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导学问题,优化数学学习论文_范炳军

借助导学问题,优化数学学习论文_范炳军

——例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导学问题”的设计

范炳军 浙江省缙云县城北小学 321400 

摘 要:“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从“知识取向”转向“素养取向”。“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基于此背景,本人对借助导学问题优化学生数学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设计“启思性”导学问题,引导“学前质疑”;设计“引导性”导学问题,推进“学中引探”;设计“关联性”导学问题,促进“学后提升”的策略与方法,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导学问题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要从以前的“知识取向”转到“素养取向”。G·波利亚说过:“如果数学课堂没有问题,就不算是真正的数学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有效的导学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将“问题”作为课堂的核心,将“合作”作为课堂的主线,将“点拨”作为课堂的路径,将不同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激活,将数学课堂打造成“问题导学”课堂,通过“导学问题”引导儿童亲身经历从“渔”获得“鱼”的过程,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创新潜能、合作意识等得到培养。

一、设计“启思性”导学问题,引导“学前质疑”

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数学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而“学前质疑”是学生进行自主化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启思性”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前质疑。

1.以问启思,引导“学前质疑”。教师要基于问题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让“学问课堂”变成“问学课堂”,基于核心问题来对儿童进行引导,让他们养成主动探究和学习的习惯。让儿童做到敢于问问题、学会问问题、善于问问题、乐意问问题,在“问”的帮助下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儿童有兴趣去问,并养成好问的好习惯,通过“问”来引发思考,来促进他们的学习,使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学前质疑的。师(导学问题):大家想不想学习和0相关的知识?想学习哪些相关的知识呢?生1:手机号上面包含的“0” 什么意思呢?生2:标尺上面包含的“0” 什么意思呢?生3:门牌号上面包含的“0” 什么意思呢?生4:温度计上面包含的“0” 什么意思呢?生5:邮政编码上面包含的“0” 什么意思呢?……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学习了和“0”相关的知识后,你们心里的谜底就解开了。

以上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基于自己的经验,从希望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进行的,所以他们提出的问题是真问题。真问题有着非常好的导学作用,可以让儿童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所以,教师要正确地面对儿童的问题,不要打断他们,不要呵斥他们,不要敷衍他们,不要指责他们,要通过“引”和“导”来让问题发挥出最大作用,让儿童的“数学之问”不仅限于“语言”层面,而是要扩展到“方法”、“思想”层面。

2.以问引思,引导学前质疑。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从而使他们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好的质疑是基于儿童的原有认知的,儿童基于自己的认知角度产生的批判性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儿童的认知得到开拓,让学生以发散性的思维去思考和提问,要通过以问引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前质疑。

例如,在对“奇数和偶数”这一部分内容展开教学时,一位教师将0~10的数字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基于口令来进行站队。其中,2、4、6、7、10这些数字代表的学生需要站在第一排。师(导学问题):在上面5个数字里面,大家觉得哪一个数字非常特殊?为什么?这是个开放性非常强的导学问题,因为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所以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发现。生1:10这个数字特殊,因为它是个两位数。生2:7这个数字特殊。生3(质疑):“说7特殊的原因是什么呢?”基于质疑,学生之间进行了讨论和思考,然后发现2、4、6、10均能够被2整除,但是7却不可以。这个时候,教师让学生进行思考:“偶数什么性质?奇数什么性质?”学生总结道:“偶数可以被2整除;而奇数则不可以。”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里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进行提问。学生之间的认知不同,导致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从而有了不同的质疑,通过质疑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引导性”导学问题,推进“学中引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探究是一种高效化的学习方式,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比较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引导性”导学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推进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进程。

1.以问引探,推进正向迁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是要基于旧知识来进行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对学生的旧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还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研究,将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然后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正向迁移。

例如,在对《有余数的除法》这一部分内容展开教学时,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单纯地去记忆,这样的教学效率非常低下。首先,学生已经熟悉了除数,但是不太熟悉余数,如果教师刚开始就让学生对比除数和余数,就会出现负迁移的情况;其次,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没有对旧知识进行回顾的时间,无法将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无法理解新知识。所以,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通过问题导学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新知识。教师可以先将一个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2÷3”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他们操作:“大家可不可以利用小棒来对这一除法算式进行表示呢?”学生马上开始了动手操作,并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还自己成功地进行了除法竖式计算。紧接着,教师再添加一根小棒,让学生把这里的13根小棒均分为4份。学生对这个问题再进行除法竖式计算,并对两次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学生通过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学习了“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新知识。

2.以问促探,推进互动对话。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之间进行自主合作和对话探究。教师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适当地对学生探究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要关注弱势群体,对他们进行指导,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进行有效地学习。在“问题导学”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问题的发现者、建构者、合作者、分享者、探究者。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一课时,一位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大猴子共有桃子13个,小猴子从大猴子那里拿走了9个,大猴子还剩下几个桃子?有的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认知将答案直接说了出来,教师对他表示了赞扬,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和展示。师(导学问题):刚才有的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那么,你们能不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出答案的呢?基于此,学生之间展开了思考和讨论。生1:我们用了“先后减”方法,先用13减3,之后再减6,这样总共减了9个,这样就算出结果是4。师:其他同学是怎么计算的呢?生2:我是把13分为了3和10,用10减9,得出的结果是1,然后用1加3,得出了结果是4。(生鼓掌)生3:我用了“做减法想加法”方法,9+4等于13,因此13减9,得出的结果是4。(生鼓掌)……然后教师让学生对不同的算法进行比较,有些学生觉得第三种算法相对较快,不过需要熟悉的记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还有些学生觉得第二种算法比较好,即先用10减去9,然后再加上余下的3。还有些学生觉得第一种算法比较好,原因是13减3得到的是整数……不同的学生原有认知不同,他们基于不同的经验和认知指出了不同的看法。虽然学生没学过“破十法”“平十法”,但他们经过思考和交流将这些算法创造了出来。

“问题导学”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引导和学习的课堂,这样让课堂变得更加和谐,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儿童在“问题导学”的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儿童之间相互合作学习,让他们深入地学习数学课堂知识。

三、设计“关联性”导学问题,促进“学后提升”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探究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基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学情为学生设计“关联性”导学问题,以此促进学生的学后提升。

1.以问促“联”,关联新旧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对问题进行设计,并将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学后为学生设计串联性问题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关联。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乘法”的概念有了深入的认识以后,给他们呈现了“9+9+9+5+9”这一算式。师(导学问题):同学们,如果让你们计算这个算式的答案是多少,你还会一个一个地加吗?生1:可以先算4个9是多少,然后加上5。生2:关键是要知道9的个数,里面9的个数是4个,可以变成9×4,得出结果后再加5,这样就可以得到答案了。师: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生3:可以把5看成9,然后得到9的个数是5,计算后再减去4,这样一来则变成了9×5-4。

以上案例中,教师基于“9+9+9+5+9”这一算式设计了串联性问题,就让学生基于旧的认知进行了转化,找出了简单的运算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加法”、“减法”、“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关联,从而促成了数学学习的高效化。

2.以问拓展,延展学习空间。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和不断提升的过程,他们在学习时要将认识平衡打破,这样才能有效地延展学习空间。导学问题是课堂里面的“一根线”,引导着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怎样才能让学生持续地学习新知识呢?教师要善于通过拓展性问题来延展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

例如,在教学二年下册的《统计》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学后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样他们便完成了数据的搜集和方法的整理,然后基于此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讨论统计的需求。师(导学问题):同学们,学了“统计”的相关知识以后,你们现在最想统计什么?生1:我想统计大家喜欢吃的水果,然后决定需要多买哪些水果?生2:我想统计我校近视学生的个数,为他们提供建议。生3:我想统计我们班有蛀牙学生的人数。……

以上案例中,教师把学习任务和问题联系到了一块,像一条线一样将数学课堂教学串联了起来,并且有效地拓展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空间,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的开始之源和结束都是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导学问题能把学生和教师串联起来,能让学生展开更好地学习,并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景国 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赤子,2017,(02)。

[2]周宝贵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导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

论文作者:范炳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  ;  ;  ;  ;  ;  ;  ;  

借助导学问题,优化数学学习论文_范炳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