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_周克敏

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_周克敏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写作

周克敏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铁路中学 744000

众所周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们已经有了很多好的探索,值得认真学习借鉴。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也发现,其实语文教材就是学生写作的活水源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语文教材来帮助学生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既简单又实用,何乐而不为呢?

一、利用教材学拟题

中学语文所收篇目,其标题可谓各呈异彩。我们来看,有《大自然的语言》、《浪之歌》、《爸爸的花儿落了》、《雨说》,也有《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变色龙》、《敬畏自然》、《伤仲永》、《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这些标题或新颖别致、耐人寻味,或生动形象、脉脉含情,或主旨突出、旗帜鲜明,或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果我们能着意从文章内容、写作范围、选用文体、语法修辞、线索结构等方面启发学生学会品味、懂得比较,用心抓住“题眼”,让学生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这样篇篇渗透、堂堂“见面”,耳濡目染,学生就会掌握一定的命题技巧,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二、利用教材学开头

俗话说“万事口头难”,好的文章开头是作者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因此,很有必要花一些力气把开头写好,争取给读者留下好的印象。但是,在平时的写作中,学生却往往写不好这个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笔墨。其实,在教材中文章的开头方法比比皆是。例如:

1.开门见山法。即直接又概括地写出文章要介绍的对象——人、事、景、理,这是文章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七年级上册《我的老师》就是这样开头的:“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在七年级下册《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也是这样开头的:“在我家的后面是一个很大的园,叫百草园。”教材中相同写法的还有八年级上册《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为学生作文的首选方法。

2.精辟设喻法。即开头设喻引起读者的兴趣,来关注要记叙的对象、说明的事理或议论的道理。八年级上册《陋室铭》就是这样以山和水为喻引出观点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同的还有八年级教材《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的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此类方法,简单而又生动,学生如果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会仿写是不是很有趣呢?

3.巧设疑问法。就是在行文时,设置一个关键性的疑问,让下文的叙述来解答,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写作方法。例如七年级教材《化石吟》的开头:“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种方法比起那些常用的枯燥议论,是不是更有悬念感、更能吸引人?又如《观舞记》开头设问:“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这个开头,想必学生们一读就有了迫不及待的观看欲了吧,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什么样?

4.直入情节法。即文章一开始就进入事件的发展情节之中,这种方法自然,能用生动的情节吸引读者。我们来看莫怀戚的《散步》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开头,有人物,有地点,有情节,有情感,是不是很美妙呢?再看《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开头:“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是不是和莫怀戚的《散步》开头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开头方法出在课文,学生当然印象深刻,借用这些开头方法,组织学生及时归纳并在作文中加以仿写,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教材学构思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叶圣陶先生曾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可见思路对于作文是很重要的,而教材中也有好多好的写作思路可供学生学习借鉴。

1.欲扬先抑法。提到七年级教材中的《蝉》,很容易让人想到传统篇目——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都是:对蝉、阿长先是厌烦、心里有疙瘩;再由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它和她的闪光点(蝉虽聒噪,但对生命有着执着的坚持;阿长虽烦人,但她本性淳朴,她执着地找到了我渴望已久的书);最后作者都对这些小生灵和她或宽恕或赞扬。这种由烦到赞的写法就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想想看,如果我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模仿应用,要写《我的同桌》,除了开篇点题,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之外,学生们是不是又多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思路?

2.一线贯穿法。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结构非常精巧,开头点出难忘“背影”,直抒思念之切,引出回忆;然后追叙来龙去脉,具体描写南京车站父亲为儿买桔的“背影”;最后写对父亲的不尽思念,泪光中又浮现当年父亲的“背影”,结束全篇。因此,文章可分为难忘“背影”、追忆“背影”、再现“背影”三个部分。四次写“背影”,组成了一条抒情的线索,感情逐层推进,起到了深化中心的作用。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一条线。八年级教材中的《吆喝》、《台阶》和《雪》都采用了这种一线贯穿法。发现了这一特点,学生写自己的父亲,何不也拟一个线索式的标题《父亲的手》,岂不简单?

3.借景抒情法。《记承天寺夜游》是写景抒情的名作,全文虽仅八十四个字,但层次分明,结构整饬,从文章主题看,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同时又可看出作者荣辱不惊、进退泰然的豁达心境。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思路。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一段是叙事;第二部分,到“盖竹柏影也”,这一段是写景;第三部分,到结尾,这一段是抒情。如果我们把该文的三个层次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叙事——写景——抒情”,是不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思路呢?

这种结构方法初中很常见的。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湖心亭看雪》等,采用的都是因事见景、触景生情的结构。其实,借景抒情法,如果用在学生的游记写作中应是很管用的好方法。

4.三层式写法。七年级上册教材有这样一篇文章《风筝》,全文思路大致是:“我”从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见一二风筝浮动着,引起了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呢?下面作者插入一段对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写“我”幼时欺凌小兄弟之事。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结尾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文章由现实到回忆,又由回忆到现实,一首一尾,前后照应,不仅强调了文章主旨,还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再看八年级下册教材《我的第一本书》:第1段紧扣文题,点出我的第一本书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的一本书,引出作者的回忆。2-13段介绍我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事情。14段结尾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这些思路明显可以看出有一个“三”的存在,即“现实——回忆——现实”,也可以概括为“引出——叙事——抒情”。这类文章的结构看似巧合,再联系到上文提到的《记承天寺夜游》思路,“叙事——写景——抒情”,我想这也绝不是巧合吧。学生习作之前,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精心布局,合理安排思路,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一定不会跑偏的。

5.镜头剪辑法。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记叙文写作,是指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断有序地写下来,来表现主题的构思方法。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由于形式新颖,巧妙精致,受到人们的青睐。八年级《我的童年》、《邓稼先》、《俗世奇人》三文有大标题,也有若干小标题,实际上就采用了镜头剪辑法。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化繁为易,就能出现这样几种变式:

(1)开头——小标题——小标题——小标题——结尾。

(2)开头——近镜头——远镜头——特写镜头——结尾。

试试看,现在有一篇文章要写《初中的生活是首歌》、《故乡美》、《熟悉的地方也有好风景》,镜头剪辑法能派上用场吗?答案不言自明。

课文就是我们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源头活水”,以课本为依托,返璞归真,在课文中引导学生学作文,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作文教学其实也很简单。

论文作者:周克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9月总第18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7

标签:;  ;  ;  ;  ;  ;  ;  ;  

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_周克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