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需要,构建生命对话论文_贺利萍

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需要,构建生命对话论文_贺利萍

——让师生的思维擦出火花

◆ 贺利萍 陕西省高陵县第一中学 710200

摘 要: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巧妙地处理课堂中学生的“插嘴”,进行教学二度设计,尊重学生需求,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课堂生成 尊重学生 对话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当学生的“插嘴”不尽人意时,你怎样让学生愉悦地坐下来?当学生的“插嘴”富有挑战时,你如何盘活、如何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下面就和同行分享一点儿体会。

课堂拾零(1)

那是一堂关于“议论文开头”的训练课。期间讲到“开头要精巧例谈”中的一个例句时,一个学生突然打断了讲课思路,说道:“老师,我想问一个这样的问题:‘我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这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排比手法?”由于问题提得突然,却代表了一批理科火箭班学生的疑惑,这个从一些同学的附和声中听得出来。于是,没有任何思考,我斩钉截铁地说:“不是。”“那为什么不是?你看‘热情去奔跑,去超越,然后才能拾掇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困苦艰难后的从容’都是排比句子。”

我思考了半秒种,将这个同学的疑惑抛向了同学们,我说:“谁先来说说这个句子为什么是排比句?”营营同学站起来指着投影仪上的句子说“你仔细看着听着,‘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困苦艰难后的从容’,这是三个偏正短语并列在一起,构成了排比的形式,所以,就是排比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及时肯定了营营同学的回答。

提问的同学开始沉思。我趁机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谁来替提问的同学回答一下,他所说的句子为什么不是排比句子?”

“他说的句子,只是把几件事情并列地陈述了一遍。”一位同学喊说了一句,我充分表扬了该同学是从表达方式上评价这个句子,很准确。

老师及时介入说:“我们再来回忆回忆排比句的定义及作用。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一般是用来说理、抒情、叙事写景的。提问同学所举例句结构相同、语气相同,但是,意义相关吗?所写句子是说理还是抒情呢?根本看不出来。所以,不是排比句。”

在我的指引下同学们掌握了排比句,课堂又回到了正常的教学思路上。

课堂拾零(2)

这是一堂关于选修教材的探究课。

探究的主题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课堂上,在质疑、点评、追问几个环节同时进行的高潮中,一个同学正在补充说明孔子的思想特点。他说:“‘吾与点也’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一种向往太平盛世的思想。”他刚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一位叫小凯的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说:“老师,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和孔子自己积极入世的人生观点是矛盾的。”一语激起千层浪,一些同学随声附和,一些同学据理反驳,课堂上一时形成了两大阵营,辩论的高潮似乎来到了。这个问题正好是备课时教师预设的重要问题,也是回答“孔子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师”的重点难点问题。我没有立即回答小凯的问题,让同学们开始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肯定了一位叫小元同学陈述的观点,并做了补充:“《侍坐》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学生关于人生志向的谈话记录。我们知道,孔子的理想是‘大同世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摘自孔子整理的《礼记·礼运》)由此看来,孔子积极入世的目的非常明确,倡导所有有才华的人都投身社会,使社会风气得到最大改善,达到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赞赏曾皙的人生志趣,说明孔子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与他的入世情怀并不矛盾,相反从侧面体现了他积极入世的情怀。”

本节课结尾时我又总结说:“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这堂课我们有‘一句《论语》知孔子’的佳话。当然,这篇《侍坐》,它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这些,一定还有很多,希望我们把对《论语》的讨论延伸到我们的人生当中,因为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课堂拾零”的思考

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是建构师生与文本之间生命对话的关键,而将文本价值、学生需求和谐统一的主导者是教师。所以,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才能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需要、构建生命对话。

参考文献

[1]金亦挺 课堂教学中的美丽生成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5,(12)。

[2]刘和程 目标的灵动与有序[J].语文建设,2004,(04)。

论文作者:贺利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9

标签:;  ;  ;  ;  ;  ;  ;  ;  

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需要,构建生命对话论文_贺利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