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泽威[1]2003年在《大豆中主要抗原物质对犊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饲养试验、消化试验、木糖吸收试验和犊牛血清中大豆抗原特异性抗体IgG滴度的测定,对大豆抗原对初生犊牛的抗营养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选取12头初生荷斯坦公犊牛,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头。分别饲喂含生大豆粉、熟大豆粉的人工代乳日粮或全乳日粮。试验分叁个阶段,0~3日龄叁组犊牛均饲喂初乳;4~10日龄A、B两组分别添加16.4%的生、熟大豆粉(以干物质为基础);11~42日龄A、B两组分别添加24.6%的生、熟大豆粉(以干物质为基础)以替代乳蛋白,C组4~42日龄全部饲喂全乳。试验期内,犊牛1日龄时,在未饲喂初乳前颈静脉采血5ml,第3、7、10、14、18、22、26、30、34、38、42日龄分别在早饲前采血5ml,并分离出血清以测定血清中大豆抗原特异性抗体的滴度;每周早饲前空腹称重,以计算犊牛的增重,并根据体重调节日粮的饲喂量;28~34日龄进行收粪,参照杨胜(1993)外源指示剂法测定日粮中粗蛋白、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38日龄给每组犊牛灌服木糖,进行木糖吸收试验,试验期间在0h、1h、2h、3h、4h、5h,分别对犊牛进行颈静脉采血,并分离出血清,以测定血清中木糖浓度。 试验结果表明,饲喂含大豆饲粮的A、B两组犊牛消化不良,在10日龄两组犊牛全部开始腹泻,饲喂生大豆饲粮的A组腹泻程度更加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并且在20日龄左右可在A组犊牛的粪便中清晰地看到脱落的肠黏膜,而此时C组犊牛却没有腹泻的发生。 A、B两组犊牛对粗蛋白质、粗脂肪的消化率极显着地低于C组犊牛(P<0.01)。A组犊牛的消化率又显着低于B组犊牛(P<0.01)。增重情况与消化率基本一致,A组犊牛显着低于B组犊牛(P<0.01),而B组又显着低于C组(P<0.01)。同时不同营养物质消化率降低的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其中日粮蛋白质消化率降低的幅度要显着大于脂肪消化率。 对于试验犊牛血清中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以及过柱后相邻峰值馏分的特异性抗体IgG的检测结果表明,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另外两个馏分7S二峰、11S二峰均能引起犊牛发生过敏反应,导致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滴度的升高,A、B两组犊牛血清内抗体滴度极显着地高于C组犊牛吉林农业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大豆中主要抗原物质对犊牛的影晌 (P<0.0l)。随着日龄的增长和日根杭原摄入量的增加,犊牛血清内杭体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直到42日龄仍没有下降. 但四种抗原对犊牛的致敏性存在着差异,生大豆与熟大豆中7s第二峰的致敏性均高于其他叁种抗原;生大豆中7S一峰(日一伴大豆球蛋白)在30日龄前致敏性高于115组分,而30日龄后低于ns组分;熟大豆粉中7S一峰的致敏性在26日龄前高于ns组分,26日龄后低于ns一峰(大豆球蛋白),但高于ns二峰。 木糖吸收试验结果表明,A组犊牛血清中的木糖浓度要显着的低于B组和c组犊牛(P<0 .01),同时B组犊牛血清木糖浓度也显着的低于c组犊牛(p<。.01).由此,可以看出A、B、c叁组犊牛的小肠吸收能力是依次递减的,A组显着低于B组,B组显着低于c组(P<0.01)。 比较A、B两组犊牛血清同种杭原所产生杭体水平的差异,可以发现120℃,7 .sm加的蒸汽热处理可使7S二峰和115二峰显着灭活,7S一峰(p一伴大豆球蛋白)部分失活,对115一峰(大豆球蛋白)基本没有灭活作用。 通过对犊牛血清中大豆特井性抗体滴度与犊牛血清中木糖浓度、日根养分消化率和增重效果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饲喂大豆蛋白后,大豆中的主要抗原物质可以引起犊牛发生过敏反应,表现在血清中抗体IgG水平升高,和犊牛肠道的免疚损伤。大豆抗原导致的过敏反应体现在犊牛生产性能上即表现为犊牛对日粮中的营养物质消化率降低,增重下降。而木糖吸收试验又从肠道吸收能力的差异上进一步证实了犊牛肠道对大豆杭原的过敏反应对肠道造成了免疫损伤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李影球[2]2005年在《犊牛代乳料中用大豆蛋白替代部分乳蛋白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为减少培育犊牛的喂乳量,降低饲养成本和又不影响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于2004年5月~2005年5月于广西农垦金光乳业有限公司奶牛场选择18头出生日期、初生体重相近的澳洲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试验A组、试验B组和对照C组,每组六头犊牛。1~7d叁组犊牛喂以初乳,7d后,A组饲喂以去皮豆粕为蛋白源的代乳料,B组饲喂以全脂大豆为蛋白源的代乳料,C组饲喂以牛乳。从体重体尺、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血液生化参数、内脏器官的发育、瘤胃VFA和NH_3—N的变化、健康状况、经济效益七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 1 体重体尺:大豆蛋白对早期犊牛的体重体尺造成了一定影响。试验全期各组犊牛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差异均不显着(P>0.05)。到365d,A、B组犊牛的体重均已超过C组,A、B、C叁组犊牛的胸围分别为157.00、155.33、154.67cm,管围、体高、体斜长基本一致。 2 小肠绒毛形状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大豆蛋白引起36d前犊牛小肠发生过敏反应,A、B组犊牛的小肠绒毛萎缩变短变形,导致犊牛对日粮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降低。36d A、B组犊牛的小肠绒毛高度分别为C组的46.31%和56.66%,相应地,A、B犊牛的CP表观消化率(53.75%、54.95%)显着低于C组(89.07%)(P<0.05),N沉积率(52.67%、54.16%)也显着低于C组(88.22%)(P<0.05),96d时A组、B组的小肠绒毛高度分别为C组的107.17%和94.91%,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豆蛋白对小肠绒毛的不良刺激已基本消失。 3 血液生化参数:大豆蛋白36d前对犊牛的肝脏可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A、B组犊牛的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高于C组,B组犊牛的ALP(173U/L)显着高于C组(63U/L)(P<0.05)。 4 复胃的发育:0~96d,A、B、C各组犊牛对青粗饲料的采食量分别为811.16kg、743.27kg、688.04kg,相应地,96dA组和B组犊牛的瘤胃+网胃容积大于C组(P>0.05),
孙泽威, 秦贵信, 娄玉杰[3]2005年在《大豆抗原及其对仔猪和犊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大豆及其制品中含有一些可以引起幼龄动物胃肠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这些抗原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可造成动物肠道损伤,进而导致肠道吸收障碍,生长发育受阻。本文对大豆抗原的种类、生物学特性、不同大豆制品中的可溶性抗原及大豆抗原对仔猪和犊牛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赵元, 秦贵信, 张晓东, 孙泽威, 鲍男[4]2007年在《大豆蛋白中抗原物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自发现大豆蛋白中抗原物质可引起幼龄动物发生过敏以来,大豆抗原的研究受到广大学者所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的存在影响了大豆的营养价值,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利用。本文综述了大豆抗原分离提纯与有效加工灭活的方法,以及大豆抗原在仔猪、犊牛和鼠体内抗营养作用及消化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完善其致敏机理提供科学参考。
谭振[5]2014年在《胃肠消化对糖基化大豆抗原蛋白免疫原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大豆以其优质的营养和功能特性,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与饲料行业。但是大豆中的抗原蛋白可引起婴儿、仔猪、犊牛等幼龄动物过敏,被认为是主要的食物过敏原。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是致敏性最强的大豆抗原蛋白,占大豆籽实总蛋白的65%~80%,也是大豆中主要的抗原蛋白。本研究是利用糖基化方法降低大豆抗原蛋白的免疫原性,并通过体外酶解和体内消化分析其免疫反应活性的变化情况。首先,将果寡糖分别与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混合,在温度65℃,相对湿度75%,蛋白与糖摩尔质量比为1:14条件下反应60小时,对得到的反应产物进行免疫反应活性的检测。然后,将两种抗原蛋白及其糖基化产物分别在不同的酶与底物比(1:20,1:10,1:1,10:1)和水解时间(0.5,1,15,30,60min)条件下进行体外酶解反应。最后,将两种抗原蛋白及其糖基化产物分别以4%的比例添加到断奶仔猪日粮当中,检测仔猪的生长性能和消化道食糜的免疫反应活性。结果表明,随糖基化反应时间的推移,反应产物的免疫反应活性逐渐消失,在60小时时达到75%左右。酶解试验表明未经过糖基化的大豆抗原蛋白免疫原性残留率远高于糖基化之后产物,胃蛋白酶与胰蛋白酶对两种糖基化抗原蛋白的酶解能力不同。体内消化试验中,四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活性的消失率与体外酶解呈相同趋势。只是糖基化抗原蛋白在断奶仔猪的日增重方面稍微优于未进行糖基化形式。这些结果表明胃肠的消化并没有使已经进行糖基化的大豆抗原蛋白免疫反应活性恢复,低致敏性的糖基化大豆抗原蛋白具有在仔猪生产中一定的应用前景。
李影球, 邹隆树, 夏中生, 方运雄, 包付银[6]2007年在《饲喂大豆类代乳料对犊牛生长发育和日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饲喂含常规大豆蛋白代乳料对犊牛生长增重、小肠发育和日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B组日粮的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氮沉积率明显低于C组,其中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和氮沉积率差异显着(P<0.05);A、B组犊牛小肠发育不良,小肠绒毛高度差异极显着(P<0.01),平均日增重仅为C组的48.28%和70.96%,说明去皮豆粕和全脂大豆不宜作为36日龄前的犊牛代乳料的蛋白质来源。
宋青龙, 袁翔, 张海燕, 谯仕彦[7]2017年在《大豆球蛋白的抗营养作用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大豆球蛋白是热稳定性最强的抗原蛋白之一,同时也是大豆引起动物过敏反应和腹泻的主要成分。本文重点阐述了大豆球蛋白对仔猪、犊牛和鱼等动物的抗营养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并对检测大豆及其副产品中大豆球蛋白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着重介绍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为大豆及其副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王珍君[8]2007年在《13~16日龄滩羊羔羊对6种常用饲料原料消化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将18只4日龄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滩羊公羔随机分为A、B、C、D、E、F 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处理A,对照组,饲喂牛奶粉;B、C、D、E、F各处理组饲喂试验日粮:处理B,玉米蛋白粉;处理C,膨化大豆粉;处理D,46.3%玉米蛋白粉+53.7%乳清粉;处理E,46%玉米蛋白粉+54%玉米粉;处理F,90.91%玉米蛋白粉+9.09%豆油(豆油中添加5.0%的大豆卵磷脂作为乳化剂)。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依据营养的可加性原理分析测定13~16日龄滩羊羔羊对牛奶粉、膨化大豆粉、玉米蛋白粉、乳清粉、玉米粉、豆油6种饲料原料中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及钙、磷、总能等营养素的表观消化率,其中,牛奶粉、玉米蛋白粉及膨化大豆粉进行一次消化试验,而乳清粉、玉米粉及豆油进行两次消化试验。试验从羔羊4日龄开始,至16日龄结束,共13天,其中4~12日龄为预饲期,13~16日龄为正试期。试验结果表明:1. 13~16日龄试验羔羊对牛奶粉和乳清粉中各养分均具有很高的消化率,其中干物质、有机物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90.00%、90.57%、96.71%和97.31%、98.35%、96.04%,稍高于玉米蛋白粉(p﹥0.05),明显高于膨化大豆粉、玉米粉和豆油(p<0.05)。从饲料的适口性、营养性和可消化性叁方面综合分析,牛奶粉和乳清粉无疑仍然是目前配制羔羊代乳料和早期补饲料的首选饲料原料。2.试验羔羊对植物性蛋白原料——玉米蛋白粉和膨化大豆粉中各养分也具有较高的消化率,其中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9.54%、90.01%、92.99%、89.83%和77.90%、78.53%、81.80%、77.49%,玉米蛋白粉均高于膨化大豆粉。仅从其营养的消化性分析,玉米蛋白粉和膨化大豆粉均可作为植物性蛋白源部分或全部替代乳源蛋白配制羔羊代乳料和早期补饲料;同时,玉米蛋白粉和膨化大豆粉较牛奶粉和乳清粉更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且以玉米蛋白粉的优势更为明显。3.试验羔羊对玉米粉中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5.88%、86.39%、38.37%、86.13%;对豆油干物质、有机物、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0.87%、85.90%、92.57%、85.15%。上述结果表明,玉米粉可以作为羔羊代乳料和早期补饲料配制的主要能量原料,豆油可以作为脂肪物质添加,以进一步提高代乳料和早期补饲料的脂肪水平和能量水平,降低羔羊的腹泻率。4.通过模拟计算的分析方法可知,通过两次消化试验测定原料某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准确性远远不如一次消化试验的测定结果,两次消化试验所产生的系统误差可直接影响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尽可能地选用进行一次消化试验的试验设计方案,在条件限制而不得不采用两次消化试验的设计方案时,应尽可能地提高被测原料所提供的该养分占混合饲料中该养分的比例,以保证测定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吴莉芳[9]2008年在《大豆蛋白源对不同食性鱼类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鲤鱼、埃及胡子鲇、草鱼为试验对象,在相同饲养环境条件下,利用去皮豆粕和分离提纯的大豆抗原蛋白分别进行了两个饲养试验。试验Ⅰ:以健康的鲤鱼(体重50.13±0.41g)、埃及胡子鲇(体重22.40±0.30g)、草鱼(体重50.63±0.43g)为试验对象,在叁种鱼类幼鱼的饲料中以去皮豆粕分别替代0%、15%、30%、45%、60%的鱼粉蛋白,配制5个等蛋白(鲤鱼36%、埃及胡子鲇40%、草鱼30%)等能(鲤鱼15.2KJ/g、埃及胡子鲇15.8KJ/g、草鱼15.6KJ/g)的半精制饲料。研究去皮豆粕对不同食性鱼类的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肌肉质量和健康状况、消化性能(消化酶活力、肠道组织)的影响。并寻求大豆蛋白在不同食性鱼类饲料中的适宜替代量。结果表明:1对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在鲤鱼饲料中,当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15%、30%、45%时,其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R)、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沉积率(PPV)高于对照组或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都显着高于60%组(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鲤鱼饲料中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量为45%。在埃及胡子鲇的饲料中,15%、30%、45%组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逐渐增加,但都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可是都显着高于60%组(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埃及胡子鲇饲料中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量为45%。在草鱼的饲料中,各组之间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着(P>0.05);随着大豆蛋白替代水平的增加,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逐渐增加,60%组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开始下降,但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草鱼饲料中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量为60%。可见,叁种鱼类中草鱼对大豆蛋白利用效果最好。此外,不同鱼种对大豆蛋白的利用差异显着(P<0.05),鱼种与饲料的互作效应对鱼类生长及饲料利用影响显着(P<0.05)。2对肌肉质量和健康状况的影响饲料中大豆蛋白对不同食性鱼类肌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含量有显着影响,对灰分和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着。随着大豆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不同食性鱼类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鲤鱼60%组粗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埃及胡子鲇和草鱼粗蛋白含量极显着下降(P<0.01);鲤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60%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埃及胡子鲇和草鱼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叁种鱼类肌肉中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鲤鱼45%、60%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埃及胡子鲇、草鱼60%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随着大豆蛋白替代水平的增加,鲤鱼和草鱼各组之间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着(P>0.05);埃及胡子鲇的氨基酸总量、风味氨基酸总量均呈上升趋势,45%、60%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必需氨基酸呈上升趋势,45%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60%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此外,肌肉主要营养成分鱼种之间差异显着(P<0.05),鲤鱼和埃及胡子鲇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草鱼(P<0.05)。叁种鱼类之间粗脂肪含量差异显着(P<0.05),鲤鱼最高,草鱼最低。埃及胡子鲇氨基酸含量较高;鱼种与饲料互作效应对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有显着的影响(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从鱼类血液的主要生化指标来看,在不同食性鱼类的人工配合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大豆蛋白对鱼类健康无不良影响。不同食性鱼类血液主要生化指标差异显着(P<0.05),鱼种与饲料互作对血液中甘油叁酯和谷草转氨酶有显着影响(P<0.05)。3对消化性能的影响(消化酶活力)随着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比例的增加,鲤鱼的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活力逐渐降低,当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45%时,鲤鱼的后肠和肝胰脏蛋白酶活力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后肠淀粉酶活力60%组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大豆蛋白对鲤鱼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脂肪酶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随着大豆蛋白替代鱼粉比例的增加,埃及胡子鲇胃、肝胰脏、肠道蛋白酶活力逐渐降低,埃及胡子鲇胃大豆蛋白组都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肠和肝胰脏30%、45%、60%组都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埃及胡子鲇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各组之间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后肠45%和60%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大豆蛋白对埃及胡子鲇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脂肪酶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随着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增加,草鱼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活力逐渐降低,60%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草鱼肝胰脏淀粉酶活力15%、30%、45%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60%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中肠45%和60%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前肠和后肠大豆蛋白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而大豆蛋白对草鱼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脂肪酶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此外,从鱼种与饲料的互作效应来看,大豆蛋白对不同种鱼类的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蛋白酶活力、淀粉酶活力影响显着(P<0.05),对脂肪酶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鱼种与饲料的互作对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蛋白酶活力和中肠、后肠淀粉酶活力影响显着(P<0.05),对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脂肪酶影响不显着(P>0.05)。4对消化性能的影响(肠道组织)当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45%、60%时,鲤鱼前肠皱襞高度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肠皱襞高度45%、60%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后肠皱襞高度60%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埃及胡子鲇前肠和后肠皱襞高度30%、45%、60%组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肠皱襞高度60%组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草鱼前肠、后肠皱襞高度60%组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肠60%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鲤鱼45%组前肠、60%组后肠,埃及胡子鲇30%组前肠和后肠,草鱼60%组前肠和后肠肠道结构组织完整性被破坏,部分肠绒毛脱落,部分上皮细胞与固有层分离,固有层结缔组织疏松,固有层变宽。在本试验条件下,鲤鱼、埃及胡子鲇、草鱼之间肠重、肠长、肠体指数、肠长指数、前肠、中肠、后肠皱襞高度差异显着(P<0.05),鱼种与饲料互作效应对肠重、前肠、中肠、后肠皱襞高度影响显着(P<0.05)。试验Ⅱ:以健康的鲤鱼(体重31.34±0.29g)、埃及胡子鲇(体重15.14±0.05g)、草鱼(体重50.66±0.26g)为试验对象,以鱼粉和大豆抗原蛋白为蛋白源,每种鱼分别配制3个等蛋白(鲤鱼36%、埃及胡子鲇40%、草鱼30%)等能(鲤鱼15.2KJ/g、埃及胡子鲇15.8KJ/g、草鱼16.0KJ/g)的半精制饲料。其中β-伴大豆球蛋白添加量40mg/g,大豆球蛋白添加量60mg/g,研究大豆抗原蛋白对不同食性鱼类的生长及饲料利用、肌肉质量、消化性能(肠道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鲤鱼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低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埃及胡子鲇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显着下降(P<0.05),蛋白质沉积率极显着下降(P<0.01);草鱼β-伴大豆球蛋白组和大豆球蛋白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极显着下降(P<0.01)。另外,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食性鱼类生长及饲料利用方面,鱼种之间差异显着(P<0.05);鱼种与饲料的互作效应对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影响显着(P<0.05),对特定生长率影响不显着(P>0.05)。2对肌肉质量的影响大豆抗原蛋白对不同食性鱼类肌肉中一般营养成分有显着影响,对肌肉中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着。鲤鱼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组粗蛋白含量下降,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粗脂肪和灰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β-伴大豆球蛋白组的水分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大豆球蛋白组的水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组组氨基酸总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埃及胡子鲇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组粗蛋白含量极显着下降(P<0.01),粗脂肪和灰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β-伴大豆球蛋白水分含量极显着增加(P<0.01),大豆球蛋白组水分含量极显着下降(P<0.01)。草鱼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组粗蛋白含量极显着下降(P<0.01),水分、粗脂肪和灰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鱼种之间肌肉一般营养成分差异显着(P<0.05),鱼种与饲料互作对肌肉中水分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显着(P<0.05)。氨基酸总量鱼种之间差异显着(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鱼种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鱼种与饲料互作效应对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影响不显着(P>0.05)。3对消化性能的影响(肠道组织)鲤鱼和埃及胡子鲇中肠和后肠肠道皱襞高度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组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前肠肠道皱襞高度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草鱼前肠、中肠、后肠皱襞高度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组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组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被破坏,部分肠道绒毛脱落,部分上皮细胞与固有层分离,固有层变宽。从鱼种与饲料互作效应来看,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种鱼类之间肠重、肠长、肠体指数、肠长指数、前肠、中肠、后肠皱襞高度差异显着(P<0.05)。鱼种与饲料互作效应对前肠、中肠、后肠皱襞高度和肠长影响显着(P<0.05)。
王锦欣[10]2014年在《β-Conglycinin的体外消化及酶解产物免疫原性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是大豆中最主要的抗营养因子之一,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豆制品在饲料中的应用。本试验旨在研究经过胃蛋白酶、黑曲霉酸性蛋白酶和枯草杆菌蛋白酶处理之后β-Conglycinin的水解度、分子量分布、分子结构和免疫原性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开发低致敏性大豆产品提供理论基础。结合等电点和硫酸铵分段盐析的方法粗提β-Conglycinin,通过琼脂糖凝胶(SephroseCL-6B)层析体系、纯化β-Conglycinin,制备的β-Conglycinin样品纯度>90%。采用体外模拟消化的方法,利用胃蛋白酶、黑曲霉酸性蛋白酶和枯草杆菌蛋白酶对分离纯化的β-Conglycinin进行消化。按照酶与底物比(E/S)为1:50的比例混合,然后水浴(37℃,100rpm)消化,反应时间分别为0.5、1、15、30、60和120min。制备出可满足后续试验所需的酶解产物。SDS-PAGE结果显示:在酶与底物1:50条件下,胃蛋白酶和黑曲霉酸性蛋白酶单酶消化β-Conglycinin,α亚基对酶的敏感性较强,其次是α′亚基,而β亚基则有较强的稳定性,即使黑曲霉酸性蛋白酶与胃蛋白酶连续酶解β-Conglycinin,120min后,其β亚基仍表现出很强的抗消化性。β-Conglycinin经过枯草杆菌蛋白酶酶解后,其α′、α和β亚基均显着降解,α′亚基最先被降解,其次是α和β亚基。而β-Conglycinin经过枯草杆菌蛋白酶与胃蛋白酶连续酶解后,其α′、α和β亚基进一步降解,含量均明显减少,但仍不能完全去除。水解度结果显示:利用TNBS法测蛋白水解度,不同蛋白酶以及不同水解方式蛋白水解度不同,总体的水解度大小为:枯草杆菌蛋白酶+胃蛋白酶(12.96%)>枯草杆菌蛋白酶(9.83%)>黑曲霉酸性蛋白酶+胃蛋白酶(8.61%)>胃蛋白酶(7.64%)>黑曲霉酸性蛋白酶(7.04%)。FT-IR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不同蛋白酶酶解β-Conglycinin,其二级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酶解后的蛋白酰胺Ⅰ带总体呈下降趋势,二级结构中刚性结构减少和柔性结构增加。β-Conglycinin经胃蛋白酶消化后,其α螺旋和β折叠分别减少了7.63%和1.87%,β转角和无规卷曲分别增加了2.78%和8.24%。经黑曲霉酸性蛋白酶酶解后,其α螺旋和β转角分别减少了4.31%和7.20%,β折叠和无规卷曲分别增加了6.23%和3.84。经枯草杆菌蛋白酶酶解后,其α螺旋和β折叠分别减少了10.04%和5.17%,β转角和无规卷曲分别增加了3.70%和20.97%。竞争性ELISA结果表明:β-Conglycinin经胃蛋白酶消化120min后,其免疫原性去除率为51.50%,略高于外源酶的黑曲霉酸性蛋白酶(47.03%),在黑曲霉酸性蛋白酶与胃蛋白酶连续酶解作用下,也仅去除了55.84%。枯草杆菌蛋白酶对β-Conglycinin的免疫原性去除效果显着(70.19%),枯草杆菌蛋白酶与胃蛋白酶连续水解β-Conglycinin120min后,其免疫原性去除率达79.84%。综上可知黑曲霉酸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处理后的β-Conglycinin的β亚基依然表现出较强的完整性和免疫原性,而经过枯草杆菌蛋白酶处理后的β-Conglycinin,不仅能有效降解а′、а和β叁个亚基,其免疫原性也能有效去除。
参考文献:
[1]. 大豆中主要抗原物质对犊牛的影响[D]. 孙泽威. 吉林农业大学. 2003
[2]. 犊牛代乳料中用大豆蛋白替代部分乳蛋白的试验研究[D]. 李影球. 广西大学. 2005
[3]. 大豆抗原及其对仔猪和犊牛的影响[J]. 孙泽威, 秦贵信, 娄玉杰. 动物营养学报. 2005
[4]. 大豆蛋白中抗原物质的研究进展[J]. 赵元, 秦贵信, 张晓东, 孙泽威, 鲍男. 大豆科学. 2007
[5]. 胃肠消化对糖基化大豆抗原蛋白免疫原性的影响[D]. 谭振. 吉林农业大学. 2014
[6]. 饲喂大豆类代乳料对犊牛生长发育和日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J]. 李影球, 邹隆树, 夏中生, 方运雄, 包付银.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7
[7]. 大豆球蛋白的抗营养作用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宋青龙, 袁翔, 张海燕, 谯仕彦.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8]. 13~16日龄滩羊羔羊对6种常用饲料原料消化性的研究[D]. 王珍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9]. 大豆蛋白源对不同食性鱼类的影响[D]. 吴莉芳. 吉林农业大学. 2008
[10]. β-Conglycinin的体外消化及酶解产物免疫原性变化的研究[D]. 王锦欣. 吉林农业大学. 2014
标签:畜牧与动物医学论文; 大豆蛋白论文; 对照组论文; 蛋白质结构论文; 大豆论文; 抗原抗体反应论文; 犊牛论文; 大豆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