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构建历史有效课堂论文_沈洁瑾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探索尝试。因此,历史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角色,在课前、课中、课后下工夫,教授学生自学技巧,挖掘学生自学潜能,向45分钟的历史课堂要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效课堂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初中的基础性学科,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一场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传统教学模式的“革命”。然而,经过几年来的“洗礼”,在这场“革命”中,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从而引发教学秩序的“动荡”。因此,各地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最终又不得不回到“教师一言堂,学生读划背”的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多年来,学生已经养成了唯书、唯师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习惯于长期的包办式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盲目地追随一时的热点,并没有抓住最核心的课改实质。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教师要想达到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进行探索尝试,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逐步认识到,教师要真正做到向45分钟的历史课堂要效率,就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就要全方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教师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以下是笔者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课前设疑预习,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兼容性。同时,历史知识源远流长,每堂历史课对学生来说都充满新鲜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课前巧设疑问,在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预习思考这个问题上下了一定的工夫。

例如,在新授《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时,由于这是七年级历史课堂的起始单元,因此,笔者在教学时,用大部分时间和学生探讨如何自学历史。笔者鼓励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上的文字、图片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这堂课即将结束时,笔者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布置给各小组以下任务:1.请思考,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有多少种?2.他们的体貌特征与我们现代人类各有什么相似点和区别点。3.你能描述一下原始人类的生活吗?

在第二节的历史课堂上,由于做了充分的预习,学生大胆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还调用网络、书籍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加以论述;有些学生使用列表的形式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以及现代人类的体貌特征、生活方式等做了归纳总结。在学生自主探究硕果颇丰的基础上,笔者在课程结束前,对课程进行了总结归纳、纠错整理。这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记忆效果会更好。最后,为了表扬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还组织学生玩了一个“猩猩、猿人、人类”的游戏。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再次体会人类的演变过程:猩猩是下蹲弯曲行走的,猿人是弯腰行走的,人类是直立行走的。这样,预期的一节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课堂变得生动、充满趣味。同时,也使学生对之后的历史课堂多了一份期待、多了一份兴趣、多了一份投入。

二、指导课堂笔记,扩大学生的自学成效

历史学科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因此,教师除了提供一些记忆技巧供学生借鉴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记录课堂笔记。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将来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内容,笔者会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列出提纲,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学生学完《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一课后,笔者组织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反馈活动。笔者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用图表的形式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比较归纳。教师提供的样表图如下所示:

课堂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整理以及小组成员间的自主探究合作,都能比较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一内容的填写。令笔者惊讶的是,在小组反馈学习心得时,各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对两个改革的不同于书本的见解,并对教师提供的表格进行了优化,添加了如“改革获得成功的共同原因”等内容项。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切实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使学生快速地记住了相关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继续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

三、课后思考整合,提高学生的自学质量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着纵向或横向的内在关联或依存关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在讲课时,笔者会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做一些思考与整合,使学生逐步学会在自学过程中运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从而让学生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同样以《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一课为例,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通过列表等方式整理课本知识,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在最后的总结时,笔者提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发生时间是1868年,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1898年发生了什么吗?”有学生回应是戊戌变法。这时,下课铃声即将敲响,笔者抛出了一句:“同样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日本成功了,中国失败了,原因何在?”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临下课前的热烈讨论。当学生没有头绪时,笔者适时抛出另一个表格: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笔者用这个表格,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等几方面来横向比较,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使学生学会用横向联系的方法来看待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扩展思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它,就是要让历史为我们所用。因此,我们要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并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戊戌变法的失利,一正一反,不正好为我们现在的改革创新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教师既要管教,更要管学,要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正确地、有创见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让我们一起做智慧型的教师: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215228)

论文作者:沈洁瑾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0

标签:;  ;  ;  ;  ;  ;  ;  ;  

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构建历史有效课堂论文_沈洁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