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激起千层思——把握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时机论文_董敬华

一“问”激起千层思——把握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时机论文_董敬华

(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215400)

摘要:本文就信息技术课堂中提问时机的把握进行探讨,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节的衔接、学生小组合作、知识迁移、思维受限、知识拓展及课堂小结七个方面着手,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课堂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思维;时机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说道:“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问题什么时候提出更能引领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思考,更启发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信息技术课堂上问题导学的应用。

一、问在学生的兴趣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要来自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了让课堂高效,就要将学生的兴趣融入进问题中,用问题启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的提出适合学生且学生喜欢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先呈现学生前期完成的两幅海底世界的图片。 借助问题“你更喜欢哪一副,它美在什么地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对比图形发现美的图形具备的特点。再借助问题“第一幅图哪些地方不合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积极思考一幅好的作品应该具备的特点,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所在,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共同总结出好的作品应该有梳有密、错落有致(大小变化、前后变化)颜色丰富……能够燃起他们的兴趣,再带着这种兴趣开展探究活动,课堂自然生动高效。

二、问在环节的衔接处

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环节构成的,教学环节过渡自然不生涩,学生的注意力很少分散出去,自然能更多的投入到课堂中学习活动中。在教学环节衔接处,教师通过一个个巧妙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投入下一个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收获。

在教学《插入表格》一课中,我将完成好的表格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表格复杂吗?老师来让它变回原形。”让学生先从简单的表格入手,通过“表格变变变——哪个单元格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引出斜线表头;“表格变变变——单元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合并单元格。情境的创设结合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变化,激发好奇心,激起他们想成为魔术师实现表格变化的挑战欲。

三、问在学生的合作时

在教学课程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时,我一般采用学生小组合作互助的形式帮助学生探究突破。为了使得学生的小组合作有效、高效,教师设计的内容要难易适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和思维含量。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插入表格》一课教学中,在学生认识斜线表头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与自学书本相结合的方式在组长的电脑上实现斜线表头的制作,边制作边思考:

讨论—— 在什么位置制作斜线表头?

完成——制作斜线表头(制作斜线表头的顺序)

讨论——文字分两边输入的目的?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思有行,边做边思,既了解到斜线表头应该在第一行第一列的第一单元格内制作,又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斜线表头制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此可见,问题提出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时,能使得合作有价值、有效及高效。

四、问在知识的迁移处

知识迁移在学习活动中有助于学生了解到知识的系统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一定的思考性、启发性,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激起他们尝试操作的勇气,从而使得他们发现知识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进而掌握巩固新知。

《编辑幻灯片》一课要求学生掌握文本框、艺术字的插入方法,在本课教学时,我设计问题“我们怎样在wps文字中输入可以随意移动的文字?”来唤醒学生对于文本框的记忆,问题“那么空白的幻灯片上输入文字需要借助什么?”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究新知,最后成功完成文本框的插入,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知识点间的联系,以问题驱动学生探究,成就感会驱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知识迁移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五、问在思维的受限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会受到自身或外界的影响而有所局限。提升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根本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来将学生引入创新思维的范畴中。

《插入表格》一课中,要求学生插入一个三行五列的表格,这是新知识、新技能:“仔细观察选项卡,想一想插入这样的表格,应该选择哪个选项卡?”鼓励学生去动手尝试,在学生获得探究成果并展示后继续提问“经过刚刚的观察,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提问,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先观察分析——尝试操作——发现总结,学生在启发式问题引导下自主探究掌握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六、问在知识的拓展处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可在知识拓展处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思考,就会产生不同的任务,学生在分享自己思考的过程也会对其他同学有所启发,最后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复制与粘贴》一课教学中,在学生了解掌握复制与粘贴的操作之后,提供了冰激凌小屋的练习文件,要求学生按要求巩固复制粘贴的操作,同时提出问题“怎样可以更加高效地制作出冰激凌呢?”一部分同学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大胆尝试,获得成功。知识的拓展处的问题,启发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七、问在课堂的小结处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收尾工作,收尾做的好、做的妙,既能带领着学生总结梳理本课知识,进一步促进知识模块的建立,又能拓展学生思维,为下节课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借助启发性问题来结尾,升华了学生认识,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插入表格》一课小结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表格?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制作出来吗?”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够将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问题联系,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就能够做到以问促学,以问促思,以问促获,课堂的魅力的得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意识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未来是问题导学的时代,在把握好提问时机的前提下,还要掌握好问题设计的策略,如此,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小勇.张瑞芳.冯智慧. 翻转课堂中的问题导学策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6(7)

[2]徐道奎.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计与问题引导,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7(11)

论文作者:董敬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一“问”激起千层思——把握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时机论文_董敬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