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设计与规划安全审查程序研究

公路桥梁设计与规划安全审查程序研究

宋继宏[1]2001年在《公路桥梁设计与规划安全审查程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国内外公路桥梁安全审查现状分析为基础,结合湖北省公路桥梁规划建设与运营状况,对公路桥梁安全审查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了桥梁平纵横技术指标组合构成的几何线形、行车道宽度及横向布置、安全设施、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等与交通安全的关系,提出了公路桥梁安全审查的原则、内容及程序,并分别对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中的桥梁安全审查进行了具体应用。

杨润超[2]2011年在《略论公路桥梁设计与规划安全审查》文中提出本文对公路桥梁安全审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公路桥梁安全审查的原则和内容,并对公路桥梁安全审查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进行了具体分析。

杨涛[3]2010年在《公路大件运输安全技术评价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经国务院同意,交通部牵头,公安部、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纠风办等九部委自2004年6月起,在全国开始集中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大件运输管理是超限运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其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趋势看,大件运输不纯粹是运输企业为了牟取高额经济利益的行为,因其运输的货物全部是国家或地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关键设备,或者是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对于经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超限运输。近年来,因大吨位车辆导致桥梁垮塌的事件频发,桥梁安全考验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要保护好公路桥梁安全又要服务好经济建设是交通主管部门的职责。本文对大件运输的发展趋势、解决大件运输问题的途径、现有公路的技术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大件运输安全技术评价制度,在统一大件运输车辆装载形式和轴载质量的基础上,规范大件运输通行的审查程序,为行政管理机构决策提供依据,即确保了公路桥梁的安全,又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张婷婷[4]2010年在《灵江大桥风险评估体系、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桥梁工程的基本特点是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工程涉及面广、工程寿命周期长、一旦发生事故又影响重大。桥梁工程从立项到长期运营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难以预料的因素,工程建设中发生失败、失策对经济建设都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建立桥梁工程风险评估体制,研究其风险评估理论、方法和管理规程,并对工程项目的各阶段展开风险评估,将有助于完善桥梁建设管理体制,制定应对桥梁风险的有效措施,以期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工程最大的安全保障。本文以台缙高速东延段灵江大桥建设工程为背景,分析桥梁从建设方案论证阶段到运营期间各典型风险事态的风险因素组成,利用定性方法进行风险识别,列出风险清单。对识别后的风险做进一步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类方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风险损失模型和风险概率模型。提出风险概率等级标准、风险损失等级标准以及风险评价矩阵。通过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的计算获得对桥梁风险事态的估计。在成桥前期阶段,桥梁方案设计的选择受到桥梁所处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性以及施工工艺复杂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风险也是不同的。因此,通过灵江大桥的设计风险分析,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矮塔斜拉桥和独塔斜拉桥叁个方案中选取了结构设计合理、风险相对合理的矮塔斜拉桥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其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设计风险和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在施工阶段,下部结构施工方案的选择受到施工现场的通航、地质水文、气候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拟定双壁钢围堰结合混凝土拌合船和搭设栈桥两种下部结构的施工方案,对其各自的施工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选定施工风险相对较小、费用稍高、结构稳固、施工抵御台风及抗潮汐能力强的栈桥施工方案。在运营阶段,考虑到灵江船运比较繁忙的通航状况,着重分析比较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几个船撞桥的模型,提出采用AASHTO模型来对灵江大桥进行船撞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船撞的风险较低,但还是应该采取降低船撞风险的措施加以改进。论文还在最后综合概括桥梁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目标、内容、策略、流程等基础上,初步编制提出了桥梁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规程,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王子明[5]2013年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是当代中国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和效率,而且直接反映了当代中国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从理论上分析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对理解和改进当代中国政府大型项目决策过程具有积极意义。决策是一系列的“选择一决定”行为和事件,决策过程更应关注的是决策作为一系列行动、一系列事件的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的状态。考虑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具有系统性、层级性、长周期性、影响广泛性等特点,区别于政府日常的、临机的、突发性决策,因此,本文认为科恩等人提出的“垃圾桶”决策模型以及金登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过程溪流理论既关注到决策主体的行为,又关注到与组织特性紧密相联的决策进程,因而提供了总体性考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理论启示。从总体性考察决策过程出发,尝试性地提出“决策溪流论”的理论构想,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分析框架。以“决策溪流”一语指称决策过程中一系列行为和事件的发生及其变化,决策过程中存在叁条溪流:议题溪流、政策溪流和政治溪流。基于此进行新的理论性拓展,既分析考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叁条溪流本身,又考察决策溪流行进所依凭的更为宏观的时空条件,并从决策要素的角度定义并分析决策渠、决策溪流、决策动力,考察议题构建和决策时机。最后提出“执政部门主导的决策溪流分析框架”是理解当代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概念性框架的结论性观点,并建议通过扩大决策渠的开放性以提高决策的公众接受度以改进决策过程。决策溪流的行进由特定的时空条件作为支持,本文把支持决策溪流存续的时空条件视作决策语境,即决策溪流的行进是由决策语境所塑造的。参照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理论,提出决策语境是由结构性力量、局势性力量和事件性力量共同构成的一个多层面的结构,每一层面对决策溪流的存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作为当代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语境的结构性力量和局势性力量的重要内容,分别重点考察了当代中国的政治~行政体系结构和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决策溪流行进在一条有限开放的决策渠之中,决策渠由有形构件和无形构件所构筑。决策渠由堤和坝构成,堤承担着束流与导流的功能,坝承担着阻滞与疏导的功能:决策渠的有限开放是通过决策渠各个层级的控制阀实现的。决策溪流行进到某个控制阀时,会积累自身的能量,形成决策势能,一旦某种因素作用于决策主体,迫使控制阀快速打开,势能就会转变为溪流继续行进的动能。一般情况是,各层级执政部门在决策渠中可能既履行着控制阀的功能,又发挥着决策坝的作用,而且决策信息一般需要通过执政部门才能被编码并纳入决策溪流。决策溪流的行进具体体现为决策主体的行为,即若干决策主体的“一组”行为。决策主体在决策溪流行进中承担的角色存在很大差别,诸如决策者、决策关键人、决策利益相关者表明了不同的角色功能。决策主体间的行为互动反映了决策主体间关系,包括有限博弈、民主协商、利益综合等,这些行为互动也体现了决策溪流的行进实质。因为进入决策渠的议题并不是纯粹的关于问题的讨论与酝酿,而是反映着讨论酝酿问题与讨论深化政策建议的一种结合。叁条溪流可以辨识,但是它们也是相互转化的,议题溪流和政策溪流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转化为政治溪流的表达形式。叁条溪流又是相互作用的,政治溪流的行进会促进或阻滞议题溪流、政策溪流的行进,同样,议题溪流和政策溪流的行进又可能“逼迫”政治溪流行进得更快些。因此,就议题进行的政治性评估、经济性评估和技术性评估,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溪流行进的主要方式。决策溪流的行进需要推动力,推动力直接来源于决策主体。决策溪流能够通过决策渠诸多控制阀的关键在于决策时机带来的动力。决策时机是溪流的行进状态与决策主体主动作为的相互契合。每条溪流都有属于自己的“决策时机”在前进的方向上等待。决策时机的形成有赖于决策诱因,决策诱因激发决策主体的反应,这种反应导致决策势能快速地转化为决策动能,决策动能的表现形式既可能是决策溪流顺决策愿景方向行进,也可能逆决策愿景方向行进。如果是逆愿景方向行进,那么就可能出现决策中止的状态。如果决策中止后无法恢复,那么就可以确定为决策终止了,反之,则可确定这种中止状态为决策“冬眠”。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价值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选题的角度较为新颖,选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案例进行决策过程理论分析,并且将例证分析与理论建构结合起来;二是理论分析框架具有创新性,在约翰· W ·金登的“过程溪流”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总体性分析视角,构建起决策溪流论的概念性框架,并讨论了决策语境、决策要素、决策渠、决策堤坝、决策势能、决策主体、决策关键人、决策利益相关者、议题、决策时机、决策诱因、决策中止、决策“冬眠”等概念;叁是提出适用于理解当代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执政部门主导的决策溪流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决策的公众接受度作为评判政府大型项目决策过程优劣的重要标尺,从而为改善政府大型项目决策过程提供政策建议方向。

黄敏[6]2017年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及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科技发展不断变化,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工程造价的信息化在造价管理中举足轻重,也是工程领域信息化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将来工程造价管理前进的方向。有关于工程造价方面的信息等呈现出指数增加的趋势,这就带来了造价信息化的巨大挑战。有关公路项目材料的价格信息的采集和发布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材料价格信息的及时获取以及发布,极大的有利于工程造价的整过活动过程健康有序的发展,并促进造价信息化的进程。建立完善的交通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系统,补充交通建设工程计价依据,是交通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公路工程造价的管理和预测,以及公路工程建设材料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以“我国公路行业造价管理困难、造价预测准确度不高”为研究背景,以“公路工程造价尤其是高速公路造价”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深入调研、实例剖析、系统开发”等方法,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造价预测、造价多维度信息系统实证设计”等内容展开了研究,揭示了公路工程造价问题存在的根源,建立了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及造价预测模型,实现了公路工程造价多维度信息系统设计。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分析。对公路工程造价各阶段管理的基本原则,公路项目的造价管理机制以及其主要问题,公路项目造价计价易忽视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和探讨,剖析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明晰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易忽视的重点和关键问题,为论文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全国调研及分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调研工作,对调研结果和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依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今后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依据,为提高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效益提供了基础支撑和决策依据。(3)公路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引起造价变更原因分析。以沪蓉西高速公路为工程研究背景,针对该高速公路项目工程量变更大的特点,收集了该公路不同建设阶段的造价基础资料、公路位于山区的特点引起工程造价变更的资料以及定额基础资料,以此作为基础性造价分析资料,对该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沪蓉西高速公路整个建设过程在造价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研究其内在原因,明晰影响高速公路造价的主要因素,并就引起造价变更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4)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及造价预测模型研究。在公路工程造价现状分析并掌握沪蓉西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工程量和造价构成情况的基础上,构筑了高速公路工程量和造价的总体指标;在获得合理的桥梁、隧道和路基的指标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工程不同阶段(预可、工可等)和不同层次造价管理人员的需求,分别采用统计分析和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方法和造价预测模型:智能型预测模型和指标体系预测模型,并对两类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和验算,为正确估算工可及初步设计阶段高速公路工程量和工程造价提供了可能。(5)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分析。对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的属性、特征、功能、采集、加工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剖析,以此为基础,对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探索,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研究、造价管理工作实践,提供了依据和途径。(6)开发湖北省公路工程材料价格管理信息系统。以“湖北省公路工程材料价格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对公路工程造价多维度信息系统进行了开发设计和实现。制定了湖北省统一的公路工程材料编码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了高效、快捷的材料价格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方便、实用的材料价格电子信息地图发布系统。以此为基础,最终建立湖北省公路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了湖北省内公路材料价格信息的共享。本文的创新成果主要有:(1)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调研工作,对调研结果和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和分析。收集了沪蓉西高速公路不同建设阶段的造价基础资料、造价变更的资料以及定额基础资料,对该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高速公路整个建设过程在造价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明晰了影响高速公路造价的主要因素,并就引起造价变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2)构筑了沪蓉西高速公路工程量和造价的总体指标,分别采用统计分析和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方法和造价预测模型:智能型预测模型和指标体系预测模型,并对两类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和验算。(3)对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的属性、特征、功能、采集、加工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公路工程造价多维度信息系统进行了开发设计和实现,制定了湖北省统一的公路工程材料编码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了高效、快捷的材料价格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方便、实用的材料价格电子信息地图发布系统。建立了湖北省公路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了省内公路材料价格信息的共享。

饶晓晓[7]2016年在《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文中研究说明宁波、杭州属中国近代边缘城市,其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虽明显滞后于上海、天津等近代主流城市,但作为浙江省内较早开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地区,在浙江省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侧面。论文以1840~1937年宁波、杭州为研究对象,从其影响因素、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等方面展开研究。在调研及相关史料梳理的基础上,定义1927年之前为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发展的前期,1927年之后为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发展的后期。论文梳理了杭州、宁波近代前期(1927年之前)城市建设发展的各类影响因素以及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发展概况,梳理了近代前期宁波、杭州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的发展脉络。宁波、杭州近代前期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以“异”(差异性)为主导性特征,这种“异”即体现为宁波的“先发被动”与杭州的“后发主动”。宁波近代开埠较早,其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是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以及江北外人居留地的开辟而被动开启的,因此是“先发的”和“被动的”。杭州开埠较晚,其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的起步较晚,由中国政府所主导,是中国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的产物,因此是“后发的”和“主动的”,1920年代,杭州逐步实现对宁波的超越。论文梳理了杭州、宁波近代后期(1927年之后)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整体框架,对浙江省级及杭州、宁波市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展开研究,包括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建立、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颁布及现代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形成等,此外梳理了近代后期宁波、杭州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的发展脉络。宁波、杭州在近代后期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中“异”(差异性)“同”(相似性)并存。“同”即是指近代后期宁波、杭州具有较为统一的行政体系架构及城市建设管理制度架构,与此同时还具有较为相似的各类影响因素;“异”则是指杭州自1920年代赶超宁波之后,至1930年代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领先于宁波。论文对近代前期、后期宁波、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近代前期宁波、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均是效仿主流城市现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产物;2.近代后期宁波、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均是效仿主流城市南京、上海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产物,且在发展程度上均滞后于同时期的南京、上海;3.近代后期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相对更接近于上海,宁波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则远远滞后于上海、杭州,与杭州形成较大差异。

苏东兰[8]2011年在《高原山区农村公路安全评价及交通安保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公路在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农村地区资源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公路的进一步发展。高原山区农村公路环境复杂,道路等级低,重大或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交通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通过研究高原山区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问题,提出高原山区农村公路安全评价方法和交通安全保障设施设置方法,对提高道路安全性、加快高原山区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与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通过调查云南农村公路的基本情况、交通安全现状和交通安全保障设施设置情况,分析总结了云南农村公路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通过对云南农村公路的交通事故的深入分析,掌握了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特点,以及人、车、路、环境和管理对交通安全产生的影响。论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已有道路安全评价方法对云南农村公路的适用性,提出了高原山区农村公路安全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道路安全评价系统,建立了基于IHSDM的高原山区农村公路安全评价系统。结合高原山区农村公路的资金水平、道路等级和交通特点,对交通安全保障设施的设置位置、形式选择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推荐了适用于高原山区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保障设施。

练育强[9]2009年在《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自1843年正式开埠,1845年租界开辟,其地位迅速崛起,在20世纪二叁十年代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城市,是中国现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城市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今天的上海城市规划所面对的对象,部分内容就是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成果,今天上海在面对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问题,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本文基于这样的视角,对近代上海的城市规划法制进行研究,以探寻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及城市规划法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此外,近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也首先是从上海开始的,其起始地就是上海的英租界,因此,对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进行研究,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视角之一。由于近代上海特殊的叁方四界的格局以及长期存在着叁个独立的地方政权——公共租界、法租界以及华界,因此,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规划法制都是在叁个各自不同的空间进行运作。本文拟从租界与华界两个空间论述城市规划及其法制,租界方面主要着重于公共租界的城市规划及其法制。为此,本文的框架结构设计为除导论及尾声外,由第一编“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城市规划法制”、第二编“近代上海华界城市规划法制”以及结论“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的两个问题”等叁个部分共十一章组成,具体如下:导论,主要是对本文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城市、城市化、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规划法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论文的研究范围、目前学界研究的动态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和思路从总体上作了介绍。第一编,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城市规划法制。本编主要是从功能意义上论述租界以土地章程为核心的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包括土地管理制度、道路管理制度以及建筑管理制度。这些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相比,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实质内容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具体的政治体制设计过程中强调权力主体的分权与制衡;在法律制度运行过程中强调严格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具体的道路规划及实施过程中强调程序、确保了公民的参与、保障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在规划过程中的充分表达机会。这些法律制度与我国传统的维护贵贱尊卑等级秩序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有着根本的不同,是近代上海法制现代化的渊源。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法律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对近代上海华界的城市规划法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深深地伤害了上海人民的感情,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本编共分五章,从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上海租界土地章程的性质及作用。本章从土地章程制定的历史背景出发,论述了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是近代上海乃至近代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文件以及现代城市规划法,并论述了该章程是中英双方基于各自土地管理制度的传统及当时现实情况而达成的,其确立了租界的地域范围、明确了城市规划的主体、原则及内容。第二章,上海公共租界土地管理制度。本章主要从土地管理的法制化与土地市场的法制化两个角度论述了公共租界的土地管理制度,指出了公共租界土地管理制度与我国传统的土地制度的不同,并指出租界的土地管理制度对于华界的影响。第叁章,上海公共租界道路管理制度。本章分析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道路管理制度的萌芽、初创、建立及完善等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道路计划的提出、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诉求及相应的法律规制,并对公共租界内越界筑路的动因、其中涉及到的利益纠纷以及越界筑成的道路以及法律性质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上海公共租界建筑管理制度。本章从消防、卫生防疫及交通等3个方面分析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建筑管理制度的变迁,详细介绍了公共租界建筑管理法规的内容,并指出建筑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上海公共租界城市规划法制解析。本章从分区出发探讨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没有建立分区制度的原因,分析了公共租界城市规划法制的突出方面及与法租界城市规划法制的异同,以及公共租界城市规划法制对华界城市规划法制的影响。第二编,近代上海华界的城市规划法制。由于革命及战争的原因,使得近代上海华界的地方政权经过多次变动,1927年后的历届政权,无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上海(特别)市政府,还是日伪时期的上海特别市政府,以及抗战胜利后的上海市政府,对于上海的城市发展都制定有详细的、完备的城市规划方案,并都制定有完善的、立体的城市规划法规。因此,本编对华界城市规划及其法制的论述是以各个政权为主线,具体论述各个政权下城市规划及其法制的状况,以及不同政权下的城市规划法制在整个近代上海华界城市规划法制发展中的地位。本编共分四章,从第六章至第九章:第六章,地方自治时期华界城市规划法制的萌芽。本章首先介绍了地方自治时期华界的道路建设及吴淞的两次开埠计划,然后论述了这一阶段的华界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规划法制都处于探索阶段,并具体论述了这一阶段城市规划法制的内容。第七章,抗战前华界城市规划法制的确立。本章首先介绍了大上海(建设)计划制定的历史背景及内容,然后论述了华界城市规划制定的法律制度以及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制度的确立,并具体论述了这一阶段的分区制度以及土地、道路、建筑等涉及城市空间布局的法律制度的内容。第八章,日伪时期城市规划法制的变异。本章首先介绍了日伪时期大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制定的历史背景、内容及范围,然后论述了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法制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带有较强的军事色彩、强烈的殖民性以及规划主体的非上海性等方面,并具体论述了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法制的内容。第九章,抗战后城市规划法制的发展。本章首先介绍了大上海都市计划制定的历史背景及内容,然后论述了这一阶段城市规划法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南京国民政府城市规划核心法及其配套法的颁布及施行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立、改、废等方面,并具体论述了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法制的内容。结论,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的两个问题。结论部分主要讨论的是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现代化以及法律的移植及本土化问题。本部分共分二章,从第十章至第十一章:第十章,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现代化问题。本章主要论述了由于近代上海租界和华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不尽一致,因此,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动力也就不尽相同,租界早于华界近50年就实现了法制的现代化。除了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人以及经济、政治等因素共同影响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外,作为华界的城市规划法制现代化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就是租界的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同时也是华界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巨大动力。第十一章,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的移植及本土化问题。本章主要论述了近代上海租界和华界城市规划法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法律移植及本土化的问题,并指出了租界和华界法律移植的对象及本土化的过程是不尽一致的。尾声,面对21世纪的上海,主要提出了在今天的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对待城市化过程中的最核心要素——人口问题以及如何对待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拆与建的问题,并指出那些真正伟大的城市,正是能够让人活着、并且活得更好的城市。

童建刚[10]2007年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挠度计算和施工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及交通的快速发展,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以其施工简便、造价经济、受力合理、行车舒适等独特优势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崛起,在主跨100~300m范围内几乎成为首选桥型。而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中,建成梁段的线形在后期施工中是不可调节的,因此为了保证大桥的顺利合龙及成桥线形满足设计要求,同时成桥内力控制在设计容许范围内,必须对桥梁进行详细结构设计、施工设计和施工控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连续刚构桥及国内外施工控制的发展现状,以新龙大桥为例,介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设计,就结构尺寸方面和其它已建同类桥梁进行比较;对连续刚构桥进行施工设计;进行挠度精确计算并设置预拱度;阐述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中的高程控制原理,给出部分施工过程高程监控结果,并对实测值和理论计算值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对立模标高突变、预备束启用和合龙等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中叁个重要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公路桥梁设计与规划安全审查程序研究[D]. 宋继宏. 长安大学. 2001

[2]. 略论公路桥梁设计与规划安全审查[J]. 杨润超. 才智. 2011

[3]. 公路大件运输安全技术评价制度研究[D]. 杨涛. 长安大学. 2010

[4]. 灵江大桥风险评估体系、方法及应用研究[D]. 张婷婷. 浙江大学. 2010

[5].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决策过程的逻辑[D]. 王子明. 南京大学. 2013

[6].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及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 黄敏. 中国地质大学. 2017

[7]. 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D]. 饶晓晓. 浙江大学. 2016

[8]. 高原山区农村公路安全评价及交通安保技术研究[D]. 苏东兰. 长安大学. 2011

[9]. 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研究[D]. 练育强. 华东政法大学. 2009

[10].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挠度计算和施工控制[D]. 童建刚.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标签:;  ;  ;  ;  ;  

公路桥梁设计与规划安全审查程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