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儿童心理论文_张洪旭

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儿童心理论文_张洪旭

山东省平度市旧店中学 266700

近日,我有幸拜读了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觉到少年鲁迅以及他的小伙伴们耐心等待鸟雀时那细长的呼吸。儿童是活泼的,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而正是这种天性,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活动是个性存在的方式,个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发展和完善。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积极稳妥地拓宽学生的活动领域,课内的,课外的,智力的,非智力的……在活动中激发生命个体的积极性,使之得到健康发展。

一、乐展示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原,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在接受了一次空前的精神洗礼,情不自禁地被那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字所感动,我仿佛听到了少年鲁迅那怦然作响的心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第一要务便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他们彰显生命活力、铸造生命辉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而它的重要前提,便是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走进他们复杂而微妙的精神世界。

二、好活动

一片野草丛生的荒原,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然而,却成了童年鲁迅流连忘返的乐园。为什么呢?因为在那里,不仅可以欣赏到诸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之类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还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一些极为有趣的活动:听油蛉低唱,听蟋蟀弹琴;翻开断砖,按住斑蝥的脊梁,让它“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而更重要的,是等积雪覆盖了地面一两天,在那里捕鸟。

对于这些情景,作者描述得是那样的有声有色、满怀深情:“扫开一块雪地,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很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读着这些质朴生动的文字,我们简直能真切感受到小鲁迅看来,既然是自己的杰作,就得让人家看上一眼,喝彩几声,否则,即便雪人和雪罗汉设计得再逼真,也会黯然失色。于是,他们的兴趣理所当然地转移到捕鸟上去了。可以想象,如果他们当时确实能捕到一些鸟,带回家去,定然会招引许多看客,并且还会听到许多的喝彩呢!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们才选择了捕鸟!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现象,得到别人的赏识,是每一个人特别是少年儿童普遍而强烈的心理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种种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无限欢乐,那无疑会激发其勤奋进取、勇于探索的学习生活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极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能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课堂发言、文艺会演、演讲比赛、作业展览,都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大好契机。我们热爱学生,就应满腔热忱地去赏识他们,为他们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让他们在展示中成长完善。

三、爱追问

私塾教育多是先生正襟危坐地讲授,学生规规矩矩地接受,偏重知识灌输,忽视了思想启蒙,如果学生随便问一些看来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便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但就是在这样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中,也还是有人禁不住对一些现象刨根问底,小鲁迅便是其中的一个。“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怨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的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这愿望是多么的单纯而强烈啊,而万没想到,等待他的,竟然是一声“似乎很不高兴”的“不知道”,并且,先生“脸上还有些怒色”了!“怪哉”的问题是否重要,我们不得而知,但那爱追问的精神,就颇值得我们玩味一番。

人之初,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神奇瑰丽的美好世界,对许多问题都充满好奇,怎能不喜欢思考和追问呢?这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欲望是一切新思想、新发明的滥觞。没有追问,便没有辨伪去妄;没有追问,便没有革故鼎新。牛顿不去追问,便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弗兰克林不去追问,便不会有避雷针的问世。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呵护并培养学生这种可贵的品质,即便是一个幼稚的甚至荒唐的疑问,也应予以及时的肯定。果真能使他们始终保持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那无疑是我们造福人类的无上功德。

美国斯坦福大学财务长开来·马里克维奇博士在谈到亚洲和中国的教育时曾郑重指出,只有在培养了“自由和开放式的追问风气”之后,中国才能有世界一流学府的出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如果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扇窗子,那么,通过它,我们便可以轻松看到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心理领地,里面有花草,有树木,更有孕育其中、需要我们用智慧的甘泉去滋润的思想的种子。我们悉心地呵护着,我们辛勤地耕耘着,我们付出的是满腔火热的育人激情,我们收获的必定是一个鸟语花香、百草丰茂的美丽季节!

论文作者:张洪旭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4

标签:;  ;  ;  ;  ;  ;  ;  ;  

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儿童心理论文_张洪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