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危机中的中美俄竞合关系论文

叙利亚危机中的中美俄竞合关系论文

叙利亚危机中的中美俄竞合关系*

刘 莹

【内容提要】 2011年底爆发的叙利亚战争是一场地区化和国际化的战争。作为对世界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在这场战事中展示了不同的外交政策手段和关系处理模式,印证了新时期大国关系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特点,也对未来中美俄三边关系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美俄在叙利亚战事中博弈对立的关系模式不同,中俄在继续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同时,还在叙利亚问题上保持了理念一致的合作;而同时期的中美两国虽未在叙战场上发生直接碰撞,但其竞合关系也在地区外延的领域充分展现。本文总结了叙利亚危机中美俄博弈从代理人战争、直接军事介入到争夺战后重建主导权的三个阶段,也分析了中俄在“中国方案”保障下在叙利亚战场内外两个层面的合作,并最终归纳中美俄竞合关系的形成原因、结构特点和发展方向,说明叙利亚危机既揭示了中美俄三边关系结构的内在逻辑和矛盾,也扩大了三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空间,还对未来三个大国构建新型关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 中国;美国;俄罗斯;叙利亚危机;大国关系;竞合关系

叙利亚危机自2011年爆发以来,从一个国家的内战发展至糅合大国代理人战争、种族教派冲突、反恐斗争等诸多因素的地区热战,余波不断。中东一直是国际地缘战略竞争的焦点区域,更是大国博弈的舞台。在叙利亚危机发展过程中,中美俄三国竞合关系的演进成为揭示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一面镜子,体现了在冷战后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国间关系呈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常态特点。与美俄在叙利亚战事中博弈对立的关系模式不同,中俄在继续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同时,还在叙利亚问题上保持了理念一致的合作;而同时期的中美两国虽未在叙战场上发生直接碰撞,但其竞合关系也在地区外延的领域充分展现——叙利亚危机既揭示了中美俄三边关系结构的内在逻辑和矛盾,也扩大了三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空间,对未来三个大国构建新型关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中美俄三国在叙利亚危机中所展现的竞合关系,既展现了当前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形态,也说明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紧迫性。

一、大国竞合与叙利亚危机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国际格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特点愈发明显。在地区冲突频繁发生的压力下,和平与发展仍是不争的时代主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体系在全球化的推动下进入转型期,国家间关系也在多维度深化中不断进行调整。大国之间的竞争甚至对抗关系普遍存在于地缘政治、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等领域,但各国同时又在经贸合作、全球治理、非传统安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可以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逐渐加强,截然敌对的关系几乎不再存在,但在国家利益差异没有根本消除的前提下,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竞争;与此同时,因为在某些领域共同利益的不断增加以及需要共同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大国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竞争中合作是当今大国关系的基本形态。① 刘建飞:《新型国际关系基本特征初探》,《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2期,第17—29页。

2016美国大选后,特朗普上台推出系列新政,以中美俄关系为代表的大国关系进入了深度调整期:② 杨洁勉:《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展望——着眼于中国定位与应对的讨论》,《国际展望》2019年第1期,第1—11页。 一方面,以美国在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中将中俄视为主要“战略竞争者”和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者”、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美俄关系持续恶化、中美贸易战等新形势特点为代表,大国关系中的竞争面显著上升;另一方面,在国际安全和军事态势更加复杂、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外交战略布局和多边国际合作机制积极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促进中俄关系稳健发展,也带动相关大国在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稳定亚太地区安全局势等方面谋求合作,争取达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我国学者认为,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中,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俄罗斯与作为守成大国的美国形成了“能级非对称、冲突易发生、力量宜均衡、合作有可能”① 冯绍雷:《“能级非对称”下,中美俄如何“演义”》,《文汇报》,2019年1月9日,http://www.whb.cn/zhuzhan/jtxw/20190109/235134.html,访问日期:2019年1月29日。 的关系结构。对于仍处于时代主旋律支配之下的中美俄三国来说,它们调整关系的前提是谋求、协调和平衡经济基础上的战略利益。② 俞邃:《论中美俄三角关系》,《当代世界》2015年第7期,第2—5页。 在西方学者眼中,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过程中,中美俄三个大国间可能发生竞争、合作和互惠关系同时存在的局面,而这也是研究当今国际体系转型驱动力的最好视角。在国际格局变化、三个大国均增加国防支出的大背景下,中美俄三边关系可以被定义为“推拉”(push-pull)模式,即竞争与合作并存。③ Leah Sherwood, “Russia, China & U.S. Geopolitics: Cooperation & Competition,” Trends , April 12,2017, http://trendsinstitution.org/russia-china-us-geopolitics-cooperation-competition/,访问日期:2018年10月21日。而中美俄三边关系、特别是美俄和中俄在叙利亚危机中所展示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模式,不仅很好地诠释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格局加速调整的形势背景下,大国互动持续深化、竞合态势加速分化的新形势特点,也展示了三边关系结构内部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叙利亚是处于阿拉伯世界“心脏地带”的核心国家之一,具有十分敏感的地缘政治地位,叙利亚冲突也被视为中东地区矛盾和大国博弈的集中体现。叙利亚危机起源于2011年初发生的偶发性事件,后升级为全国性的抗议活动,但遭到巴沙尔政府的武力镇压。随着国际社会的干预逐渐增多,包括全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和“自由叙利亚军”等在内的叙利亚反对派逐渐形成,他们与后来衍生出的“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同叙政府发生冲突,战争范围逐渐扩大。自美国、俄罗斯先后以“反恐”为名军事介入以来,叙利亚战场就成为了大国博弈的舞台,叙利亚危机与美俄在欧亚大陆和中东其他热点地区的战略行动形成联动,还加剧了沙特、伊朗等地区强国的地缘政治较量。④ 董漫远:《叙利亚乱局:博弈新态势与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5期,第44—58页。 被视为“阿拉伯之春”一部分的叙利亚危机不仅反映了叙国内政治系统腐败、经济结构单一、民众生计困难等内部矛盾,还体现了大国在地区国家民主转型、中东和平进程、打击恐怖主义等问题上的竞合关系。在叙利亚危机发展过程中,美俄博弈经历了代理人战争、直接军事介入和争夺战后重建主导权的三个阶段,而中俄则在“中国方案”保障下,在叙利亚战场内外两个层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二、美俄战略利益差异与博弈

美国和叙利亚不睦已久,前者一直视后者为破坏其地区战略和反恐行动的绊脚石。作为伊朗的唯一盟友和以色列的死敌,叙利亚是美国为保证自己中东政策畅行无阻必须铲除的心腹之患。美国对叙利亚内政进行强势干涉,也是其重塑中东战略、恢复内部力量与信心的举措,是为了“建设一个安全、强大和自豪的美国”。② “President Donald J. Trump’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January 30, 2018,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s-statements/president-donald-j-trumps-state-union-address/,访问日期:2018年11月2日。 从这一战略目标来说,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但两任总统所面临的与俄罗斯博弈的形势却不尽相同。

2011年3月叙利亚危机爆发后,在地区主要国家和世界大国的干预下,叙局势从国内示威游行发展到地区武装冲突,从“叙利亚自由军”出现到“伊斯兰国”横行,最终形成叙政府军、反对派武装、极端组织武装等多方混战的局面。这场战争也是迄今唯一有美国和俄罗斯直接参与并对峙的地区热战,也是一场两国深度介入的代理人战争,美俄博弈是叙利亚战乱不止并呈长期化的深层原因。① 尹承德:《叙利亚战乱长期化的症结是美俄博弈》,2018年4月18日,http://cn.chinausfocus.com/foreign-policy/20180418/27874.html,访问日期:2018年11月22日。

总的来看,美俄在叙利亚危机中的博弈关系发展以2014年年中“伊斯兰国”崛起为分界线,分为间接代理人战争和直接军事介入两个主要阶段。而从2017年12月俄罗斯宣布从叙利亚撤军至今,叙利亚危机和美俄博弈又进入了新的时期,主要围绕军事撤离、维护和谈成果和战后重建等问题展开。

从2011年7月反叙政府的“叙利亚自由军”成立到2014年9月,叙利亚战场对峙双方为巴沙尔政府军和反对派,他们分别获得俄罗斯和伊朗及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的支持。这一时期,美俄博弈的表现形式为打间接的代理人战争,两国对峙焦点是巴沙尔政权的去留问题,但冲突尚未升级。在美国因2013年8月化学武器袭击事件几乎就要对叙利亚实施军事打击的关键时刻,是俄罗斯提出的“化武换和平”建议使危机出现了转折。这说明美俄在危机发展的第一阶段尚有合作空间。

在“伊斯兰国”于2014年6月异军突起后,恐怖主义成为地区安全和美俄中东战略利益的最大威胁。从2014年9月起,美国以“反恐”之名开始对“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目标展开空袭;2015年底又开始在叙北地区确立军事存在,特朗普入主白宫后,驻叙美军已达一千多人;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联合对叙利亚涉化武军事设施实施精准打击,同年美国将势力范围延伸到南部坦夫地区。这一阶段,美俄由间接支持各自代理人,转变为直接军事介入并大致划定双方“势力范围”,而叙利亚问题也因此成为大国交易的重要筹码。① 董漫远:《叙利亚乱局:博弈新态势与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5期,第44—58页。

杂种优势是指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或者物种间的杂交后代的生物量、发育速度和产量的表型值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1]。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研究杂交稻,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杂交稻研究。

中俄在叙利亚危机中的合作,既是两国共同应对重大国际危机的一次实战,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上升到新高度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与美俄在叙利亚危机中博弈竞争不断升级甚至出现对抗危险相比,中俄不但能够在“中国方案”的保障下,规避策略模式的不同而进行基于一致立场认知的政治合作,还能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到新高度,成为维护中东地区和国际和平秩序的积极力量。美国和平研究所在研究中俄在叙利亚的合作时指出,打击恐怖主义、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利益是中俄在叙紧密合作的主要原因,这给同样在中东寻求地缘政治利益的美国造成了很大压力。未来中俄还将坚持在叙利亚问题解决途径、对待巴沙尔政权态度、战后重建等问题上的共同立场,中俄合作也将会在其他地区和领域体现更多价值。③ Yixiang Xu, “Evolving Sino-Russian Cooperation in Syria,”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October 3, 2017, https://www.usip.org/publications/2017/10/evolving-sino-russian-cooperation-syria,访问日期:2018年11月2日。

不同分型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如表2。腹水、细菌感染、AKI、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三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6、20.03、16.07、14.46,P<0.01),其中上消化道出血C型明显高于A型和B型 (P<0.01)。细菌感染中,腹腔感染在三型ACLF中的发生率C型和B型均显著高于A型(P均 <0.05),肺部、血液和其他部位感染在各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型间HE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5,P>0.05)。

从2015年9月出兵叙利亚到2017年12月普京宣布从叙撤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俄军与叙利亚政府、伊朗、真主党和什叶派民兵组织合作,以空天军作为主力,共派出6万多名军人,消灭了8.75万名武装分子,收复了叙利亚超过95%的领土,对包括苏-57战斗机在内的超过200种新型武器进行了测试,包括战机、地对空导弹系统和巡航导弹等,可谓战绩斐然。② “Шойгу подвел итог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военной операции в Сирии”(《绍伊古总结在叙军事行动》), 2018年 10 月 20 日 https://ria.ru/syria/20181020/1531096725.html,访问 日 期:2018 年 10 月 20 日 ; “Более 48 тысяч российских военных получили опыт в Сирии”(《逾 4.8 万俄军士兵在叙参战》), 2018 年 12 月 23 日 ,https://rg.ru/2017/12/23/bolee-48-tysiach-rossijskih-voennyh-poluchili-opyt-v-sirii.html,访问日期:2018年10月 20 日 ;“Су-57: Россия послала в Сирию новейшие истребители”(《俄罗斯向叙利亚派遣最新型战机苏 -57》),2018年2月22日, https://lenta.ru/brief/2018/02/22/su_57_syria/,访问日期:2018年10月20日;“Russia Says 63,000 Troops Have Seen Combat in Syria,” BBC News, August 23, 2018, https://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45284121,访问日期:2018 年 11 月 20 日 ;“Россия поставила в Сирию С-300 для защиты своих военных”(《俄罗斯向叙利亚派遣C-300保护本国士兵》), 2018年10月2日, https://rtvi.com/news/rossiyarazmestila-v-sirii-kompleks-s-300-dlya-zashchity-svoikh-voennykh/,访问日期:2018年11月20日。 俄罗斯还于2018年10月向叙方提供了S-300远程导弹防空系统,让地区军事力量的天平更加倾向于己方。除此之外,俄罗斯还通过与土耳其、伊朗等国合作解决叙利亚问题,间接与美国博弈,展示了自己单独作战和“整合”反美势力的实力。

我虽然以家庭为重,俯首甘为孺子牛,但仍会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所爱:文学与艺术。这只是为了追求过程中所得到的乐趣,并不是为了什么虚名。

CRP平台打破了一般校园单纯注重硬件建设的常规,集“精细管理”、“流程审批”、“诊改数据”、“预判趋势”、“优化决策”和“资源共享”为一体,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深度融合,从而推动高校办学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最终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 桩土界面摩阻力概念不清.桩土界面既有界面摩擦力,又有黏着力,需对现有的用于有限元计算的桩土界面模型进行修正,有限元界面摩擦模型及参数确定方法有待改进.

美俄在叙利亚危机中三个阶段的博弈对双方来说都是得失兼具。俄罗斯方面,通过打击恐怖主义和力促和平进程,其在中东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大国形象得以重塑。俄罗斯本想以此迫使美国重视自己的诉求和地位,但其保护巴沙尔政权、与土耳其和沙特合作、主导叙利亚和谈进程等行动,打乱了美国的中东战略节奏,使地区力量格局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反而加剧了西方对俄的敌意。② 马建光:《俄出兵叙利亚的得与失》,《中国青年报》2018年1月18日,第12版。 俄罗斯的强势手段非但没能缓解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减轻制裁压力,反倒导致美俄对立在其他领域同步蔓延升级。以2016年美国大选“通俄门”事件为导火索,美俄在叙利亚战场之外开始大打外交战和媒体战:驱逐外交官、关闭外交机构、裁减外交人员、限制对方媒体活动……两国关系一度陷入恶性循环。对美国来说,与俄罗斯合作打击“伊斯兰国”赢得反恐斗争胜利可能是在叙利亚战事中赢得的唯一主动权。在2017年4月以化武袭击为名轰炸叙利亚政府军阵地后,美国并未赢得先机,反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空袭使美俄矛盾升级,不但让两国关系“再重启”的期望化为泡影,还使得双方冲突更加趋近“热战”边缘:2018年2月7日,包括俄雇佣兵在内的亲叙武装与美军在代尔祖尔地区发生军事冲突;4月14日,俄罗斯称美英法以化武为名对叙政府军实施的空袭为“侵略行为”;11月,北约在挪威北部海域举行了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军事演习,针对俄罗斯的意味非常明显;2019年初,美俄先后宣布暂停履行《中导条约》……这些由叙利亚危机中博弈外溢造成的对抗行为,首先在2018年10月的美国中期选举中显示了部分“自损”效应:美国国内政治分裂态势更加明显,华盛顿政治博弈持续升温,而俄罗斯因素就是笼罩其上的“阴云”。① Zack Beauchamp, “The Midterm Elections Revealed That America Is In A Cold Civil War,” VOX,November 7, 2018, https://www.vox.com/midterm-elections/2018/11/7/18068486/midterm-election-2018-results-race-surburb, 访 问 日 期:2018 年 10 月 21 日 ; Nicholas Burns, “Russia Is A ‘Dark Cloud’ For Trump’s Administration,” Belfer Center of Harvard Kennedy School, May 26, 2017, https://www.belfercenter.org/publication/russia-dark-cloud-trumps-administration,访问日期:2018年10月21日。 这也表明,“美俄关系持续恶化既是两国实力对比悬殊、相互认知错位以及互信锐减的结果,也受到各自国内政治因素的强烈影响,折射出美俄矛盾正在加速从外源性向内生性转变。”② 冯玉军、尚月:《美俄关系新发展与中国的政策选择》,《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4期,第19—33页。

可以说,叙利亚危机充分体现了美俄关系中难解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利益差异,两国虽然在反恐、军控等领域有转圜余地,但竞争的态势一再压低合作的可能,如果缺乏有效的管控机制,美俄竞争很有可能继续恶化升级。可以预见,为阻止俄罗斯在中东的强劲势头,美国会从加大军事投入、加强与盟国合作、阻挠俄主导的和谈进程等方面采取行动;俄罗斯方面也不甘示弱,其在地区新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很有可能改变中东的战略力量平衡。在叙利亚危机进入到战后重建阶段后,美俄竞争的态势不会减弱,但中俄合作将对其形成平衡制约的力量。

三、叙利亚危机中的“中国方案”与中俄合作

与美俄在叙利亚危机延续过程中博弈竞争升级、摩擦对抗不断的关系模式相比,中俄两国虽然在危机解决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但却没有影响双方在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过程中发展稳健、双赢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如果说叙利亚危机中美俄博弈的根源是两国关系结构性矛盾和战略利益差异,那么中俄合作则要得益于“中国方案”在叙利亚的实行以及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路径。

解决叙利亚危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以非军事介入方式参与化解危机的一整套理念和政策,其核心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③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全文)》,新华网,2017年1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1/19/c_1120340081.htm,访问日期:2018年11月2日。 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以及中俄一致认同的叙利亚问题解决立场:在联合国框架下,以尊重叙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前提,本着叙人主导的原则,通过政治渠道和平解决。① 《中国坚持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立场》,中华网,2018年4月28日,https://news.china.com/inter nationalgd/10000166/20180428/32357937.html,访问日期:2018年11月22日。

叙利亚问题“中国方案”的提出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需要,也是中国外交智慧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具体体现。中叙历史上曾因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现实中,叙利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节点。两国都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叙利亚重建计划,推动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源、旅游、农业、运输业等领域展开更多互利合作,这也是中国参与叙利亚问题解决的主要“抓手”。与政治立场相配合,“中国方案”在叙利亚的外交实践主要体现为经济合作带动政治互联,实现危机解决和利益共赢。

在叙利亚危机发展过程中,中俄也迈入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为两国在叙问题上顺利合作进一步提供了保障。无论是2014年签署的能源合作大单,还是2017年出台的军事合作“路线图”,亦或是2018年设立的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所有合作事实都说明,中俄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并共同抵抗当前的挑战与威胁”。② Оксана Задунайская, “СМИ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наметил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на годы вперед”,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俄罗斯和中国媒体谈未来合作》,《俄罗斯报》),2018年 11月 4日,https://rg.ru/2018/11/04/smi-rossii-i-kitaia-nametili-sotrudnichestvo-na-gody-vpered.html,访问日期:2018年10月5日。

俄美先后于2017年底和2018年底宣布从叙利亚撤军,两国在叙利亚危机中的博弈也进入到了最新的第三阶段。在“伊斯兰国”基本被清缴、巴沙尔政府军收复大部分领土的形势下,美俄就战后问题开始政治对峙,分别主导日内瓦和谈机制和阿斯塔纳和谈机制。2018年9月,俄罗斯与土耳其在叙利亚伊德利卜设立非军事区,将反对派武装和极端组织逼到死角;2019年2月,在美国主导的中东问题部长级会议在波兰草草收场之际,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也在索契举行三方会晤,重申维护叙利亚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立场;与此同时,名义上宣布撤军的美国也表示会驻留千人规模的军队进行“维和”。可见,在叙利亚危机进入战后重建阶段后,美俄并未停止对立博弈,反而通过联合国际力量、主导不同机制的方式继续维持各自战略存在;叙利亚危机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也将取决于美俄能否形成基本共识并进行谈判。① 《美国在叙利亚被边缘化了?》,《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2月19日,第10版。

中美俄三国在叙利亚危机中所展现的竞合关系,既体现了当前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形态,也说明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紧迫性。

在“中国方案”给予保障的同时,中俄能够在叙利亚危机中合作还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中俄两国面临类似的威胁和共同的挑战。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和美国在中国南海问题上的挑衅,使中俄形成反对霸权、维护世界秩序的合作默契。其次,中俄在叙利亚问题上有战略认同。虽然中俄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并非完全统一,但两国能够在防范来自中东和中亚地区的恐怖袭击和分裂行动这一问题上达成战略共识,而“伊斯兰国”的出现又加速了中俄对抗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合作进程。再次,中俄在叙利亚危机解决方法上有共同立场。两国都坚持要尊重叙利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主张暴力升级,中国政府对于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所作出的努力也予以肯定和支持。② 《叙利亚局势转机背后为何出现中俄“二人转”?》,和讯网,2015年11月3日,http://opinion.hexun.com/2015-11-03/180303447.html,访问日期:2018年11月12日。

在此基础上,中俄合作得以在内外两个层面展开——战场内,维护和协调中俄关于叙利亚问题的统一原则立场,相互支持、合作;战场外,继续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此作为中俄参与解决叙利亚问题的重要依托。应该说,中俄在叙利亚危机中的合作以统一的政治原则立场为基石,虽然因地区战略利益不同而存在参与模式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两国相互支持和在叙战后重建中开辟更多合作的可能。

正因如此,欧米茄对精准的追求从未止步。1999年,欧米茄再次打破传统,推出革命性的同轴擒纵系统。同轴擒纵系统的采用颠覆了250年的制表业传统,取得了历史性的技术突破。

在参与解决叙利亚危机的过程中,中俄首先通过“软制衡”美国干涉行为的方式进行合作:中俄在联合国安理会先后6次否决了针对叙利亚问题的决议案,并一再重申“叙利亚的命运和未来应该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外部势力插手对于危机的解决无济于事”的立场,敦促国际社会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解决叙利亚危机。在面对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施以压力和制衡的时候,中俄没有选择传统的军事联盟对抗形式,而是通过战略协调与外交合作进行“软制衡”,这“是反对美国霸权和阻碍美国实现某些既定中东战略目标的重要外交战略”。① 谢立忱、齐淑杰:《“软制衡”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实证分析》,《西亚非洲》2015年第5期,第81—97页。

首先,“中国方案”有经济合作保障。维护中东局势稳定,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构筑连结中国与南亚—中亚—中东—欧洲基础设施和贸易网的重要保障。② Andrei Akulov, “Beijing’s ‘Pivot to the Middle East’: China Joins Russia in Syria, Shaping New‘Anti-terrorist Alliance’ Against Washington?” September 22, 2016, https://www.mondialisation.ca/chinajoins-russia-in-syria-shaping-new-anti-terrorist-alliance-against-washington/5547584,访问日期:2018年10月20日。 因此,即使是在叙利亚发生内战时,中国也要实施在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依靠政治和外交手段、运用经济杠杆基础之上的“经济外交”,③ 孙德刚、叶海亚·祖必:《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外交》,《国外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第155—157页。 同时谋求在叙经济重建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次,“中国方案”有政治安排部署。中国于2015年10月首次派代表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叙利亚问题多边会谈,表现出积极推动危机和平解决的姿态。其后,中国政府又在2016年任命解晓岩为叙利亚问题特使并派军方代表团访问叙利亚,表明中国要在叙利亚危机调解中扮演独立角色的决心。与此同时,中方还与叙利亚有关各方都保持密切联系,2017年年底以来先后接待叙政府和反对派代表团访华,就劝和促谈做深入性工作。最后,“中国方案”还有参与重建的具体部署,以人道主义援助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方式。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宣布,中国将拨款约2920万美元援助叙利亚难民。这是中国第一次在联合国框架内作出类似外援举动,表明了中国参与危机解决的决断力。迄今为止,中方已经通过双、多边渠道,向叙人民(包括境外难民)多次提供了超过7.4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和现汇援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7年一年中,包括基建巨头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在内的逾30个中国企业访问了叙利亚,与叙省级行政长官讨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问题。2017年7月,中国还首次举办了叙利亚重建项目洽谈会,准备在当地建立产业园进行投资。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叙利亚政府提出的“向东看”战略有高度契合的可能,这种相向而行的战略符合中叙两国的利益,在促进叙利亚战后重建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叙友好合作。

正是在恐怖主义成为叙利亚战事中的新威胁因素后,俄罗斯于2015年9月正式出兵参战。俄出兵叙利亚是其在苏联解体后首次在境外作战,与美国博弈的焦点在于是否力保巴沙尔政权,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上,(苏)俄叙一直保持良好关系,叙复兴社会党政权也一贯奉行亲俄政策;现实中,叙利亚是俄在中东及海外唯一设有军事基地(塔尔图斯港、赫梅米姆空军基地)的国家,俄叙是军事国防和能源工业领域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间的军售合同额超过20亿美元,继续与叙利亚维持经贸合作可以有效缓解西方制裁给俄罗斯带来的压力;在地缘安全上,俄罗斯则需要防止中东局势动荡通过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渗透影响本国安全;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可以借助叙利亚的地缘位置影响埃及、土耳其、利比亚等地区重要国家,甚至威胁北约的南翼。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寄希望于通过介入叙利亚问题,证明自己仍是有能力参与解决国际事务的大国,以保证今后不会被孤立和边缘化。

四、叙利亚危机中的中美俄竞合关系

由此可见,“中国方案”不仅是基于现实的设想,还是落在实处的部署,更是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在美俄在巴沙尔政权去留问题上不断“扯皮”的同时,中国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政策优势,成功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① Logan Pauley, “As the U.S. Spar Over Syria, China Sits Strategically on the Sidelines,” April 17,2018, https://www.worldpoliticsreview.com/articles/24580/as-the-u-s-and-russia-spar-over-syria-china-sitsstrategically-on-the-sidelines,访问日期:2018年11月2日。 也正是因为“中国方案”以经济合作促政治互联为目的,才保证了中国以非军事介入的方式正面、和平地参与到危机解决中去,这也为中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合作奠定了政治合作为主、维护战略协作的坚实基础。

“养成性的实践教学”对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例如,无论是师范生学习还是教师在职培训,都需要培养教师关键素质中的情智结构:促进师生和谐交流的心理品质——“热情和同情心”;在充满心理冲突与情感碰撞的教育情境中,摆脱失败的阴影,淡化成功与荣耀的虚妄,保持平和朴实的职业心境的自我力量——“情感成熟品性”;互换心理位置,敞开心扉走进学生心理世界的移情能力;衣着得体、语言健康幽默、举止文明礼貌的仪表仪容等。这些品性,是支撑优质教学的重要基础,需要教师用一生去涵养。

通过总结叙利亚危机中美俄博弈从代理人战争、直接军事介入到争夺战后重建主导权的三个阶段,以及中俄在“中国方案”保障下、在叙利亚战场内外两个层面的合作,再来看中美俄在危机中竞合关系的形成原因、发展特点和未来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首先,从政策模式上来说,受地缘战略利益影响的政策选择和参与模式是中美俄三国之间选择竞争还是合作的根本原因。在参与叙利亚危机解决过程中,美俄选择打代理人战争,而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国家,中国则侧重政治和经济等和平手段,谋求与当地开展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与美俄针锋相对的地缘战略不同,中国更重视中东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版图中的腹地要位,希望借助参与叙利亚重建,真正打通“一带一路”上的关键节点,实现利益统筹。与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合作,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整体利益考虑下,为维护区域共同利益、反对西方干涉、打击共同敌人、争取联合欧亚大陆所做出的战略选择。在这一点上,“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倡议者,更是实践者和推动者”。① 阮宗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求是》2016年第9期,第61—63页。 因此,“中国方案”是推动中俄合作的关键,这和俄美之间的博弈有较大的不同。

Thi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uggested that ESD produced better short-term clinical outcomes. The results from futu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ould be expected to provide a higher level of evidence in regards to the potential superiority of ESD.

其次,从关系模式上来说,叙利亚危机中的中美俄竞合关系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大国之间竞争性、依存性、自主性、互补性并存的特点。美俄关系经历了奥巴马“重启”政策失败、乌克兰危机、克里米亚归俄、美国大选“通俄门”、“斯克里帕尔案”等重大波折,虽然有特朗普抛出的“橄榄枝”和政治上的有限接触进行“润滑”,但终在“新冷战”疑云的笼罩下,呈“螺旋式下滑”② 冯玉军:《美俄关系螺旋型下滑“有限对手”成两国新常态》,澎湃新闻,2018年3月5日,http://www.pqqxhb.com/a/xw/jc/3712.html,访问日期:2018年10月29日。 态势。与此同时,美俄关系也具有一定弹性,维持“僵而不死、斗而不破的状态”。③ 孙成昊、陈宇:《特朗普执政后的美俄关系:态势与前景》,《当代美国评论》2017年第2期,第95—111页。 但是在叙利亚问题上,双方都已经深度介入,徘徊在妥协和对抗之间,美俄博弈对峙的僵局尚无解决良方,“‘有限对手’将成为美俄关系的‘新常态’”。④ 冯玉军、尚月:《美俄关系新发展与中国的政策选择》,《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4期,第19—33页。 而在这场各方都要维护自身利益的战事中,政策模式并不完全一致的中俄却能在相对广泛的领域进行合作——合作动力不仅源自两国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还基于两国自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一直坚持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以及就重大政策和行动加强协调、共同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行为准则。诚然,中俄在政策认知、战略重点、行为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和分歧,但“双方能承认和有效管控分歧,同时不断扩大共识”,① 傅莹:《中俄关系:是盟友还是伙伴?》,《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4期,第1—10页。 利用在国际事务中的相互支持减少外交损耗。美方也认识到,在中俄关系稳健、快速发展的背后,有强大的共同利益和观念驱动力,还有持续不断的合作实践作为支撑。② Paul J. Bolt, “Sino-Russian Relations in Changing World Order,” Strategic Studies Quarterly , Vol. 8,Issue 4, Winter, 2014, pp.47-69.

解析:设调整比例前后A同化的能量均为M,调整前后C获得的能量分别为E1、E2,则E1=M×10%×1/2+M×10%×1/2×10%=11M/200;E2=M×10%×4/5+M×10% ×1/5×10%=41M/500。 E2/E1=41M/500÷(11M/200)=82/55≈1.49。故调整比例后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1.49倍。

再次,从三边关系结构形态来看,叙利亚危机更加凸显了中美俄关系总的结构特征。冷战结束后,中美俄已经从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三角关系形态逐步转向各有发展逻辑和定势的三边关系结构,叙利亚危机再次肯定了这个判断。总体来看,当前中美俄关系结构中的三组关系各有特点,短时量变不能改变关系实质——中俄关系要好于中美和美俄关系,而美方在对华和对俄政策上负面因素上升,造成距离拉大,美俄关系尤其紧张;中国在关系结构中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反映到叙利亚危机中的结果就是:在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下,美俄博弈竞争在代理人战争和直接军事介入中不断摩擦升级;而中俄关系则在近年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下,依靠自身发展逻辑实现了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合作;在危机中“淡化”存在的中美关系在外延领域一直保持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模式,但目前出现了竞争与合作同增强、竞争大于合作的“新常态”。③ 《中美关系进入合作与竞争同增强的“新常态”》,人民网,2017年5月26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526/c1002-29301699.html,访问日期:2018年11月2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前的中美俄竞合关系已经不再具有“冷战”色彩,各对双边关系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④ 高飞:《中亚博弈:冷战后的中美俄关系》,《外交评论》2010年第2期,第112—126页。 但美国仍对中俄关系发展怀有警惕心理,⑤ Walter Russell Mead, “The Return of Geopolitics: The Revenge of the Revisionist Powers,” Foreign Affairs , Vol.93, No.3, May/June 2014, p.69.美方尤其担心作为崛起大国的中国和俄罗斯会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形成共有观念和规范,对西方构成实质性威胁。⑥ Deborah Welch Larson and Alexei Shevchenko, “Status Seekers: Chinese and Russian Responses to U.S. Prima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 34, Issue 4, Spring 2010, pp.63-95;“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hite House, December 2017,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18-2017-0905.pdf,访问日期:2018年10月21日; Robert Sutter, “When Will Closer China-Russia Cooperation Impact US Policy Debate?” The Diplomat , September 14, 2018,https://thediplomat.com/2018/09/when-will-closer-china-russia-cooperation-impact-us-policy-debate/,访问日期:2018年10月21日。同时也应注意到,无论是美俄博弈升级、中俄合作深化还是中美竞合转型,都有可能再对叙利亚和中东地区局势形成“反噬”,最终对中美俄三边关系结构和世界格局造成深刻影响。

最后,从结构矛盾的解决方法看,中美俄不等边三角结构的不稳定模式并不能证明冷战时期的“基辛格战略三角”理论仍适用,三组关系需要回归问题本身,找到内部逻辑自洽的解决途径和“能够让我们走得更近且对世界格局有益的目标”。① “The Key Problem of Our Time: A Conversation with Henry Kissinger on Sino-U.S. Relations,”Wilson Center, September 20, 2018, https://www.wilsoncenter.org/article/the-key-problem-our-timeconversation-henry-kissinger-sino-us-relations,访问日期:2018年10月5日。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为世界大国避免冲突、和平相处、合作共赢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在这一过程中,美俄关系不应影响中俄关系发展,后者也不会走向反美联盟,中美竞争与合作并举,仍有可作为的巨大空间。无论如何,新时期的中美俄关系都不应是“你上我下的跷跷板”,三方应一起做加法而不是减法,一道谋共赢而不是零和,促进全球发展是三国并肩共行的任务。② 王毅:《新时期中美俄关系不是你上我下的跷跷板》,外交部,2017年3月8日,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_673089/zyhd_673091/t1443999.shtml,访问日期:2018年11月1日。

五、结论

叙利亚战争显示了中东地缘战略格局的新变化,而后者则是地区国家内部变化、中东地缘战略竞争和大国地区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传统认知中中美俄竞逐的欧亚和亚太地区相比,此次叙利亚战争既是美俄角力的主战场,也是中俄合作提升的新平台,更是中美俄及其他国家进行地区竞技的大舞台。③ Jesse Marks, “In the Competitions over Syria’s Reconstruction, China Is the Likely Winner,” March 2, 2018, https://www.defenseone.com/ideas/2018/03/competition-over-syrias-reconstruction-china-likelywinner/146366/,访问日期:2018年10月22日。 本文总结了叙利亚危机中美俄博弈从代理人战争、直接军事介入到争夺战后重建主导权的三个阶段,也分析了中俄在“中国方案”保障下在叙利亚战场内外两个层面的合作。事实证明,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格局加速调整的背景下,地区及国际事务的解决一定是大国共同参与的过程,而大国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的关系结构也是当前国家间关系的主要特征。在叙利亚危机中,因为关系结构性矛盾和地缘利益冲突的存在,美俄之间的竞争性关系消解了合作的可能性,甚至有对抗升级的危险。美俄从在叙利亚打代理人战争发展到直接军事介入,目前又在战后重建问题上争夺主导权,这种竞争关系已经超越了地区范围,外溢效应已经在多个领域显现。同样是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方案”选择不军事介入,不激化矛盾,以经济合作促政治互联,以“软制衡”代替硬对抗。正是在这样的保障下,中国才实现了既与俄罗斯保持合作,也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既与俄罗斯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不放弃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还成为平衡美俄关系的重要因素。叙利亚战火未熄,但战后重建已经开启。在美俄地区矛盾逐渐“转型”的同时,中国政府仍会坚持一贯的政治立场,不会以武力形式参与其中;① George Cook, “U.S. and Russia Prepare to Launch Fresh Conflict in Syria without Support of China,” August 21, 2018, https://www.express.co.uk/news/world/1006131/Syria-civil-war-US-Russia-conflict-China,访问日期:2018年11月2日。 中俄也会继续在维护地区局势稳定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中美则要管控贸易争端,避免任何形式的冲突。叙利亚危机中的三国竞合关系既体现了中美俄三边关系的结构特征,也充分说明了新形势下大国之间竞争性、依存性、自主性、互补性并存的特点。这就要求三国在继续参与叙利亚战后重建过程中,摒弃“战略三角”对抗的思维,重视关系内部问题的解决,理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②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60页。 推动大国关系走上有利于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正确轨道。

【作者简介】 刘莹,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北京 邮编:100037)

【DOI】 10.13549/j,cnki.cn11-3959/d.2019.04.004

【中图分类号】 D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55(2019)04-060-14

* 本文获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研项目“中俄外交转型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研究”(编号:3162014ZYKC07)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中俄美三角关系与当代国际秩序构建研究”(编号:3162016ZYKA01)的资助。

【收稿日期: 2019-01-01】

【责任编辑:程多闻】

标签:;  ;  ;  ;  ;  ;  ;  

叙利亚危机中的中美俄竞合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