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探索科学教学方法之我见论文_杨妮

有效探索科学教学方法之我见论文_杨妮

湖北省咸丰县曲江镇中小学 445603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面向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儿童阶段一定要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动手劲头足,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他们是一群可塑性极强的群体。那么作为一名科学课任课教师,我们必须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而探究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观念,增强课堂互动性

传统的科学教学一直沿袭“结论式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高分数的教学目标”的传统模式。而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亲密的伙伴,在科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应给予理解和尊重,要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应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要使学生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运用者、学习的探究者,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设问。比如说,这个问题你看怎样?你认为怎样做比较好?你说呢?用亲切而激励的语言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所发现。另外,教师的角色是多重性的,也可以成为引路人,也可以成为二传手。这就需要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同时,也应该创造良好的氛围、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促进探究活动进行,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同时还需要教师在背后帮助学生,成为学生的亲密伙伴。

二、贴近生活,增强课堂趣味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节受学生喜爱的科学课课堂必定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也应该是契合“生活—教学—生活”模式的。因此,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试图让科学课贴近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科学课课堂,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在科学课中达成和谐“导学”。因为学生本身就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也就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

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三、统筹规划,增强课堂科学性

备课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它是全部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上课的质量。精心备课、注重方法,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的过程。因此,备课十分重要,尤其是科学课的教学,更要认真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但由于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也并不是对教案原封不动地执行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备课阶段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的科学课学习有更广阔的智力背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有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那么教师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课堂的科学性。

总之,小学科学课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兴趣激发领者、科学实验的准备者、还是教学方法的创造者。

论文作者:杨妮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  ;  ;  ;  ;  ;  ;  ;  

有效探索科学教学方法之我见论文_杨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