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充满生命的活力论文_杨秀珍 赵翠玉

让历史课充满生命的活力论文_杨秀珍 赵翠玉

杨秀珍 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 262705;赵翠玉 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二初级中学 262704

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呢?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这种“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学生与生俱来的积极求索的欲望在中学阶段就几乎被透支殆尽。

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转变。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让我们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呢?带着这种反思,我重新走进了历史课堂,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欢体验、参与、探究的历史课堂,更喜欢课堂为他们提供满足参与其中的感受。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设“悬念”

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强烈的想要参与其中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学习《华夏之祖》这一节时,我讲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始的农耕生活,讲到离我们比较近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他们已经在人类的道路上迈出了很重要的步伐,那么之后中国的文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孙中山有一首诗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二、开放思维

在历史的教学中,知识还是要传授的,却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重要的是对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参与,避免他们只在“听故事”,而忘记了去思考。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做到客观公正等,以激励他们去思考。历史上有关治国的方式方法,各朝代帝王的做法有所不同。夏桀、商纣、隋炀帝等暴君骄横自大、目空一切,采取强权政治,结果身死国亡;而汉文、景帝和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使国家繁荣昌盛,成为历史佳话。前后两者的败成,包含着必然的辩证原理,正可印证那句历史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外,还可以提出一些更具广泛意识、更具穿透力和挑战性的问题。

三、学会求同存异

教师可以采用预习提问与小组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预习学习内容。如上网查寻、翻阅资料、编制历史小报、编写历史歌谣,加强了组内合作,不仅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讲“文化大革命”一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心目中如何看待毛泽东的?有的说毛泽东是建国元勋,应给予肯定;也有的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应该否定。经过一番争辩、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统一了认识,即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领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些方面是肯定的,他晚年的错误与业绩比较,功大于过。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调动起来了,而且还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究问题,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

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

论文作者:杨秀珍 赵翠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6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6

标签:;  ;  ;  ;  ;  ;  ;  ;  

让历史课充满生命的活力论文_杨秀珍 赵翠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