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材水分与质量的关系论文_蔺继海

浅谈中药材水分与质量的关系论文_蔺继海

蔺继海(甘肃省武威市中医医院 733000)

【摘要】从中药材与虫害、霉变、走味、变色等变异现象方面说明中药材的水分含量与其质量有密切关系。水分过高,中药材就会发生虫蛀、霉变、软化、潮解等;反之若水分过低,又会发生风化、走味、干裂、脆化等现象。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需采取相应的贮存与养护措施。

【关键词】中药材;水分;质量;贮存;养护【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486-01

中药材的品种繁多,属性复杂,主要来源是植物、动物、矿物,其中以植物类的药材最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其本身性质的关系,都含有一定的水分,而含水量又因其组成成分和内部结构不同各有差异。中药材含水量的多少,是储存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在库中药材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对质量变化起主导作用。本文从虫害、霉变、走味、变色、风化等方面谈谈水分与药材质量的关系以及相应的贮存与养护措施,以引起中药材生产、经营、储存等人员的重视。

一、水分与虫害的关系。

中药材在采收、加工、运输、储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收到虫害的侵袭和污染。在一般性害虫中,生长繁殖需要温度、水分、空气和养料,如果其它条件适宜,而没有害虫生长所需的水分,则害虫也不宜生存或抑制其生长繁殖。据实验,如气温在25℃以上的枸杞子易发生虫害,而同样的温度,含水量在15%以内时,却不易生虫。在气温20℃,含水量在25%的当归,发生虫害较重,而同样的温度,含水量在15%以下,没有虫害发生。因此,如果把药材的含水量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就能抑制生虫或减少虫害的发生。通常药材的含水量应控制在15%以下,对杏仁、桃仁、苏子等籽实类药材则应控制在10%以内。

二、水分与霉变的关系。

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空气和土壤中。霉菌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如果服用了大量发霉的中药,霉菌就会在人体内寄生,引发各种顽固的且无特效药可以治疗的疾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霉菌生长的条件是所附着的药材中有其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水是一切微生物躯体中不可缺少的组织成分,水在微生物细胞中含量很大。其中霉菌躯体中细胞含水量为70—80%,霉菌的细胞所进行的新陈代谢,主要是在水的作用下,依靠霉菌分泌在其细胞壁外的酶,将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等变成低分子的能溶解于水的化合物,再吸收到细胞中的。

水分越高,则霉菌新陈代谢的作用越强,其生长繁殖也越快。据实验,在30℃的恒温下,相对湿度69%,含水量13.6%时的麦冬没有霉变;而相对湿度75%,还水量在17.9%,13 天开始初霉,相对湿度81%,含水量20%,9 天开始霉变。可见,水分是药材霉变的决定因素。

三、水分与走味的关系。

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不同的药材所含的成分不同,其气味也异。这些成分中有些具有水溶性,当空气中温湿度变化时,这些成分就会挥发和稀释,气味也随之发生变化,药材质量受到影响。

四、水分与变色的关系。

一些药材的变色与水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冬虫夏草受潮后会化苗,即虫体化成空壳,失去了光泽而呈现土黄色或灰黑色;丹皮具粉性,吸湿后易发热,期断面即变成红色,黄芩遇潮后在酶的作用下,将黄芩苷水解成黄芩素,颜色变为绿色。实践证明,含水量高的药材较含水量少的药材变色快。药材变质量发生了变化。

五.水分与风化的关系。

某些中药材的成分中含有一定量的结晶水,在干燥空气中,失去这一部分结晶水分时,其质量也发生了变化。如不规则形状的原皮硝,风化后变成粉末状的风化硝,棱柱状和长方形结晶体的皮硝风化后变为白色粉末的玄明粉。还有胆矾、硼砂等也容易在干燥的空气中失去结晶水。风化后的药材质量和药性会发生明显变化,一般不做药用。

综上所述,中药材的含水量与其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储运及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水分的研究和管理,防止上述变异现象的发生,确保中药材质量,使中药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1] 《中国药典》2010 年版[M].国家药典委员会.2011.[2] 郑学忠.《生药学》.[3] 项育民.中药通报,1986.(5)25

论文作者:蔺继海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7

标签:;  ;  ;  ;  ;  ;  ;  ;  

浅谈中药材水分与质量的关系论文_蔺继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