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淇”与“断肠”新论--评黄炎Li的“朱淑珍研究”_朱淑真论文

“尤淇”与“断肠”新论--评黄炎Li的“朱淑珍研究”_朱淑真论文

《幽栖》遇知己 《断肠》有新论——评黄嫣梨《朱淑真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知己论文,幽栖论文,评黄嫣梨论文,朱淑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宋朝女诗人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工诗书,晓音律,精绘画,著有《断肠诗词》集传世。明朝毛晋将她的《断肠词》跟李清照的《漱玉词》合刊为《断肠漱玉词》。明清以来学者,多以“淑真易安”,并称隽才。朱淑真是我国妇女文学著名作家,她的诗词婉丽清新,情真意切,独具风格。

由于有关她生平记载的文籍史料甚少,而明清以来学者对她的评述,又众说纷纭:北宋人、北宋末至南宋初人,还是南宋人;祖籍何处,是钱塘,是海宁,还是归安;她出嫁“市井民家”,还是“庸俗官吏”;她有无婚外恋(或者叫“爱情走私”),她的品行如何,她是如何死的,是病逝,还是自杀;死后是土葬,是水葬,还是火化;《生查子·元夕》词是否是她写的;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到底应该如何公正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见智见仁,说法很多,许多问题至今还是疑团。因此,“朝华不显乎生前,夕秀徒彰于身后”的朱淑真,身世扑朔迷离,似乎成了传奇式的人物。

如何进一步洞幽探微,来一个“拨云见月,水落石出,尽量回到朱淑真的历史真相”,这无疑是摆在当代研究者面前的艰巨课题。

近来,由上海三联书店推出的香港女学者黄嫣梨的《朱淑真研究》,就是研究这一课题的学术专著。黄著汇集前人的研究,进一步稽索钩沉,进行系统、全面考证,视野开阔、手法新颖、论述详尽,卓有创见,因而大有可观。

作为专著,黄嫣梨《朱淑真研究》的显著特点,当然是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

十六万字的书,共分六章,从“朱淑真的事迹、朱淑真的诗,朱淑真的词、朱淑真其它诗文及艺术创作,朱淑真在文坛的地位与影响”到“朱淑真诗词集注、佚作及版本”,对朱淑真作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精细入微。

例如,第一章《朱淑真的事迹》各节,依次分别详细地考述了朱淑真的时代、身世、家庭、学养和品行各个方面。

纵观历代文人对朱淑真及其作品的评述、研究,从南宋魏仲恭辑《断肠集》时序文开始,到明清人有关的序、跋和散见于其他文籍中为数不多的有关评述,绝大多数仅是片言只语,琐碎零星。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之中有关于朱淑真的考证与评述的篇章,虽涉及面较广,可算是其中较为详细的文章,然而今天看来,还是非常粗简,不成系统。

近代,尤其是当代,学者对朱淑真及其作品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或者从某个方面、某些方面进行探讨,发表论文;或者在辑录朱氏部分诗词时加以评论;或者在重新校注朱氏诗词集时,研究论述,而象黄著这样规模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专著,至今似乎还未曾见到过。正如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先生书序所言“她这个文稿可以说是历来对幽栖居士其人、其作品之研究最完整、最有系统性的。”个中评价,非常恰当。

黄嫣梨《朱淑真研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擅长运用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着重从妇女心态来分析朱淑真及其作品。

黄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古籍研究中传统的外学、内学各种方法;现代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等等,书中都有广泛的运用,这些就不细说了。

创作是诗人心灵的表现,诗词又是物化了的诗人心理。我认为,黄著之所以能细致考述朱氏诗词,深入朱氏作品内涵,把握其创作动机,分析其艺术特色,是因为黄著擅长根据作品本身,从妇女心态角度进行探讨。

黄嫣梨女士是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的专家。先前就出版了《从诗词看中国妇女心态》、《汉代妇女文学五家研究》等专著,并特约为大陆出版的《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等辞书刊物撰稿。基于“其同气相求之旨”,女性学者当然更能细致、深刻了解《断肠》女诗人的心态。

黄氏在《从诗词看中国妇女心态》中说:“诗穷而后工,受男子的虐待,社会的鞭鞑,种种不平的现象,女子文学的创作,可以说是最工的,这也是她们心声的喷薄。所以,去了解我国历代女子的心态,从她们的文学创作中去仔细探索,是一个最得当的途径。”又说:“子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词为诗余,因此,从诗词方面去作初步窥探,女子的心态是不难洞悉的。”这正是黄嫣梨偏爱妇女心态分析研究的原因。

鲁迅先生说:“……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萧红〈生死场〉序》)。

关于“越轨”二字,用黄嫣梨在本书《大陆版序言》中自己所说“无庸讳言,朱淑真的研究,是我在汉代妇女文学、朱淑真及蒋春霖的三篇论文撰写中,最感轻松的,也最不守学位论文规格的一篇。我这里说的‘不守学位’是指我运用了大量的创作灵感,放于这项严肃的学术研究中”,可作具体的“注释”。

康德说过,审美是悟性和想象力结合的和谐运动。正因为黄嫣梨在本书的研究中,将妇女心态分析、结合美学的“悟性和想象力”(“灵感”),才能如同朱淑真知己一般,深入朱氏女诗人的“女儿家的心态”。

例如,在考述朱淑真“恋爱及婚姻”一节中,作者论述:“从朱淑真作品的遣句用字、抒情托意方面,可窥见淑真是一个敢怒敢言,不畏诽谤的强硬女性,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她可以说是一位大胆、开明的女子……”然后引证《闲步》、《夏雨有所》、《元夜》和《恨春》中诗句,指出“皆是大胆率直,不畏人言的心声。”接着分析朱氏《七夕》诗句:

拜月亭前梧叶稀,穿针楼上觉秋迟。

天孙正好贪欢笑,那得工夫赐巧丝。

《名媛诗归》笺评曰:“嘲笑天孙,无理无伦,拟议悲怨,兴情徒切。”

黄嫣梨则分析说:“这里说出女子之拜织女,乃盼望织女恩赐良缘,因急于拜祭,又恐佳斯延误,故觉秋迟也。然而织女一年一见,那得工夫赐人巧丝呢?写法亦极坦率,直道女儿心态,在古代的妇女创作中,极为少见。”

又例如,分析朱词《清平乐·夏日游湖》语句: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黄嫣梨论析:“淑真生于礼教森严的南宋时期,竟能在文字上作如此大胆的描述,可想见她的行谊,应该是敢作敢为的,所以,朱淑真婚外恋情的说法,我认为是可以解释的……”

专著中,象这样的妇女心态分析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作者能借助妇女心态分析,深入朱淑真内心世界的“悟性”来源何在?

请听作者自己的心声:“不过,在自己重新细读《断肠诗词》时,自己在人生经历中积累于心底的那一份苍凉的感觉,又觉得正好与《断肠》滋味吻合。”(黄嫣梨《朱淑真研究自序》)

评估学术著作的价值,主要是衡量它的研究成果。新的观点、方法、角度、材料,以及对推动该项科研发展的作用等,则是衡量文学研究成果的具体内涵。

前面我所论述的两个部分,既可以说是该专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两大特色,同时又可以看作该专著的研究成果,因为较之他人未有过的全方位的研究,本身就是“角度新”的体现;而着重于文艺心理学妇女心态分析,则可视之为“方法新”的方面。

下面,就黄著有关材料新、观点新两方面,试作评析:

黄著汇集大陆、港台,古今各类有关的文史典籍和前人的研究资料,旁征博引,视野开阔,资料丰富。研究中,即使同意他人的某个论点,也决不是简单的附和重复,而总是有自己新的材料补充佐证,籍以加强该论点的理论深度;更可贵的是,在许多问题上,还卓有创见。

现略举数例,加以证明:

1.黄著对朱淑真生活时代的考述,在他人研究的三种不同的论点中,认为“第三说最为可信”,“朱淑真当为南宋初期人”(当代学者季工的《关于女诗人朱淑真的诗词》、孔凡礼的《朱淑真佚诗辑存及其它》、金性尧的《朱淑真非北宋人说》等,在持“南宋人”说中,论述较详)。黄著在“再三印证推敲”前人他人的论述之后,用自己新的论据材料,先从“宋人写诗填词、每好套用前人的句子,甚至隐括前人诗句入诗”的新角度,考衡朱氏诗词中有关语句分别脱胎于秦观、赵佶、张孝祥、李清照等人诗词语句的现象,补充论证了朱淑真生活年代当在这些人之后;再分别从南宋诗人喜咏梅竹而朱氏咏花木之中“突出梅竹”、朱氏农事诗反映了南宋政府重农,以及南宋农事诗特别盛行等七个方面,除进一步论证“南宋人”说之外,还考订出:“淑真生年约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前后,卒年则在孝宗淳熙初七年(1180年)左右,在世四十多年。而《断肠集》诗词创作,应在高宗绍兴中期至孝宗淳熙初,可为定谳”的新结论。

2.黄著首次对朱淑真的诗进行详细的分期、分类。

作者先根据客观环境对创作的影响,从朱诗前、中、后期的不同风格着手,以闺情诗为例,将其归纳为“少女”时期,“婚后”时期和“后期”三个时期所作;然后,依据题材内容的不同而界定,将朱诗分成“咏物”、“时令”、“题咏”、“咏史”、“农事”和“爱情”六个大类。此外,还论述了“朱淑真与酒”。

这样分期、分类,既体现了“还朱淑真历史真相”的研究宗旨,又具体批驳了“朱淑真诗词内容狭窄”论。

3.黄著在对朱淑真及其作品的评价上,评论中,公允精采,卓有创见。

明清以来,研究者中不少人围绕《生查子·元夕》一首词的归属问题,来议论朱淑真“贞”与“不贞”。黄著在补充佐证该词系欧阳修之作后,论述道:“本文对此词作者的辩证,主旨在於‘求真’,而不是以此作为淑真节操的辩护,而淑真亦不须后人辩护者。前人以《生查子·元夕》一词的作者真伪问题,作为淑真贞与不贞的证据,实属赘疣。因为欧词《生查子》所反映出的情怀与意境,在淑真的诗词中,也处处可见(见前面所论述),后人又何必定淑真之贞节而必属意於《生查子》呢?”此评论,持公论正,切中肯綮。

在对朱淑真人品以及她的诗词总的评价上,黄著说:“朱淑真生于礼教森严、封建思想浓厚的社会中,却能大胆强烈地追求诚挚的爱情,实在令人敬佩之至。她的思想可说已走向时代之先了。”

黄氏在对“朱淑真与李清照”比较上,说:“……在文学造诣上,是李以词名,朱以诗名,在感情宇宙里,二人的真挚细腻,则是大同的。不过李清照欲以篇篇传世,朱淑真则但摅胸臆,不问其他,是所以异。”“后人给予‘李朱齐名’或‘李胜于朱’的说法,犹李杜孰优孰劣的问题,通是门户之见,相信不是任何称得上作者的人所乐于接受的。”

黄著结论说:“要而论之,朱淑真是一个把生活经验融会在诗词里的真实作家,她以优秀的才华,丰富的情感,把她的遭遇与心声,发为诗词,凄怆婉约,在我国的女文学家中,她是卓特而具有代表的一位。时至今日,我们读她的创作,想见她的身世,对于这位女诗人、女词人,除了同情她的《断肠》情怀,赞赏她的横溢天才外,还要探隐索微,持公论正,给予她在我国文坛上应得的地位与评价。”

这三段评论,可算是研究者迄今为止对朱淑真及其作品,最大的肯定、最高的评价,也是替朱淑真“讨还公道”最强烈的呼吁!

要是淑真九泉芳魂,听斯人言,纵然柔肠寸断,也会破涕为喜,引为知己!

由于有关朱淑真生平记载的文史资料,留传下来很少,尤其是南宋王唐佐为朱淑真写的传记的亡佚,黄著的研究,在“大胆假设”的推断中,某些不足以使人信服之处,在所难免;同时,论述、引证中,重复繁琐之处,也偶有所见。

综上论述,可见黄嫣梨的《朱淑真研究》确实是一部很具特色的学术著作,它在持公论正,还朱淑真历史真相方面,作了很有益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为“朱淑真研究”的继续深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标签:;  ;  ;  ;  

“尤淇”与“断肠”新论--评黄炎Li的“朱淑珍研究”_朱淑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