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整合研究

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整合研究

徐威[1]2008年在《成都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整合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成都铁路枢纽位于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该市辖10区4市6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辐射能力强,带来了人流、物流的大幅度上升,产生了大量的城市交通运输需求。成都铁路枢纽集中了多条线路和大量的从业人员,提供高密度的交通运输服务,并且正处于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对城市交通具有枢纽关联和影响功能,有很强的参与性。本文对这种参与性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并对这种参与性的实现做出整合规划,使铁路在未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尤其是在市郊铁路、城市铁路及城市轻轨中占据主动地位,对于成都铁路枢纽的合理发展,拓展铁路运输业务的覆盖范围,增进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协同运作,吸引更多的铁路客、货运量,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意义重大。通过规划新建覆盖成都10区4市6县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得出在成都枢纽既有线路与新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的整合方式、客货运输组织规划、车辆结构与规模,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国内外铁路与城市交通整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分析并预测成都铁路枢纽的现状与发展,及其与整个城市交通运输大系统、各方式间的作用关系和作用结果,研究其参与城市交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3.在对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各方式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这两部分之间的协调方案及结合部的设计、整合和优化,提出国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体制问题与政策措施。4.成都铁路枢纽与市域交通运输系统的整合规划,包括铁路新线建设、既有线改造、网络衔接、枢纽配置、车辆结构与规模;客货运输组织规划;运输服务及辅助服务规划;综合运输系统整合;以及对规划的评价。

金明东[2]2004年在《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整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物流业的迅速兴起,包括铁路在内的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相互作用及制约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动,铁路企业面临着如何同其它运输方式进行竞争、合作以谋求发展的问题;同时,由于宏观经济格局及企业外部关系、内部机制的变化,铁路企业必须调整其运输方式,从新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参与市场竞争。 铁路枢纽多位于大型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一般都在进行修编,确定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铁路枢纽也需相应的调整。铁路枢纽集中了多种/多条线路和大量的从业人员,提供高密度的交通运输服务,对城市交通具有枢纽关联和影响功能,有很强的参与性,枢纽所在铁路局应审时度势,以此调整为契机,在制定枢纽新规划时力求更好的适应运输市场的需求变化,使得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更好的融合,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对这种参与性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对于合理规划发展铁路枢纽,在保证整个交通大系统整体优化的前提下吸引更多的铁路客、货运量,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本文主要就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整合作一系列的分析研究。首先,明确了整合的涵义及整合的具体模式,分析国内外整合研究现状,得出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及现状中不尽合理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又研究了整合的框架,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分析整合的内外部动力机制,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对整合流程进行剖析,并以成都市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整合规划为例证,贯穿论文始终,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实证分析。同时论文以市郊铁路这种适合于成都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整合的具体模式为例,探讨市郊铁路与城市扩展形态的关系、站点吸引范围、接驳换乘等一些和市郊铁路规划与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得出若干结论。希望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对城市铁路枢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侯明明[3]2008年在《高铁影响下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地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全球的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进行自由流动和配置。中国也将进入高速时代,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启动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沪杭磁悬浮铁路工程。高速铁路的建设对沿线设站的城市而言,无疑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高速铁路枢纽地区的规划成为当前规划界的一个热点。交通枢纽地区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交通设施本身上,而且体现在交通枢纽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对交通枢纽周边地区的规划与土地开发的影响方面。但究竟高铁枢纽对城市的影响有多大,会带来哪些产业的增长。目前在国内还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理论研究还比较空白。而国外针对高速铁路枢纽地区的发展问题已有非常前沿的研究。本文试图结合这些问题梳理世界发达国家在交通枢纽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其中的一些规律,以期给我国在此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带来一些启示。首先,对交通区位理论和高铁交通枢纽建设理论进行综述;通过对世界上主要的高速铁路体系的研究,说明高速铁路对地区发展的主要影响方面和作用效果。然后通过对世界上主要的高铁综合交通枢纽的研究,探寻高铁枢纽对地区发展带来的催化作用。通过以上的演绎,进行归纳总结高铁影响下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地区发展的经验,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最后,本项研究得出主要结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地区发展之间存在着催化与被催化作用,并非带动与被带动作用。并且由于高速铁路的建设使得这种催化作用得到加强。高铁影响下能否获得发展的正面效益,主要取决于地区本身的基础条件,此为内因。高铁和枢纽的建设只是是外因。并非修建综合交通枢纽,通过高速铁路就一定会带来地区的发展。因此,发展城市特色应优先于高铁通车。必须拟定产业发展与高铁建设相辅相成的发展战略。应以独特且具有国家级或者国际级的发展目标,而且需要长期的可持续的推动,发展实现。

丰伟[4]2010年在《城市对外交通综合换乘枢纽系统关键问题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高速公路等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突飞猛进,我国综合运输网络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大型综合换乘枢纽作为区域综合运输网络结构中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面临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供需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系统换乘结构的重大变革。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有效发挥综合换乘枢纽在“锚固”城市交通网络和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中的突出作用,增强供给的有效性,调节需求的有序性,提高网络结构的完备性,提升系统结构的合理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交通问题。综合换乘枢纽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极大支持,枢纽布局规划、结构设计以及开工建设等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部分城市抢先一步已拥有了作为城市标志性工程的大型综合换乘枢纽,运输枢纽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在此关键发展阶段,综合换乘枢纽的生动实践急需得到理论上的支撑和优化,同时理论也需要实践来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基于此,论文开展综合换乘枢纽演变机理、流程组织优化、可靠性分析、综合信息协调平台构建以及枢纽整合体系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论文结合我国综合运输网络结构以及城市交通发展特点,围绕提高综合换乘枢纽换乘效率和整合效益的双重目标,紧紧瞄准枢纽快捷性、可靠性、协调性和高效性“四位一体”的时代特点,重点就综合换乘枢纽演变机理、换乘组织优化、系统可靠性分析、综合信息协调平台以及枢纽整合体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综合换乘枢纽演变机理研究。该部分在分析枢纽、运输枢纽和综合客运枢纽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对综合客运枢纽与综合换乘枢纽做了对比分析,明确了综合换乘枢纽发展的方式、重点以及方向。该部分提出了综合换乘枢纽熵和综合换乘枢纽耗散的概念,验证了综合换乘枢纽的耗散结构性。运用枢纽熵和枢纽耗散两者相互矛盾运动的原理,深刻阐述了综合换乘枢纽发展和演变的机理。(2)综合换乘枢纽换乘组织研究。该部分提出了从功能模块组合、流线设计优化以及流程组织再造的角度对综合换乘枢纽换乘组织的研究方法。运用图论知识,在提出关联度模型和矩阵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最短换乘时间和最小换乘成本的功能模块组合优化双层约束模型。通过对流线重要度、流线距离、流线冲突和流线瓶颈的定量分析,建立了基于换乘广义费用最省的流线设计优化模型。以流程功能再造、流程结构再造和流程管理模式再造为基础,构建了综合换乘枢纽流程再造理论基本框架。(3)综合换乘枢纽系统可靠性分析。该部分在给出综合换乘枢纽可靠度定义的基础上,就枢纽系统可靠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流程进行了研究。重点选取综合换乘枢纽系统网络连通可靠度、换乘时间可靠度、换乘能力可靠度以及恢复可靠度四个指标进行建模计算,提出了综合换乘枢纽系统可靠度的量化方法,建立了基于可靠度的综合换乘枢纽系统优化的模型,并对提高系统可靠度的对策和措施作了分析。(4)综合换乘枢纽信息协调平台研究。该部分建立了由综合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与发布组成的综合信息协调平台框架。从时间协调、空间协调以及应急事件协调叁方面重点对综合信息处理进行研究。建立了分类别分时段的时间协调模型、流量协调模型以及基于时间和流量协调的双层约束模型,优化综合换乘枢纽信息协调机制,构建了综合换乘枢纽应急事件信息协调平台框架。(5)综合换乘枢纽整合体系研究。该部分明确了研究对象整合的概念、内容以及流程,给出了整合的数学描述方法,并就综合换乘枢纽整合的内外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构建了由规划建设整合度、运营管理整合度、枢纽系统内外整合度组成的整合度评定指标体系,建立了考虑权重灵敏度的基于可变权重的综合换乘枢纽整合度评定方法体系。最后运用实例对整合度评定方法体系进行了计算和验证。

高云雯[5]2017年在《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用地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传统地域时空关系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作为支撑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要素,高铁运输对城市空间区位、经济社会增长模式、功能布局调整等方面的影响深远。铁路枢纽是高铁运输系统中重要的交通节点,随着高铁在城市中地位的转变,枢纽地区原有开发模式与城市经济结构、客流需求特征、土地的集约发展存在一定矛盾,土地价值与区位优势未被充分重视与合理利用。因此枢纽地区的用地布局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本论文研究结合当前国内诸多城市打造高速经济的现实需求,通过客流需求特征分析,以铁路枢纽交通功能及其影响地区的城市功能要求为核心内容,通过枢纽相关理论与铁路运输梳理出枢纽与城市关系、客流类型与规模、枢纽地区功能定位、交通衔接方式、枢纽规模的发展趋势;再从国内外实际案例中分析差异,根据对枢纽与城市关系、产业及功能类型与枢纽关联度、客流需求特征几个用地布局要素,总结枢纽具体的用地有效影响范围、适宜功能类型、功能布局叁个要点;并以昆明南火车站作为案例验证,根据现状及规划特征对未来发展的用地布局、交通衔接、交通系统构建等方面提出建议。

桂汪洋[6]2017年在《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铁路客站站域作为交通网络上的节点和城市的场所,具有双重属性特征。它对于提升交通效率和场所活力,解决高铁和客站建设资金,协调交通和沿线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站域空间整体性研究主要通过对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演化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反映客站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关系,对把握高铁站区及高铁新城物质空间形态构成及其演进规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建设积累了较多问题,诸如客站对城市的割裂,站城孤立建设与管理、客站与城市发展关联的内洽性不够等,体现为站域空间形态零碎无活力,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交通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站域空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触媒作用和催生效应。这是以往囿于客站本体研究难以解决的,亟待从站城协同的整体性视角开展针对性的研究补阙。针对上述问题,论文紧扣当前中国高铁客站建设领域实践与研究动态,以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作为研究重点,集聚整体性思维、系统论理论、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多尺度多视角的联动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理论架构,对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与城市空间演化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和策略,以期从站城联合的整体性视角促进客站与城市整体协同、健康、可持续发展。论文首先从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对我国站域空间发展过程中问题总结和原因归纳,明确其根源在于客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缺乏有效地整合与协同。进而从客站对城市发展的导向效应出发,基于客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的耦合关系的解析,对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和不同空间层级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探析,并对客站与城市空间演化的时空特征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采用多视角,从站域的双重属性特征以及交通与土地利用互馈作用两个维度分析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内涵、本质问题,并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客站在区域、城市、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对区域和城市的空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客站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可行性,从城到站,从宏观到微观多尺度地提出整体性发展的途径,以促进客站与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在面层面,提出以客站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模式应用于铁路客站站点的规划建设;在线层面,提出站线一体化模式引导城市疏解和沿线站点的共同发展;在点面,提出站域综合开发的模式促进站城融合和活力提升。并明确点线面不可分割,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形成以客站为核心的集约化发展的城市形态,并引导城市乃至区域的整体性发展。其次,从站域整体性发展涉及的软硬件出发,提出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途径不仅涉及到规划的土地利用方式,还涉及到联合开发、统一管理等具体问题,需要通过规划、开发、设计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整合途径促进站域空间的整体性发展。再者,通过对我国典型线路京沪线上站域空间的数据统计,应用分类比较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站域空间发展的特征进行解析,提出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交通组织等要素的优化策略,并基于节点和场所模型针对京沪线沿线站域空间特征进行评价,以期促进站域空间的整体性发展。

李荫楠[7]2016年在《城市友好型高铁枢纽的多种交通组织模式研究与设计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铁及其枢纽的建设正在蓬勃发展,高铁客运枢纽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内容,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场所,联系着城市其他的交通方式,保证旅客安全顺畅出行。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课题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高铁枢纽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建设城市友好型高铁枢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及其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然后从高铁枢纽促进多中心的城市结构、促进城市群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角度,论述高铁枢纽对城市空间的整合的意义,并论述旧城更新、增长极核以及高铁新城几种高铁枢纽与城市空间整合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从高铁枢纽与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以及慢行系统几个方面的整合模式进行论述,搭建起城市友好型的高铁枢纽的基本框架。最后通过北京南站以及青岛胶南站的工程实例,阐述建设城市友好型的高铁枢纽的交通组织与换乘的实践与可操作性。

胡煜[8]2016年在《中国交通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枢纽是交通运输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交通网络的枢纽节点和客货流集散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许多沿海港口和内陆交通枢纽凭借区位优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府部门对于交通枢纽的建设发展也日益重视,近期公布的"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中都提出要打造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不过现阶段中国交通枢纽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很多交通枢纽对周围区域产生明显的空吸效应,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比如北京市周围诸多贫困县形成的"环首都贫困带"。在中国越来越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交通枢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作用机理和传导路径是什么?中国交通枢纽空间溢出效应有着怎样的作用方向和影响强度?探究上述问题对于利用交通枢纽引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发现上述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首先,集聚经济理论、经济地理理论等对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交通枢纽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较少;其次,交通枢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缺乏交通枢纽空间溢出效应的定量证据;最后,中国交通枢纽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日益明显,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中国实际情况研究不足,无法支撑交通政策的科学制定和合理实施。本文通过对中国交通枢纽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典型地区交通枢纽的分析,总结说明中国交通枢纽的发展特点、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集聚经济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的基本研究范式,理论梳理和模型阐释了交通枢纽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分析了交通枢纽空间溢出效应的动态变化趋势,建立了"交通枢纽综合性能—经济活动影响—集聚和扩散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的传导路径。交通枢纽综合性能的改善可以提高交通网络效率、增加交通区位优势、改变区域空间形态,从而对空间溢出效应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这叁个方面的改变还会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而间接影响空间溢出效应,而空间溢出效应会进一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发展的区域经济又对交通枢纽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引致需求会导致交通枢纽性能的继续改进,产生了交通枢纽空间溢出效应的循环强化机制。基于上述交通枢纽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和传导路径,本文从经济产出和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考察空间溢出效应,构建了交通枢纽空间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3-201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得到全国层面的实证结果的基础上,为了得到更为全面完善的结论,进一步按照东中西部的划分、叁次产业的分类进行了分组检验。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归结如下:(1)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的结论表明:中国交通枢纽已经从零散分布的古代交通枢纽逐步发展为成体系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从地理条件和政治地位为主导动力逐渐转变为交通条件和经济水平为主导动力,从单一交通方式的交通枢纽逐渐发展成综合交通枢纽,从点状发展逐渐升级成以点带面的网络全面发展;中国交通枢纽现阶段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大部分高等级交通枢纽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总体空间分布日趋平衡;交通网络结构、不同等级交通枢纽比例、非核心交通枢纽之间的交通连接等因素会影响不同区域交通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2)理论分析的结论表明:大多交通枢纽相较于周围区域拥有更高的市场潜能,在交通枢纽处更容易形成城市,交通枢纽的快速发展有可能使周围区域的发展速度放慢,甚至引发衰退;随着交通枢纽综合性能的提高,交通枢纽对于周围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加明显;交通枢纽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初始期、集聚期、扩散期和成熟期,随着交通枢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空间溢出效应将呈现出"集聚—扩散—动态均衡"的变化规律。(3)对经济产出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不同等级的交通枢纽都对于周围区域的经济产出有着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且2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表现最为显着;从空间溢出效应大小来看,全国性枢交通枢纽稍大于区域性交通枢纽,两者皆明显大于地区性交通枢纽;东、中、西部交通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各类交通枢纽都有显着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特别是全国性交通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尤为明显,中部地区空间溢出效应最为明显的是区域性交通枢纽,西部地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交通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着,地区性交通枢纽甚至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4)对劳动生产率的实证研究表明:不同的交通枢纽对于当地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有显着的不同,全国性枢纽只对第叁产业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不显着,区域性枢纽和地区性枢纽对于所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全国性枢纽和区域性枢纽都对于周围区域有着显着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不过这两者的空间溢出效应都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对第叁产业无显着的影响,地区性枢纽则对于周围区域的二、叁产业劳动生产率都有显着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看,全国性枢纽和区域性枢纽对于第二产业的影响差距不大,但都高过地区性交通枢纽。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把交通网络效率、区位优势、区域空间形态纳入理论分析,梳理了交通枢纽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建立了 "交通枢纽综合性能—经济活动影响—集聚和扩散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的传导路径,进而分析交通枢纽空间溢出效应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交通枢纽综合性能的改善如何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补充了集聚经济理论、经济地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对于交通枢纽的研究。(2)基于对中国交通枢纽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典型地区交通枢纽的分析,总结了中国交通枢纽的发展特点、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交通网络结构、不同等级交通枢纽比例、非核心交通枢纽之间的交通连接等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构建了交通枢纽空间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从经济产出和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全国性交通枢纽、区域性交通枢纽、地区性交通枢纽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方向和影响强度,为制定差异化的交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王亚茜[9]2016年在《“宫·站·城”一体化研究》文中指出城市节点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和核心。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节点也呈现出复合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其功能构成逐渐由以往的单一功能主导型转化为如今的与城市其它功能空间综合发展,这使其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空间意义。对城市节点的规划与设计,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城市节点的整合是针对城市节点复合化趋势提出的,通过寻求系统解决办法,积极改善和调整节点与城市、节点内部不同层面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追寻城市节点环境质量整体性能的提高,同时有效提升城市节点在城市空间的综合性能。西安火车站位于唐大明宫与明城墙之间,也是大明宫与大雁塔这一历史轴线的端景,它见证了城市的现代变迁,与罗马火车站相类似,是一个典型的遗址中的大型铁路枢纽。在西安市“十二五”规划中对综合交通路网的要求中指出:“铁路路网更加完善,成为全国铁路六大客运枢纽之一”,明确和提升了西安火车站的重要交通节点职能。然而随着铁路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西安火车站目前的到发线能力、站房规模及设备功能等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运量,需要对其进行改扩建。本文基于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项目背景,力求通过对概念的总结分析和对实际案例的调研分析,研究处于大明宫与明城墙之间的西安火车站城市节点的整合策略。作者提出“宫站城一体化”的开发模式,使西安火车站与城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与大遗址的环境相协调,突出体现铁路客运站在城市中的核心地位和枢纽作用,满足“城市门户”新形象的要求。改扩建之后的新站不但是一座集铁路、城市轨道、城市道路交通换乘功能于一体的交通综合体,也是一个城市综合体。这是古城复兴的一次重大机会,也是实现古都风貌整体保护、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机遇。

程宇光[10]2007年在《以交通枢纽改造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整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的城市正在快速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大型火车站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改造和建设也在进行中。如今的火车站交通枢纽,通过建设合理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解决城市对内对外交通问题的同时,改善城市的土地使用、交通组织、景观环境、文化传统、城市形象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使城市各要素整合为高效统一的整体。本文通过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改造以及其带来的城市设计诸要素的整合作用的研究,探讨了通过交通枢纽的改造对于城市的土地使用功能的整合,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整治、对于交通设施的梳理、对于景观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城市形象和文化传统的提升等方面的意义。对于发挥各种城市要素的自身优势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整个城市这个大环境的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不再仅仅担负交通换乘的职能,而是向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和一体化的方向综合发展。这要求从城市规划设计、开发运作、管理实施等各个方面提高水平,建设一个和谐高效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成都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整合规划研究[D]. 徐威.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2]. 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整合研究[D]. 金明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3]. 高铁影响下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地区发展研究[D]. 侯明明. 同济大学. 2008

[4]. 城市对外交通综合换乘枢纽系统关键问题理论研究[D]. 丰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10

[5].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用地布局研究[D]. 高云雯. 昆明理工大学. 2017

[6].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途径研究[D]. 桂汪洋. 东南大学. 2017

[7]. 城市友好型高铁枢纽的多种交通组织模式研究与设计实践[D]. 李荫楠. 天津大学. 2016

[8]. 中国交通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 胡煜.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9]. “宫·站·城”一体化研究[D]. 王亚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10]. 以交通枢纽改造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整合[D]. 程宇光. 天津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整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