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虚论治消渴病论文_祁喜霞

从脾虚论治消渴病论文_祁喜霞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人民医院 甘肃平凉 744100)

【摘要】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本病论病变脏腑既责之于肺燥、胃热、肾亏,更要重视脾虚在本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本文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失治误治三方面论述消渴病责之于脾虚的病因病机,旨在为消渴病的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脾虚;消渴病

【中图分类号】R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2-0093-02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在中医学中,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灵枢·本脏》云“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脾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肾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而近代名医张锡纯曰“消渴一证,方有上中下之分,其论皆起中焦”消渴的发生与脾胃关系密切。笔者认为消渴病的发病与脾虚功能失调有很大的关系,在此笔者论述消渴病发病的病因病机、相关症候及分型论治与脾虚的关系。

1.脾虚是消渴病的发病关键

脾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五脏六腑皆赖之以濡养。脾的功能失调致使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肺,使津液干涸,化燥生热,也不能输布于胃,胃阴亏生内热,从而产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的消渴症候;脾虚功能失调,加之情志不调,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复又伤阴,导致上耗肺阴,中伤脾胃,下损肾水,临症可见多饮、多食、多尿等消渴症候;脾虚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养四肢百骸,故乏力、消瘦;脾虚肾精也失其滋养,肾阴亏耗,亦生消渴,或加重消渴,或原来有肾虚,使之脾肾双亏,加重病情;脾虚致使气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反而下降。津液趋下,注入小肠,渗入膀胱,故小便频数而量多,或脾虚不运,水湿停聚而变证水肿等。由此可见,消渴病病位在脾,基本病机是由于脾虚运化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输布失调,因此导致消渴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脾虚与消渴病辨证论治

2.1 脾虚湿困证

此类患者多为年老体虚、形胖湿盛之人,早期多过食肥甘辛辣或饮酒过度,“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过多的肥甘厚味不得正常运化,反而酿生湿浊,困遏脾气,造成脾虚湿困。因脾主升清,布散水谷之精微。脾不升清,则精微不布,可见血糖升高;精微不布,聚湿伤脾,中焦气滞,则见纳差,胃脘胀满;湿聚化热,则口渴苔黄腻。后病变日久,终致脾气亏虚,运化乏源,上不能输津液于肺,导致口渴喜饮;脾胃相为表里,脾虚致胃燥,显现胃火炙热之多食之侯;下不能布津于肾,从而出现多尿之症。

2.2 脾虚肝郁证

《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藏》提出:“脾脆善病消瘅易伤。”说明先天禀赋薄弱,脾虚是引起消渴病的内在原因,也反映了消渴病是一种与遗传因素、体质因素有关的疾病。脾虚不能输精于胃,胃中燥热则消谷善饥。[1]脾主运化,脾虚不能输精于肌肉、四肢,则多食消瘦,倦怠乏力。复因情志不调,抑郁伤肝,肝属木,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无以濡养肝阴,故表现为胁痛腰酸、口干咽燥、便干难行等临床症状;肝藏血,开窍于目,肝阴血不足,不能濡养,故表现为头昏目晕,口干咽燥,全身乏力,便难;舌质红,苔薄而干,脉弦数均为脾虚肝郁之象。

2.3 脾肾阳虚证

此类患者多常因久服“滋阴清热”之品,日久耗伤致阳气受损。《内经》云“壮火食气”,消渴病邪,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临症以燥热多见,燥为火热之属,最易伤气,失治则脾气亏虚必然发生。医者见消渴有阴虚热盛症状,即用大量清热之品,热虽消而气被伤,转成脾气虚弱之证,此乃误治而成。正如张隐庵在《侣山堂类辨·消渴说》中所云:“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以凉润之药治渴,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试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2]”脾居中焦,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脾气一虚,枢机不利,则不待上达肺而即下输,又因患者久病,肾气亏耗,固摄无权,使水气不得气化而直走膀胱,此为多尿之故也;津液皆从下走,不得敷布全身,遂口渴,须饮水自救,统而言之,脾肾亏虚,化源不足,而发为消渴病。

3.体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消渴病的中医研究,尤其要重视“脾虚”在消渴病发病及治疗中的重要性。虽说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笔者在此认为,脾的运化、输布津液功能失调,为消渴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熊蔓琪教授[3]也认为消渴病的发病脾虚尤为重要,他认为消渴病发病应重视三个方面,一是素体脾虚,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辛辣或饮酒过度,酿生湿浊,造成脾虚湿困;二是年老体虚,形胖湿盛之人,又因劳倦所伤,而致脾气虚弱;三因失治误治,过用滋腻或苦寒之品,损伤脾气。此三方面的因素,综合导致了脾的运化、输布津液功能失调,从而出现消渴病的各种症候,包括有脾气虚弱证、脾虚肝郁证、脾肾阳虚证等;因此在治疗中可以指导医者在治疗消渴病方面,旨在恢复脾的运化、输布津液功能,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清肺润燥养阴补肾疏肝等药物及配合饮食调节、运动等治疗方法,以期消渴病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好转,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刚.消渴病与脾胃关系溯源[J].辽宁中医杂志,2006,6(06):3-12.

[2]刘红艳,杨文思,王婧,等.从脾论治消渴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4(9):16.

[3]高彦彬.古今糖尿病医论医案选[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360.

论文作者:祁喜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  ;  ;  ;  ;  ;  ;  ;  

从脾虚论治消渴病论文_祁喜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