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论文_黄晶

深度,教学论文_黄晶

黄晶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燕山二小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知识问题是教育学的经典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重构“深刻”的课堂教学,必须树立正确的知识立场,由表层的知识符号教学走向深度教学,从表面化的学生活动走向指向认知的实践活动,实现课堂教学基于知识学习而不是游离于知识学习之外的丰富价值。

【关键词】深度教学;生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1-029-01

不久前,来到江苏江阴市参加全国深度教学实验联盟深度教学高级研修班。印象最深的是下午的两节数学课,对于这两节数学课,我紧抓 “深度教学”这四个字进行认真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带着疑问思考到底什么是深度教学?教学的深度又应该在哪里?结合最近一直在阅读的《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本书,个人提出两个困惑及思考:

陈老师的课轻松,素材好,游戏设计关注全体。可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否把握到位?条形统计图,统计表是啥?概念在哪里?怎样得到统计表?单式变复式怎么变?

谢老师的课特别想灌输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方法,渗透思想,可能这是所有数学老师上公开课都想体现的,但是他是否做的有点牵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要探讨面积推导过程,为何不充分放手让学生操作,运用孩子们喜欢的方法,最近发展区思想去解决,想做而未做,想生本而专治,一问一答,深度在哪里?

所谓的“深度学习”我觉得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孩子学习背景,经验;孩子认知过程;孩子学习知识的最终评价!我不喜欢太顺利的课堂,人工打造痕迹太多,预设与生成相冲突。所有的有口号的教育,其实我觉得归根结底就是简单的让孩子学到有用的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快乐地学!

我最想说的就是:现在的数学课堂呈现的是一种“生本课堂”,那我们数学老师应该作为什么样的身份去参与课堂,挖掘最深层次的东西来教给孩子们?怎样做到教学的深度、广度、联系度能把握好呢?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有“深度”,前置性作业设计需随机性、多样性

前置性作业是指预习作业,自学知识点,为新授课做好铺垫。但是我个人觉得因为学科性质不同,很多前置性的作业可以形式不一,不一定要使用纸质作业,可以是一个思考题,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提问,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调查。

而前置性作业对于现在所说的“生本课堂”起着一个标志性的作用,但是数学学科,有很多时候是练习课,对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应该要随机性,反而需要的是“后置性”作业,也就是我们的“分层作业”。我以前曾上过一节展示课——关于《角的度量》的整理复习,我要求学生制作“数学小报”,其中含有三大板块的内容:(1)脉络圈:整个单元的概念及知识要点。(2)易错点:提醒大家不要出错的地方。(3)互帮题:需要同学、老师帮助解决的地方或者习题。这样不仅让孩子们将所学的单元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且将学习过程当中所经历的易错题,难题,再次搬到我们的作业本上,来进行探讨与研究。那我的课堂上就能将此内容做到有“深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有“广度”,需瞻前顾后,整合教材

要使课堂呈现“老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教学有“广度”,那么我个人觉得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教师做到“瞻前顾后,整合教材”。我们的指导顾问刘润玉教授曾经说过,我们需要“用望远镜研读教材,用放大镜处理教材,用显微镜挖掘教材”。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你才能处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任何问题。你不能仅仅教几年级,就只关注本年级的知识,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将6个年级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整合运用,做到有的放矢,教知识的时候要做到“水到渠成”,最好是打通关。

比如:我在教学《角的度量》这节课时,就复旧引新,首先与2年级所学的“角的知识”进行联系,这也是在那个时候教学进行了铺垫,然后又在学习完“度量角”后渗透了“互余、互补角、对顶角、同位角”的知识,并且还将以前所学的“钟表知识”综合一起,寻找“分针”与“时针”所夹角的度数。

所以说学生的轻松学,主要是来自智慧型的老师是不是能够将知识有机整合,将我们的教科书越教越薄。

三、有“真度”,教学要朴实,不要伪造情境

现在很多课堂曲解了“生本课堂”的意思,一味追求的热闹的课堂,花样百出的课堂,但这节课的知识点,重难点的突破,老师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我本人比较反感明明不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偏偏要学生热热闹闹地谈论,那节课“时间都去哪儿了呢”?孩子们回家还记得今天学得知识点吗?今晚的作业会做吗?数学课堂一定要扎实点,虚的东西要少,尤其不要“伪造情境”。刘老师曾经跟我们说过一个趣事:以前听一位年轻老师上课,设计了闯关答题,获得胜利就可以去烈士公园玩的奖励,哪知孩子们真的下课追着老师问什么时候去玩?

四、有“关联度”,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学好最重要的就是要会收集整理知识,学会结题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能够归纳、建模。比如说教学一年级的《0的加减法》时,就可以渗透用字母表示数,建立0的加减法模型,A-0=A,A+0=A,A-A=0。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时也可以问学生“X个Y”怎么表示?数学中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模型建立,尤其是一些公式、数量关系,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好问题。

五、有“学度”,养成好的教学习惯,学习习惯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学习习惯与“生本课堂”也挂钩?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老师的教学习惯也很重要。首先,老师的教学习惯可以影响学生,数学课一般可以分成“361”式教学,每节课3分讲,6分练,1分考,这样的课堂就会扎实有效,学生也会适应得很好。另外学生每天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回家一定要进行复习巩固,因为教育学心理学里就曾提到过“记忆是一个由快到慢”的过程,如果当天的记忆马上进行了巩固与回忆,那它将会遗忘得非常慢。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需要及时复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回家认真做作业,这样数学才学学得更有兴趣,更加扎实有效。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所思所想,有不敬之处,还望各位海涵!路漫漫兮其修远,我还需要不断地打磨自己,向更高的平台前进!

论文作者:黄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0

标签:;  ;  ;  ;  ;  ;  ;  ;  

深度,教学论文_黄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