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单音节同义词考

《国语》单音节同义词考

李婷[1]2004年在《《国语》单音节同义词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专书同义词研究更是代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成为整理古汉语同义词发展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工作。具有“春秋外传”之称的《国语》,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古史书,也是先秦经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同义词研究的对象选定为《国语》,也正是因为充分认识到了它在先秦语言研究中所占的地位。我们希望通过对《国语》单音节词语同义关系的确立,以及对其同中之异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先秦同义词同、异的一般规律,以及它们所呈现出的错综复杂的同义关系。 本文对《国语》单音节同义词的分析研究,主要是从“求同”和“辨异”两方面展开的。所谓“求同”,主要是指对《国语》全书中同义词语的归纳;“辨异”则是指寻找同义词的相异点,对其进行辨析。具体来说是通过以下四个个环节展开的: 首先,我们对《国语》进行了反复阅读,力求从文本自身出发,寻找文章内部词语关联的显性及隐性线索。我们所说的显性线索,主要为文本格式所传达的语词同义信息,如同义对文、连文;隐性线索则是贯穿于全文之中的语词关系。这些线索是我们确定同义关系的主要理据,同义关系主要是通过它们得到确认的。 其次,利用已有的训诂材料对拟定的同义词做进一步的检验。为了确保释义的客观、准确,用以参照验证的材料除《国语》的相关注疏外,还包括《说文解字》、《尔雅》、《玉篇》等小学专书。 再次,对拟定的同义词组内的成员进行词义、词性分析。这里所说的对同义词的词义、词性分析,实际是对每个词在《国语》中的用例进行二次考察。包括确定多义词的义位、弄清相关义位对应的词性以及排除近义词、类义词以及词类、词性不相同的词。 最后,我们对《国语》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类同义词共计19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辨析。 通过对《国语》中同义词情况的具体分析,我们选择从语义、语法、语用叁个层面考察同义词的同中之异。由于古汉语同义词的同中之异最为集中地体现在词义方面,我们认为应该从语源、词的引申系列及反义词情况去全面地把握各个词的诃义侧重;在语法层面上,赊了将词的活动能力作为一个辨析参数外,也可将词的活用能力作为一个辨析;语用层面上,由社会尊卑观念所决定的语用条件应该成为古汉语同义词的一个辨析参数。

徐婷月[2]2014年在《《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文中提出《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史书,其语言生动平易,内容丰富,反映了先秦的语言风格。因此,本课题选择《国语》作为研究对象,拟对其中单音节动词的同义关系作比较全面的考察。本文首先探讨了《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的几个问题,在“一义相同”说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研究的同义词是指按照一个相同义位组合而成的单音节动词聚合群。同时,参考徐正考的“以‘系联法’为主,以‘参照法’为辅”,使用把词语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和训诂材料相结合进行验证的方法来确认词的同义关系,总结归纳出单音节动词157组,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6组进行了辨析。其次,根据《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使用和分布情况,对《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组的区别特征、形成途径以及修辞功能叁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希望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展示《国语》一书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面貌,在丰富《国语》和汉语同义词研究资料方面有所贡献,为汉语同义词研究以及古汉语词汇断代研究提供一些语料和参考数据。

高世娟[3]2013年在《《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文中提出《国语》又称《春秋外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但学术界对此有所争议,至今未有定论。本书记录了西周末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的史事,全书共二十一卷,即《周语》叁卷,《鲁语》两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两卷,《吴语》一卷,《越语》两卷。本书所记史事时代明确,记述内容真实可靠,记载内容广泛、词汇量大。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以《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以《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为研究对象,运用“系联法”、“参照法”等理论,力求在全面分析《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基础上,勾勒出《国语》的同义动词词义系统,从语义方面为专书词汇整理做一份基础性的工作。本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我们对本文的选题意义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国语》语言研究情况和先秦专书动词词义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再次,对本文运用的理论方法,版本依据等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首先,我们确定《国语》动词判定标准,并对动词进行归纳。对于动词的判定,以功能为标准。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对词类问题进行了讨论,其结果表明汉语动词的分类应依据语法功能来判定。故本文根据《国语》的实际情况,从语法功能角度进行动词提取。在动词义位的归并中,坚持独立性、区别性、符合实际等原则。其次,对《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的几个问题进行说明,包括同义词的界说、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确定方法、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辨析方法等叁个方面。再次,列举《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并对其从语法、语义、语用叁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寻找各组同义词中成员之间的差别。通过对比89组同义词,找出《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中成员之间的细微差异。第叁部分是总结部分。总结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的确定、辨别的方法等内容,希望可以为其他研究者进行历时和共时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读者阅读本书提供方便。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对先秦典籍——《国语》中的单音节动词同义词进行研究,勾勒出《国语》的同义动词词义系统,从语义方面为专书词汇整理做一份基础性的工作。

高迪[4]2014年在《《叁曹文集》同义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叁曹文集》同义词为研究对象,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叁人的散文作品为语料,秉持“一义相同”的原则,整理归纳出566组同义词。有些同义范畴内既包含单音词,也包含复音词,还有一些同义范畴仅由复音词组成。在全部同义词组中,有复音词的组别仅占一半,显示了中古汉语的时代特征。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典籍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例句,结合义素分析法和核心词等方法和概念,将同义词和等义词区分开来。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同一语义范畴内的词语在使用频率、搭配灵活度、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等方面有差异,这一差异决定了它们在范畴内是否可以看作核心词。有些词语逐渐取代了其他词语,被替换的词则成为历史词,失去了生命力。但词语间的更替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存在漫长的过渡期。对于在《叁曹文集》中看似被替换的词语,本文采用共时研究的方法,在同时代或创作于稍晚时期的典籍中搜索分析,以期得到科学有效的结论。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整理了同义词的界定、研究方法、现有研究成果等相关内容;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分别研究了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同义范畴内词语在语义、语法、语用叁方面的异同;第叁部分总结了《叁曹文集》同义词的特点,阐明了研究价值;最后一部分是附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叁曹文集》情况归纳了同义词词组,直观地展示叁曹文集同义词的分布情况。

唐莉莉[5]2009年在《《左传》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辨释》文中研究指明《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下同),是中国传统书面语言基本格局的源头,同时又是研究春秋时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典型语料。本文对《左传》原文中全部单音节词用例进行逐一分析,归纳出410组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组,其中名词137组、动词195组、形容词78组。在对这410组同义词初步辨析的基础上选出较有异议或前人释义不精的106组进行详细辨析,其中名词54组、动词34组、形容词18组。名词主要涉及国家、建筑、器物、食物、人伦、身体、动物、时间以及其他共九个方面。动词主要分为物动、人动、身动、口动、手动、足动、心动等七个方面。形容词分为状物与状人两大类。本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课题相关背景材料。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遵循“一义相同”的辨释原则,运用语义探索、语用比较、文化阐释等辨释词义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106组《左传》同义词进行辨释。每组词先通同,即确定相同的义位,然后列出该词在《左传》中的典型同义用例,在同一义位的平面上详细辨释词义。第叁部分是附录,展示《左传》全部单音节实词同义词。

刘一诺[6]2017年在《《尚书》单音节名词同义词研究》文中认为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尚书》以上古时期的政史资料为主要内容,书中词汇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反应当时的语言风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今文《尚书》单音节名词同义词为研究对象,以“一个义位相同”的原则,整理出84组名词同义词。结合历代学者对《尚书》的注释和研究,对同义词进行考释和辨析,呈现了今文《尚书》单音节名词同义词较为清晰的面貌。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说明选题缘起,梳理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及今文《尚书》研究现状,整理研究方法和同义词相关研究理论,为今文《尚书》同义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为本文篇幅最长的考释部分,以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为蓝本,结合其他注释版本,对今文《尚书》84组单音节名词同义词进行考释,校释原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原文语句,确定单音节词的义位,考证同义关系。第叁章为同义词辨析,对同义词逐组分析,利用训诂材料对同义词进行分析,将同义词间的区别性特征,分为语义、语法、语用叁个角度,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同义词组进行说明。第四章探讨了同义词在今文《尚书》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替换、对举、并举叁种方式,分别选取例证说明其在原文的位置和作用。

张乐成[7]2012年在《《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夷坚志》的动词同义词为研究对象,在总结以往同义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中阐述的同义词判定和辨析的理论为指导,对《夷坚志》中的动词同义词进行了归纳,展示了《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的面貌。同时,选取了叁组有代表性的动词同义词进行了详细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各组成员在共时平面上的同中之异。全文由四部分构成,分为五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了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接着介绍《夷坚志》一书及其研究综述,并简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之后介绍了本文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即第二、叁、四章),正文:第二章主要对《夷坚志》中的动词同义词进行了归纳,整理出了《<夷坚志>动词同义词表》;同时,从动词同义词的构组情况对《夷坚志》的动词同义词进行了分类,以图展示《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的面貌。第叁章,选取叁组目前学界还未曾做过辨析实践或者研究过但有可以继续完善地方的动词同义词进行研究。第四章,从《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看《汉语大词典》编纂存在的问题,主要从“立义”和“提前书证”两个方面进行对照考察。第叁部分(即第五章),余论:总结了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本课题还可以继续研究的地方,并且总结出专书同义词研究的某些特点。第四部分,附录。主要是单音节动词同义词复合而成的双音节词或词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为:首先,对《夷坚志》中的动词同义词进行了相对穷尽的归纳构组,共归纳出421组动词同义词,并且按照构组情况进行了分类,首次勾勒了《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的面貌。其次,对“蹴、踶、踢”“刺、揕、剚、针”“授、调、除、拜、封”叁组动词同义词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揭示出了各组成员的同中之异,填补了学界在辨析实践上的相对空缺,并且充实与完善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第一,本文未能从语音,甚至语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没能做到从多个侧面展示《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的面貌。第二,受学识和时间所限,本文未能选取更多的动词同义词组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并且未能对选取的个案做历时的比较研究。以上几点只是举例性质,文中肯定还存在不少疏漏,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田颖, 许巧云[8]2014年在《21世纪以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成果颇丰,涉及范围广,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同义词研究蓬勃发展的趋势,取得了很大进步。同义词界定标准趋向统一,古汉语同义词辨异方法也逐渐系统化。同义词研究成果涌现,大多集中于单音节同义词研究,而复音节同义词研究尚显不足,如中古汉语复音同义词研究目前还较少涉及。

李冬英[9]2011年在《《尔雅》普通语词研究》文中指出《尔雅》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辞典,全书共十九篇。其中前叁篇《释诂》、《释言》、《释训》集中解释普通语词,后十六篇集中解说专科名词。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解说普通语词部分,这部分义训对先秦古籍的释读,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尔雅》为我国最早的训诂学着作,对后代的影响深远,《尔雅》普通语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统计法、实证法等研究方法,对《尔雅》普通语词的释条进行逐字逐词的梳理,并尝试将其研究引向深入。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为《尔雅》概说。这部分概括叙述了《尔雅》的名义、作者、成书、内容、传本以及研究现状等基本内容。第二章为《尔雅》普通语词义训研究。运用现代语义学义项义素理论对《尔雅》义训进行分析。本章共分八节。第一节确立了《尔雅》普通语词义训探求的途径。义训的探求应从释词与被释词对应关系、比较邻近释条释词义项的差异以及追溯相应古籍用例等方面来考察。第二节至第八节按照《尔雅》普通语词义训内容的不同,将其分别探讨。其中第二、叁、四节分别为一义贯条、二义同条、多义同条,均属于《尔雅》普通语词解说到义项的部分。一义贯条,是指在一个释条中,释词只使用一个义项来训释被释词,从被释词所采取的义项性质(本义、引义、借义)入手,分别研究;二义同条是指在一个释条中,同时以释词的两个义项与被释词分别对应。本文从释词所使用的义项词性的异同切入,对其进行分类;多义同条是指在一个释条中,释词同时使用叁个以上义项,分别与被释词对应。本文着眼于释词所采取义项的数量对其进行分类。第五节为义项义素并释,探讨了《尔雅》普通语词义训的中间地带,即释词所使用义项与被释词所采取的义项或义素分别对应。第六节与第七节探讨了解说到义素的情况,分别为解说明显义素与解说隐含义素。在这里,我们将明显义素区分为共同义素与区别义素;相对于明显义素又提出隐含义素的概念。第八节集中探讨《尔雅》普通语词解说《诗经》语句的情况,分为解说迭音词所在章句之义与点明其所在《诗经》篇目的主旨等几种情况。第叁章为《尔雅》普通语词释义条例。所谓释义条例,是兼顾《尔雅》解说词义的内容与形式归纳出来的条目,与解说方式同中见异,相辅相成。按照被释词的性质与数量,兼顾解说方式,将《尔雅》普通语词的释义条例归纳为独词为训、多词为训、展转相训、摘引为训四大类。独词为训,就是在一个释条中,解说一个词语。从用字角度可将其分解为异字为训、同字为训、通假为训、通用为训四个小类。多词共训,指在一个释条中解说两个以上词语,可分解为多词共训、多词分训。展转相训,指在一个释条中对被释词训而又训,或深化其义训,或点明其义训,可分解为一个词语展转相训与多个词语展转相训。第四章为《尔雅》普通语词的结构层次。全章共分六节。第一节为释条的划分,确立了《尔雅》普通语词释条划分的原则,应立足于其义训,既要注重被释词,又要考察其释词,将叁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节为《尔雅》普通语词的解说层次。《尔雅》普通语词各篇的解说单位,均包括章、释条、形态、解例,与专科名词不完全相同,在篇中包含章,在章中包含释条,在释条中包含形态,在形态中包含解例,它们形成一个严密的网络,无懈可击。第叁节《尔雅》普通语词的解例与形态,逆向探求《尔雅》普通语词的解说层次。第四、五、六节分别探讨《释诂》、《释言》、《释训》各自篇目之内的编排特色。第五章为《尔雅》普通语词的价值。全章包括六节。第一节为发轫词汇。《尔雅》普通语词初步展示出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论框架,为后代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成为我国词汇研究的发轫之作。第二节为推衍同义。《尔雅》将众多词语汇聚在一起进行训释,这样在释词与被释词、被释词与被释词之间不乏词义相近的情况,它们在古籍注疏中反复出现,于是粘合成为复合词。第叁节为解读古籍,这是《尔雅》普通语词最基本的作用。第四节为开创雅学,指出了《尔雅》在雅学领域中的开创作用。第五节为遗惠注疏,指《尔雅》普通语词的义训被后代注疏家广泛采用。第六节为沾溉学林,指《尔雅》对其他着作的影响,包括《方言》、《说文》以及其他类书、政书的影响。第六章为《尔雅》普通语词的局限性。《尔雅》普通语词的局限性多体现在义训方面。全章共分六节,分别指出其义训偶尔失误、义训有时不到位、义训有时宽泛、义训有时难求、义训有时重复、收词偶尔不合理。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深化释条义训。深入考察释条的内在联系,全面把握被释词与释词的义项,使确立的义项能够统率整个释条。有一定数量的释条义训有所创新,或弥补已有义训的疏漏,或更正错误的义训。其二,探求义训的途径。为确立释条的义训,在注释实践的基础上,反复斟酌,提出探求《尔雅》普通语词义训的基本途径:立足于释词所包含的义项,根据释词与被释词在意义上的对应关系,确立释条的义训,适当兼顾邻近释条释词所包含的义项。有时,还要参照古籍相应的用例调整义训。其叁,更新释义书证。为明确显示《尔雅》普通语词的义训,力求选择先秦时期古籍用例,尤其青睐于《易》、《书》、《诗》,对前修时贤用过的书证,能更新则更新,不得已才使用孤证,力避重复。其四,突破疑难词语。对于某些词语,历代学者或阙而不释,或以相通塞责,笔者发现某些被释词与释词义项固然不对应,但是彼此毕竟相近,于是从相似、相关、相因中提炼出共同义素,而这些义素均隐藏在义项中,并没有明确显示出来,据此将其称为隐含义素,将现代汉语已有的义素称为明显义素,以示区别。本文提出并运用隐含义素,沟通了被释词与释词在意义上的隔阂,从而解决了疑难词语的义训。其五,完善释义条例。《尔雅》研究积淀深厚,就运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去粗取精,依据现有材料重新归纳,提炼《尔雅》普通语词的释义条例。笔者着眼于被释词出现的形态,将《尔雅》普通语词的释义条例归纳为独词为训、多词共训、展转相训、摘引为训。每个条例之下还包括细小的层次,从而构建出多层面的释义条例。其六,展示结构层次。根据《尔雅》以义类聚的编排特点,立足于独立的义训,在分篇之下提出释条、形态、解例叁个概念,分别代表《尔雅》解说普通语词的基本单位、自然单位、最小单位。在分析其结构层次的基础上,以释条为单位,分别解说其义训,力求大处着眼,小处落墨。

梁莹[10]2009年在《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同义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义词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对同义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从汉代到清代,先贤对于汉语同义词的研究一直没有停顿过。建国之后,同义词的研究因为有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导,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相对于汉语词汇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来说,同义词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和悬而未决的问题。古代汉语作为汉语发展的源头,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和薄弱。专书研究是各项研究,尤其是断代研究的基础。通过加强对古代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成果的积累,可以使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更加系统化。今文《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其上自原始社会末期,下至封建社会初期,主于记言,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风貌,具有不可替代承上启下的重要语料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其单音动词同义词进行研究的论文或着作还尚未得见。本文穷尽性地考察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同义词的情况,详辨差异,探求成因,总结规律,力图从中反映出上古汉语单音动词同义词的基本面貌。本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为“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同义词组及其辨析”。该章以列表的形式穷尽性地总结了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同义词的情况,并以同义词词组内词的数量为标准进行了归类。同时,从语义、语法和语用叁个角度对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同义词进行了举例辨析,描述了它们在使用中各自的不同特点。第二章为“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同义词的成因”。该章从本义、引申和方言叁个成因角度归纳出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同义词义位相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本义义位与本义义位相同形成同义词;本义义位与引申义义位相同;引申义义位与引申义义位相同;方言义义位相同或方言义义位与通言义义位相同。其中,在词义引申这一成因上,本文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隐喻和转喻两方面探索上古汉语词义引申的轨迹,从而再探求其形成同义词的模式和规律。第叁章为“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同义词显示格式”。该章总结了今文《尚书》中单音动词同义词的叁种显示格式:连用、换用和对用,同时以详实的例证对每种格式进行了阐释和说明。该章还重点分析了同义词连用对汉语双音化的作用,说明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今文《尚书》时代,单音动词同义词的频繁使用,对汉语双音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语》单音节同义词考[D]. 李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04

[2]. 《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D]. 徐婷月. 扬州大学. 2014

[3]. 《国语》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D]. 高世娟. 吉林大学. 2013

[4]. 《叁曹文集》同义词研究[D]. 高迪.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5]. 《左传》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辨释[D]. 唐莉莉. 浙江大学. 2009

[6]. 《尚书》单音节名词同义词研究[D]. 刘一诺.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7]. 《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研究[D]. 张乐成.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8]. 21世纪以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综述[J]. 田颖, 许巧云. 泰山学院学报. 2014

[9]. 《尔雅》普通语词研究[D]. 李冬英. 山东大学. 2011

[10]. 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同义词研究[D]. 梁莹. 扬州大学. 2009

标签:;  ;  ;  ;  ;  ;  

《国语》单音节同义词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