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创新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论文_李玲

浅谈数学创新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论文_李玲

四川省苍溪县陵江小学校 628400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这是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更加完美,达到“1+1=2”或“1+1>2”的效果。创新思维是一种新方式、新方向、新角度,是用以处理某些事物的思维过程,它与一般思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等。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要靠创新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我认为兴趣是最大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最好的老师,对此我有几点体会:

1.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要有意识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既增加了数学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很顺利了,这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总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以下再对培养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简单地谈一谈,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环境的宽松、民主、平等、向上,学生才会有积极的参与意识,才能主动地投入探索,他们的才能和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还应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再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教学信息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参与知识建立的整个过程。

2.要为学生创新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放松的心态,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能组织、维护并持续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便会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地相信他们在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有能力逐步解决问题;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学生发表的一些意见,教师不轻言“不”字。例如:在教学中老师们常用“好,不错”等方式对有进步或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些充满激励的话语,能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励着他们想得到更高的赞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3.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灵活多样地实施有计划的思维训练。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可以直接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先在课堂上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情境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刻苦钻研和领会教材,而且要研究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学中做到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提供机会,突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新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见解、发现新方法,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兴趣主动地创新,把兴趣和创新思维结合起来,这样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论文作者:李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7

标签:;  ;  ;  ;  ;  ;  ;  ;  

浅谈数学创新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论文_李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