序卦传》中,汉人所谓十二消息卦的排列次序是:乾()第一,坤()第二;泰()第十一,否()第十二;临()第十九,观()第二十;剥()第十三,复()第十四;遁()第三十三,大壮()第三十四;夬()第四十三,姤()第四十四。显然,这种排列的规则是始于乾坤,两卦相偶,其阴阳爻不对则反。这与汉易以十二消息卦之阴阳爻数递增递减互为消长为排列规则完全不同。正是因为二者卦序排列的规则不同造成了二者卦序的不同,正是因为二者卦序的不同才造成汉易卦气说的某卦为某月之卦总是与经文不合。

从《周易》卦爻辞和《系辞传》及《左传》所记春秋筮例来看,《周易》占筮用的并不是卦气的占法,所以《周易》经传中找不到运用卦气占法的迹象。惠栋于《易汉学·六十卦用事之月》中说:“《汉书·五行志》曰:‘定公元年十月,陨霜杀菽。’刘向以为,周十月,今八月也,于(惠栋注:一作消)卦为观,阴气未至君位而杀(惠栋注:剥则至君位矣),诛罚不由君出,在臣下之象也。”(12)这是一个刘向用卦气占法解说《春秋》所记灾异的例子。意思是说,按节气八月中秋分,正常的物候应是“蛰虫培户”,九月中霜降,“草木黄落”。卦气之十二月卦以否、观、剥配秋,观当秋八月,剥当秋九月,即观为八月君卦,剥为九月君卦。如此,定公元年八月(所谓周十月)节气本未至九月中霜降却出现了九月中霜降节气才应有的“陨霜杀菽”之征候,这说明作为八月当值用事的君卦观卦并没有起到主宰的作用。所以是“诛罚不由君出,在臣下之象也”。

惠栋《易汉学》引有《汉书·京房传》所记京氏的占例。“京房上封事曰:‘乃辛巳,蒙气复乘卦,太阳侵色。’张晏曰:‘晋卦、解卦也。太阳侵色,谓大壮也。’案大壮,辟卦也。乾九四用事,故云太阳。晋、解,杂卦也。皆主二月(晋,九卿也,解,三公也,皆杂卦。太阳侵色,杂卦干消息也)。”又曰:“‘辛酉以来,少阴倍力而乘消息。’孟康曰:‘房以消息卦为辟。辟,君也。消卦曰太阴(姤、遁、否、观、剥、坤),息卦曰太阳(复、临、泰、大壮、夬、乾)。其余少阴少阳,为臣下也。并力,杂卦气干消息也。’”(13)京房上书汉元帝,就是据“蒙气复乘卦,太阳侵色”、“少阴倍力而乘消息”来讲元帝受到周围重臣蒙蔽的。

由上述以卦气占筮的情形来看,是以风雨寒温是否应节和将天象与十二月卦之君卦臣卦联系起来取象而推占人事,似已不必布策行筮。从传本《周易》卦爻辞论断吉凶的根据和《系辞传》所述筮法来看,《周易》本是靠筮数运算所得卦爻之象来讲吉凶的。《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所记筮例中讲到“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之也”。(14)从这类的说法看,春秋的筮占也的确是用筮数来定卦象,用卦象来断吉凶的。也就是说,我们根据《周易》的卦爻辞和传本《易传》的内容及《左传》所记春秋筮例,可以确定《周易》的占筮所用的并不是汉易卦气那种以七十二候是否应节与天象所示十二月卦中的君臣关系来论断吉凶的方法。所以,当然不会画蛇添足,去讲什么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这些东西。这是我们在《周易》经传中找不到卦气占法存在迹象的真正原因。

三、古今学者以卦气方位解说《周易》经文之悖谬

马王堆帛书《衷》篇(初曾被称为《易之义》)有“‘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求贤也”的说法。有学者根据这种说法认为:坤卦卦辞是建立在八卦卦气说之上的,离开了《说卦传》等文献记载的八卦四季十二月相配的理论,坤卦卦辞将难以理解,这说明八卦卦气说的产生应在《周易》成书之前,实非创自京房(15)。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实际坤卦卦辞说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是不能用《说卦传》或汉易卦气说加以解释的。

以八卦方位去解说坤卦卦辞,其实并非什么新见解,而对这种解说的漏洞,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早有所见。他说:“旧以世传八卦方位言之。按,方位说有二:一则日者葬师所传,依附于‘帝出乎震’之文,东震,西兑,南离,北坎,东北艮,东南巽,西南坤,西北乾。若依此说,西南乃坤之位,非坤朋矣。东北艮位,艮为山,山者地之加厚者也,何云丧朋。则此说不立。其一邵康节所得于穆、李、陈抟,谓之先天者。坤位在北,何以丧朋?巽位西南,非坤朋也,何以云得?”(16)船山先生的意思是说:若以《说卦传》之八卦方位去解说坤辞说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则坤自身本就在西南,何必又说去西南寻朋。而居于东北的是艮,坤艮本是同类,山乃是地之加厚,应是坤之朋,怎么会坤往东北则丧朋。所以,用《说卦传》的八卦方位说解释坤辞是说不通的。而若据邵雍所传的所谓先天八卦方位来看,则坤位本在北方,怎么能说去北方是丧朋;巽位在西南,巽为风,并不是坤地的同类,怎么又反倒说去西南会得朋。案,以八卦方位说解释坤辞的漏洞,船山先生已言之凿凿,而今学者犹以此不通之说为创新之见,殊为可笑。

我说用所谓八卦卦气说解释坤辞是悖谬的,理由尚不止上面说到的这些。因汉易卦气方位说是以《说卦传》八卦方位为基础改造而成,故两者所言运行方向是一致的。《说卦传》所言运行起点在震东,依次为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汉易卦气的运行起点在坎北,而震东,而离南,而兑西,而复还坎北。也就是说,两者都是按顺时方向运行的。所谓顺时,是指它们都是与春夏秋冬相配的,是按四时之序运行的。如此,就意味坤卦卦辞说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一定不是指卦气运行说的,或者说一定不是指坤卦的运行说的。这是因为西南与东北的方向相反,所代表的季节亦相反,而季节是不能逆行的,即运行主体在《说卦传》的八卦四时方位图或汉易《六日七分图》上,无论其处于图中的任何位置,它只能按顺时的方向运行,没有选择作两种相反方向运行的可能。以卦气运行解说坤辞,说既可去西南,又可去东北,这就等于说季节可以逆行,所以我说这是悖谬可笑的。

那么,坤卦卦辞应作怎样的解释?我认为在古时学者的解说中朱熹的说法最简明恰当。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解说坤辞时说:“遇此卦者,其占为大吉。而利以顺健为正。如有所往,则先迷后得主。往西南则得朋,往东北则丧朋,大抵能安于正则吉也。”(17)朱熹说卦辞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是对占得此卦的占问者说的,即告诉占到此卦的人去西南会得朋,去东北会丧朋,这种解释肯定是对的。这由卦辞说的“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的说法即可得到内正。卦辞的主语说的就是君子,是人,而不是什么卦气。我们知道卦辞是指示占问者的,倘必以卦气解之,则不知示占问者以卦气运行方位又是何意?

说到这里,我想就学界将卦气概念泛滥化的问题重申一下我对卦气概念的理解。卦气一语始见汉人的著述。如《汉书·谷永传》说到“王者躬行道德”,则“卦气理效”,“失道妄行,则卦气悖乱”(18)。《易纬·稽览图》说到“甲子卦气起中孚”(19)。《新唐书》记僧一行语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20)这些说法都表明卦气这个概念是汉人提出来的。从僧一行所引孟喜易说之“坎震离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及《易纬·是类谋》“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气”之类的说法即卦气说的内容来看,所谓卦气之气,已不是模糊地讲阴阳二气,而是指与易卦相配的二十四节气之气。这就表明,卦气这个概念或者说卦气学只能产生于历法之二十四气确立之后。而就《夏小正》、《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和《淮南子·时则训》等相关古文献记载的情形来看,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家认为二十四气形成于秦汉之间的观点是可信的(21)。也就是说,先秦时期其实并不具备产生易卦与二十四气相配之学的条件。所以,有些学者所谓《周易》制作前八卦卦气说已经存在,甚至说卦气说早在先商已然存在的说法,实际都是随便说的,并没有什么切实根据。

结语

通过以上考述,我想指出的是:①东汉魏晋学者和清人惠栋以汉易四正卦说附会混同《说卦传》的八卦方位说是错误的。讲卦气或者说构建以历法与《周易》结合的占筮体系,本是汉易的重要特征,将这种学问说成是先秦《易传》甚至是《周易》本经中古已有之的东西,这就混淆了《周易》学术发展的历史。②康有为和顾颉刚以《说卦传》与汉易卦气图相合的误说为根据,指《说卦传》为汉人之作是不可信的。③《周易》本经和传本先秦《易传》中之所以找不到真正与汉易卦气说相合的内容,其根本原因是从如《左传》、《国语》等古文献的记载来看,先秦的《周易》占筮所用的本来就不是汉易卦气的那种占法。④汉易卦气学那种以风雨温寒和节气正不正为占的占算方法与以阴阳灾异为主要内容的学问,实际与《周易》经文已没有多大关系,本质上更近于汉人的《洪范》学。

注释:

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汉书艺文志辨伪上》,中华书局,1956年,第52页。

②顾颉刚:《论〈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古史辨》第三册,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27-40页。

③惠栋:《易汉学》,《丛书集成初编》0457,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第7页。

④《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4页。

⑤本文的《六日七分图》据1990年版上海书店出版社《清经解续编》,下北上南。《丛书集成初编》所列图式有误。

⑥惠栋:《易汉学》,第1页。

⑦李鼎祚:《周易集解》,郑万耕主编:《易学精华》上,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342页。

⑧惠栋:《易汉学》,第25页。

⑨以上汉唐学者说法见李鼎祚《周易集解》,郑万耕编《易学精华》上,第286页。

⑩《十三经注疏》,第67页。

(11)惠栋:《易汉学》,第9-10页。

(12)惠栋:《易汉学》第26页。

(13)惠栋:《易汉学》第12-13页。

(14)引自清毛奇龄《春秋占筮书》,凤凰出版社《清经解·清经解续编》(玖),第65-68页。

(15)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齐鲁书社,2001年,第26-41页。

(16)王夫之:《周易稗疏》,《船山遗书》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0页。

(17)郑万耕主编:《易学精华》(下)《周易折中》,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1878页。

(18)《汉书·谷永杜业传》,中华书局,1995年,第3466-3467页。

(19)林忠军:《易纬导读》,第141-145页。

(20)《新唐书》卷二十七上志,中华书局,1995年,第598-599页。

(21)参见梁韦弦《〈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及《〈周髀算经〉所记之节气》,《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5期。

标签:;  ;  ;  ;  ;  ;  ;  

汉代六经传与六七图_说卦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